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樂·讀書|《發現孩子成長的秘密》——「啃手指」背後的家庭問題

2021-02-08 知樂幼稚園

萱萱,3歲。

萱萱從小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直到要上幼兒園了,才被接到父母身邊來。她有一個1歲多的弟弟。萓萱的父母感情不和,父親的性格比較暴躁,在情緒管理上存在問題。

萱萱在進入幼兒園以後,與其他小朋友相比,她的「分離焦慮」的表現更加激烈,她經常會將教具全部摔在地上,啃手指,直到啃出血才能停止,還會打自己,用力拉自己的頭髮,有時必須躺在床上,甚至會時不時地脫光了衣服奪門而出。


在與家長進行多次的溝通後,我們認為萱萱的情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安全感缺失造成嚴重的分離焦慮。孩子從原來熟悉的環境走向陌生的環境,環境中的人變了,生活的節奏變了,孩子會緊張,這個時候需要老師用極大的耐心去陪孩子度過這段歷程,家長也要給孩子足夠的陪伴和接納。0~3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萱萱在爺爺奶奶家長大,與父母的關係比較疏遠,她已經接受了在爺爺奶奶家的生活模式。剛回到父母的身邊,進入一個新環境,與父母的親密關係還沒有完全建立,就又進入另一個陌生的環境——幼兒園,環境的轉換會讓孩子很焦慮,她不知道哪個環境是安全的。

二胎家庭弟弟的到來引發關係失衡。萱萱的家庭經濟條件很好,爸爸媽媽要了二胎。弟弟的到來,讓父母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了弟弟的身上。而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萱萱有成長的需要,也有對父母愛的渴望。父母對她缺少關注,會使她出現愛的匱乏和饑渴,以為是弟弟奪走父母對她的愛,她會通過發脾氣和情緒反覆波動來傷害自己,以引起父母的關注。又因為第二個孩子是男孩子,家庭中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使萱萱感受到自己被忽視,這也加劇了她行為的偏激。在家中得不到關注,到幼兒園以後、萱萱會將這份需要投射到老師的身上,需要老師關注她,需要老師一整天將她抱在懷裡才能安心。

夫妻關係緊張對孩子的影響。萱萱的父親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成年後也沒有獨立工作,在心理上一直是個大男孩的狀態,在二胎出生後出現情感出軌。萱萱媽媽發現後,兩人的關係出現很大裂痕,媽媽帶著憤怒,爸爸帶著內疚,家庭的氛圍是緊張的、冷漠的。孩子是非常敏感的,這樣的家庭讓她感到特別不安全。孩子希望爸爸媽媽是恩愛的,讓她總受到溫暖,當她感受不到這份溫暖時,必然會用自己的惶恐提醒父母去改變。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去尋找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而不是只關注孩子的問題,只想著去改變孩子。

父親不好的「榜樣」作用。萱萱的爸爸脾氣很暴躁,時常會在生氣時摔東西,孩子從父親的身上學會了這種生氣就要摔東西的情緒處理方法。所以在幼兒園,萱萱稍有不如意就大發雷霆,將所有的教具扔到地上。

近些年,類似的案裡現上升態勢,解決起來也具有相當大的難度。主要的難度不是來自孩子,而是來自家庭的配合。像萱萱這樣的情況,如果單單依靠幼兒園、依靠老師的力量,是無力解決的,它需要家長的配合與努力,有時候甚至需要家庭做出很大的犧牲與改變。


針對萱萱的情況,我們給出的解決思路是


1.讓萱萱通過繪畫的方式表達出心中的恐懼。

對於一個還不能完全用語言表達內心感受的3歲孩子來說,繪畫是她最好的表達方式。我們給孩子準備畫筆,讓她通過畫筆來講故事:「最近發生了什麼事,讓寶貝覺得不開心了?你可以用畫筆畫出來。」當時萱萱選擇了黑色的蠟筆畫了一個嚴肅的爸爸,整張臉都是黑色的,還有媽媽和她自己,整個色調都是黑色的。這說明孩子心中的壓力很大,很恐懼。我們將家長再次約到幼兒園,和他們一起分析這幅畫。爸爸看到畫時,非常驚訝,孩子這樣描述畫上的故事情節:「爸爸很晩回家,回家就和媽媽吵架,看到爸爸很害怕。」這對爸爸的觸動很大。爸爸終於向老師求助:「我該怎麼辦?」


爸爸被觸動,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了,老師的引導才會有效。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痛處,問題再多的家長,內心也都想做個好父母。


