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結繩香囊技藝,編織不朽中國情!

2020-12-25 FY時代記憶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汪衛東,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

汪衛東,女,現為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理事,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雁塔結繩香囊」項目第四代傳承人。

《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原始社會創始的以繩結形式反映客觀經濟活動及其數量關係的記錄方式,結繩記事是被原始先民廣泛使用的記錄方式之一。

隨著時間的演變,結繩已經不僅僅是一項記事方式,它陸續被一些手工藝匠人以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結出了各式各樣的工藝作品。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融入其中,體現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佩掛香囊的習俗,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時香包和香囊是有區別的,雖都有避邪、圖騰崇拜、防蟲、薰香驅穢的功能,香包是將香藥包裹縫製在裡面。

而繩結香囊則起源於1909年左右,用結繩的手法結成香囊,形式有些像清代的金累絲香囊,除紋理不同外,也都有鏤空紋樣,有口可用布包了香藥放於囊中。區別就是一個用金屬合頁及卡扣鎖口,另一個用抽繩鎖口。

「結繩香囊是結繩技藝和香囊製作技藝的結合體,其工藝是先用20~30根左右的彩繩,分別編結成兩個囊片,再經拆片拆成所需的圓形、桃形等,再經收邊,縫合成囊。再加繫繩、穗子配珠等裝飾工序。」汪衛東耐心地講道。

汪衛東祖籍蘇州,自幼跟隨外祖母學習做些香囊,掌握基礎的技法。及至後來在染織廠工作,從事圖案紋樣設計,又增加了一些配色的技能。多年來不間斷地摸索和學習,為她的結繩技藝累積了豐富的資源。從小香囊、盤扣,到圖案精美、織法繁複的各種結繩工藝品,她的技藝漸漸爐火純青。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汪衛東女士隨其父母移居西安,將該技藝傳入雁塔地區,並創作出許多樣式,配色又採用了許多關中地區的元素,別具一格。

藉助簡單的工具,汪衛東完成一個香囊大約需要兩天左右的時間,工業化發展可以迅速地編制出一個大大的中國結,但她的絕大部分的作品並沒有受到衝擊。在她看來,一件好的作品,從構思,到各種變化多端的織紋和配色,是無法複製的。

在2008年,汪衛東獲「西安市首屆十佳民間藝人」榮譽稱號,2009年榮獲陝西省首屆婦女手工藝品技能大賽編織類二等獎,2010年榮獲西安市婦女手工藝品技能大賽編織類一等獎,2013年被西安市群眾藝術館、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工作優秀個人」......

作為「雁塔結繩香囊」的第四代傳承人,幾十年來汪衛東針線從不離手,在傳統技法上潛心鑽研的同時,更大膽創新,在她心中,匠人精神就是要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讓人們能夠真正地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更多作品欣賞:

