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很少有人像我今天這樣「庖丁解牛式」的解說古希臘藝術。
請認真看完,或許一切將豁然開朗。
有一首歌是這麼唱的:「關於希臘,我想的全是裸體..」
馬賽克打得很漂亮吧我們其實從小學開始,就在歷史書上或者美術書上有見過挺多的希臘藝術品的
我們也有被教導
「啊,希臘藝術真的很厲害的!」
可是為什麼關於希臘藝術,我們除了用「裸體」來形容
好像就找不到其他的概括性詞彙了呢?
嗯,詞窮的那種。
說得更實在點,
我們看了那麼多古希臘裸體
但我們大部分人記住的只有這兩位:
為什麼?為什麼?
明明被吹爆了的偉大的古希臘藝術,
卻只是被我們記住兩尊裸體。
大家有沒有那麼一刻反思過這種現象:
1·『我們真的很難能真正的看懂好的東西』
我記得大學在學習法國建築師勒·柯布西耶的作品「朗香教堂」的時候,
有搜到神奇的一幕
咋們國內居然山寨了一座「朗香教堂」
我當時盡頓時語塞,不知道該說啥,哈哈
(心裡不禁感嘆,厲害了厲害了)
只可惜,山寨者不知道朗香教堂的精髓文化在哪,
所以模仿了一個很湊合的「怪物」
當然,這樣的例子遠不止這個,
還有下面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
左邊大叔,不要挖鼻孔了
這些例子挺多的,大家相信也屢見不鮮了。
我們由於很難欣賞好的東西,但是又想佔有它們
專業人士看了,絕對呆若木雞。
可是話說回來
這些現象歸根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這背後有一個簡單的道理:
『表象』容易覆蓋『內涵』
對複雜的東西,我們習慣去用最簡單的方式去理解它們
比如,我們幾乎不會去深究與欣賞唐詩的內在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我們習慣把這個「好的東西」用口訣rap的方式記憶下來
比如,我們幾乎從來不去思考:
「關於文藝復興,你知道什麼?」
「達文西」
關於這個問題之外的答案還有什麼。
此時回到文章題目:
希臘藝術的精髓在哪?求稍微簡單易懂的那種?
我不希望讓你看完我的文章後,只是多記住了幾個裸體
我希望你看完後
能從深度中挖掘到希臘藝術的本質
以及由本質散發開的各種形式細節。
以上,也是我在知乎寫作對自己的最基本要求吧
很多人也表示:
我也想弄懂古希臘藝術啊,可是好難啊!
如圖,百度百科上的解釋,你光看這個,是根本看不懂的,對不對
甚至去翻閱很多資料,看到的的無非也就是一大堆裸體罷了
要通過一篇文章把希臘藝術說明白
還蠻難的
其實不僅僅是欣賞古希臘藝術,
藝術作品大多都很難欣賞。
在我看來,其實,大家缺少的是一套「欣賞法則」
「我們去欣賞一套已成體系的東西,它背後必然有一套已成體系的法則」
沒有文法法則,我們會很難欣賞到李白詩的深刻內涵。
沒有邏輯法則,我們真的很難欣賞幾何學的美感。
沒有書法法則,我們真的很難分辨,哪些是真大師,哪些是假大師。
了解複雜現象背後的法則的最好方式:
「第一性原理」
我記得,當我了解到這個方式之後
很多以前費解的知識,都變得簡單起來
以前覺得很亂的知識,可以快速被整理成體系。
「第一性原理」,這個詞彙是哲學詞彙,為了讓大家快速理解它的意思
這邊我舉一個我常舉的一個小例子。
小時候看過一部電視劇,叫《滿漢全席》
是徐崢主演,那裡面有一首主題歌是庾澄慶唱的
「嘿,蛋炒飯,最簡單也最困難,飯要粒粒分開,還要沾著蛋。」
他的蛋炒飯的第一性原理:
「酥脆感」(由「飯要粒粒分開,還要沾著蛋」分析而得來)
為了達到「酥脆感」,
方法論是:「飯要粒粒分開」「粒粒沾著蛋」
廚師為了能夠「飯要粒粒分開」,方法有很多:
1·或許可以選擇隔夜飯,比較幹,
2·又或許可以反覆翻炒米飯
..
總之,不管用什麼方法,目的都是為了讓飯粒粒分開。
為了能夠「粒粒沾著蛋」
不同的廚師會研究出不同的方法:
1·可以倒入雞蛋液後迅速翻炒,可以讓每一粒米飯裹住溼潤的蛋液
2·也可以通過把蛋液打得特別勻,這樣方面均勻自然的包裹住米飯
..
