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漢》:被控殺害養父的車臣男孩如何脫罪卻差點被判有罪的

2020-11-08 有熊焉居北極

剛看到《十二怒漢》這麼一個片名,又瞄中戰鬥民族拍的?這怕不是個講特種兵的戰鬥片吧?結果果然猜得...完全不靠譜。之後百度一把,發現這部電影淵源還挺深,從美國翻拍日本《十二個善良的日本人》,到美國又一次彩色翻拍自己的電影,再到俄羅斯翻拍美國同名電影,之後本片還被我國給翻拍了,但以此斷案劇情和現實意義,也確實當得起這麼翻來翻去。

以俄版《十二怒漢》來說,影片基本就一間討論室,十二位陪審團成員,期間穿插一兩分鐘案件當事人的畫面,甚至那位保安露的臉都比穿插的多。他們在討論一個被控殺害自己養父的車臣小孩是否應被判有罪,而之前在法庭上,這基本上已經是一件毫無懸念的案件了:那個車臣小孩殺害了自己的養父並搶走了他的養老金,而由於小孩車臣人和養父俄軍上校的身份,這個案件在社會上也有極大影響,而十二位陪審員要做的,本是一個一致的有罪投票即可。但隨著劇情展開,陪審員們對這個車臣小孩和案件的看法慢慢在改變,從有罪逐漸認為應該判無罪,而最後在達成一致認為小孩無罪時卻又有人提出應判其有罪,只可惜十二陪審員所能做的也只有這麼多...

回到故事一開始,十二位陪審員已經投出11張有罪票。

第一票是不能草率的最後一票

一個荒僻的即將被拆掉建豪華公寓的舊公寓,一個退休的上校在家中被莫斯科難以買到的軍用匕首殺死,一個這棟公寓住著的唯一的另一老頭看見了案發現場,而一個從車臣帶回來的被收養的小孩被發現跑出了家門,另外一個住馬路對面的喜歡死者的女人表示在窗口目睹了車臣小孩殺死自己的養父...

就在這一切看起來沒有什麼可爭議的時候,一張反對票突然出現在陪審團中間,原因僅僅是如果直接投成12張有罪票而判被告有罪,實在太草率了。就像《殭屍世界大戰》中猶太人的「第十人制」一樣,團隊需要那麼一兩個思維不同的人,防止因為慣性讓團隊翻車。

開始轉變的真正重要一票

因為不願看到草率的結果,無罪的第一票投出導致第二輪投票,並有提議進行盲投,結果就出現了第二張無罪票——因為被告方辯護律師的消極態度和幾乎沒有的辯論,讓人覺得被告方車臣身份讓人歧視,也由於車臣男孩沒有錢讓辯護律師無利可圖,因此並未受到公平對待,這樣就判有罪是有問題的。

因為第一票的緩衝,案件或過程中的疑點有時間暴露出來並成功的被團隊捕捉到了,如果說第一票只是形式和心態上為之,那第二票就是真正從實質上開始轉變。而這一轉變,是需要時間來保障的,即便子彈,也應該讓它先飛一會兒。

一個疑問一張票

隨著第一個疑問被拋出來,許多的疑問隨之一起魚貫而出:作為證人的老人因為關節炎,經過現場重現發現他根本無法「及時趕到」作案地點看到被告;那把「難以在莫斯科買到」的軍用匕首被一個陪審人員輕易的買到,甚至還有發票;另一名證人的證詞也有問題,男孩作為很早就學會使用匕首的人不可能從上往下刺人,更不會大喊...

於是,一個疑問代表一個陪審人員的思考,一個自己的俄羅斯故事,也同樣代表一張有罪票變成了無罪票,這一轉變恐怕來自於第一個疑問,而非第一張無罪票。當第一個疑問出現的時候,看似無可爭議的案情正式崩塌,就像一個楔子打進了一個無從下手的球中,讓人放下心來繼續追求和發現它的問題。

無罪轉向有罪的第一票

就在陪審人員分分轉換態度重新審視自己之前的判斷,突然另一個俄羅斯故事的出現讓原本逐漸澄清的劇情變得撲朔迷離起來,如果車臣男孩真是罪犯(甚至恐怖分子),那麼一天回家發現他的目標是在座各位呢?