相關焦點

  • 楊振宇:記憶的技藝:從結繩記事到纖維藝術 2016第二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院長
    中國古老的書籍《易•繫辭下》記載,先民在一條繩子上打結,其意圖是用來計數或者記錄事件發生點,以便通過結繩數來提醒記憶。據各種研究發現,這種結繩記事的方法在上古時期的中國、秘魯、印地安都曾用過,甚至在現代一些沒有文字的民族中依然還在沿用。今天,古代秘魯的編織技藝,印第安人的編織方法都還在現代的纖維藝術中被重新使用。編織,作為這種技藝,一直保有與我們記憶的親密感。
  • 《你的名字》中「結繩」竟源自於中國!(文末有福利)
    編織結繩貫穿了整部動畫故事,在《你的名字》電影中,祖母宮水一葉解釋了關於這個結繩的奧秘,有著結繩靈的存在,結繩就意味著時間流動的體現,同時也代表著人與人之間的羈絆、人與神之間的紐帶。作為巫女,她們要編織結繩。四葉還太小,完成不了這麼複雜的工作。三葉和外婆,採用了兩種編織方法。什麼看不清,而且沒有劇照?沒事兒,咱們一起來看一個紀錄片《伊賀服裝帶締》現在絕大多數的手工帶締都來自於伊賀的三重縣。這一種「丸臺」(圓臺)就是三葉用的:
  • 非遺傳承人張國慶的繩編情結:傳承幸福中國結 編織祥和中國年
    1月7日,記者走進青羊區送仙橋社區的張國慶工作室,一眼便望見窗臺旁的木桌上擺放了各類編藝作品,老鼠、蝴蝶、鳥……今年66歲的張國慶自幼與繩編結緣,系統鑽研繩編技藝28年,她用幾根繩子、一根針線、一把剪刀、一隻打火機,以匠心傳承幸福中國結,編織祥和中國年!
  • 制香囊、包粽子、折龍舟,湖南省文化館裡過「文化端午」
    6月25日,一場以「文化端午·非遺傳承」為主題的2020年「我來學手藝」湖南非遺體驗展活動在湖南省文化館濃情舉辦。非遺傳承人老師向參與活動的家長和孩子們教授香囊製作技藝。紅網時刻6月25日訊(記者 胡邦建)淡淡棕葉香,濃濃世間情,根根絲線連,切切情意牽。6月25日是中國傳統佳節「端午節」。今天上午,一場以「文化端午·非遺傳承」為主題的2020年「我來學手藝」湖南非遺體驗展活動在湖南省文化館濃情舉辦,近70組家庭現場制香囊、包粽子、折龍舟,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
  • 天上錦,地上藥,裁做人間一香囊
    核心提示:以香囊贈己或贈人,方寸之間蘊含柔情,以願一整年福泰安康。雲錦佛慈聯名款中藥香囊,用料考究、錦紋絢麗、格調高雅、防疫健康,將為夏季帶來一份「濃濃關懷情」。7月12日早10點鎖定新華社「快看」抖音直播間,一起領略古老時尚的中醫藥文化,感受傾國傾城的皇家技藝。
  • 中國古代香囊的美學
    中國古代把香包稱作香囊、佩幃、容臭、香袋等,俗稱香包。囊就是袋子,裡邊裝上香料就稱作香包。香囊造型甚多:桃形、石榴形、雞心形、腰子形、小老虎形等。香囊材質有絲線錦緞的,也有極少數鏤金的,還有透雕玉質的。
  • 國內香囊行業的首個企業標準制定完成,賦予小而美的古老香囊當代...
    佩戴、懸掛香囊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習俗。端午節將至,香囊銷售又迎來了一波高峰。小而美的香囊承載著上千年的文化積澱與對美好生活的不變嚮往,靜態地向人們展示它的生動與活潑。 就在 「2020年首屆上海非遺購物節」前夕,我國香囊行業的首個企業標準制定在上海完成。
  • 用雙手編織夢想,用棕編傳承精神!
    棕編是漢族傳統手工技藝之一,是以棕櫚樹葉為原料編制的工藝品。相傳,上古時候,虞堯登位時無衣可穿,就剝來毛棕編成蓑衣,穿著接受百姓的祝賀,也正因如此蓑衣就成為聖服而受到山裡人的崇拜和愛戴,人們出入皆披之,一避風雨、二防兇獸。
  • 根根繩結編織的斑斕夢
    2001年,呂敏無意間在早市上看到有人在賣繩子編織的工藝品,這激發了她的興趣。於是,她便輾轉各處購買中國結編織教材,在家揣摩學習,白天推著三輪車販賣前一晚編好的中國結。  通過斜卷結、搭扣結、雙聯結、萬字結等編法的靈活使用,粗細不一的繩結在呂敏手下變成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從簡單的小手鍊到一米多高的中國結,她的攤位上應有盡有。
  • ...民俗傳承」,柳州銀山街道銀山社區開展端午節製作手工香囊活動
    6月23日上午,柳州市銀山街道銀山社區開展國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濃情端午 民俗傳承」系列之製作手工香囊活動。此次活動邀請了黨員代表、居民代表、統戰人員和失獨人員參加,大家早早的來到活動現場,幫助擺放桌椅,準備活動材料。
  • 【社區活動】北新街社區組織開展「七彩編織 傳承經典」手工編織活動
    【社區活動】北新街社區組織開展「七彩編織 傳承經典」手工編織活動 2020-12-24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賦予小而美的古老香囊當代文化蘊意
    原標題:為非遺傳承立下「高標準」,國內香囊行業首個企業標準在滬制定完成賦予小而美的古老香囊當代文化蘊意屈原在《離騷》中寫下「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和《孔雀東南飛》「紅羅復鬥帳,四角垂香囊」的文字
  • 當中醫藥遇見非遺文化香囊引領國潮新時尚
    此次兩家傳統老字號的聯名合作,由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辦公室牽線搭橋,發揮各家所長,讓歷史悠久的傳統香囊由內而外煥然升級。小小的香囊包含著傳承千年的中醫智慧,發布會新品亮相前,蘭州佛慈製藥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石愛國講述了品牌歷經91年的變遷與發展,以及在中醫藥領域積累的深厚底蘊,並指出:「經過這次疫情,中醫藥在重大疫病防治中的優勢再次被世界關注,中醫藥將大有作為、大有可為。
  • 川渝姐妹攜手行 巧手編織幸福路
    活動以「姐妹攜手奔小康」為主題,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展示川渝兩地巾幗脫貧成果及優秀案例,宣傳推介川渝巾幗優秀手工編織作品,拓展川渝姐妹手工編織產品銷售渠道,促進川渝巾幗「指尖技藝」向「指尖經濟」轉化。
  • 結繩記事 靜待花開
    取於自然、歸於自然,天工開物的思維已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DNA。在物質極為豐富、生活極為便捷的當下再談匠心精神,其本源就是手工藝者在造物的同時,對地球環境與自然資源保持的那顆敬畏心。作品採用了沿襲數千年的古法植物染色技藝,在一遍遍、一次次的著色過程中,物盡其用、零汙排放,體現創作者的造物精神。
  • 畲族彩帶編織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畲族彩帶編織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0-12-24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上錦,地上藥,裁做人間一香囊-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上海證券報...
    7月12日(本周日)上午10時,跟著新華社「快看」抖音直播間走進南京雲錦博物館,感受世代相傳的雲錦再次綻放光芒,體味傳統中藥匠心融合的現代審美,屆時還將全國首發具有珍藏價值的限量版純手工香囊作品。
  • 結繩編織告訴你,太實用太漂亮了!
    Macrame一詞的意思是結繩編織,有說法是起源於13世紀的阿拉伯,也有說法是來自南美的一種古老手藝。它不需要藉助其他工具,只需要繩子通過多種打結技巧就可以製作出一幅精美的作品。它的的編織手法風格多變,有清新簡單的北歐風,也有繁瑣複雜的波西米亞風。
  • 非遺傳承 | 三邊柳編技藝: 妙手生花「柳」成金
    開始編織前,則要將乾燥的沙柳條放入水中完全浸溼,然後撈出裝在密封性好的袋子裡,或用塑料布裹住保持水分,等水分充分滲入條子,柳條變得光滑柔軟就可以編織了。 據定邊縣柳編技藝傳承人李生梅介紹,柳編的編織工序主要包括起底、周徑、編幫、收口四個步驟。起底為整個編制工序的開始,一般要挑選出10餘根筷子粗細的條子,採用三穿四、五穿六、七穿八的方法起底,主要分為穿底和盤底兩種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