我們給爸爸的建議是:從學做父親開始,每天抽出時間全身心陪伴孩子,將每晚7:00-7:30作為家庭親子時間,陪孩子做遊戲、看繪本。有了老二,父母更要尊重老大,給孩子多一些關注,接受她現在的樣子,無論有多麼鬧人,都要知道她是獨一無二的。孩子內心對愛的渴望,促使她通過傷害自己來提醒我們做出改變。我們需要將工作和手機放下,好好地陪伴孩子。


2.夫妻雙方需要做出改變。

媽媽要思考的是:愛人出軌到底是因為什麼,對方想要的自己是否懂得?如何放下心中過高的期望,帶著欣賞與感恩與丈夫互動?如何放下受害者的心態,重新修復與愛人的關係?父母恩愛,兒女才會感到安全。爸爸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有什麼想法要及時與妻子溝通,學會尊重妻子。孩子要在爸爸身上學會勇敢與擔當,在爸爸與媽媽的互動中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我們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孩子今後生活和婚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我們的複製品


3.隔代教育,需要步調一致。

作為孩子的父母,既要對老人的付出有感恩之心,也要對孩子獨立自主能力進行培養,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給孩子足夠的空間,不能包辦代替。在這一點上,要有說服老人的耐心,可以藉助一些形式,比如案例、視頻、專家講座等,讓老人與自己的教育步調達成一致。



4.想管好孩子,先管好成人自己的情緒。

尤其是爸爸,要知道自己的情緒來源,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學會用正面語言和正面思維洶通處事。


5.弱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啃手指以及其他的不良行為,是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看到父母吵架時的緊張、新入園的焦慮,以及不被滿足的情感需求,等等。我們不能強化啃手指的問題,可以嘗試給她一些替代的物品去啃咬。把關注點轉移到對孩子心理需求的關注,用愛和陪伴給足孩子的心理營養,這些不良行為就會慢慢消失。


後續情況追蹤:

沒有家庭的配合,是幫不了萱萱的。在這個案例中,老師通過多次家訪、約談家長等方式,嘗試與家長建立統一的認識,採取共同行動。

與家長進行深度溝通與交流之後,爸爸媽媽嚴格按照給出的方案執行,每天會固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做遊戲、讀書,也積極參加幼兒園組織的親子活動。

萱萱的變化很明顯,性格也越來越活潑。

幼兒園單獨安排了老師陪孩子,多給萱萱正向的鼓勵。萱萱喜歡音樂,老師就鼓勵她用音樂表達自己,讓她找到自己的閃光點。漸漸地孩子就放下了對老師的戒備,慢慢融入集體,發脾氣的情況越來越少。

因為共同面對和解決了萱萱的問題,萱萱父母之間的溝通也因此增多。幼兒園組織的幾次分別與爸爸媽媽的深度交談,觸動到了他,也幫助他們找出自身的問題,家庭關係也一點點修復重建。


