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黑膠】全世界最好的古典音樂黑膠唱片店

2021-02-06 視聽至前線

以我這些年走遍萬水千山的淘碟經歷來判斷,全世界最好的古典音樂黑膠唱片店可能是位於柏林Fechner大街3號的霍倫斯坦唱片店和音樂咖啡館(Horenstein Klassik Schallplatten & Cafe)。說起來,這並不是歷史最長的唱片店,維也納的Teuchtler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了。論起庫存唱片量,霍倫斯坦也只能算是中等規模。超過50萬張唱片的店,在維也納、漢堡和洛杉機,我都見過。這裡的唱片也不算便宜,特別是和美國的普林斯頓唱片店沒得比。不過把各方面因素綜合起來,還是覺得霍倫斯坦最好,主要是因為他的老闆沃爾夫·楚博(Wolf Zube)實在是個音樂大行家。


沃爾夫是個笑眯眯的老頭,看樣子快70歲了,不過精神很健旺,記憶力也很好。上次我去他店裡的時候,他還取笑我當年滿世界找舒伯特阿佩喬尼奏鳴曲時那個急火火的樣子。那已經是2007年的往事了。「這曲子聽過大提琴和樂隊的改編版嗎?很不錯。」我只能搖搖頭,因為我連聽說都沒聽說過。這就是沃爾夫的本事,他熟悉每一首知名或不知名的作品,說起一些我不知道的作曲家、演奏家,他如數家珍。這並不奇怪,音樂就是他的老本行,他做了一輩子的音樂會記者和音樂評論家,絕大多數我只能在唱片封面上見過的人他都採訪過。到了50多歲的時候,他倦了,就開了這家唱片店。不過他現在也還在音樂圈裡活躍著呢,前兩年還參與了一個室內樂團的組織,就叫霍倫斯坦室內樂團,而且還出了唱片,當然是LP。擁有自己的室內樂團的唱片店,全世界找得出第二家嗎?


 


 



這個店名的來歷,當然和指揮家雅沙·霍倫斯坦有關。他和這位福特文格勒前助手、馬勒及布魯克納的大專家究竟有過什麼交際,我沒問過。不過顯然,在德國的古典音樂圈子裡,他熟人很多。在唱片店的牆上的醒目位置,掛著瑞典指揮家布魯姆斯泰特的籤名照片。柏林廣播交響樂園的前小提琴首席豐田耕兒(Koji Toyoda)是他的朋友。當豐田告老還鄉回日本的時候,把所有的唱片收藏都轉讓給沃爾夫了。我從中買到了一張很罕見的唱片,美國大提琴家斯塔克在日本JVC錄製的舒伯特「阿佩喬尼」奏鳴曲,而且還是內部流行的樣本盤。算是我的頂級收藏了。豐田耕兒在國內沒什麼人知道,在日本卻是家喻戶曉的小提琴家,是鈴木教學法培養出來的兩個神童之一。還有一次,我正在店裡埋頭翻碟,沃爾夫介紹我認識一個老頭,費裡恰依(Fricsay)時代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圓號首席。我結結巴巴地試著用德語和費裡恰依的手下談兩句,主要想表達一下對柏林廣播交響的熱愛,以及2008年我在上海的現場音樂會經歷。他沒聽懂,主要也是我沒說明白。但是最後我們還是成功地在一起照了張相。老頭還拿出一本古老的菲利浦唱片公司60年代的唱片介紹,指了一下他年輕時的英俊形象。這種會談真是很有歷史感,好像老頭從唱片中鑽出來和我說話一樣。這種神奇的經歷,只有在霍倫斯坦唱片店才有可能。



沃爾夫的這家唱片店,也可以說成是一個黑膠博物館。在一進門的牆上,展示著黑膠唱片製作的全過程,從錄音母帶,到母盤(Master),再到最後刻盤用的模具(Stamper),都有實物,而且竟然連製作黑膠的乙烯原料也展示出來了。這是沃爾夫的得意收藏,是他從一個唱片公司前主管那裡得來的。店裡除了唱片,還有各個年代的唱機、唱片海報。當然也少不了一對天朗的古董音箱,配上膽機功放,播的是原汁原味的五六十年代的聲音。除了這些標準硬體,他店裡還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唱片配件。比如我就在一堆雜物裡發現了小唱片品牌 「音樂廳」(Concert Hall)的標準郵寄唱片盒。別小看這個不起眼的小物件,這可是曾經興盛一時的目錄郵寄唱片公司的見證。這種唱片公司只為自己的會員灌制唱片,並不通過唱片店的渠道進行公開銷售。會員通過查閱唱片目錄,提交訂單,然後唱片公司就用盒子把唱片包好,郵寄到會員手中。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後這種營業模式逐漸消失,現在人們只能通過包裝盒這種小物件,才能了解到這段不為人所熟知的唱片發展史。