再次說明一下,我們學習任何學問
不要被雜七雜八的表面技巧給難倒了
不然,最後就簡單片面的記住了一個先炒飯後放蛋。這就會對「蛋炒飯」的簡單膚淺理解了。
我們怎樣真正的理解「蛋炒飯」這個東西呢?
依次屢清楚它的:
第一性原理:「酥脆感」
方法論:「飯要粒粒分開」,「粒粒沾著蛋」
方法:「n種方法」
一旦我們理解這個東西
我們就能站在一個頻道上來交流:
「如何理解古希臘藝術?」這個問題了
這個邏輯下,我們當然是先要搞清楚:
『古希臘藝術』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
在弄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要先讓大家弄清楚:
『古希臘文明』是怎樣的?
因為藝術附著於它所處的那個「時間空間」的文明上的。
古希臘文明:
大前提:古希臘文明是海島文明
小前提:海島文明在發展過程中,總能輕易遇到新的文化差異
結論:『變動的文化差異,導致古希臘文明著重追求什麼是真正的真理』
簡而言之,就是古希臘人,特別追求什麼是真理,
它不像古埃及或者中國,
古埃及和中國在相對封閉的地形文明中,
自我形成一套固定不變的文明體系。
在封閉的地形文明中,
中國和古埃及都有一套完整的,邏輯自洽的對宇宙的解釋。
中國四面被山與海包圍,形成封閉文明
埃及四面被沙漠與海洋包圍,形成相對封閉圈
而希臘
希臘四面是海島,面對多個文化刺激
在這樣的地形基調下,古希臘經常受到周圍不同的世界觀洗禮
他們懷疑:到底什麼才是真理?
這一原點的出現「求真」
奠基了希臘文明的底子,
這反應在哲學上,他們探討:
「這一切變化的世界表象背後的真理到底是什麼?」
由此希臘產生了對世界本源的各種解釋
第一個哲學家「泰勒斯」說:「世界是由水構成」
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數是萬物的本原」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世界是由原子構成」
······
古希臘的哲學體系由此展開。
「求真」反應在藝術上是怎樣呢?
其實這裡我已經回答了問題,答案是「求真」
但是,如果我不把這一原理展開來
相信大家是不買帳的
我們可以把問題轉換一下:
希臘藝術在求真路上進行了哪些探索?
其實藝術上想要求真,無非從兩個角度去展開
1·作品外表的真實
2·作品內在的真實
激不激動!我們現在就要嘗試從上至下,
用上帝的視角來審視古希臘藝術!
什麼是外表的真實?
下面這就是外表的真實與不真實區別
左邊真實,右邊鬧著玩
簡而言之就是:
藝術家能否把作品的「內在結構」「外在形態」準確的描述出來。
其實在藝術裡有專業詞彙形容這種能力,叫做「造型能力」
那兩三千年前的希臘,他們的藝術作品的造型能力是怎樣的呢?
什麼???這和我意想中的希臘藝術不一樣啊。。。
沒錯,人類在那個年代,造型能力都不咋地,差不多都是這個水準吧
稍微晚一點的古印度作品:持佛藥叉女
怎麼說呢,如果讓一個沒有造型能力的現代人,穿越到兩千多年前的希臘,也不一定能夠有啥波瀾吧。
造型能力沒那麼好學。
但是,僅僅只過了短短幾百年,希臘就從最左邊的作品,一步一步的變成了右邊的作品。
這這這!!
已經慢慢逼近我們印象中的那個希臘的樣子了!
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原因是,就在希臘南邊,坐落著一個「大神」,「埃及」
當時埃及的造型能力已經發達到什麼程度了呢?
埃及豔后,3千多年前創作
為啥我們希臘旁邊這位大神可以強到這個程度,
我這裡不做詳解,這裡放上一篇我關於古埃及藝術的解說,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了解一下,為啥埃及藝術這麼牛掰。
古埃及藝術到底該怎麼欣賞?
不對比不知道,一對比嚇一跳
左古希臘,右古埃及
古希臘學習古埃及
找到了一個好師傅。
從埃及造型技術中,學到的一個最顯著的手法是:
在表達人物形象的時候,為了製作得更像,每一個部位都儘量展示出最具特徵的角度。
什麼意思?
