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代表」劉嘉豪:傳承非遺文化,泥巴玩出新技藝

2021-01-09 望城融媒

編者按

在新的歷史時期,共青團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十九大報告強調廣大青年要勇做時代的弄潮兒、接力奮鬥實現中國夢。11月23日,共青團長沙市望城區第一次代表大會將正式開幕。為團結帶領我區廣大團員青年銳意創新、開拓進取、弘揚社會正能量,展現他們在實際行動中的表現和作為,及時總結經驗,推進共青團事業再上新臺階,望城發布將對我區優秀共青團代表進行風採展現,看看作為新時代青年,他們是怎麼做的,敬請關注。

「90後」小夥劉嘉豪,目前在長沙泥人劉陶藝有限公司擔任設計總監職務,是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會員、湖南省銅官陶瓷協會會員,區非遺傳承人,也是「泥人劉第四代傳承人」。

劉嘉豪出生在陶瓷世家,曾祖父是湖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劉子振,人稱「泥人劉」。父親劉坤庭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他從小深受曾祖父劉子振薰陶,幼年開始接觸陶藝。大學時期,銅官古街上有一個2000多平米的陶瓷體驗館,面向中小學生以及對陶瓷感興趣的人開放,每到周末和寒暑假,劉嘉豪就呆在體驗館向前來學習陶藝的人講授制陶技藝。

大三時期,他與另外三個同學在學校創辦了陶藝工作室,獲得了學校創業扶持,他們研究陶藝技法,並向對陶瓷感興趣的同學教授銅官制陶技藝。該創業項目拿到了學校創業評比的金獎。

大學畢業後,劉嘉豪全心投入到自己的陶藝事業,他經常到陶瓷體驗館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講解制陶技藝,也時常到各中小學校上陶藝課。

可是,第四代「泥人劉」劉嘉豪沒有跟父親劉坤庭學泥塑,卻玩起了柴燒。2012年他第一次接觸柴燒,從此「一見鍾情」,並自建了全省第一個現代柴窯。他認為銅官窯不能拘泥在老手藝,應該有新的個性。創新燒制方式就是為銅官窯注入新元素,未來籌建文化創意園,也是想集結同道的年輕陶藝人,紮根銅官,玩出技藝,以時尚多元的方式做大銅官窯。

非遺界流行一句話:人性不改的源泉來源於文化的多樣性。他認為,作為非遺傳承人,就是要保護、傳承和推廣地方文化的多樣性,圍繞本土文化的特色,讓更多人了解、認識銅官陶瓷,為人們的幸福感奉獻一份力量。在他看來,現在各地推廣文化旅遊,形成一股熱潮,但隨著城市的同質化越來越嚴重,使得本土文化缺失,非遺傳承人所努力的就是為非遺文化做補充和支撐,目的是為了讓這種特色文化繼續存在下去,為文化旅遊的發展添磚加瓦。