好的唱片店裡當然一定要有高質量的、稀有的唱片。在這個網際網路2.0時代,收藏類唱片大都在網上交易,絕大多數實體唱片店中只有大路貨。但是霍倫斯坦從來不是普通唱片店,顧客永遠能在這裡找到驚喜。每次去沃爾夫的店裡,我都能收穫幾張真正稱得上珍稀的唱片。上次我就收入了一張義大利老一代大提琴宗師麥納迪(Enrico Mainardi)在ARCHIV錄製的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中的一張,第六首。這種片子在易趣網上,一年只能出現一兩次,在實體店內現身,機率類似於中大獎。那次還在店裡翻到一張馬什納(Wolfgang Maschner)錄製的小提琴炫技作品。這也屬於在資深黑膠燒友圈子裡口碑相傳的唱片,非常罕見,我從來沒想到過竟然能在唱片店中撿到。



我在霍倫斯坦唱片店收到的最有趣味的收藏,是菲利浦唱片公司於上世紀50年代出版的「心儀」系列唱片(Favorite-Series)。這個系列的封面是由著名平面設計師保羅·胡夫(Paul Huf)主持設計的,全套有50幾張。這套系列唱片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封面設計,為當年古典音樂唱片業帶來了「比基尼」一樣的震撼。看看那個年代的古典音樂唱片封面設計吧,哥倫比亞的封套就是一張藍紙,DGG好一點,由三種顏色組成的色塊,白黃白。有些老古板是不喜歡這麼出格的事的,其中一位音樂評論家憤憤地寫道,「如果菲利浦認定封面設計在嚴肅音樂唱片的發行中也會起到重要作用的話,那還不如在封底刊登連載驚險小說,或者縱橫字迷,猜中有獎,現金返還。」這個老古板真像是出自大學士倭仁門下,曾在南書房行走。他說的這些話早已隨風而去,現在全世界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追這五十幾張封面。慚愧慚愧,我玩黑膠也有快10年,竟然不知道還有這等好東西。好在沃爾夫同意我從他的私藏中挑選5張,省得我專門買本畫冊,只為望梅止渴。



到沃爾夫這個店裡的還有一個大好處,就是可以隨時請他做版本諮詢。一次我請他推薦幾種柴科夫斯基鋼琴三重奏的版本,他建議我聽梅紐因家庭組,還有海頓三重奏團的錄音。在店裡聽了這兩張,果然精彩,特別是海頓三重奏團,配合默契,不疾不徐,表達真摯但又不濫情,是令人擊節讚嘆的好錄音。我接著問他,杜普蕾、巴倫伯依姆和祖克曼的那個以色列電臺錄音如何,老頭撇了撇嘴:「他們在自慰(They are masturbating)。」我們倆忍不住都笑起來。這當然是對已故的杜普蕾女士的不恭,但是對於西方的樂評人來說,尖酸刻薄是基本功,這是從肖伯納那裡繼承的作風。


也許我應該計劃下一次柏林之行了。霍倫斯坦唱片店位於柏林西部,很普通的一個街區,沒有慕尼黑大學區那種精緻,但讓人感到踏踏實實的生活氣息。跟沃爾夫扯扯,聽聽他講些古典樂壇的掌故,然後到他那些堆積如山的唱片中試著淘出點驚喜,最後蹭他一杯咖啡喝喝,這時說不定又有一個老頭推門進來,也許就是我曾在LP封面上見過的哪位。全世界還找得到比這裡更魔幻的唱片店嗎?



