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東營微文化」一鍵關注每天為你推送原創心動美文
「東營微文化」為東營市作協重點扶持文學公眾號。
平臺宗旨:體現人性本真,歌頌人間溫暖,傳播正能量. 關注微信公眾號「東營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溫度的文字!
隨著居民「菜籃子」的日益豐富,菜餑餑、高粱飯等特殊歲月裡的特殊菜品也退出了百姓餐桌,成為「憶苦思甜」的主角或高端酒店的所謂「特色」。只有各式各樣的「鹹菜」仍舊活躍在百姓餐桌和各色酒店,成為一代代人舌尖上的美食記憶。出生於80年代農村的我對於鹹菜更是有著特殊的情感。 ——題記
在兒時的記憶裡,周一早飯的餐桌上總是格外熱鬧。上高中的叔叔嚷著讓奶奶快點裝滿一周的鹹菜瓶子;大娘忙著張羅亂跑的哥哥們喝粥就菜;爺爺熟練地給著急趕班車的伯伯卷好鹹菜大餅;爸爸早已一個饅頭就鹹菜下肚,催促媽媽快點幫忙準備貨物趕早市。只有我還坐在熱炕上,慢騰騰地吃著雞蛋,望著餐桌上的鹹菜流哈喇子……等家裡只剩下我和爺爺奶奶,和藹的爺爺總會笑呵呵地夾一根鹹菜,逗我說:「俺家小妮子又饞這一口了。」因為小時候氣管不好,媽媽是不允許我吃鹹菜的,可是爺爺總是這樣無節制地寵溺著我。奶奶總是白一眼不說話,埋頭看著已經見底的鹹菜碟子,招呼爺爺快點吃飯。家裡人多,周一一早上就消滅掉一大湯碗鹹菜。
那時候奶奶的鹹菜缸是農村常見的大號水缸,奶奶醃製鹹菜不像現代人那般精緻,就是芥菜疙瘩、大蘿蔔、洋姜、雪裡紅等洗好一起放入放了大鹽粒的水缸,蓋上草編大蓋子就不動了,靜等兩周就開始在餐桌上看見新鮮鹹菜了。
到了夏天,豆角、黃瓜等大批成熟時,奶奶就在早上將新鮮的蔬菜扔到鹹菜缸裡,晚上便是可口的下飯菜。隨著孩子各自成家,奶奶的鹹菜數量越醃越少,種類也只剩下了保質期最長的芥菜疙瘩。最後,和藹的爺爺因呼吸道疾病離開,奶奶說他家老頭子這輩子吃鹹菜吃多了,從此,很少再吃鹹菜。再後來,奶奶牙齒掉光了,軟軟的蒸鹹菜又回到了她的餐桌。
受奶奶真傳,媽媽也醃得一手好鹹菜,只是種類僅限芥菜疙瘩。媽媽說其他的奶奶沒教,奶奶說媽媽怕麻煩沒學。出生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農村,我雖已不像父輩那樣背著饅頭鹹菜度過高中時代,但還是喜歡帶點自家的鹹菜點綴兩周的寄宿生活。
每個周末的中午,爸媽總會停下繁忙的工作,為我精心烹製鹹菜大餐。鹹菜一定要選擇醃製一年的,時間太短不香,時間太長不脆。切絲,溫水泡一小時,淘5遍,在麵粉裡打個滾,裹雞蛋液、過油,花椒、幹辣椒煸炒,出鍋、晾涼、裝瓶,老媽的黃金鹹菜打包完畢。切細絲、熱水泡半小時、涼水淘3遍、裝盤,熱鍋涼油,辣椒、花椒、八角小火慢熬、起香、澆盤、滋滋聲止、裝瓶,老爸的油潑鹹菜打包完畢。
周日晚自習的下課鈴聲最是悅耳,姐妹們下課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小賣鋪,買個熱乎乎的饅頭,奔向宿舍分享各式鹹菜。媽媽的黃金鹹菜最是搶手,放在饅頭裡一夾,黃燦燦的花生油滲進饅頭,相當美味。至於爸爸的油潑鹹菜得等到周一早上就著包子才算美味。同屋,海燕媽媽的雞蛋蒸鹹菜和泡麵最配;麗麗媽媽的清炒鹹菜最鮮香;小萌媽媽的雪裡蕻堪稱一絕……如今想來,哈喇子已經忍不住了。
時光荏苒,曾經被爺爺寵溺的我也已到而立之年,也開始走進廚房,為心愛的人洗手作羹湯。老公燒得一手好菜,平日對我心血來潮的黑暗料理總是敬而遠之,唯獨對陳氏蒸鹹菜讚賞有佳。
蒸鹹菜的關鍵在於食材的選擇。鹹菜一定是在農村老家鹹菜缸裡純粗鹽醃製的,超市裡的鹹菜混雜了太多添加劑,沒有經過風霜雨露,有一股速成工業製品的味道。芥菜疙瘩切絲,粗細均可,涼水衝洗,溫水浸泡10分鐘,裝碗,蔥白切大段,覆蓋於鹹菜絲上,生豆油灌頂。上蒸籠,蒸20分鐘,悶10分鐘,蔥香濃鬱的蒸鹹菜就出鍋了。就是這碗簡單的蒸鹹菜陪我度過了難熬的孕吐,陪我家先生度過了無肉的減肥,估計也將陪伴我家寶寶開啟對鹹菜的家族記憶吧。
作者簡介: 陳建梅,利津人,喜歡用文字為單調的工作、平淡的生活添一份精彩與浪漫。
「東營微文化」體現人性本真,歌頌人間溫暖,傳播正能量,以文會友,大眾也精彩。
徵稿要求:散文,詩歌,小小說,隨筆等各類題材,字數在300-2000字以內。投稿請先關注公眾號/加主編微信。因編輯人員時間,精力有限,請作者自行校對。投稿需原創首發作品,文責自負。
投稿郵箱:407258991@qq.com
微信號:18562013539
微文化本月特設人氣獎以示對作者認真推介作品及平臺的鼓勵和感謝:每1000閱讀量,或留言100獎勵10元,不兼得(有獎徵文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