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士比亞|悲喜劇中的人性之光
文|M2M·主播|小武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我們尊稱他莎翁,莎士比亞生於1564年,他曾在文法學校讀書,後因父親破產,中途輟學。21歲時到倫敦歌劇院工作,很快就登臺演戲,並開始創作劇本和詩歌。
-
莎士比亞詳細介紹
他的戲劇多取材於歷史記載、小說、民間傳說和老戲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現實,宣揚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思想和人性論觀點。由於一方面廣泛借鑑古代戲劇、英國中世紀戲劇以及歐洲新興的文化藝術,一方面深刻觀察人生,了解社會,掌握時代的脈搏,故使莎士比亞得以塑造出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繪廣闊的、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使之以悲喜交融、富於詩意和想像、寓統一於矛盾變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點著稱。
-
論莎士比亞的歷史劇的版本、主題與民族性
論莎士比亞的歷史劇的版本、主題與民族性*彭建華
-
生命的詩意永存: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莎士比亞是當時著名的十四行詩人,「莎士比亞式」十四行詩由3個四行的小節(quatrain)加1個偶句(couplet)構成,每行5個抑揚格音步(iambic pentameter),即一輕一重10個音節,韻腳排列為abab,cdcd,efef,gg。
-
坤鵬論:為什麼哲學與修辭學如此對立不容?(上)
——坤鵬論坤鵬論寫到這裡,大家一路跟著讀到這裡,我們基本也了解了哲學與修辭學一直的關係。自古希臘時期起,它們便處於對立關係,時而緊張,時而緩和。直到現代,哲學界自己開始反思後,它們才慢慢走到了一起。修辭學與哲學為什麼火水不能相容呢?這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柏拉圖對修辭學那麼深惡痛絕?
-
莎士比亞四大喜劇四大悲劇
莎士比亞便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劇壇上這樣的一個「巨人」。莎士比亞是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他共寫有37部戲劇,154首14行詩,兩首長詩和其他詩歌。莎士比亞研究者根據莎士比亞戲劇的上演和出版日期、劇本的內容和風格以及能夠找到的當時零星資料,大致確定了莎士比亞劇本的創作年代。一般把他的創作按思想和藝術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
-
《莎士比亞重現》觀莎士比亞重現之麥克白有感
BBC在2005年就曾製作過總共四部的系列電影《莎士比亞重現》,用將古代搬到現代的方式,分別向觀眾講述了四個莎士比亞筆下的著名故事,今天要說的是其中的第一部,也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麥克白》。莎士比亞寫道,人生「去來如一,滿亦完」。當我們經歷人生起伏到達最圓滿的成熟期時,我們的人生之戲亦即將落幕。但我們不應為此而感到悲傷,因為我們有了戲劇等藝術形式,人生不再虛無,因為「只要地球上還繁衍生物」,戲劇「就將承載你的故事長存於世」。
-
莎士比亞四大喜劇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莎士比亞最出名的書或許的就是四大喜劇以及四大悲劇,那麼您知道莎士比亞的四大喜劇和四大悲劇分別是什麼嗎?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奧賽羅》 劇本的主題是歌頌仁愛、友誼和愛情,同時也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商業資產階級與高利貸者之間的矛盾,表現了作者對資產階級社會中金錢、法律和宗教等問題的人文主義思想。 這部劇作的一個重要文學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這一惟利是圖、冷酷無情的高利貸者的典型形象。 莎士比亞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
-
悲劇背後的美與價值——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談到了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悲的源頭,僅僅了解這些是不夠的,接下來我們將從四大悲劇體現的人性的多面性、人文主義胸懷和對人生困境的理解三個方面對《莎士比亞四大悲劇》進行淺析,了解他們經久不衰的內涵和意義。
-
英國TNT劇院 莎士比亞經典名劇《暴風雨》
英國TNT劇院演繹莎士比亞力作《暴風雨》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
-
從莎士比亞、簡奧斯丁到卡夫卡和愛倫坡的普林斯頓文學書單
讀者們既能從書中獲得閱讀的樂趣,又能藉此洞悉莎士比亞的戲劇。作者Marion Turner通過披露喬叟旅行、個人生活及其作品發行的新細節,空前細緻地重現了喬叟冒險人生中四海為家的一面,其中還重點呈現了激發喬叟想像力的地點和空間。本書是一本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傳記,它用新鮮的視角敘述了一個酒商的兒子成為寫下《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的詩人的非凡故事。
-
「哲學王」哈姆萊特
細讀不難發現,哈姆萊特是一個柏拉圖主義者、柏拉圖「哲學王」政治哲學思想的典範,「莎士比亞的確讀過柏拉圖」。《哈姆萊特》(以下稱哈)的結局出人意料,丹麥王室全軍覆沒,王位旁落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以下稱福)。此人在劇本開頭正準備對丹麥發動復仇之戰。福對哈的評語不無諷刺:「要是他能夠踐登王位,一定會成為一個賢明的君主。」[1]452那麼,為何哈未能踐登王位?
