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是一種特殊的食品,它可以作為日常主食、點心,也可以是一道街邊小吃、菜餚,這完全取決於它的做法,寧波餘姚人對年糕是有特殊情感的,它伴隨著每一代人的飲食成長。在浙江寧波,凡是餘姚人,大概沒有一個不是從小吃年糕長大的。從最簡單的年糕醬油沾沾,到青菜和年糕、雪菜肉絲團筍炒年糕,再到梭子蟹炒年糕,各有各的風味,都是餘姚人餐桌上的常客。年糕是入冬後餘姚人家家必備的食品,不僅是我們喜愛這粘糯的口感,還因其名有著吉祥之意,借喻年年登高,正如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兒時一到冬天,就會跟著外公外婆去搡年糕。搡年糕在小時候的記憶中,是一件大事。
餘姚年糕
現在,年糕似乎都是半手工制,最後一道軋制的工序,改用機器,但大家還是慣用一個「搡」字。以前,一季搡的年糕,要吃到明年上春頭。每家每戶,沒個百把斤米不夠吃。加工廠已經開始排長隊了,要早點去,磨粉、拌粉、上蒸,到最後軋制一道道工序排過去。每年的冬至之後就是農村做年糕的傳統時節。一大早,農村的大叔、大嬸們早已忙活開了,自家田裡剛收割上來的新米,經過數日的浸泡後,變得晶瑩圓潤,把米淘洗乾淨、瀝乾後,就可以送到村裡年糕作坊裡去做年糕。傳統的餘姚年糕從原料選用、製作工藝到烹飪食用,均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濃重的「姚味」。民諺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說法,因此,春節吃年糕討個好彩頭也自然成為餘姚新年的傳統。
餘姚年糕
餘姚年糕的製作過程:將年糕米淘洗乾淨後,取清冽甘甜的泉水浸上半月,然後起米,瀝乾水分並把米送入年糕坊。隨後,把帶著些許泉水的米磨成粉。接著,把米粉倒入竹匾之中,任由師傅添加水量。緊接著,將木製蒸桶架上鍋,倒入米粉,封蓋後起火開蒸。灶下添柴猛燒,不久,鍋上開水翻滾,蒸桶內的米粉經過猛火急燒,一股股白色的蒸汽籠罩著整間房屋,把人們都罩在蒸汽縹緲之中。
據當地人們介紹,這其中,上蒸前在米粉中加水的多寡、上蒸後的米粉是否蒸熟,什麼時候起蒸,全由上蒸師傅憑經驗定奪。火候一到,移開蒸桶,倒入滾桶上的一個方形木鬥之中,開動機器,站在方鬥兩旁的工人雙手齊動,迅速將糕花打散。稍後,用木棒把蒸好的糕花塞入滾桶上方的口中,在年糕出口處稍遠一點的上方,掛著六把刀,這些刀等距離形成一個圓,不停轉動著,把在輸送帶上送出的年糕,切成均勻、長短一樣的年糕……做出來的年糕晾一個星期左右後,放入大木桶或水缸,用清水浸沒,可保存到次年清明節前後。
餘姚年糕
我不知道年糕這種普通的食品究竟有什麼魔力,使我至今百吃不厭,但我相信絕不僅僅因為年糕柔滑和糯而不粘的口感,也不僅僅因為它「年年高」的美好寓意。張愛玲的《多少恨》裡面有寫道:洋油爐子上有一鍋東西嘟嘟煮著,宗豫向空中嗅了一嗅,道:「好香!」家茵很不好意思地揭開鍋蓋,笑道:「是我母親從鄉下給我帶來的年糕——」她筆下的年糕,米香氤氳,隔了六七十年的光陰從紙背透出來......我想,對於年糕的這份喜愛之情,大概是童年時播下的親情吧,而後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份情愈漸濃烈,終於凝成內心深處一個解不開的情結。
餘姚年糕,是餘姚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年糕的吃法有很多種,有做主食、點心的,有甜味、鹹味的。最常吃的有橫切成片的湯年糕和豎切成條的炒年糕。餘姚人老幼皆喜歡吃年糕,而且長期以來人們賦予了年糕更多的激情、親情及文化內涵。年糕除了能成為農家餐桌上的美食,還能製成各類零嘴,成為山裡人過年招待親朋好友的絕佳零食。年糕這種屬於江南的傳統美食,纏繞在唇齒間的香甜軟糯,是每一個山裡人對於傳統,對於家的記憶。餘姚年糕,是餘姚人念念不忘的味道!小夥伴們,你吃過餘姚年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