...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顏寧團隊聚焦糖轉運蛋白「餓死瘧原蟲」

2020-12-23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新聞網9月2日電 瘧疾(Malaria)是瘧原蟲(Plasmodium)通過雌性按蚊為媒介傳播的傳染性疾病,是當今世界公共衛生的突出問題。可寄生於人類的瘧原蟲有5種,包括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卵形瘧原蟲(Plasmodium ovale)、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三日瘧原蟲(Plasmodium malariae)和諾氏瘧原蟲(Plasmodium knowlesi)。其中惡性瘧原蟲可感染各個時期的紅細胞,引起嚴重的全身症狀甚至導致死亡,是現存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的瘧原蟲。

上世紀70年代,屠呦呦等中國科技工作者從黃花蒿中成功提取出抗瘧效果良好的青蒿素化合物。至今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藥物聯用療法(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y,ACT)仍舊是治療惡性和重症瘧疾的一線療法,對全球的抗瘧工作起到了突出貢獻,屠呦呦也因此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然而由於耐藥性瘧原蟲的產生,ACT療法已先後在東南亞和非洲地區出現了治療失敗的病例,開發新型抗瘧藥物已成為亟需解決的重要科學和公共衛生問題。

葡萄糖是大多數動物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通過抑制細胞攝取葡萄糖的「飢餓療法」,可作為治療一些相關疾病的潛在治療策略。在惡性瘧原蟲中,己糖轉運蛋白PfHT1(Plasmodium falciparumhexose transporter 1)是其主要的葡萄糖攝入蛋白,通過抑制該蛋白的轉運活性,將可能有效抑制瘧原蟲的能量攝入從而抑制原蟲的生長和增殖,但是該策略的難度在於定向抑制瘧原蟲的糖攝入而不影響人體細胞。在早期針對PfHT1作為抗瘧靶點的研究中,由於缺乏該蛋白的結構信息,抑制劑的開發工作沒有取得突破性進步。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顏寧領導的團隊在2014年和2015年相繼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和GLUT3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與此同時將目標鎖定PfHT1,並在結構解析的基礎上與清華大學藥學院尹航教授團隊合作進行基於結構的小分子藥物開發。

C3361別構抑制PfHT1並誘導產生新的空腔結構

(A)相比與底物葡萄糖結合的PfHT1蛋白構象,與抑制劑C3361的結合引起了PfHT1蛋白巨大的構象變化;(B)C3361分子在佔據底物葡萄糖結合位點的同時在其尾部誘導產生了一個新的空腔;(C)葡萄糖/C3361分別與PfHT1結合構象下的空腔對比。

2020年8月28日,顏寧團隊與尹航團隊合作在國際頂級期刊《細胞》上在線發表題為《抑制惡性瘧原蟲糖攝入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Blocking Sugar Uptake into the Malaria Parasite Plasmodium falciparum)的重要研究成果。

該論文報導了PfHT1分別結合天然底物葡萄糖和一個已知的選擇性與抑制效果都比較微弱的抑制劑C3361的兩個結構。出乎意料,C3361的結合導致了PfHT1巨大的構象變化,衍生出一個全新的空腔結構,可以用來作為靶點進行抑制劑的設計與優化。在此發現的基礎上,團隊成員開發出了一系列具有更高親和力的選擇性抑制劑,在原蟲抑制實驗中確認可以有效殺死瘧原蟲,卻對人源細胞無害,從而為開發新一代抗瘧藥物開闢了道路。

在發表《細胞》論文的同時,兩個團隊還合作在生物領域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發表了題為《靶向PfHT1蛋白正構-別構雙位點的選擇性抗瘧藥物開發》(Orthosteric-allosteric dual inhibitors of PfHT1 as selective anti-malarial agents)的研究成果。在這一文章中進一步詳細闡明了新一代小分子抑制劑系列的設計思路和構效關係,並通過一系列的原蟲抑制實驗驗證了該系列小分子抑制劑的高殺傷性、低細胞毒性以及針對原蟲多個繁殖周期都具有良好抑制效果的多周期性,從而為該系列抗瘧藥物的進一步開發奠定了基礎。

綜上,研究團隊針對瘧疾耐藥性不斷增加的現狀,通過對底物或抑制劑結合狀態下的PfHT1蛋白結構解析,鑑定了新的藥物結合位點並設計出一系列高效的「正構-別構」雙位點抑制劑。通過抑制瘧原蟲對葡萄糖的攝取「餓死瘧原蟲」,這代表著一種新型抗瘧藥物研發思路,為下一代抗瘧藥物的研發奠定了基礎。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饒子和教授表示:「研究團隊以阻斷瘧原蟲能源攝取為新手段開發的新一代化合物有望解決日趨嚴重的瘧疾耐藥性問題;同時靶向膜轉運蛋白的正構及別構調節位點的抑制劑設計思路非常具有創造性,也為其他藥物理性設計提供了參考」。

