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 | 三邊柳編技藝: 妙手生花「柳」成金

2021-02-13 榆林日報

「人人都說三邊好,好三邊,塞上明珠那個亮呀麼亮閃閃。」廣袤無垠的毛烏素沙漠與溝壑縱橫的白於山區之間有 一塊名喚「三邊」的不息熱土。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不僅有唱不完的信天遊、能道會唱的說書匠,還有能編會做的巧匠。他們靠自身的勤勞和智慧創造出許許多多不可湮滅的技藝, 正如首屈一指的柳編,怎一個「巧」字了得。

三邊地區的柳編技藝,至今大約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工藝製作的材料就是柳條,沙柳、杞柳、紅柳,樣樣皆可,其中應用比較廣泛的當屬沙柳。

 據了解,每年的清明或白露前後,沙柳枝條的纖維含量最高、柔韌性最好,最適合採割編織。沙柳採割回來後要即時去皮,如果擱置到第二天,皮就會幹在柳條上去不掉了。去皮之後,需將條子放在太陽下曝曬至幹,其間不能淋雨。開始編織前,則要將乾燥的沙柳條放入水中完全浸溼,然後撈出裝在密封性好的袋子裡,或用塑料布裹住保持水分,等水分充分滲入條子,柳條變得光滑柔軟就可以編織了。

 據定邊縣柳編技藝傳承人李生梅介紹,柳編的編織工序主要包括起底、周徑、編幫、收口四個步驟。起底為整個編制工序的開始,一般要挑選出10餘根筷子粗細的條子,採用三穿四、五穿六、七穿八的方法起底,主要分為穿底和盤底兩種編法。另外,穿底起法要根據所編器具的形狀而變換,如果編織圓形器具,則分別將兩組選好的底棍緊靠在一起,一組從另一組的中間以經緯的角度交叉穿過,穿好後的底心是一個緊密的接近正方形的形狀;若編織橢圓形器具,就要將選好的一組底棍並在一起,從同等間隔分開的另一組底棍中間穿過,間隔距離根據編織器具的大小而定。

 底心穿好後,選出稍細的兩根條子進行綁心,綁心時兩根條子上下接續著前進,從而將底心固定。之後再選兩根同等粗細的條子採用壓一挑一的手法纏心(纏三至四圈),以對底心再次固定,同時將底條一根根分開進行分徑,然後把底棍一根根插在底條上以壓一挑一的手法向前編,編夠需要的尺寸後,再選兩根絞條絞一圈加以固定,用剪刀將多餘的條子剪掉。

 盤底是將底棍分為同等數量的四組,把分好後的兩組盤條交叉疊起,再將另外兩組繞疊上下穿起固定,隨後選兩根稍細的絞條,把盤條兩根為一組進行分徑。分好以後,每組上插一根底條,上下挑著向前編夠所需尺寸,再以絞條絞一圈固定後,把多餘的底條剪掉。將分好徑的徑條向上折起,用三根條以壓二挑一絞兩的方法固定。

 周徑,即編好的底在每根底棍上插兩根徑條,用絞條以壓二挑一的手法編一圈將徑條固定在底子上,然後將徑條折起與底成豎立狀,用三根絞條以壓二挑一絞兩圓的方法固定。之後便可以開始編幫子。編幫子又分為單編、雙編和花編三種,編出的幫子為裡外兩層,紋路精美,緊密而厚實。

 最後一道工序是收口,即將編夠尺寸的幫子用三根稍細的紋條壓二挑一絞一至兩圈固定,再用徑條以挑二壓三挑一的手法收攏。此時,一件精美的柳編製品便完成了。

「民國初期,靖邊縣僅檸條梁鎮就有3家編簍商號,專門經銷柳編製品。新中國成立後,柳編酒簍、油簍漸被鋁、鐵桶所取代,但柳編籮筐、簸箕仍為市場上的熱門貨。上世紀70年代起,靖邊柳編產品開始向美國、日本等國出口,僅1979年即編創新品種318種,先後在北京展出11種,西北五省展出8種,廣交會展出34種,天津口岸展出52種,美國、日本展出5種。1982年,柳編技藝已在全縣普及,據不完全統計有從業人員2000餘人。」靖邊縣非遺專家李玉東介紹說。

