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捧雪」玉雕酒杯玲瓏剔透,造型奇特,巧奪天工。酒斟盞中,夏日無冰自涼,冬日無火自溫。更為出奇的是,不論春夏秋冬,盞中只要斟上美酒,就見雪花飛舞的奇觀。是故,這個玉杯就有了「一捧雪」的美名。
早在400年前,明末書畫大家範允臨、明末清初戲劇大家李玉就以《一捧雪傳奇》話本、《一捧雪》劇本告誡世人莫要收藏、莫要懷古——在傳奇與戲劇中,莫懷古因收藏「一捧雪」古物,落得個丟官落職、家破人亡。是故,戲劇中人物命名莫懷古就是敬告人們不要懷念古董之意。
據傳,明朝嘉靖年間,有位太常寺正卿,名曰莫懷古(真名王世貞),家藏稀世珍寶「一捧雪」玉盞一尊。
某年冬天,莫懷古的管家莫成在街上遇到一個窮困潦倒的字畫匠,名叫湯勤。莫成將湯勤帶回家中,替主人莫懷古裱糊名家書畫。莫懷古見湯勤衣服襤褸,凍得渾身哆嗦,就讓莫成拿來桌上「一捧雪」玉杯中的美酒,請湯勤喝下暖暖身體。湯勤接過玉杯,只見杯中雪花飛舞,頓覺玉杯非凡。在莫成領他用飯時,他藉機相問玉杯。莫成如實相告,切讓湯勤嚴守秘密。
次年中秋,從北京城裡傳出相國嚴嵩廣收門客的消息。莫懷古就把寫得一手好字、畫得一手好畫的湯勤,介紹到了相府。湯勤趨於附勢,隨後就將「一捧雪」的事密告嚴嵩。
嚴嵩一聽,就命兒子嚴世藩帶著湯勤來到莫府,希望莫懷古將「一捧雪」贈與相府。莫懷古進退兩難,長籲短嘆,說:「玉杯雖小,乃是先人遺物,豈能唐突易手?容我擇吉日祭奠列祖列宗之後,再送嚴府不遲。」
莫懷古把莫成喚來商量此事。莫成忠誠老實,他勸莫懷古喬裝打扮,帶上「一捧雪」連夜逃出京城。而莫成遂將複製的一隻贗品假杯,送贈嚴嵩。
一日酒過三巡,嚴嵩拿出「一捧雪」,想讓大家一飽眼福。觀賞之間,湯勤小聲相告嚴嵩杯是假贗品。嚴嵩一聽大怒,立命嚴世藩與湯勤帶領500人馬,把莫府圍了個水洩不通。
搜查一遍,不見玉杯。 嚴世藩氣急敗壞,在朝上上本彈劾莫懷古並派人追拿他,在薊州將莫懷古拿獲,並命薊州總鎮戚繼光就地將莫斬首。戚繼光欲救莫懷古但無計,莫府僕人莫成願捨身救主,莫懷古因而得機逃往古北口。戚繼光將莫成斬首後,將人頭送到京城,但又被湯勤識破。錦衣衛陸炳奉旨調查,並將戚繼光拘捕。嚴世蕃令湯勤會審,陸炳欲斷為真,湯勤堅持為假;陸由雪豔暗示,看破湯意在得雪豔,又思開脫戚繼光,無奈將雪豔斷與湯勤為妾,湯乃不究。
洞房花燭之夜,湯勤得意忘形,神魂飄蕩。雪豔假獻殷勤,左右侍奉,把湯勤灌得醺醺大醉。三更時分,雪豔潛入書房取出寶劍,刺死湯勤,而後自刎。這就是《一捧雪》中的「刺湯」一折。
莫懷古帶上「一捧雪」幾經輾轉,流落到新野縣西北一個「三不管」地方,在此隱居下來。後來為紀念夫人雪豔的貞操,也為了長期隱匿自己,也就改「莫」姓為當地「李」姓了。又過了多少年,子孫們為了不忘祖先,遂雲自己的姓氏為「莫李」。這就是新野歪子鎮「莫李」的由來。「一捧雪」,也就此世世代代珍藏在這個「莫李家族」,並由「莫李家族」之長門世代相傳守護。每逢大年初一祭祀祖先,「一捧雪」隨祭告慰先祖,「莫李家族」的其他成員,這時才能得見「一捧雪」一面。
據《明史》、《張漢儒疏稿》記載和《新野縣誌》詳載:「一捧雪」為明代著名玉杯,當時的權臣嚴嵩欲將玉杯據為己有,玉杯的主人莫懷古棄官改姓隱居他鄉,「一捧雪」在嘉靖年間失蹤。莫氏家族為保住玉杯「一捧雪」,莫懷古不惜丟官、棄家舍妾,幾經輾轉來到中原,將莫姓改為李姓,隱蔽落戶,玉杯才得以保全。
一捧雪具有神奇的功效,使用此杯飲水可以消災驅邪、消除疾病,在遇到貴人時就像遇到知己一樣,當向其內注入開水的時候,天氣可以幻化成漫天飛雪,伴隨著桃花朵朵飛舞,景色迷人。
「一捧雪」玉杯從明代珍藏至今,已傳世四百多年。「一捧雪」玉杯為白色或米黃色,略透淡綠,口徑7釐米,深2.5釐米,杯壁厚o.2釐米。杯身琢為梅花形,五瓣,似臘梅盛開。杯底中心部分琢一花蕊,杯身外部攀纏一梅枝,枝身琢有十七朵大小不等的梅花,與杯身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玉質晶瑩,花美枝嫩,顯然玉杯的作者取「臘梅傲雪」之意。經故宮博物院鑑定,「一捧雪」屬國家二級文物,為明代工藝,玉料出自新疆和田,是明代玉器的珍品。久沉復現,尤為珍貴。
資料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