也許這張票的轉變並不是什麼壞事,也不是什麼人性黑暗面,作為陪審員,即使他的目標不是自己不也應該要投有罪票麼?對於轉變有罪的這一回合真的必不可少,要不大家園一起轉向無罪又何嘗不是反方向的慣性翻車呢?

巨大陰謀下的最後一張有罪票

其實案件在推理出一個房地產商針對釘子戶的巨大陰謀時,這場對抗就已經接近尾聲了:在這片拆遷區域有三個人不願意搬離,就是案中這對養父子以及證人那個老年人,於是房地產商派人幹掉了退役上校,嫁禍給小孩,並威脅老人搬離並做假證,於是問題全部解決,可以加快工期建豪華公寓了。面對這樣一個嚴絲合縫的推斷,12位陪審員全部同意了以上觀點,於是大家建議最後一次投票,把這個無辜的男孩從真正犯罪分子中解救出來。

但有一個人(主持人)卻投出了有罪票,理由無法反駁卻無人接受:如果判他無罪,他會想著報仇而那群人也想殺他滅口,處境還不如在獄中,並希望12人能一起先判有罪,然後幫他起訴查明真相。這裡我看到了房地產商和陪審團主持人之間的博弈和對比:想凌駕於法律和事實之上不是不可能,但需要足夠的理由和智慧,這個理由應該是無私的,有,這是一位不受世俗約束的偉人,沒有,這是一個鑽法律空子的壞人。

無能為力的全票無罪

陪審團主持人提了一個反擊的絕好方式,因此在「最後一次」投票中結果投成了11票無罪和1票有罪的結果,但是最後大家因為各種各樣的自身原因並沒有按主持人的方式做,主持人也只能將自己最後的有罪票投成無罪而獲得一致通過的結論,略帶諷刺的是,主持人一開始就不相信證人證詞,一眼看穿了它們的漏洞,卻是最後一個投出無罪票的人,當然這隻因他還看穿了這之後的陰謀詭計。

最開始聽到主持人的論述,我確實希望結局往這個設想上靠,但那就更像一部普通電影了,他們已經經過一系列的抽絲剝繭找出真相,在歧視和陰謀之中還了車臣小孩公道,而他們本可以一次投票十分鐘投完回家的。對人抱有的希望,有人力所能及的,有人願意努力追尋的,但同樣,就有無能為力的。

一次陪審,N次斷罪

最後,電影劍鋒所指遠不止這個案件和背後策劃陰謀的房地產商,每一個陪審人員基本都說了一個關於自己的俄羅斯故事,而這背後就是12次斷罪,更別說那老化線路時不時停電,40年未改善過而預計未來40年也不會改變的管道,被威脅或出於妒忌作偽證的證人...

