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好老祖宗的技藝(眾生相)

2021-02-08 人民網

熊松濤(右一)和父親合影。資料圖片

提起景泰藍,那可謂是大名鼎鼎。景泰藍即銅胎掐絲琺瑯,它位於「燕京八絕」之首,清末有詩曰「就中絕技高天下,壓倒五洲景泰藍」,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在北京京郊靛莊花絲廠內,筆者見到了「熊氏琺瑯」的第三代傳承人熊松濤先生,聽他講述自己和家族的非遺傳承故事。

熊師傅今年44歲,從事景泰藍技藝傳承工作已經20年了。他的掐絲琺瑯錶盤工藝填補了國內琺瑯腕錶和收藏界的一項空白,曾多次參與國家重大外事活動的國禮製作,他的作品《吉祥八寶孔雀瓶》等在國內外的比賽中屢獲大獎。

清朝設置手工坊來給宮廷製作琺瑯器,熊師傅的祖父將這項宮廷技藝傳承給熊師傅的父親。1969年靛莊花絲廠成立,熊先生的父親成為廠子的主要負責人,在廠裡工作了50多年。

熊師傅從小便在廠裡長大,對景泰藍技藝十分熟悉,直到大學畢業後他才下定決心要傳承好這項技藝,「不能讓老祖宗的技藝在咱們手裡斷送。」

在熊氏琺瑯館裡有一件特殊的展品,它是由廢棄的錶盤構成的。「琺瑯錶盤的廢品率為90%甚至更高,我把這些廢品二次創作,也算是不浪費。」熊師傅笑眯眯地向我們介紹。據他回憶,這些廢品的總重量可達幾百斤。

實際上,景泰藍工藝複雜而繁多,只要有一道工藝稍有差池,這件作品便會成為廢品,「我們絕不允許一件廢品從廠裡流出去。以前有人想收購我們的廢品再轉手賣出去,我們都拒絕了。」

傳統的景泰藍是銅胎製成,熊師傅不斷改進工藝,研發出改良版的銀胎景泰藍製品。銀的反光性、延展性較好,氧化程度慢,是熊師傅多方比對之後找到的理想材料。

此外,熊氏琺瑯還率先採用超聲波來清洗景泰藍工藝品,並且在用料環節十分講究,為了減少產品中的氣泡瑕疵,就採用純淨水進行生產。熊氏琺瑯還將原來70種釉彩顏色擴充到600種,極大豐富了作品的表現力。

2019年10月,熊氏琺瑯參加了英國倫敦手工藝周「技藝中國」主題展。熊師傅此前也多次出國交流,在瑞士鐘錶展等國際重要展會上展示景泰藍作品,獲得多方好評,他對未來的中國製造充滿信心,認為只要手工藝人不斷守正創新,「中國製造」必定會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

乾隆皇帝曾將宮廷御用景泰藍作為回禮贈送給外國使節團,近年來,景泰藍更是被多次作為國禮,向世界展示泱泱大國的風採。景泰藍以其華美之姿成為中國形象的極佳代言人,向世界傳遞著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的獨特的歷史韻味和現代魅力,在海外擁有極高的美譽度。

2017年熊松濤獲得「通州工匠」的榮譽,同年參與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國禮的製作。2018年獲得北京市首都勞動獎章稱號,2020年獲得北京市勞動模範稱號。

