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三邊好,好三邊,塞上明珠那個亮呀麼亮閃閃。」廣袤無垠的毛烏素沙漠與溝壑縱橫的白於山區之間有 一塊名喚「三邊」的不息熱土。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不僅有唱不完的信天遊、能道會唱的說書匠,還有能編會做的巧匠。他們靠自身的勤勞和智慧創造出許許多多不可湮滅的技藝, 正如首屈一指的柳編,怎一個「巧」字了得。
三邊地區的柳編技藝,至今大約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工藝製作的材料就是柳條,沙柳、杞柳、紅柳,樣樣皆可,其中應用比較廣泛的當屬沙柳。
據了解,每年的清明或白露前後,沙柳枝條的纖維含量最高、柔韌性最好,最適合採割編織。沙柳採割回來後要即時去皮,如果擱置到第二天,皮就會幹在柳條上去不掉了。去皮之後,需將條子放在太陽下曝曬至幹,其間不能淋雨。開始編織前,則要將乾燥的沙柳條放入水中完全浸溼,然後撈出裝在密封性好的袋子裡,或用塑料布裹住保持水分,等水分充分滲入條子,柳條變得光滑柔軟就可以編織了。
據定邊縣柳編技藝傳承人李生梅介紹,柳編的編織工序主要包括起底、周徑、編幫、收口四個步驟。起底為整個編制工序的開始,一般要挑選出10餘根筷子粗細的條子,採用三穿四、五穿六、七穿八的方法起底,主要分為穿底和盤底兩種編法。另外,穿底起法要根據所編器具的形狀而變換,如果編織圓形器具,則分別將兩組選好的底棍緊靠在一起,一組從另一組的中間以經緯的角度交叉穿過,穿好後的底心是一個緊密的接近正方形的形狀;若編織橢圓形器具,就要將選好的一組底棍並在一起,從同等間隔分開的另一組底棍中間穿過,間隔距離根據編織器具的大小而定。
底心穿好後,選出稍細的兩根條子進行綁心,綁心時兩根條子上下接續著前進,從而將底心固定。之後再選兩根同等粗細的條子採用壓一挑一的手法纏心(纏三至四圈),以對底心再次固定,同時將底條一根根分開進行分徑,然後把底棍一根根插在底條上以壓一挑一的手法向前編,編夠需要的尺寸後,再選兩根絞條絞一圈加以固定,用剪刀將多餘的條子剪掉。
盤底是將底棍分為同等數量的四組,把分好後的兩組盤條交叉疊起,再將另外兩組繞疊上下穿起固定,隨後選兩根稍細的絞條,把盤條兩根為一組進行分徑。分好以後,每組上插一根底條,上下挑著向前編夠所需尺寸,再以絞條絞一圈固定後,把多餘的底條剪掉。將分好徑的徑條向上折起,用三根條以壓二挑一絞兩的方法固定。
周徑,即編好的底在每根底棍上插兩根徑條,用絞條以壓二挑一的手法編一圈將徑條固定在底子上,然後將徑條折起與底成豎立狀,用三根絞條以壓二挑一絞兩圓的方法固定。之後便可以開始編幫子。編幫子又分為單編、雙編和花編三種,編出的幫子為裡外兩層,紋路精美,緊密而厚實。
最後一道工序是收口,即將編夠尺寸的幫子用三根稍細的紋條壓二挑一絞一至兩圈固定,再用徑條以挑二壓三挑一的手法收攏。此時,一件精美的柳編製品便完成了。
「民國初期,靖邊縣僅檸條梁鎮就有3家編簍商號,專門經銷柳編製品。新中國成立後,柳編酒簍、油簍漸被鋁、鐵桶所取代,但柳編籮筐、簸箕仍為市場上的熱門貨。上世紀70年代起,靖邊柳編產品開始向美國、日本等國出口,僅1979年即編創新品種318種,先後在北京展出11種,西北五省展出8種,廣交會展出34種,天津口岸展出52種,美國、日本展出5種。1982年,柳編技藝已在全縣普及,據不完全統計有從業人員2000餘人。」靖邊縣非遺專家李玉東介紹說。
不難看出,柳編技藝這項凝聚三邊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有著頗為輝煌的歷史。就地取材的柳編製品,也一直是廣大民眾的主要生活器具和生產工具。然而一度風靡海內外的三邊柳編工藝,而今除了部分莊戶人編一些日常用品如柳筐、簸箕、笸籮外,技藝幾乎面臨失傳。
「事實上,保護柳編技藝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它的產生、發展、興盛始終與農耕文明的產生、發展、興盛同步,可以說是陝北農耕文明的活化石,對研究陝北農業發展史和手工業文明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另外,柳編工藝品的經濟價值還能刺激沙柳的種植。三邊地區處於毛烏素沙漠南緣,土地時時受到沙漠的吞噬,因而大面積種植沙柳、紅柳、杞柳等植物,還能起到防風固沙、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定邊縣文化館副館長鄭少華說。
為了不使傳統技藝失傳,定邊縣、靖邊縣政府及相關部門也早已開始了一些積極的工作。目前,「三邊柳編技藝」已順利入選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關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也被列入兩縣每年的政府工作計劃。
早在2015年5月,靖邊縣便成立了靖邊柳編搶救領導小組,把靖邊柳編列入縣級重點非遺保護項目,還在張家畔鎮、梁鎮柳桂灣、鎮靖五臺村等地對柳編老藝人進行普查,搜集攝影、攝像資料,建立了檔案。
「下一步,我們還將以三邊柳編入選省級『非遺』為契機,更全面、深入、細緻地開展普查工作,徹底摸清柳編發生發展的歷史沿革、規模、行銷範圍,沙柳、杞柳、紅柳、旱柳蓄積量,藝人的基本傳習情況,使用工具的具體做法及製作技巧、技法的口訣、行規、民俗等全部內容,同時做好相關物品的徵集工作,並將普查所獲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建立關於柳編的檔案和傳承人檔案,進一步深入理論研究工作,重點對柳編編織技藝進行研究與恢復。」靖邊縣文化館館長閆志雄說。
「要想實現三邊柳編技藝的更好傳承和發展,相關部門及從業者還應結合市場需求,努力做好柳編和新穎工藝產品的研發,並使之逐步形成產業化。同時,要結合省市兩級『非遺』傳承人的申報,推進傳承基地建設並組織開設相關培訓班,並逐步構建統一的柳編產品網絡銷售平臺和供銷體系,切實增加柳編藝人收入,促使相關產業良性循環發展。」鄭少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