不難看出,柳編技藝這項凝聚三邊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有著頗為輝煌的歷史。就地取材的柳編製品,也一直是廣大民眾的主要生活器具和生產工具。然而一度風靡海內外的三邊柳編工藝,而今除了部分莊戶人編一些日常用品如柳筐、簸箕、笸籮外,技藝幾乎面臨失傳。

「事實上,保護柳編技藝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它的產生、發展、興盛始終與農耕文明的產生、發展、興盛同步,可以說是陝北農耕文明的活化石,對研究陝北農業發展史和手工業文明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另外,柳編工藝品的經濟價值還能刺激沙柳的種植。三邊地區處於毛烏素沙漠南緣,土地時時受到沙漠的吞噬,因而大面積種植沙柳、紅柳、杞柳等植物,還能起到防風固沙、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定邊縣文化館副館長鄭少華說。

為了不使傳統技藝失傳,定邊縣、靖邊縣政府及相關部門也早已開始了一些積極的工作。目前,「三邊柳編技藝」已順利入選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關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也被列入兩縣每年的政府工作計劃。

早在2015年5月,靖邊縣便成立了靖邊柳編搶救領導小組,把靖邊柳編列入縣級重點非遺保護項目,還在張家畔鎮、梁鎮柳桂灣、鎮靖五臺村等地對柳編老藝人進行普查,搜集攝影、攝像資料,建立了檔案。

「下一步,我們還將以三邊柳編入選省級『非遺』為契機,更全面、深入、細緻地開展普查工作,徹底摸清柳編發生發展的歷史沿革、規模、行銷範圍,沙柳、杞柳、紅柳、旱柳蓄積量,藝人的基本傳習情況,使用工具的具體做法及製作技巧、技法的口訣、行規、民俗等全部內容,同時做好相關物品的徵集工作,並將普查所獲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建立關於柳編的檔案和傳承人檔案,進一步深入理論研究工作,重點對柳編編織技藝進行研究與恢復。」靖邊縣文化館館長閆志雄說。

「要想實現三邊柳編技藝的更好傳承和發展,相關部門及從業者還應結合市場需求,努力做好柳編和新穎工藝產品的研發,並使之逐步形成產業化。同時,要結合省市兩級『非遺』傳承人的申報,推進傳承基地建設並組織開設相關培訓班,並逐步構建統一的柳編產品網絡銷售平臺和供銷體系,切實增加柳編藝人收入,促使相關產業良性循環發展。」鄭少華說。