相關焦點

  • 【談黑膠】我們身邊的黑膠收藏故事-香港三大黑膠唱片店小貼士
    以下的介紹願能為各位引路,盼望大家尋到心頭好的同時,亦為黑膠唱片帶來真正欣賞她們的好主人。01 易手寶黑膠唱片店,易手寶。這間二手店除了有數之不盡的圖書丶唱片和影碟,還有不少黑膠唱片,由粵語金曲丶古典音樂,以至Pink Floyd和David Bowie的唱片都可以找到。
  • 看一群美國人如何議論黑膠唱片和古典音樂
    編譯 / 夏雨這是在美國音樂BBS「雷蒂特」上,網友們關於古典音樂黑膠唱片的一場對話,裡面透露出不少關於美國黑膠市場的信息,討論理性並富於專業知識,節譯於後,供大家參考。以舊的模擬錄音方式製作成的黑膠唱片音質相當柔順,但當這些錄音轉移到數字媒體上時,往往會失去協調性。就整體體驗而言,當我聽古典音樂時,我更喜歡黑膠唱片,它能夠更好地重現你在音樂廳遇到的聆聽感受,因為跳過一段或改動片段在黑膠上都非常麻煩,所以你會坐下來安靜地全曲聆聽,就像你在聽現場表演一樣。我發現,當我在手機上在線聽古典音樂時,就會跳來跳去聽,我發現自己並不專注於音樂欣賞。
  • 黑膠星球-竹林裡的這家黑膠唱片店,比照片還好看
    營業時間: 11:00-21:00人均消費: CNY 80/人地址: 武漢 漢陽區 漢陽區龜北路1號漢陽造文化創意產業園24號掩映在綠竹後這棟頗具年代感設計的白房子,其實是一間藏著10000 多張黑膠唱片的主題店。
  • 黑膠唱片
    音樂在沒有載體傳播的年代只有現場版,隨著音樂載體的發明,世界留下了聲音今天說的是一個在20世紀佔統治地位的音樂載體-黑膠唱片1887年德國發明家愛米爾-貝利納(Emile Berliner)設計出了薄形錄音圓盤,取代了愛迪生十年前發明的管狀錄音圓筒,自此唱片誕生了1945年英國臺卡公司使用新技術擴展高頻錄音範圍,有了78轉/分的粗紋唱片
  • 黑膠迷去臺灣不可錯過的唱片行 - 小宋唱片
    臺北老字號的小宋唱片行,相信黑膠迷對這裡一定不會陌生,而這間黑膠專賣店最近更被澳洲媒體Tonedeaf評為樂迷必造訪臺北11件不可錯過的事之一。小宋唱片以販賣二手黑膠唱片為主,從古典、爵士到流行皆有,類型可說相當廣泛。老闆宋偉倫聆聽古典功力之深厚,江湖傳聞只要音樂的前奏放送,他馬上就可以分辨作曲家及版本間的差異。「我只賣我懂的音樂,靠人的素質、唱片的質量取勝。
  • 【談黑膠】黑膠唱片的「顏值」
    黑膠唱片的尺寸黑膠唱片直徑常見10英寸和12英寸兩種規格,前者大量用於錄製流行音樂,錄音時間較短,一面一般只能容納一首歌曲,早期飛利浦、德律風根 (Telefunken)等廠牌出版的單聲道LP也有採用此尺寸。
  • 他們這樣說丨成都黑膠唱片店指南
    這些唱片店從裝修到音樂風格,從老闆到顧客群體,雖然各有各的不同,卻都是城市深處(不誇張,有些店真的很難找)的秘密音樂入口,展示著黑膠音樂的魅力。■ 營業時間:11:00-02:00 / 20:00以後提供酒精類產品New Noise準確的講不叫唱片店,更應該稱之為唱片工作室,位於玉林的院子文化創意園三樓,是集辦公與唱片店為一體的空間。雖然現場的黑膠不多,只塞滿了一個靠牆矮櫃而已,可如果要淘最新最酷乃至超級小眾的國外黑膠音樂,這會是不二之選。更何況老闆們也愛音樂、懂音樂,非常願意跟大家分享好聽的音樂。
  • 首爾最大黑膠唱片店+獨棟音樂圖書館,打造另類音樂消費空間
    後者開業於2014年,是以黑膠音樂為主題的圖書館,由建築師 Choi Moon-guy 設計。   這裡收藏了超過10000張的黑膠唱片、逾3000本音樂相關的外文書籍和周邊 ,很多都是罕見或絕版的唱片和書籍。
  • 5000+黑膠唱片!100+手提收錄機!昆明這家寶藏店只為音樂發燒!
    隨著社會的發展,唱片店、音像店在急劇銳減,但是,音樂的實體經濟也有一些新氣象,「唱片店」仍有生存空間。在昆明就有一家收藏了超多黑膠唱片的老店,名叫雲南視聽音樂文化中心,也有人叫它視聽俱樂部,進店就可以看到兩隻紅色的大喇叭,充滿懷舊情感的錄音機、開盤機、音響、唱片,滿屋子都是,琳琅滿目
  • 黑膠唱片|古典名盤
    /大衛·門羅:《格勒諾布爾六天》/等作品 大衛·門羅:指揮 倫敦早期音樂協會 品相9成新 260 (注本唱片:45轉)EMI 天使美版 立體聲 黑膠LP 45011裡姆斯基·科薩科夫:西班牙隨想曲/格林卡:羅斯蘭和盧德米拉/穆索爾斯基:荒山之夜/   羅斯託羅波維奇:指揮 巴黎歌劇院管弦樂隊品相9成新 260 (注本唱片:45轉)EMI 天使美版 立體聲 黑膠LP
