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十二怒漢》這麼一個片名,又瞄中戰鬥民族拍的?這怕不是個講特種兵的戰鬥片吧?結果果然猜得...完全不靠譜。之後百度一把,發現這部電影淵源還挺深,從美國翻拍日本《十二個善良的日本人》,到美國又一次彩色翻拍自己的電影,再到俄羅斯翻拍美國同名電影,之後本片還被我國給翻拍了,但以此斷案劇情和現實意義,也確實當得起這麼翻來翻去。
以俄版《十二怒漢》來說,影片基本就一間討論室,十二位陪審團成員,期間穿插一兩分鐘案件當事人的畫面,甚至那位保安露的臉都比穿插的多。他們在討論一個被控殺害自己養父的車臣小孩是否應被判有罪,而之前在法庭上,這基本上已經是一件毫無懸念的案件了:那個車臣小孩殺害了自己的養父並搶走了他的養老金,而由於小孩車臣人和養父俄軍上校的身份,這個案件在社會上也有極大影響,而十二位陪審員要做的,本是一個一致的有罪投票即可。但隨著劇情展開,陪審員們對這個車臣小孩和案件的看法慢慢在改變,從有罪逐漸認為應該判無罪,而最後在達成一致認為小孩無罪時卻又有人提出應判其有罪,只可惜十二陪審員所能做的也只有這麼多...
回到故事一開始,十二位陪審員已經投出11張有罪票。
一個荒僻的即將被拆掉建豪華公寓的舊公寓,一個退休的上校在家中被莫斯科難以買到的軍用匕首殺死,一個這棟公寓住著的唯一的另一老頭看見了案發現場,而一個從車臣帶回來的被收養的小孩被發現跑出了家門,另外一個住馬路對面的喜歡死者的女人表示在窗口目睹了車臣小孩殺死自己的養父...
就在這一切看起來沒有什麼可爭議的時候,一張反對票突然出現在陪審團中間,原因僅僅是如果直接投成12張有罪票而判被告有罪,實在太草率了。就像《殭屍世界大戰》中猶太人的「第十人制」一樣,團隊需要那麼一兩個思維不同的人,防止因為慣性讓團隊翻車。
因為不願看到草率的結果,無罪的第一票投出導致第二輪投票,並有提議進行盲投,結果就出現了第二張無罪票——因為被告方辯護律師的消極態度和幾乎沒有的辯論,讓人覺得被告方車臣身份讓人歧視,也由於車臣男孩沒有錢讓辯護律師無利可圖,因此並未受到公平對待,這樣就判有罪是有問題的。
因為第一票的緩衝,案件或過程中的疑點有時間暴露出來並成功的被團隊捕捉到了,如果說第一票只是形式和心態上為之,那第二票就是真正從實質上開始轉變。而這一轉變,是需要時間來保障的,即便子彈,也應該讓它先飛一會兒。
隨著第一個疑問被拋出來,許多的疑問隨之一起魚貫而出:作為證人的老人因為關節炎,經過現場重現發現他根本無法「及時趕到」作案地點看到被告;那把「難以在莫斯科買到」的軍用匕首被一個陪審人員輕易的買到,甚至還有發票;另一名證人的證詞也有問題,男孩作為很早就學會使用匕首的人不可能從上往下刺人,更不會大喊...
於是,一個疑問代表一個陪審人員的思考,一個自己的俄羅斯故事,也同樣代表一張有罪票變成了無罪票,這一轉變恐怕來自於第一個疑問,而非第一張無罪票。當第一個疑問出現的時候,看似無可爭議的案情正式崩塌,就像一個楔子打進了一個無從下手的球中,讓人放下心來繼續追求和發現它的問題。
就在陪審人員分分轉換態度重新審視自己之前的判斷,突然另一個俄羅斯故事的出現讓原本逐漸澄清的劇情變得撲朔迷離起來,如果車臣男孩真是罪犯(甚至恐怖分子),那麼一天回家發現他的目標是在座各位呢?
也許這張票的轉變並不是什麼壞事,也不是什麼人性黑暗面,作為陪審員,即使他的目標不是自己不也應該要投有罪票麼?對於轉變有罪的這一回合真的必不可少,要不大家園一起轉向無罪又何嘗不是反方向的慣性翻車呢?
其實案件在推理出一個房地產商針對釘子戶的巨大陰謀時,這場對抗就已經接近尾聲了:在這片拆遷區域有三個人不願意搬離,就是案中這對養父子以及證人那個老年人,於是房地產商派人幹掉了退役上校,嫁禍給小孩,並威脅老人搬離並做假證,於是問題全部解決,可以加快工期建豪華公寓了。面對這樣一個嚴絲合縫的推斷,12位陪審員全部同意了以上觀點,於是大家建議最後一次投票,把這個無辜的男孩從真正犯罪分子中解救出來。
但有一個人(主持人)卻投出了有罪票,理由無法反駁卻無人接受:如果判他無罪,他會想著報仇而那群人也想殺他滅口,處境還不如在獄中,並希望12人能一起先判有罪,然後幫他起訴查明真相。這裡我看到了房地產商和陪審團主持人之間的博弈和對比:想凌駕於法律和事實之上不是不可能,但需要足夠的理由和智慧,這個理由應該是無私的,有,這是一位不受世俗約束的偉人,沒有,這是一個鑽法律空子的壞人。
陪審團主持人提了一個反擊的絕好方式,因此在「最後一次」投票中結果投成了11票無罪和1票有罪的結果,但是最後大家因為各種各樣的自身原因並沒有按主持人的方式做,主持人也只能將自己最後的有罪票投成無罪而獲得一致通過的結論,略帶諷刺的是,主持人一開始就不相信證人證詞,一眼看穿了它們的漏洞,卻是最後一個投出無罪票的人,當然這隻因他還看穿了這之後的陰謀詭計。
最開始聽到主持人的論述,我確實希望結局往這個設想上靠,但那就更像一部普通電影了,他們已經經過一系列的抽絲剝繭找出真相,在歧視和陰謀之中還了車臣小孩公道,而他們本可以一次投票十分鐘投完回家的。對人抱有的希望,有人力所能及的,有人願意努力追尋的,但同樣,就有無能為力的。
最後,電影劍鋒所指遠不止這個案件和背後策劃陰謀的房地產商,每一個陪審人員基本都說了一個關於自己的俄羅斯故事,而這背後就是12次斷罪,更別說那老化線路時不時停電,40年未改善過而預計未來40年也不會改變的管道,被威脅或出於妒忌作偽證的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