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為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現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教授顏寧和清華大學藥學院教授尹航,共同第一作者為現已畢業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蔣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袁亞飛、清華大學化學系2016級博士生黃健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7級博士生張碩。

本研究歷時多年,在此過程中經費來源於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生物聯合中心、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項目的支持,實驗受到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GHDDI)瘧疾項目團隊、日本SPring-8同步輻射中心、上海同步輻射光源(SSRF)以及清華大學蛋白質研究技術中心X射線晶體學平臺、清華大學藥學技術平臺的支持。

原文連結: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1006-0#

供稿:藥學院

編輯:李華山

審核:程曦

相關焦點

  • PNAS|尹航/顏寧合作團隊在「餓死瘧原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在這個過程中,惡性瘧原蟲源己糖轉運蛋白PfHT1(Plasmodium falciparum hexose transporter 1)承擔著轉運葡萄糖的關鍵作用。顏寧團隊和尹航團隊於2020年8月28日在線發表在Cell雜誌的研究論文中首次報導了靶向PfHT1蛋白別構抑制的結構學基礎,並基於由抑制劑作用產生的別構空腔進一步提出了靶向PfHT1蛋白「正構-別構」雙位點共抑制劑的設計理念【3】。
  • 女神科學家顏寧!
    顏寧,女,1977年11月出生於山東萊蕪,原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2017年5月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該校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的職位。2017年12月15日獲「影響中國」2017年度科技人物。
  • 顏寧在《自然》再發文,學術能力太頂尖,42歲的她還會歸國嗎?
    顏寧在結構生物學中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領域做出了顯著的貢獻,2014年,顏寧率領著她的團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第一次,在此領域更是具有裡程碑式紀念意義的一次解析;2015年,顏寧進一步獲得了具備更多構象的「GLUT3結合底物和抑制劑的超高解析度結構」,這清晰地揭示了葡萄糖跨膜轉運這一基本細胞過程的分子基礎,也許這些專業術語讓大家有些摸不著頭腦
  • 顏寧:求學之路堪稱學霸教科書,被母校清華聘任10年後為何辭職?
    (三)為理想暴瘦30斤 顏寧是2000年清華畢業後,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學習的,不能不說她是位天才,她只用了4年時間便獲得了(一般需要7年)博士學位。不過,博士也決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她也為此付出了極大的努力。
  • 中國女科學家顏寧闢謠!
    這並非顏寧第一次闢謠了。據新華社報導,此前,顏寧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就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職位時,有的消息稱,顏寧受聘普林斯頓大學是「負氣出走」。隨後,顏寧通過微博表示網上關於自己「憤然離開」「負氣出走」的一些說法純屬「無稽之談」。「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顏寧表示,這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
  • 她是才貌雙全的清華女神教授,2020年又拿獎被認可,卻說只想「任性」地活.顏寧:每個人最終的歸宿都是自己
    2020年6月15日發1篇Cell,5月13日發2篇Nature,6月8日、6月17日各1篇PNAS,2020年8月28日,顏寧團隊與清華大學尹航團隊合作在 Cell 上在線發表題為:《抑制惡性瘧原蟲糖攝入的結構基礎》的重要研究成果.
  • 清華最年輕女博導顏寧:37歲破解世界級難題,為何會去美國大學?
    大四時,聞名世界的生物學家施一公到清華講座,顏寧因為生病錯過了聽講座的機會。但那時,她就算真正了解了施一公。當時的施一公正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博士生導師。之後,顏寧給施一公寫了一封自薦信,信中這樣寫道:我覺得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已達到貴校的要求,我希望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地方,但申請出國太浪費時間和金錢了。如果普林斯頓大學錄取我,我就不用再花精力申請別的學校。
  • 清華最年輕女博導顏寧,攻克了50年不解難題後,卻遠走美國
    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後,顏寧感受到了濃厚的科研氛圍,施一公引領顏寧進入腫瘤發生和細胞凋亡的分子調控制領域,她樂此不疲每天只睡6個小時,早出晚歸,就連晚上都是枕著論文睡著的,還常惴惴不安第擔心做不好,3個實驗室輪轉一年之後顏寧到施一公的實驗室做博士論文,沒日沒夜的鑽研卻始終缺少一個成果,同門接二連三地發表論文,顏寧卻始終一無所得。