相關焦點

  • 【建築與電影】《十二怒漢》
    十二個不同職業的人組成了這個案件的陪審團,他們要在休息室達成一致的意見,裁定少年是否有罪,如果罪名成立,少年將會被判處死刑。十二個陪審團成員各有不同,除了8號陪審員(Henry Fonda 飾)之外,其他人對這個犯罪事實如此清晰的案子不屑一顧,還沒有開始討論就認定了少年有罪。
  • 《12怒漢》,一個男孩被指控謀殺自己軍官的養父
    這部電影由俄國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執導,翻拍自1957年美國電影《十二怒漢》,導演本人也在片中扮演了其中一名怒漢,即陪審團的主持者。故事講述一個車臣的男孩,涉嫌殺死自己的養父——一名俄羅斯軍官,法庭在三天的審理後,將最後決定權交給了十二名陪審員,他們被送進一間學校的體育室裡,需要在封閉的條件下作出判決。
  • 《12怒漢:大審判》——推薦2007年俄版十二怒漢 豆瓣8.5分
    《十二怒漢》(俄語名:12)是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執導的懸疑劇情片,由謝爾蓋·馬科韋茨基、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維克多·維爾比斯基等主演,於2007年9月20日在俄羅斯公映。該片取材於1957呂美特導演的同名電影,講述一名車臣少年被指控殺害養父,在十一名陪審員認定他有罪的情況下,唯一對案件懷有疑問的陪審員說服其他人重新審視案件證據、尋求真相的故事。該片翻拍自1957年Sidney Lumet的12 angry men。
  • 十二怒漢與它的翻拍作品們:跨越時代和社會的法治思考
    三部電影都圍繞著同一個故事框架展開:男孩涉嫌殺害了自己的父親,一切證據都對男孩不利。對男孩罪行的宣判取決於由十二個人組成的陪審團的意見。這十二個人職業不同、地位不同、觀念不同。在第一次投票中,只有一位陪審團員選擇了無罪的判罰。隨著這位陪審團員的堅持以及對證據和證詞的不斷分析,最終陪審團所有成員達成了一致的意見,宣判男孩無罪。
  • 影評:《十二怒漢大審叛》俄羅斯民族的省與思
    影評:《十二怒漢大審叛》俄羅斯民族的省與思文 / 陸秀娛樂原創首發,轉載請註明今天我要來介紹一部著名的翻拍電影《十二怒漢:大審叛》這部是俄羅斯電影,先說一下我是「完整」看過這部片,原美國版《十二怒漢》我只是看很多電影心得和影片介紹,所以美版我儘量不會遺漏什麼重要情節
  • 《十二怒漢》各版pk 日版最顛覆中國版最接地氣
    》,西德尼·呂美特導演;1997年《十二怒漢》,威廉·弗萊德金導演今天看來,《十二怒漢》的故事簡單得足以用一句話概括——一個孩子被鑿鑿鐵證認為有重大的謀殺嫌疑,陪審團裡本有11人堅信他有罪,但由於一個人的反對及其條分縷析的細緻推理,最終說服了其他人統統轉變為無罪推定。
  • 十二怒漢,大審判
    一個車臣男孩被指控謀殺自己俄羅斯軍官的養父,所有證人和證據均對他不利,12位陪審團成員被帶到了一個小學的體育館,他們需要對此展開討論,他們將決定男孩今後的命運。這個故事也從這個空蕩蕩的體育館展開。看到這裡,一定會有許多人和小編一樣,犯起了臉盲症。「這都誰跟誰呀?」「一群俄羅斯中年大叔完全分不清好嗎?」
  • 「暴打女司機」與跨越時代的《十二怒漢》
    對於這件貧民窟出身的孩子殺害養父的案件,起初12個陪審員絕大部分都不太關注案件本身,並沒有進入「審判」的身份角色,從各自的社會身份出發,以非常散漫的態度投票認定弒父的孩子「有罪」,只有一個陪審員認為案件的證據有疑點,不討論清楚就判定有罪太草率。而他這種不跟隨主流意見,堅持己見的態度激怒了部分堅持認定孩子有罪的陪審員,因而受到了強烈的反對。
  • 電影《十二怒漢》不同版本深度解析
    《十二怒漢》同理。它有個空前偉大的戲劇前提:一個貧民窟的小混混被控謀殺了他的養父,11名陪審員未經討論便認定他有罪,只有8號陪審員堅持「我們應該坐下來好好研究一下案情」——隨著討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疑點浮出水面,最終8號將其餘11人逐一說服,所有人均將判決改成「無罪」。