相關焦點

  • 從小愛啃手指的孩子,長大難逃這3種結局,你家孩子中了嗎?
    一旦家長的訓斥不聽,一旦家長的提醒不奏效,有的家長就會出現惱羞成怒的現象:「給你說過多少遍了,不讓你啃,不讓你啃,你怎麼就是不聽呢?下次再讓我發現一次,直接把你的手指頭給剁掉。」小美這次是真的發飆了,不是沒有好好的給孩子說過,可是孩子卻始終不聽。
  • 孩子有咬指甲癖怎麼辦?幫助孩子「戒」掉啃手指的辦法來了
    由於經常啃指甲,以至於王一博的粉絲一看到"每個指甲縫內會有4.5到5萬個細菌"的話題,就忍不住想要@他。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不少家長發現自家娃有啃指甲、吃手指的習慣,無論父母千叮嚀萬囑咐,還是塗抹苦膽水、辣椒水,好像也沒辦法將孩子從那沉迷的狀態中拉回來。那麼,是不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啃指甲、吃手指的階段?
  • 喜歡啃指甲、撕嘴皮,孩子這些不起眼的小行為,實則隱藏著大問題
    文\好孕姐生活中,經常有一些孩子啃指甲、撕嘴皮,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頂多是斥責孩子兩句,說這是不好的習慣,不衛生等等。但是,少有家長關注這些不起眼的小行為,背後的問題。①孩子心理緊張,有壓力孩子小的行為背後,往往透露出心理方面的問題。有的孩子,因為家長對他有家暴行為,或者父母的感情不好,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孩子出現了焦慮的情緒,且長時間沒有得到疏解,所以就會內化為心理上的問題,具體表現出,吃手、啃指甲、撕嘴皮。
  • 王一博啃指甲被拍:那些愛啃指甲的孩子,為什麼屢禁不改?
    孩子愛啃指甲,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對於養育過孩子的家長來說,其實一點都不陌生孩子啃咬手指的行為,幾乎每個孩子都是咬著手指長大,那仿佛是他們天生的本能,不教也會。雖說咬手指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但也只是其中一段特殊時光。
  • 成長的秘密:重新發現孩子的世界
    這一「世界」的「神秘」至今仍讓很多看過該片的觀眾們震驚:我們原來是那麼不了解我們的孩子!一場關於兒童教育的討論隨著《成長的秘密》的熱播,也漸漸成為了今年暑期的熱門教育話題。你真的了解孩子嗎兒子5歲那年,張同道曾帶著兒子去北戴河玩。
  • 「我家孩子最近全是臭毛病,啃手指還撕嘴皮」,可能是心理原因
    可最近朋友對我說:「我家孩子最近全是臭毛病,啃手指還撕嘴皮」,本來長得漂漂亮亮的可可,怎麼會出現如此的壞習慣呢?現在手指甲長短不一,嘴唇也不是那麼完美了。為了防止可可以後還這樣,朋友索性把她的指甲剪到特別短的程度,沒想到即使這樣還是無法阻攔可可的癖好。看到小可可這樣,我建議她帶著孩子去看下心理醫生。
  • 跨國婚姻問題多?妻子放任孩子啃拖鞋,撒貝寧無法接受
    跨國婚姻問題多?妻子放任孩子啃拖鞋,撒貝寧無法接受撒貝寧吐槽自己妻子育兒存在問題,二人在育兒上存在很大分歧,中西方教育碰撞嚴重。,作為喜歡散養的李白,孩子在家中胡鬧,啃拖鞋,李白都是不管的,覺得這些沒什麼。
  • 孩子愛啃指甲,不一定是缺乏微量元素,解決好心理問題是關鍵
    從照片中可以看到,恬恬的指甲已經被咬得很禿很短了,跟正常孩子有明顯區別。朋友說,孩子這個習慣已經持續兩年多了,咬的手指都有些變形了,有時甚至還會把肉咬出血。朋友為了讓女兒改掉這個壞習慣,好說好商量不管用,甚至還動了粗,可還是沒有明顯效果。之後,她還帶恬恬去醫院檢查了微量元素,可沒發現任何問題,真是愁得「一個頭兩個大」。
  • 愛啃指甲暗示心理「疾病」,孩子這些毛病,別等晚了才糾正
    當孩子開始上學時,孩子每次寫作業和考試都會啃手指,有好幾次考試的時候啃得太嚴重,幾個手指都咬破流血了。因為這事兒,老師把小王叫到了學校,表示孩子可能有些情緒焦慮,小王這才開始重視孩子啃指甲的問題。可每天都叮囑孩子,孩子的手指甲依然總是破的。
  • 親子共讀書單丨與孩子一起閱讀,共同成長
    ——經歷過孩子凌晨頻繁夜哭、夜鬧、夜醒哄睡的煩躁;——經歷過與老人因育兒觀念的不同而帶來的一系列家庭矛盾;——經歷過要不停地在女孩↔職場人↔媽媽三種身份中自由、隨意、隨時跳轉切換………ε=(´ο`*)))唉,這三年估計只有鬼才能詳實的記得我到底經歷了些什麼。若真要說起其中的委屈和無奈?痛苦和掙扎似乎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 【家有兒女】 關係孩子成長的家庭問題對照表