  • 全國最值得打卡的十家唱片店!黑膠愛好者不可錯過~
    店裡大量的唱片幾乎涵蓋所有音樂風格,經典爵士、電子、民謠、搖滾、迷幻、HipHop、Jpop等等都能淘到好東西甚至是大尖貨(尤其是爵士),且價格相對親民。除了賣唱片,這裡更多的是音樂愛好者們交流、聚會的地方,兩位老闆都特別帥!有咖啡、有啤酒,還有各種復古的衣服和機車,以及不定期舉辦的環境音樂現場!可以關注微博和微信獲得最新信息。
  • 資深黑膠「發燒友」陸善存:23年收藏3萬張黑膠唱片
    本報訊 前不久,偶像天王周杰倫宣布將出道至今的14張專輯做成28張黑膠唱片套裝發行,不少音樂評論稱,這位偶像天王帶領了黑膠唱片又一次回潮。在海口,有這樣一位黑膠唱片「發燒友」,他叫陸善存。在這個圈子裡,陸善存被親切稱為「老陸」,是公認的資深黑膠「發燒友」。20多年裡,他收藏了3萬張黑膠唱片,囊括古典音樂、民樂、港臺流行樂等,花費數百萬。
  • 打造全臺灣最大庫存的黑膠唱片店 - 三創黑膠Syntrend Vinyl
    開始一步一步接近黑膠了,三創推出黑膠入門特惠方案,5/15~6/30日,只要購買這款VOXOAT30黑膠唱盤,加1元即可折抵1,000元的好感音樂唱片。大致瀏覽了一下,主要的音樂類型以古典音樂為主,不過也不乏流行音樂與爵士樂唱片,不管你喜歡聽什麼樣的音樂,在這裡都可以找到相符的黑膠。
  • 黑膠唱片是數位音樂時代的「文藝復興」嗎?
    從12月11日到12月17日,共售出了144.5萬張黑膠唱片,這是自1991年Nielsen Music / MRC Data開始統計音樂銷售以來黑膠唱片的最高點。英國2020年的黑膠唱片銷售額達到1億英鎊,是1990年以來的最好成績。數位音樂盛行的當下,黑膠唱片是否真的迎來了「文藝復興」?同時,當黑膠作為一門生意,它又該如何在情懷與商業間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
  • 成都· 復古日記|黑膠唱片,不只是音樂
    提起黑膠唱片你會想起什麼?懷舊?復古?文藝?還是你記憶裡某段聲音。請聽·黑膠唱片「當唱針在轉動的唱片上化下一個個圈紋,這樣的時光是幸福的。」不同於聽數位音樂的直接感,當你在聽黑膠時,光是看著唱針在轉動的唱片上下划動出一個個圈紋的時光,都是幸福的。
  • 轉角的邂逅,優雅的黑膠唱片店——HMV
    ↑HMV 經典形象這幅畫名為:「His Master『s Voice」,被英國一家唱片公司購買了下來,作為自己的Logo,並取名為HMV。全球頗具盛名的HMV唱片店也就此展開了它的神奇旅程,近百年來,為音樂發燒友們創造了唱片天堂。
  • 北京有哪些黑膠唱片店?
    答|百度派 @Softkittyyy黑膠唱片是在20世紀佔統治地位的音樂格式。從你78歲的祖母到45歲的獨身者,黑膠因為聽覺上感覺更保真而且更便宜所以完美的涵蓋了所有年齡段的人。儘管黑膠仍被DJ們和電臺所使用,但是它們已經降級為了車庫裡的處理品。
  • 黑膠唱片咖啡廳復活
    記者 張瑜杭州和睦路2號元谷創意園內有家咖啡店,咖啡口味不好說,但二樓一間40多平方米的小房間卻非常獨特——一套專業的黑膠唱片播放器、2000多張黑膠唱片,是一間地道的黑膠唱片聽音室。黑膠唱片是在20世紀風靡全球的音樂格式,但唱片不易保存、攜帶,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慢慢消失。
  • 分享|盛行數位音樂的年代,為什麼黑膠唱片仍不過時?
    Caesar(聲音小鎮店長):黑膠的價值在於感情,在於價值。把喜歡的音樂實在地拿在手裡,穿梭在大街小巷去尋找一張自己喜歡的唱片,所獲取的滿足感是現在流媒體服務不能比擬的。相比CD,黑膠唱片更有懷舊的質感和品質,也有很高的收藏價值。YANN(設計師):情懷。喜歡音樂,回歸最初,喜歡質樸的音樂氛圍。Seven:第一眼看見黑膠唱片時,內心在咆哮「太好看了!」
  • 分享 黑膠唱片復興回潮
    一位唱片店發言人說:「玩黑膠似乎已經不再是倫敦哈克尼區時尚潮人的專利,而是走進了千家萬戶。英國人並沒有滿足於過去老舊的唱片設備,而是在投資新技術,希望呈現出唱片最好的音質。」John Lewis唱機銷量的上升,意味著老一代人也開始從閣樓或地下室裡翻找出他們的舊專輯,試圖重新找回他們年輕時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