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轟紅|餘姚土布:如梭歲月,技藝傳承歷久彌新

2021-01-09 百家寧波

今天分享2020#NB轟紅#短視頻大賽9月亞軍作品,由金沙沙選送的《餘姚土布製作技藝》。

「蕭蕭經緯動鳴車,一夕秋風指鬢斜。織女黃姑相見後,燈前齊紡木棉花。」清代餘姚文人張羲年在《姚江竹枝詞》中生動地描繪了餘姚村婦紡紗織布的場景。

美輪美奐的攝影風格、古色古香的光影布置,短片呈現了餘姚土布製作的全流程,展現了餘姚土布在當下的傳承與發展。

作為一種具有濃鬱地域特色的紡織技藝,代代相傳的餘姚土布製作技藝在中國源遠流長的紡織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並在2011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土布的主要製作環節有籽棉加工、拖花錠、紡紗、撥紗、漿紗、調紗、搖魚管、經紗、織布及清洗等。其中最關鍵的是經紗這道工序中的第一個步驟」經線」。非遺傳承人王桂鳳老人織的這種斜紋花布就要用到630多根各色花線,經緯交錯,極其繁複,繞錯一根就得重新製作。

散發古老氣息的織布機,伴隨王桂鳳老人織出了許多樣式新穎、花色繁多、質地細緻的新土布,見證了傳統手藝的代代相傳。

人來人去,光陰流轉,餘姚土布這一製作技藝在傳承中不斷收穫著一段段佳話。傳統技藝的傳承,是歷史文化的留存,更是民族精神的延續。

相關焦點

  • 一方土布織出了江南記憶,一把梭子紡出了千年傳承
    杭州是南宋古都,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土布紡織技藝更為發達,歷久彌新。明朝,在杭州等地成立織染局,「機杼之聲日夜不絕」成為常態。明末,杭州張紗弄(今下城江山弄)所產的「皓紗」特精細,布薄如紙,極具聲譽。
  •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
    在這鶯飛草長的季節裡,在這花開明媚的時令裡,深埋在心底的絲絲感傷像是發了芽,躁動著,跳躍著,似是要與百花爭春,讓我時而陷進對時光、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慨與喟嘆中。  溫潤春風,吹軟了天,吹醒了地,吹綠了柳,吹紅了桃,更吹皺了我的心湖。花開花謝無聲,春去春回無語,無奈春緒泛開,情思悠悠轉轉,雖馨香繞指盈袖,閒愁卻縷縷頻添。
  • 磨石庵土布
    廣場上喧嚷熱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溜擺放著織布的每道工序,和一摞摞或素雅或豔麗的家織布,以及用這些土布做成的衣服、拖鞋、手袋、靠枕等物件。還有就是追逐打鬧的孩子,三五成群精心挑選心儀商品的賓客,有些村民正在把織布的每一道工序展示給客人們。原來這裡正在舉行的是「磨石庵家織布宣傳推介會」,漂亮能幹的村支書,帶領著大家把手工織布由愛好變成了產業。
  • 周江勇:大力傳承弘揚茶文化 努力讓經典產業歷久彌新走向世界
    周江勇強調,要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委、市委全會精神,大力傳承和弘揚茶文化,以西湖龍井茶為主體,全力打造展示中國茶文化的平臺,加快推進茶行業全域提升、全面提質,進一步以茶興業、以茶惠企、以茶為媒,不斷增強杭州「茶都」的國際影響力和美譽度,努力讓經典產業歷久彌新走向世界。  戚哮虎、許明、王宏、陳國妹參加。
  • 詩詞|光陰似箭,歲月如梭
    小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寫的作文、日記、周記,一開始都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其實,我們很多人並沒有射過箭,更沒有見過織布梭。偶爾想起了童年的歲月,自己也開心的笑了。初看夏花紅,轉眼已入秋,一年容易又到頭,韶光逝去無影蹤。
  • 子夜薦讀 | 並非歲月如梭,是我們把年華虛度
    天天盼著長大,可老是只比飯桌高半個頭;寒暑假只隔著幾個月,卻像隔著一整個白堊紀……那時的日子慢得像在散步,可走著走著不知何時就上了地鐵,「歲月如梭」得讓人看不清路上的風景。 後來有篇文章很啟發我。文裡說研究發現,不常坐飛機的人,比經常坐飛機的人,會覺得飛行時間更長。心理學家犀利地指出,既然這是一種感覺,那操控的閥門就在大腦。
  • 苗族服飾為何吸睛,非遺技藝凸顯價值,如何傳承非遺技藝
    三、苗族服飾的傳承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中,指出苗族的服飾是「中國服裝史上的活標本」。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苗族服飾藝術面臨著傳承的危機。南丹中堡鄉當地的苗胞現很少進行棉花種植、養蠶繅絲、紡紗織布等相關活動,傳統的紡織工藝即將不復存在;能夠掌握蠟染技術的苗族婦女已寥寥無幾並且年數已高,年輕人不願學習傳統工藝紛紛外出打工……如何傳承苗族服飾技藝?
  • 復原古戰車 傳承非遺技藝
    又蘊藏著怎樣的技藝?近日,我省西鹹新區空港新城的一位車木匠,就用傳統木工技藝,復原了一輛2000多年前的古戰車。原來,是當地非遺保護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傅平,希望他能製作一輛木輪大車,用來展示和傳承木輪大車這項非遺技藝,聽到這個消息,傅平身上沉寂了多年的車木匠火苗,又重新燃了起來。
  • 傳承好老祖宗的技藝(眾生相)
    在北京京郊靛莊花絲廠內,筆者見到了「熊氏琺瑯」的第三代傳承人熊松濤先生,聽他講述自己和家族的非遺傳承故事。熊師傅今年44歲,從事景泰藍技藝傳承工作已經20年了。他的掐絲琺瑯錶盤工藝填補了國內琺瑯腕錶和收藏界的一項空白,曾多次參與國家重大外事活動的國禮製作,他的作品《吉祥八寶孔雀瓶》等在國內外的比賽中屢獲大獎。