  • 當陳薇邂逅顏寧-她們的事業她們的愛情-陳薇哭了!她被丈夫寵愛30年的"神仙愛情",才是真的甜/顏寧:不準備結婚最終的歸宿都是自己
    顏寧又上熱搜了。這位年紀輕輕的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剛剛獲得「魏茲曼女性與科學獎」,沒想到,才隔了短短三天時間,在這個5月,她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消息又刷屏了朋友圈。
  • 顏寧在美又獲大獎,我們失去了什麼?
    顏寧並不為這些世俗虛名所困,她潛心學術研究,七年之後的2014年,37歲的她帶領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博士生團隊,在清華的實驗室裡,攻下膜蛋白研究領域50年來未解的世界難題(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而這個難題是很多美、歐、日科學家努力20年都沒能攻克的難題
  • 女科學家顏寧:以智慧定義美麗
    自從1985年GLUT1的基因序列被鑑定出來之後,獲取它的三維結構成為膜蛋白研究領域最受矚目課題之一,不少國際一流實驗室為攻克它爭分奪秒,顏寧團隊也不例外。如果不是刻意提及,顏寧不會主動透露,她可以連續工作48個小時而不覺疲憊。攻關期間,從上午開始,除去用餐,她能一直連續工作到次日凌晨五六點,在辦公室的沙發上眯一會兒又爬起來繼續工作。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每個人最終的歸宿都是自己
    顏寧在普林斯頓大學待在實驗室裡,靜心做研究的那種單純的幸福感,她是難以割捨了,去到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分子生物學博士後,這份感覺更深了。順利從普林斯頓大學完成博士論文答辯,顏寧獲得了北美地區「青年科學家獎」,這個獎每年在全球範圍內只有5人入選。
  • 5天前,碩果纍纍的清華大學女神教授顏寧,遠走美國後再曝新情況
    初中時候,顏寧在生物課上學習到了細胞的概念。那時候十分喜歡看《西遊記》的她就在想:「美猴王的特異功能七十二變,我不知道你們想變成什麼。但是我那個時候在看的時候就在想,他七十二變,他可以無限地縮小,他如果小到像一個分子大小,他如果進入我們的細胞,他會看到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憑著這樣的好奇心,加上她自己自己的勤奮。
  • 2017年,超級博士顏寧「棄國歸美」,就在幾天前她又有了新動靜
    顏寧是當今世界上女科學家的佼佼者,在科學界碩果纍纍,獲譽無數。因為顏值出眾,她還被稱為是科學界的空谷幽蘭。2007年,在美學成歸來的她成為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博士生導師。2014年,她帶領團隊攻克了困擾生物界50年的世界性難題,成功解析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
  • 女科學家顏寧怒斥造謠者:到哪投訴這種說瞎話都不眨眼的啊?
    4月30日,中國女科學家顏寧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不久,網上開始流傳一個帖子稱,顏寧曾被問及此前落選中科院院士的原因,她回答:「要想入選中科院院士,你可以不是一個優秀的人才……」5月3日顏寧本人通過微博回應:「到哪投訴這種說瞎話都不眨眼的啊?……不理呢,竟有人當真……」
  • 惋惜,30歲美女博士生導師,生物結構領域頂級專家顏寧出走美國
    顏寧目前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此前,這位出生於1977年的年輕學者在2017年落選了中科院院士的競爭。這之後,顏寧選擇了出走美國,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並且很快就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顏寧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上連續發表論文:2020年顏寧作為共同的通訊作者,在Nature上連續發表了兩篇論文。更讓人嘆服的是,兩篇稿子是同一天在Nature上線的,雜誌社收稿日期均為2019年5月24日。
  • 清華女博導顏寧:37歲攻克半個世紀不解難題,出走美國引來罵聲
    顏寧,這位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年僅37歲便帶領著自己年輕的團隊,攻克了生物學界將近半個世紀難以解決的科研難題,第一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而且在《Nature》、《Science》等諸多國際頂級科研雜誌上,發表多篇重大科研成果論文。
  • 如果顏寧沒有遠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她最終能成為中國院士嗎?
    被人津津樂道的一個便是清華美女教授——顏寧。顏寧被阻攔在中國科學院院士門檻之外時,轉身去了普林斯頓大學,做了美國外籍院士,這使得她夾在讚譽與蜚聲之間。在討論她的家國情懷之餘,另一個問題出現了——若顏寧沒有出國,她在國內能被授予同等榮譽嗎?
  • 2017年度科技人物顏寧:從清華跳槽去普林斯頓真相
    清華生科院院長、顏寧的「損友」兼大學時代的輔導員王宏偉回憶說。  據顏寧的大學同學兼閨蜜、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李一諾在《我和顏寧這些年》一文中的敘述,顏寧從小學就開始看武俠小說,追明星八卦,大學時選修了電影課,到處看電影。大二時,被李一諾認為「不靠譜」的顏寧,忽然要去競選系學生會主席,沒想竟一舉戰勝了外班的一位競爭對手,成功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