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萱,3歲。
萱萱從小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直到要上幼兒園了,才被接到父母身邊來。她有一個1歲多的弟弟。萓萱的父母感情不和,父親的性格比較暴躁,在情緒管理上存在問題。
萱萱在進入幼兒園以後,與其他小朋友相比,她的「分離焦慮」的表現更加激烈,她經常會將教具全部摔在地上,啃手指,直到啃出血才能停止,還會打自己,用力拉自己的頭髮,有時必須躺在床上,甚至會時不時地脫光了衣服奪門而出。
在與家長進行多次的溝通後,我們認為萱萱的情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安全感缺失造成嚴重的分離焦慮。孩子從原來熟悉的環境走向陌生的環境,環境中的人變了,生活的節奏變了,孩子會緊張,這個時候需要老師用極大的耐心去陪孩子度過這段歷程,家長也要給孩子足夠的陪伴和接納。0~3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萱萱在爺爺奶奶家長大,與父母的關係比較疏遠,她已經接受了在爺爺奶奶家的生活模式。剛回到父母的身邊,進入一個新環境,與父母的親密關係還沒有完全建立,就又進入另一個陌生的環境——幼兒園,環境的轉換會讓孩子很焦慮,她不知道哪個環境是安全的。
二胎家庭弟弟的到來引發關係失衡。萱萱的家庭經濟條件很好,爸爸媽媽要了二胎。弟弟的到來,讓父母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了弟弟的身上。而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萱萱有成長的需要,也有對父母愛的渴望。父母對她缺少關注,會使她出現愛的匱乏和饑渴,以為是弟弟奪走父母對她的愛,她會通過發脾氣和情緒反覆波動來傷害自己,以引起父母的關注。又因為第二個孩子是男孩子,家庭中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使萱萱感受到自己被忽視,這也加劇了她行為的偏激。在家中得不到關注,到幼兒園以後、萱萱會將這份需要投射到老師的身上,需要老師關注她,需要老師一整天將她抱在懷裡才能安心。
夫妻關係緊張對孩子的影響。萱萱的父親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成年後也沒有獨立工作,在心理上一直是個大男孩的狀態,在二胎出生後出現情感出軌。萱萱媽媽發現後,兩人的關係出現很大裂痕,媽媽帶著憤怒,爸爸帶著內疚,家庭的氛圍是緊張的、冷漠的。孩子是非常敏感的,這樣的家庭讓她感到特別不安全。孩子希望爸爸媽媽是恩愛的,讓她總受到溫暖,當她感受不到這份溫暖時,必然會用自己的惶恐提醒父母去改變。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去尋找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而不是只關注孩子的問題,只想著去改變孩子。
父親不好的「榜樣」作用。萱萱的爸爸脾氣很暴躁,時常會在生氣時摔東西,孩子從父親的身上學會了這種生氣就要摔東西的情緒處理方法。所以在幼兒園,萱萱稍有不如意就大發雷霆,將所有的教具扔到地上。
近些年,類似的案裡現上升態勢,解決起來也具有相當大的難度。主要的難度不是來自孩子,而是來自家庭的配合。像萱萱這樣的情況,如果單單依靠幼兒園、依靠老師的力量,是無力解決的,它需要家長的配合與努力,有時候甚至需要家庭做出很大的犧牲與改變。
針對萱萱的情況,我們給出的解決思路是
1.讓萱萱通過繪畫的方式表達出心中的恐懼。
對於一個還不能完全用語言表達內心感受的3歲孩子來說,繪畫是她最好的表達方式。我們給孩子準備畫筆,讓她通過畫筆來講故事:「最近發生了什麼事,讓寶貝覺得不開心了?你可以用畫筆畫出來。」當時萱萱選擇了黑色的蠟筆畫了一個嚴肅的爸爸,整張臉都是黑色的,還有媽媽和她自己,整個色調都是黑色的。這說明孩子心中的壓力很大,很恐懼。我們將家長再次約到幼兒園,和他們一起分析這幅畫。爸爸看到畫時,非常驚訝,孩子這樣描述畫上的故事情節:「爸爸很晩回家,回家就和媽媽吵架,看到爸爸很害怕。」這對爸爸的觸動很大。爸爸終於向老師求助:「我該怎麼辦?」
爸爸被觸動,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了,老師的引導才會有效。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痛處,問題再多的家長,內心也都想做個好父母。
我們給爸爸的建議是:從學做父親開始,每天抽出時間全身心陪伴孩子,將每晚7:00-7:30作為家庭親子時間,陪孩子做遊戲、看繪本。有了老二,父母更要尊重老大,給孩子多一些關注,接受她現在的樣子,無論有多麼鬧人,都要知道她是獨一無二的。孩子內心對愛的渴望,促使她通過傷害自己來提醒我們做出改變。我們需要將工作和手機放下,好好地陪伴孩子。
2.夫妻雙方需要做出改變。
媽媽要思考的是:愛人出軌到底是因為什麼,對方想要的自己是否懂得?如何放下心中過高的期望,帶著欣賞與感恩與丈夫互動?如何放下受害者的心態,重新修復與愛人的關係?父母恩愛,兒女才會感到安全。爸爸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有什麼想法要及時與妻子溝通,學會尊重妻子。孩子要在爸爸身上學會勇敢與擔當,在爸爸與媽媽的互動中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我們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孩子今後生活和婚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我們的複製品
3.隔代教育,需要步調一致。
作為孩子的父母,既要對老人的付出有感恩之心,也要對孩子獨立自主能力進行培養,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給孩子足夠的空間,不能包辦代替。在這一點上,要有說服老人的耐心,可以藉助一些形式,比如案例、視頻、專家講座等,讓老人與自己的教育步調達成一致。
4.想管好孩子,先管好成人自己的情緒。
尤其是爸爸,要知道自己的情緒來源,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學會用正面語言和正面思維洶通處事。
5.弱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啃手指以及其他的不良行為,是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看到父母吵架時的緊張、新入園的焦慮,以及不被滿足的情感需求,等等。我們不能強化啃手指的問題,可以嘗試給她一些替代的物品去啃咬。把關注點轉移到對孩子心理需求的關注,用愛和陪伴給足孩子的心理營養,這些不良行為就會慢慢消失。
後續情況追蹤:
沒有家庭的配合,是幫不了萱萱的。在這個案例中,老師通過多次家訪、約談家長等方式,嘗試與家長建立統一的認識,採取共同行動。
與家長進行深度溝通與交流之後,爸爸媽媽嚴格按照給出的方案執行,每天會固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做遊戲、讀書,也積極參加幼兒園組織的親子活動。
萱萱的變化很明顯,性格也越來越活潑。
幼兒園單獨安排了老師陪孩子,多給萱萱正向的鼓勵。萱萱喜歡音樂,老師就鼓勵她用音樂表達自己,讓她找到自己的閃光點。漸漸地孩子就放下了對老師的戒備,慢慢融入集體,發脾氣的情況越來越少。
因為共同面對和解決了萱萱的問題,萱萱父母之間的溝通也因此增多。幼兒園組織的幾次分別與爸爸媽媽的深度交談,觸動到了他,也幫助他們找出自身的問題,家庭關係也一點點修復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