相關焦點

  • 臺灣陶藝家陳金旺:把老祖宗的技藝在兩岸弘揚
    燒制過璀璨奪目的天目盞、返璞歸真的「鐵定」系列茶壺,如今他將精力更多投注到兩岸陶藝交流中,希望將老祖宗留下的陶藝技術傳承到兩岸各地。「兩岸之間的陶藝交流我已經做了八九年了。」在臺中市沙鹿區的窯谷工坊裡,陳金旺告訴記者,「我走過南方,比如海南;也到過東北,那個地方叫遼陽。」陳金旺在窯谷工作室。
  • 風船製造技藝入"非遺"名錄 渤海灣漁民傳承手藝
    中新網滄州12月19日電(張春明 陳昊 胡曉磊)130餘年歷史的楊氏排船(風船製造)技藝入選當地「非遺」名錄,作為技藝的第四代傳承者,楊明華說,「夢裡想的都是如何排船,如今終於讓咱漁村的技藝有了名分!」  現年58歲的楊明華生活在河北省黃驊市海堡村,自祖上幾代人靠打魚和排船為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漁民。
  • 復原古戰車 傳承非遺技藝
    又蘊藏著怎樣的技藝?近日,我省西鹹新區空港新城的一位車木匠,就用傳統木工技藝,復原了一輛2000多年前的古戰車。原來,是當地非遺保護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傅平,希望他能製作一輛木輪大車,用來展示和傳承木輪大車這項非遺技藝,聽到這個消息,傅平身上沉寂了多年的車木匠火苗,又重新燃了起來。
  • 千錘百鍊成一把銀壺,濟南老銀匠傳承六代技藝
    「南留張不是我本人,是老祖宗的名號。」張振普笑著說,自己家祖祖輩輩都是做銀器的,因此從小受家庭的薰陶,對金器銀器情有獨鍾,傳到他這輩已是第六代了。傳承祖業創新製作每一件銀器「十幾歲的時候開始接觸銀器,放學後沒事就會找銀條練習捶打。」
  • 史秀娟:傳承麵塑技藝永不後悔
    面對琳琅滿目的作品,史秀娟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我愛麵塑,我願意一輩子為傳承、發揚麵塑技藝努力,永不後悔!」愛好緣於母親麵塑是山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民間習俗,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以及其它喜慶時日,都要捏制麵塑以示慶祝。如今,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門傳統手工藝越來越受到重視,也有不少年輕人願意將它傳承下去,史秀娟就是其中一個。
  • 傳承非遺技藝,非遺文創產品為「順意好禮」大賽添人氣
    本屆大賽決賽前期,已在「順義旅遊」和「順意好禮」微信公眾號平臺開展「順意好禮」決賽預熱網絡投票活動,據統計9月5日至18日期間,共有6萬餘人次參與線上投票。激烈角逐決賽,網絡投票結果出爐此次入圍決賽的作品是在深入挖掘文旅內涵基礎上、創造設計的具有順義本土特色和強烈民俗文化色彩的文創品牌商品,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載體。
  •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李惠萍開設手工博物館,讓居民體驗古法造紙與活字印刷,近距離觸摸傳統文化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那裡沒有任何現代化的印刷機器,師傅們依然遵循著舊時的印刷技藝。做活字印刷的工藝很複雜,幾乎全靠人力來一個個環節來實現。但在那裡,這份工序每天都在循環往復地重複著。印刷社裡的鉛字版、圓盤機等觸動了李惠萍心底記憶的那根弦。她被這些堅守內心、傳承技藝的匠人們所感動,也被傳統工藝的那份溫度與儀式所吸引。  「我小時候見過雕版印刷,那是兒時記憶的一部分。
  • 雲南騰衝:傳承傳統技藝 發展土陶文化
    村裡的手工藝人採用本地特有的陶土,沿襲著傳統技藝,製作造型古樸、實用性強的土陶系列產品,供應各地市場,不斷傳承土陶文化。村裡的手工藝人採用本地特有的陶土,沿襲著傳統技藝,製作造型古樸、實用性強的土陶系列產品,供應各地市場,不斷傳承土陶文化。
  • 傳承結繩香囊技藝,編織不朽中國情!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汪衛東,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汪衛東,女,現為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理事,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雁塔結繩香囊」項目第四代傳承人。《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
  • 打銀技藝傳承難 工費低廉無人學藝