    「比起老王家孩子,我家小孩學習勁頭怎麼差了那麼多!」「您看小劉家孩子,開朗大方人緣好,我家孩子真是比不上!」……親愛的家長們,如果您嘴上總是掛著那麼幾條自家孩子的缺點,千萬別急著責備孩子,可以先找找自己的問題哦! 聽說過「原生家庭」這個詞嗎?就是指孩子出生和成長的家庭。一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會影響其一生。看看今天給您準備的孩子問題背後的家庭教育問題對照表,找到問題的根源,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原生家庭吧!
  • 王一博被拍到啃手指甲:長大後仍啃指甲的孩子,大多有兩個原因
    前段時間,男神王一博又被拍到「超萌」的一幕,只見他非常專注地盯著自己的手指,然後將手指塞進嘴裡,認真地啃起了手指甲。由於不止一次被抓拍「現形」,疫情期間粉絲都為他操碎了「博崽崽,別再啃指甲了喲!」其實,生活中也有許多小孩啥啥都愛往放嘴裡啃,尤其是啃指甲、吮吸手指又順手,一般家長也沒當成多大個事兒。
  • 知樂日記:感恩宇宙優雅的旋律
    我昨天分享過我曾經早上睡不醒的問題  也去過醫院,也沒找到問題的答案  但這個問題在我玩遊戲的過程中  得到很大程度的的改善    我知道她也是星星的孩子  我心裡有一段想和她說:  外面沒有任何人可以為你撐起一塊你的天空  你的靈魂世界,  你的光,  和你的星球
  • 孩子經常啃指甲?父母別急著訓斥,三招幫孩子改掉壞毛病
    但姚瑤的媽媽每次答應孩子後都做不到,仍然和她丈夫吵架,讓孩子很緊張,不由自主的開始咬手。一、為什麼孩子經常會啃指甲?1、沒有安全感兒童的情感方面沒有得到充分發展。沒有安全感是很容易的。如果是在陌生的環境中,或者母親不在身邊,寶寶很容易驚慌失措、哭鬧。所以想用自己啃指甲的行為來滿足自己的內心,以求來內心的安全感。
  • 《拾光的秘密》高潮不斷,原生家庭問題引發熱議
    《拾光的秘密》是一部青春校園題材的電視劇,裡面也有非常濃厚的懸疑色彩,近期很多人的注意力都是在女性題材的作品上,相比之下,這部聚焦青少年成長的電視劇受到的關注就很少了。這部劇的主演分別是李浩菲和趙奕欽,雖然故事主要講述的是關於青春校園的問題,但是也涉及到了故事當中的角色的原生家庭的問題,這一部分的情節播出之後,在網上引起了網友們的討論。
  • 鬼媽媽:隱藏在恐怖故事下的灰色童話,剖析孩子成長和家庭的問題
    雖然定格動畫拍攝的技術比較古老,不過這種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前有《殭屍新娘》和《聖誕夜驚魂》等等,這些影片都採用這種定格拍攝、玩偶製作的電影元素獲得觀眾的好評,不過你會發現這些定格動畫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影片採用冰冷的灰色調,配合詭異的故事來吸引觀眾。這部《鬼媽媽》到底是靠一個怎樣的恐怖故事來講述孩子成長和家庭的現實問題?
  • 王一博啃指甲又被拍,長大後孩子仍愛啃指甲,大多是這兩個原因
    因為作為公眾人物,他的一舉一動都被網友們關注著,這才被網友們拍下了啃指甲的一幕。肯定會有很多人好奇,啃指甲大多是小孩子的才有的行為,為什麼很多人長大之後仍愛啃指甲呢?很多人都喜歡把指甲放在嘴裡啃,或者把手指頭放進嘴裡裹,在外人眼裡能夠一下就看到某個人在啃指甲,但是很多人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自己是沒有意識到的。
  • 24歲帥小夥從來不用指甲鉗,對付指甲全靠「啃」!愛咬鉛筆、啃指甲...
    都市快報訊 許多人在思考的時候,便會不自覺地把手指放進嘴裡開始啃咬指甲,仿佛啃咬指甲能帶來靈感。從小父母就告訴我們,手指頭上有大量的細菌,啃咬指甲十分不衛生。不僅如此,長期的啃咬指甲也會造成手指的不美觀。
  • 【熱鍋上的家庭】家庭問題背後的真相
    今晚的《長安夜書房》一起走近「熱鍋上的家庭」,在閱讀中揭開家庭問題背後的真相,讓每個人都有一次重建幸福家庭的機會。禪樂《醉清波》,出自音樂唱作人肖斯塔的專輯《初》,由古箏演奏家蘇暢演奏。樂曲中清雅的小調柔情繾綣,似是在千帆過盡後蕩漾著清波款款而來。船槳撥開粼粼的水面,如同翻開一卷古老的書畫,讓扉頁間的文字緩緩述說著舊時的故事,在筆墨渲染下描繪出一幕幕動人的畫面。
  • 終於發現讀書沒能改變命運的秘密
    2010 年正式獨立創業之後,作為開發讀書法、思維導圖、各種記憶術等能力的講師,開展了更多的讀書、講座活動。2013年起,成為指導教學的講師。日本有個喜歡讀書的人叫大巖俊之,每年讀300本書,卻發現明明實實在在的讀了這麼多本書,可還是沒能徹底掌握書中的內容。本想通過閱讀來讓自己當上講師,幾百本書是讀了,但也還是沒能成為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