相關焦點

  • 錦繡非遺丨廣宗柳編:一橫一豎編織的文明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姜朝春工序與選種姜朝春從外面屋裡給我們捧來家裡現有的柳編製品,一一擺開,他介紹說,籃子、簸籮、簸箕這些是傳統的柳編製品,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更偏實用性。像花瓶、收納筐這些是這幾年才從外面學的新技藝。
  • 復原古戰車 傳承非遺技藝
    傅平今年68歲,為了打造這輛戰車,他前後花了近兩年時間,耗費了大量心血。按說,如今這個年代,這種戰車並沒有太大的經濟價值,也很難有什麼特殊的用途,那麼,傅平為什麼還要執著於修復古戰車呢?原來,是當地非遺保護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傅平,希望他能製作一輛木輪大車,用來展示和傳承木輪大車這項非遺技藝,聽到這個消息,傅平身上沉寂了多年的車木匠火苗,又重新燃了起來。
  • 苗族服飾為何吸睛,非遺技藝凸顯價值,如何傳承非遺技藝
    花苗服飾精緻繁多,色彩鮮豔,繁花似錦,體現了花苗精湛的工藝,花苗人代代相傳的紡織、刺繡、挑花等古老的手工技藝是他們智慧的結晶。三、苗族服飾的傳承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中,指出苗族的服飾是「中國服裝史上的活標本」。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苗族服飾藝術面臨著傳承的危機。
  • 臨沭柳編之源:小龍女的「潑兒筐」?
    每年農曆三月三,臨沭縣白旄(máo)鎮柳莊村,柳老爺廟會人頭攢動,香火繁盛。在沭河兩岸,這是一個僅次於春節的傳統節日。人們前來祭拜的是「柳毅廟」裡的柳老爺、柳奶奶和雹子老爺。
  • 傳承非遺技藝,非遺文創產品為「順意好禮」大賽添人氣
    傳承非遺技藝,精品項目展鋒芒據了解,位居前三名的作品均結合了順義本土特色、巧妙採用非遺技藝創作而成。毛猴工藝品 《家和萬事興》是傳統非遺技藝作品,作品表達了順義人生活和諧、幸福美滿的生活狀態。葫蘆工藝品《順心順意》是以非遺技藝烙畫和彩繪葫蘆創造出的具有順義本土特色文化創意色彩的作品。剪紙藝術《順馨/順義/順風/順水》,採用了剪紙非遺技藝,紋樣搭配了各種花朵形態,寓意順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山東臨沭非遺柳編「財富牛」落戶魚臺縣
    柳編這門古老的技藝,在山東臨沭這片土地上傳承了上千年,手藝精湛的工匠將其不斷發揚光大,被譽為「中國柳編之都」,是全國最大的柳編產業基地。經過歷代柳編藝人的創新,現如今臨沭柳編製品從裝點「生活圈」的小玩藝,正變成代表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
  • 傳承「非遺」海派旗袍製作技藝 | 蔓樓蘭創始人裘黎明先生拜師典禮
    」獲得者金泰鈞先生,將代表技藝傳承的金剪刀鄭重遞交到蔓樓蘭創始人裘黎明先生手上,定格下海派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影像。『「非遺」海派旗袍製作技藝傳承人——金泰鈞先生』2009年,「海派旗袍製作技藝」入選上海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將海派旗袍的傳承與保護工作推上新高度。
  •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愛萍 2020-07-05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組圖|看精品,淘好物,逛運河,京津冀三地非遺文化大賞來啦!
    此次「匠心華韻 運河傳承 流動的文化——大運河非遺大展暨第六屆京津冀非遺聯展」活動集中展示了京津冀三地的186項特色非遺資源和精美作品,滄州市民行走在美麗的大運河畔,即可欣賞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據了解,本次活動為期3天,包括線下展區和線上雲展區兩大版塊。
  • 非遺技藝「金米奇」來了!獅山羅村一傳承人專做「金衣」,薄如蟬翼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獅山羅村金箔鍛造藝技傳習所,了解新一代傳承人吳煒全一家三代人對鍛造金箔手藝傳承和堅守的動人故事。一雙布滿繭子的手,一個看似普通的鐵錘,一個藏身村居的工坊,一門瀕臨失傳的獨門技藝……這座房子裡的一磚一瓦,每一件金箔藝術品,每一把工具,都記載著吳氏金箔三代人與金箔鍛造的故事。早在20世紀70年代,吳煒全的爺爺吳寶光便創建了聯和金箔廠。吳寶光是原佛山「昌盛號」金箔行的老藝人,師承佛山金箔鍛造技藝的第一代傳人黃權成。而吳煒全的父親吳深龍,18歲就跟著父親習藝。
  • 「匠心」鑄就 讓非遺和傳統技藝變身「潮品」
    近年來,我市探索把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和文創產業相結合,用「匠心」鑄就了一批充滿巧思,又極具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這些嘗試不僅活化了傳統技藝,還在帶動就業、助力鄉村振興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傳承「匠心」做實產業,帶動村民就業增收傳統技藝大多藏身民間,一頭連著優秀的鄉土文化,一頭連著厚重的人文創造,插上文創的翅膀後,也走上了規模化和產業化的道路,在助力脫貧攻堅和助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鄉土人才的技藝手藝,大都經歷百年的歷史積澱。