    【解說】據洪金泉介紹,柘皋在清朝時水運發達,商貿繁榮,號稱「天下第一鋪」的李鴻章當鋪就坐落於此,他的祖輩從當時就以手工打銀為生,並將打銀技藝和模具代代傳承至今。  【解說】洪金泉表示,碎銀在熔化後,需要經過冷卻、敲打、打磨、塑形、拋光等十多道工序才能製作成銀飾。
  • 苗族服飾為何吸睛,非遺技藝凸顯價值,如何傳承非遺技藝
    三、苗族服飾的傳承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中,指出苗族的服飾是「中國服裝史上的活標本」。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苗族服飾藝術面臨著傳承的危機。南丹中堡鄉當地的苗胞現很少進行棉花種植、養蠶繅絲、紡紗織布等相關活動,傳統的紡織工藝即將不復存在;能夠掌握蠟染技術的苗族婦女已寥寥無幾並且年數已高,年輕人不願學習傳統工藝紛紛外出打工……如何傳承苗族服飾技藝?
  • 傳承傳統技藝 老濰縣火燒土爐烤制
    城隍廟火燒一直是傳統土爐烤制而成,「城隍廟肉火燒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王麗英在保證三鮮肉火燒老味道的基礎上,恢復製作出了十多種傳統老濰縣糖火燒、面火燒,喚起了很多老濰縣人兒時的記憶。7月27日,記者走進王麗英的火燒鋪,聽她講述傳承製作老濰縣火燒的那些事。
  • 昌江南海系列人才風採:南海工匠唐麗金揮灑熱血 傳承黎族文化
    在基層一線從事黎族文化傳承工作10多年,通過開展非物質文化宣傳活動、舉辦黎族手工藝培訓等形式,保護傳承黎族特色文化,打造昌江特色旅遊品牌,助力脫貧攻堅。2019年獲評昌江黎族藤竹編技藝縣級代表性傳承人,2020年獲評海南省第二批「南海系列」育才計劃「南海工匠」稱號。
  • NB轟紅|餘姚土布:如梭歲月,技藝傳承歷久彌新
    今天分享2020#NB轟紅#短視頻大賽9月亞軍作品,由金沙沙選送的《餘姚土布製作技藝》。「蕭蕭經緯動鳴車,一夕秋風指鬢斜。織女黃姑相見後,燈前齊紡木棉花。」清代餘姚文人張羲年在《姚江竹枝詞》中生動地描繪了餘姚村婦紡紗織布的場景。
  • 老理髮師談技藝傳承:守住「根」才能開「新花」
    老理髮師談技藝傳承:守住「根」才能開「新花」     中新網鄭州3月2日電 (馬義恆)當一個個傳統技藝面臨傳承難的窘境,老式理髮技藝的傳承也引起人們的關注,「只要是顧客喜歡的理髮老技藝是不會消失的,重要的是與時俱進,而曾經的剃頭匠待顧客如上帝的精神更應一直傳下去。」
  • 「複製」歷史的壯鄉傳拓者:傳承古老技藝讓文物「活」起來
    【解說】近日,由廣西桂林圖書館與桂海碑林博物館聯合申辦的「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桂林傳習所」正式揭牌成立。這是廣西第一家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也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由圖書館與博物館共同申辦的傳習所。
  • 傳承匠心 致敬經典|陝西傳統手工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傳承人餘江葦
    餘江葦說,「這上面的兩把刷子,一個是排刷,一個是棕刷,都是裝裱修復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衡量技藝高低的標尺。」  裝裱修復技藝自書畫藝術誕生就已存在,有「三分畫七分裱」「書畫衣冠」之說,從魏晉南北朝開始有明確史料記載,至今有1600多年的歷史。「上世紀40年代,裝裱修復技藝還有13個流派,如今全國只有南北兩派,而我的父母分屬於這兩種流派。」
  • 舞獅道具:什李北獅皮製作技藝傳承千年
    舞獅道具:什李北獅皮製作技藝傳承千年 2020-08-20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圖為揚州建搓背館,活態傳承揚州搓背技藝。(資料圖) 崔佳明 攝中新網揚州1月15日電 (記者 崔佳明)「揚州傳統搓背術」作為揚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當下如何傳承揚州搓背技藝,15日,揚州市休閒文化產業協會會長劉廣明告訴記者,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搓背培訓班已開班,第一批30名學員在揚州搓背館參加現代護理保健知識和揚州搓背技藝的雙師培訓。
  • 臺灣北埔鄉民彭作宏無私傳承客家醒獅傳統技藝
    華夏經緯網9月11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63歲北埔鄉民彭作宏,自幼習武,練就一身好武藝,23年來指導8所學校學生學習傳統舞獅,讓北埔學校醒獅隊多次在臺灣比賽奪得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