-
《莎士比亞重現》He was not of an age, but for all time.
學校英院大廳中間放著一樽莎士比亞半身像,託柱上面刻著「He was not of an age, but for all time.」 以前沒覺得什麼,看完BBC的Retelling突然腦子裡面蹦出來這句話。選的四部劇,三喜一悲,長短比較討巧,能編成迷你劇,劇情也合適,能結合當下重新製作。BBC強大的編劇對這四部在臺詞,情節,人物設定上的各種巧思新意,讓人驚喜連連。
-
什麼是哲學?
「後哲學」西方現當代哲學家特別是歐洲大陸的一些人文主義思想家不滿意這種傳統的哲學觀,對它提出了各種批評,其中被稱為「後現代主義者」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哲學應當終結的口號,他們往往把自己的思想稱「為後哲學(」AfterPhilosophy)。我以為,西方那種奉抽象概念為至尊的哲學誠然應該終結,或者說得更確切一點,應該被超越、被揚棄了。超越、揚棄不是絕對否定和拋棄,而是經過它又超過它。
-
哈貝馬斯 | 論盧曼的系統理論對主體哲學遺產的接受
[5] 馬克思第四,哲學反思轉移到系統範式上面,導致了對西方傳統概念框架的進一步修正,比如存在、思想和真理等。我們如果認識清楚,系統理論研究把自身看作是一個有著自身周圍世界的亞系統,那麼,其非本體論的參照框架也就一目了然了。在這個周圍世界當中,相關的系統-周圍世界-關係構成了系統理論必須加以把握和處理的複雜性。
-
哲·文 | 蒂利亞德《莎士比亞的歷史劇》
並且從一開始到最後、在他所有的歷史劇中始終對秩序原則有著穩固的意識,並因為這種意識而與同時代那些更具哲學思維的作家們更為接近。莎士比亞歷史劇以史詩的方式表現了他頭腦中的中世紀以及他那個時代的生活圖景,其中心主題則是被置於莊嚴而高度道德化語境中的英格蘭或國家主題。在西方文教傳統譜系中,不斷有學人將莎士比亞與柏拉圖並舉。
-
哲學論|給入門哲學的朋友推薦五本好書
不過,知識論始終沒有喪失其核心地位,很多大學的哲學系都要求本科生必修知識論;此外,在哲學教席的招聘廣告上,知識論與形上學(metaphysics)、心靈哲學及語言哲學同被稱為「core」。說是核心,並不表示特別艱深。
-
坤鵬論:瑪麗的房間和哲學殭屍 心靈哲學二元論派的詰問
就像在哲學的學習過程中,總會遇到上帝、神等說法,按社會教育給我們塑造的非黑即白思維模式,這些說法就是荒謬、糟粕……但是,如果你持客觀之心深入了解它們,就會發現,自己是多麼狹隘、可笑。今天,坤鵬論繼續分享心靈哲學的另一派——二元論,看過後,相信你會對上面這段話更有感觸。
-
深度思考:法國哲學關於人性的四大論戰
自然權利論思想家當初所作的對現代國家政權的限制承諾,隨著現代國家機器的發展而逐漸地和徹底地泡沫化。對於現代社會及其人文主義基礎的批判,到80年代後,進一步發展成為波瀾壯闊的『後現代主義』的思潮。所謂「後現代」,本來是孕育於「現代性」內部、而又不斷地進行自我超越的社會文化力量。
-
湯顯祖和莎士比亞 ——16世紀戲劇雙星的文化際遇
湯顯祖的「臨川四夢」是時代的扛鼎之作,將中國戲曲帶向了高深的哲學思考層次,享有一世盛譽,成為中國文學史、戲曲史上的精典作品。湯顯祖因而成為中國戲劇史空裡那顆最為耀目的明星。二16世紀西方戲劇的突破既體現在戲劇樣式的轉型與再造,更體現在人文思潮對戲劇價值的重視與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