  • 江蘇非遺|周雙喜:傳承「南京雲錦技藝」 織出「璨爛星華」
    從18歲到南京雲錦研究所當學徒,到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雙喜凝聚匠心,用雙手織出璨爛星華,為國家搶救複製了一大批具有很高文物價值的雲錦,填補了研究領域的空白,受到文物專家的高度評價,並在退休後依然持續守護著「南京雲錦技藝」,希望其能傳承下去。
  • 指間「非遺」:中國「泥金紙織畫」的歷史傳承
    這種將繪製完成的字畫裁成細條,以宣紙穿插其中編織而成的新畫作稱為紙織畫,通過「紙織」使原作帶有一種「隔簾觀月、霧裡看花」的朦朧感。傳統紙織畫源自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東南和西北地區廣為流行,而「泥金紙織畫」則是在此基礎上的突破創新。  魏巍是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泥金紙織畫」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這項技藝他已經堅持了三十多年。
  • 絲上繡世界,木裡雕乾坤;非遺技藝煥發生機
    它以樟木為主要原料,雕刻技法多種多樣,通過鑿粗胚、細雕刻、髹漆貼金三道工序,製作出層次分明、金光奪目的木雕作品。潮州木雕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金子松先生是其代表性傳承人物。金先生雕刻的蝦蟹體型健碩,競相爭鬥,雖是木雕卻顯得活力十足。最大的一件蝦蟹題材木雕作品高度近兩米,由一整塊木料雕刻而成,瓜果、蟹簍、蝦蟹堆疊而上,相互支撐、精細巧妙。細長的蝦足、扭曲的蟹簍、盤桓的枝葉都是精雕細琢而成,仿佛他們本就存在,只是金先生將他們從木塊中拿了出來,令人讚嘆不已。堅硬的木塊,仿佛真的有了生命。
  • 「共青團代表」劉嘉豪:傳承非遺文化,泥巴玩出新技藝
    「90後」小夥劉嘉豪,目前在長沙泥人劉陶藝有限公司擔任設計總監職務,是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會員、湖南省銅官陶瓷協會會員,區非遺傳承人,也是「泥人劉第四代傳承人」。劉嘉豪出生在陶瓷世家,曾祖父是湖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劉子振,人稱「泥人劉」。父親劉坤庭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 【文化高新】走進非遺,高小新帶你了解傳承百年的醬滷牛肉製作技藝
    在重慶高新區,有著百年歷史的露凝香醬滷牛肉傳統製作技藝就是代表之一。01傳承百年的美食製作技藝醬滷肉製品是我國典型的民族傳統熟肉製品,其主要特點是產品酥潤,風味濃鬱。而露凝香太官老滷系列滷製品傳承黃氏家族對「露凝香醬滷牛肉」的技藝進行孜孜不倦的收集整理和改進,繼承並超越了《調鼎集》裡記載的「露凝香醬滷牛肉」製作的技術和技巧,是現代食品科技與傳統美食廚藝技藝的結晶,完美詮釋了中華傳統美食文化。
  •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圖為揚州建搓背館,活態傳承揚州搓背技藝。(資料圖) 崔佳明 攝中新網揚州1月15日電 (記者 崔佳明)「揚州傳統搓背術」作為揚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當下如何傳承揚州搓背技藝,15日,揚州市休閒文化產業協會會長劉廣明告訴記者,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搓背培訓班已開班,第一批30名學員在揚州搓背館參加現代護理保健知識和揚州搓背技藝的雙師培訓。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借產業發展 藏香製作技藝傳承發揚  走進拉薩市尼木縣吞達村,家家戶戶都有香氣溢出,藏香製作手工技藝在這裡傳承了1300多年。近年來,尼木縣通過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開發藏香主題旅遊景點、景區,以旅遊業帶動藏香產業發展,為村民們脫貧致富帶來了機遇。
  • 傳承國家級非遺技藝,煥發老字號新活力大型活動回首
    1月20日上午,在瀋陽鹿鳴春鐵西店召開了《禮讚鹿鳴春建店90周年,傳承國家級非遺技藝 煥發老字號新活力大型活動》。會上,各位領導與專家學者、烹飪大師們對如何傳承國家級非遺技藝、煥發老字號新活力,以及對於鹿鳴春90周年的輝煌歷程發表感言。來賓們還參觀了鹿鳴春非遺遼菜烹飪技藝展和珍藏歷史文獻展。
  • 東方非遺,看這裡
    2020年版《東方非遺》已經發布。吳初偉大師工作室在此特別感謝王文瑛、熊建新、陶昌鵬三位大師的支持。而《東方非遺》的問世,也離不開藝術顧問高而頤、高照、倪東方、都一兵、王篤芳、周金甫、陳新華的幫助。    《東方非遺》書籍的製作是從2015年開始的,截止目前已有6年。製作《東方非遺》的初衷很簡單,就是為了讓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受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