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的大師之作,群戲相當出彩,相比老版本少了一絲精煉,卻多了一份沉穩。很多人不會喜歡最後陪審團長的說辭,我卻覺得結局這樣安排最合適了。
這部電影由俄國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執導,翻拍自1957年美國電影《十二怒漢》,導演本人也在片中扮演了其中一名怒漢,即陪審團的主持者。故事講述一個車臣的男孩,涉嫌殺死自己的養父——一名俄羅斯軍官,法庭在三天的審理後,將最後決定權交給了十二名陪審員,他們被送進一間學校的體育室裡,需要在封閉的條件下作出判決。
美版的《十二怒漢》我還沒看,簡介說到其背景設定是在炎熱的夏天,涉嫌殺父的是貧民窟的男孩。而俄版《12》,將男孩設定為被俄羅斯軍官收養的車臣孤兒,從這個角度講,顯然試圖挖掘更深刻的矛盾表達更廣泛的內容。俄羅斯和車臣的矛盾持續近兩個多世紀,一直到影片拍攝的2007年,雙方仍不時交戰,生活在戰爭陰影下的莫斯科人,對車臣人有著顯而易見的仇恨和厭惡。
在這種背景下,影片巧妙地暗示了法庭上由於人們的主觀因素可能導致的判斷失誤,將民族矛盾納入影片的體系中,無形中也提高了審判結果的高度。以片中頑固派的頭兒——格子圍巾的出租司機為首,對車臣人的憤怒讓他無法理性地看待整個案件,而是一味認定男孩是殺害養父的兇手,甚至為此與其他陪審員激烈爭吵辯駁,一度情緒失控。
電影開頭是連續的一幀幀破碎交叉的畫面,路上騎自行人的男孩、法庭上的雙方辯論、快速下樓梯的人,每個細節看似互不關聯,實質上已對整個劇情有了初步的交代。而灰色調的處理,奠定了影片厚重沉鬱的基調。電影的所有展開劇情,基本都發生在不大的體育室中,偶爾穿插了幾幅象徵性的戰爭畫面、男孩父母被殺的現場、男孩在監牢裡跳舞的場景。
但不得不說,這是部雖沉悶卻不無趣的電影。兩個半小時的時間裡,十二個人物的性格全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小動作和細微表情的設定趨於完美,但這還不是最偉大的,最奇妙的是,僅有的150分鐘裡,不光是人物對待案件的心理發生變化的過程一一呈現,甚至還引申出每個人物各自的故事,每個人的靈魂在這次判決中都得到了一次洗禮或者說是升華,看似平淡,實則驚心動魄。
總的來說這部片還是非常不錯的一部片子,很多細節喝和頭讓人印象深刻!整部電影讓我感覺瞬息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