  • 影史最經典的法律電影《十二怒漢》,竟有這麼多不同版本
    《十二怒漢》同理。它有個空前偉大的戲劇前提:一個貧民窟的小混混被控謀殺了他的養父,11名陪審員未經討論便認定他有罪,只有8號陪審員堅持「我們應該坐下來好好研究一下案情」——隨著討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疑點浮出水面,最終8號將其餘11人逐一說服,所有人均將判決改成「無罪」。
  • 《十二怒漢》誰才是真正的兇手?
    《十二怒漢》真正的兇手是誰俄羅斯的版本具有強烈的微妙感。我從來都不喜歡政治色彩的東西,沒想到這部電影居然牽扯了民族戰爭社會等等因素,兩個多小時的電影一直讓我無法靜下心來看,拖拖拉拉幹點別的事情,居然看了8個多小時,奧妙極了。
  • 《愛回家之開心速遞》之呂慧儀和陳榮峻版「十二怒漢」
    《愛回家之開心速遞》《十二怒漢》的劇情是由12個人組成的陪審團討論一名被指控殺害父親的十八歲男孩是否有罪。《愛回家之開心速遞》《十二怒漢》的主題之一是正義,在大家先入為主認為男孩有罪時,只有男主一個人認為男孩無罪,最後憑一己之力說服其餘團員,挽救男孩性命。
  • 佳片有約|《十二怒漢》:這一版是俄羅斯翻拍的
    類型:劇情 / 懸疑 製片國家/地區:俄羅斯 一個男孩被指控謀殺了自己的養父——一名俄羅斯軍官,所有的證人和證據均對他不利,12位陪審團成員對此展開討論,他們將決定男孩今後的命運。
  • 《十二怒漢》又被翻拍了,這次是韓國人
    美國法律規定,陪審團負責裁定案件事實,確認被告人有罪或無罪,法官負責適用法律量刑,判處被告人具體刑罰。而韓國是大陸法系國家,實行法官糾問制,憲法賦予法官最終裁判權,訴訟以法官的個人裁量為中心。他們的陪審團只起到提高公民參與度的作用,不具有案件最終決定權。把兩個陪審團制度相提並論是不合適的,把發生在美國的故事直接搬到韓國來也是水土不服的。
  • 刺傷何君堯的男子判了!被控傷人及有意圖傷人罪判囚九年,網友評論:判輕了……
    刺傷何君堯的男子判了!被控傷人及有意圖傷人罪判囚九年無業男董栢輝2019年11月假扮為香港立法會議員何君堯的支持者到何的街站獻花,訛稱正拿手機合照時突以33cm長利刀刺向何的左胸,他被制服時不斷大喊:"殺死何君堯!",被告早前在高等法院承認一項有意圖傷人罪及一項傷人罪,9月27日被判入獄9年。
  • 章瑩穎案兇手克裡斯滕森被判有罪,那麼能判死刑嗎?
    《芝加哥論壇報》報導截圖辯方作出了這樣的陳述,是否有罪的判定就開始有走過場的意味。期間檢方請來了配合警方,錄下關鍵證據的克裡斯滕森前女友布利斯。當結案陳詞結束,陪審團也只用了僅僅90分鐘時間,宣布已經達成一致,被告克裡斯滕森有罪。
  • 又脫罪一個,又是他判的
    香港17歲少年藏攻擊性武器,法官何俊堯質疑警察證詞判其無罪。9月7日,港媒曾報導,香港法官何俊堯突然被調職。
  • 《十二怒漢》:如果你沒有足夠證據證明他有罪,那麼請相信他無罪
    可當陪審團第一次表決時,竟然有一位陪審員持無罪的意見。8號陪審員說:「十一個人都認為他有罪,我真的很難舉起手送這個孩子坐電椅,而完全不去討論這件事。」老實講,這句話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在其他所有人想都沒想就認為少年有罪時,8號懷著一顆對生命的敬畏心,持截然不同的意見。
  • 經典法庭片《十二怒漢》影評
    創作思路作者羅斯參與的一次陪審員經歷,讓他有了新的視角。羅斯將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融入到了創作思維中,寫出了《十二怒漢》,主要講的就是陪審團如何履行使命和職責的故事。主要內容這部影片,主要講的就是一個有責任感的8號陪審員,認為一個少年被控謀殺生父的案子有疑點,不贊成判他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