  • 甘孜紀行:探尋阿西土陶百年傳承之脈
    稻城軒 攝  中新網稻城11月28日電 題:探尋阿西土陶百年傳承之脈  記者 鄒輝 殷櫻 劉忠俊  四川甘孜州稻城縣赤土鄉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一種古老的制陶技藝——阿西土陶,經歷了百年歲月的洗禮,這種藏族手工藝品依然流傳,並讓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阿西土陶燒制是一種藏家的傳統土法手工藝品,又稱藏族黑陶,因其燒制後成黑色而得名。
  • 舞獅道具:什李北獅皮製作技藝傳承千年
    舞獅道具:什李北獅皮製作技藝傳承千年 2020-08-20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陽明故裡的文化盛會——2020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在餘姚舉辦
    2020年10月31日,是王陽明誕辰548周年紀念日,2020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在餘姚市隆重開幕。本次活動以「陽明故裡 良知善治」為主題,由中國歷史研究院作為指導單位,中共寧波市委、寧波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寧波市委宣傳部、寧波市社科院(市社科聯)、中共餘姚市委、餘姚市人民政府承辦。從10月30日到11月5日,異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將在此地輪番上陣。
  • 史秀娟:傳承麵塑技藝永不後悔
    面對琳琅滿目的作品,史秀娟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我愛麵塑,我願意一輩子為傳承、發揚麵塑技藝努力,永不後悔!」愛好緣於母親麵塑是山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民間習俗,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以及其它喜慶時日,都要捏制麵塑以示慶祝。如今,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門傳統手工藝越來越受到重視,也有不少年輕人願意將它傳承下去,史秀娟就是其中一個。
  • 穿越時空的雷鋒精神 歷久彌新
    精神小夥精神小夥泛指收拾得十分利落看起來充滿活力、很有精神的小夥子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在人們心中雷鋒始終是那個「精神小夥」青春爛漫熱情樂觀……穿越時空的雷鋒精神歷久彌新半個多世紀前的青春誓言
  • 餘姚年糕,是餘姚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年糕,是一種特殊的食品,它可以作為日常主食、點心,也可以是一道街邊小吃、菜餚,這完全取決於它的做法,寧波餘姚人對年糕是有特殊情感的,它伴隨著每一代人的飲食成長。在浙江寧波,凡是餘姚人,大概沒有一個不是從小吃年糕長大的。
  •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深度好句)
    看歲月綿長,雕刻了舊時的模樣,依舊心情如昨,不悲不懼,不憂不傷。看著著西垂的夕陽,盈盈淺笑,如初綻般溫馨美好。二、從生命的開始,見到第一縷陽光,你就一直在我身旁,和我一起成長,一起歷經人生的酸甜苦辣,有時頹廢,有時憂傷,你都沉默的拍拍我的肩膀;有時快樂,有時幸福,你都會飛揚的隨著我手舞足蹈。三、筆尖的碎語,寫滿衷腸。
  • 雲南騰衝:傳承傳統技藝 發展土陶文化
    村裡的手工藝人採用本地特有的陶土,沿襲著傳統技藝,製作造型古樸、實用性強的土陶系列產品,供應各地市場,不斷傳承土陶文化。村裡的手工藝人採用本地特有的陶土,沿襲著傳統技藝,製作造型古樸、實用性強的土陶系列產品,供應各地市場,不斷傳承土陶文化。
  •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李惠萍開設手工博物館,讓居民體驗古法造紙與活字印刷,近距離觸摸傳統文化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那裡沒有任何現代化的印刷機器,師傅們依然遵循著舊時的印刷技藝。做活字印刷的工藝很複雜,幾乎全靠人力來一個個環節來實現。但在那裡,這份工序每天都在循環往復地重複著。印刷社裡的鉛字版、圓盤機等觸動了李惠萍心底記憶的那根弦。她被這些堅守內心、傳承技藝的匠人們所感動,也被傳統工藝的那份溫度與儀式所吸引。  「我小時候見過雕版印刷,那是兒時記憶的一部分。
  • 江蘇非遺|周雙喜:傳承「南京雲錦技藝」 織出「璨爛星華」
    從18歲到南京雲錦研究所當學徒,到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雙喜凝聚匠心,用雙手織出璨爛星華,為國家搶救複製了一大批具有很高文物價值的雲錦,填補了研究領域的空白,受到文物專家的高度評價,並在退休後依然持續守護著「南京雲錦技藝」,希望其能傳承下去。
  • 打銀技藝傳承難 工費低廉無人學藝
    【解說】據洪金泉介紹,柘皋在清朝時水運發達,商貿繁榮,號稱「天下第一鋪」的李鴻章當鋪就坐落於此,他的祖輩從當時就以手工打銀為生,並將打銀技藝和模具代代傳承至今。  【解說】洪金泉表示,碎銀在熔化後,需要經過冷卻、敲打、打磨、塑形、拋光等十多道工序才能製作成銀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