埃及作品中,在表達身體每個部位的時候,會展示出最具特徵的那個角度來製作作品。
臉選擇側面,但眼睛卻選擇正面,透視完全不在乎。
希臘人吸取了這一手法的優勢,但是他們和埃及人不同,他們是在乎透視的準確性的。
在右邊這件作品中,我們能明顯感受得到,希臘人此時已經很好的學會了埃及人的造型技巧。
早期為了「追求真實」,從埃及造型技術中汲取養分
後期,為了達到更加真實的作品形態,希臘人開始突破埃及造型技術的天花板
開始去追求更加真實的形態。
·身體結構的準確性
·短縮法的運用
在這個古希臘陶罐畫中,我們可以看看,中間這個人右邊的那隻腳,已經不再是完全學習古希臘了,開始有透視了。
左:古希臘,右:古埃及
這種叫做短縮法的能力,在希臘繪畫藝術中體現出來。
他們在突破自己的師傅的技法。
另外,為了追求更加真實,在身體結構上,在肌肉與骨頭的描述上也更加逼真可信。
·形象特徵描述更加準確
·掌握運動的形象
可能是希臘那個時候奧運會經常舉行的原因?
藝術家們開始去掌握更加複雜的形態的人物。
這一點,也是埃及師傅那邊沒有的
但是大家不難發現,其實這些作品裡面,還是保留著埃及師傅的一些影子,面向觀眾的肢體,都是在儘量展示它最具特徵的那個角度。但不同的是,加入運動動態後,就顯得既遵守規則,又不失生動起來。
·個人特徵的準確性
以前可能只會注重這個作品像個真實的人,但是可能不會去在乎這個人是不是像那個模特
從上面的作品中,我們其實感受不到作品中的「特指屬性」
但是,在這張「亞歷山大像」作品中,
我們應該很能夠直觀的感受到這種缺失的「真實」感,
那種缺失的「特指屬性」。
為了追求作品的真實感,其實這樣看下來,
希臘藝術已經在作品「外在形象」上達到了一種真實的高度!
但如果希臘藝術僅僅只是這樣,那怎麼能被我們後人吹爆?
為了做到更高程度上的「求真」
希臘藝術家們開始追求作品「內在的真實」
什麼是內在的真實?
這麼說吧,大家有沒有覺得,剛才看下來的這些希臘作品
全都透露著一股子仙氣,說得直白點,就是沒有情感,很佛系。
這麼看,應該比較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所以有的人說希臘藝術有股仙氣~
但希臘人不滿足僅僅只是這樣
為了追求更深度的「真實」
他們在作品中注入了「情感」!
「神性」慢慢變得「人性」
·通過肢體動態,傳達情感
「有這樣一個說法,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學習過雕刻
他的一個門徒說,蘇格拉底這樣敦促藝術家:
藝術家應該準確地觀察「感情支配人體動態」的方式,從而表現出心靈的活動。」
在這個作品中,這是一個叫花子流浪19年回到老家,媽媽給他他洗腳的場景,我們不難發現,藝術家好像已經掌握了某種創作語言,僅僅透過身體的動態,就能夠傳達一種微妙的「情感」
這樣的作品還有很多,比如這件浮雕作品,那種含情脈脈的情緒從畫面傳達出來,
這個,在以往的希臘作品中沒有看到。
在掌握運動動態後,
藝術家們又學會了通過運動來傳達內在的情感,實在是妙啊!
············································
·注入更強烈的情感
其實到了希臘後期,在歷史上,稱為希臘化時代
亞歷山大大帝垮臺後,希臘重新分散成很多小邦
周圍的羅馬,馬其頓等很強大,並且包圍著它,希臘其實挺慘的
但好在文化藝術上依舊在持續,沒有落下
後期在追求情感的強度上,希臘人創作了很多偉大的作品
帕加盟的宙斯祭壇,這是希臘化時期的作品了
其實這個時候,作品已經不像早期希臘那種精緻了
重點已經由「外在的寫實」轉化成「內在的寫實」
在描述這場巨人大戰時,每個人,每個細節,都透露著深深地情感語言
痛苦,掙扎,笨拙,兇猛,狂亂..
最後,再給大家看一件我非常喜歡的作品《拉奧孔父子》
這件作品充分的表達了希臘藝術追求「外在形體真實」與「內在情感真實」高度結合的極致!
關於希臘藝術,我就講這麼多
在這裡做一下總結:
我們去理解一個複雜的事情的時候,最好的方式是用
「第一性原理」去理解它
從一個原點,散發出相應的方法論,再散發出方法
用這樣的方式去梳理藝術史
它或許會遺漏一些藝術史中有趣的細節
但在另一個層面上,能夠幫助我們更系統的了解整個藝術史
我正在嘗試做這樣的努力。
感謝你閱讀至此,喜歡的話記得轉發+點讚哦~
(本文轉載自知乎,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大家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可以轉發,點讚,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如果對我們的繪畫課程感興趣,可以掃描下面的二維碼,進行諮詢喜歡的話點一下好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