微博:望城之聲

頭條號:名望之城

更多新聞資訊可關注「望城新聞網」「望城手機報」

投稿郵箱:67977306@qq.com

相關焦點

  • 劉嘉豪 「窯」身一變做直播
    在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的銅官街道,「90後」非遺傳承人劉嘉豪將古老的柴燒制陶技藝搬上了網絡直播間。他擁有自己的鐵桿粉絲,因此,劉嘉豪每次柴燒開窯直播,都有近千人觀看,網友們直接在線下單心儀的陶器作品,一個多小時的成交額就能有上萬元。還有不少網友聯繫他,想要來學習制陶技藝。「手工藝品的製作過程比成品更吸引人,而且柴燒充滿不確定性,能帶來很大的驚喜。」
  • 復原古戰車 傳承非遺技藝
    原來,是當地非遺保護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傅平,希望他能製作一輛木輪大車,用來展示和傳承木輪大車這項非遺技藝,聽到這個消息,傅平身上沉寂了多年的車木匠火苗,又重新燃了起來。▲王智(傅平)不斷在超越自己,不斷在思考,還有很多自己不了解的,也都通過做各種實驗去再現它,我覺得這是他身上的一個匠人精神光芒的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呢不在於最後這個車做好,我們在成品車跟前照一張相,我們說這是非遺
  •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愛萍 2020-07-05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化高新】走進非遺,高小新帶你了解傳承百年的醬滷牛肉製作技藝
    近日,重慶高新區公布首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公示名單。包括重慶欣和飲食文化有限公司申報的「露凝香醬滷牛肉製作技藝」等9個項目被推薦為重慶高新區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今天,高小新帶大家走進「露凝香醬滷牛肉製作技藝」背後的歷史和文化傳承。
  • 苗族服飾為何吸睛,非遺技藝凸顯價值,如何傳承非遺技藝
    專業人士積極進行搶救性徵集為搶救面臨危機的非遺技藝,應發揮專業人士的作用。通過田野調查與徵集,及時向非遺技藝傳承人,了解製作流程,並對其進行搶救性徵集。邀請非遺傳承人表演、傳授苗族服飾刺繡技藝為了讓更多的受眾了解苗族服飾刺繡技藝,相關文博單位常常邀請非遺傳承人演示、傳授苗族服飾刺繡技藝,以達到尋找到更多知音的目的。
  • 他在黃河邊耍泥巴長大,又玩起太行山黏土,玩出的花樣可真多
    河南省武陟縣何井村有位從小耍黃河泥巴長大的年輕人叫司福源,大學畢業後竟在焦作太行山區玩起了黏土,傳承國家非遺「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被焦作市總工會授予「焦作工匠」稱號。司福源用太行山黏土和絞胎瓷片糊出了一面牆。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借產業發展 藏香製作技藝傳承發揚  走進拉薩市尼木縣吞達村,家家戶戶都有香氣溢出,藏香製作手工技藝在這裡傳承了1300多年。近年來,尼木縣通過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開發藏香主題旅遊景點、景區,以旅遊業帶動藏香產業發展,為村民們脫貧致富帶來了機遇。
  • 扒龍舟、舞醒獅……在大瀝,傳統文化也能「玩」出新花樣!
    扒龍舟、舞醒獅……在大瀝,傳統文化也能「玩」出新花樣!本土歷史文化在群眾中具有較強的認同感。2007年以來,大瀝鎮著力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挖掘、搜集、整理鎮內的非遺項目,分批申報。同時,不斷探索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方法,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都市文明。如創新開展「大瀝文化體驗之旅」,組織群眾遊覽鎮內文化景點,與非遺項目傳承人零距離接觸,加深人們對大瀝傳統文化的了解,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 紀錄「非遺」 傳承文化
    9月8日,河北日報報業集團唐山分社「冀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中心」系列專題紀錄片正式開拍,紀錄片將以3D形式呈現冀東地區非遺技藝傳承,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記憶。通訊員郭寶強、殷念慈攝影報導9月8日,河北日報報業集團唐山分社「冀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中心」系列專題紀錄片正式開拍,紀錄片將以3D形式呈現冀東地區非遺技藝傳承,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記憶
  • 傳承非遺技藝,非遺文創產品為「順意好禮」大賽添人氣
    傳承非遺技藝,精品項目展鋒芒據了解,位居前三名的作品均結合了順義本土特色、巧妙採用非遺技藝創作而成。毛猴工藝品 《家和萬事興》是傳統非遺技藝作品,作品表達了順義人生活和諧、幸福美滿的生活狀態。葫蘆工藝品《順心順意》是以非遺技藝烙畫和彩繪葫蘆創造出的具有順義本土特色文化創意色彩的作品。剪紙藝術《順馨/順義/順風/順水》,採用了剪紙非遺技藝,紋樣搭配了各種花朵形態,寓意順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助力非遺文化傳承 小罐茶與2020首屆中國非遺論壇大會達成戰略合作
    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朱小健、黃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程紅、黃山市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程濤等政府及相關機構代表出席了會議。近年來,黃山採用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在非遺文化生態保護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首屆非遺論壇大會落戶黃山具有國際性、地標性的意義。   發布會中,黃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程紅在介紹黃山非遺發展情況時講道,當前,黃山高新區著力建設非遺的集中保護區域「徽藝小鎮」,並輻射小罐茶等非遺代表企業,以推動非遺的傳承、創新和融合發展。
  • 傳香道古韻,守千年匠心,大鵬教育開展非遺制香文化傳承活動_浩通...
    從我國殷商時期開始,古人就將植物燃燒時散發出的美好氣味與天地萬物、人體五行聯繫起來,逐漸發展成一種充滿中國美學意韻的香道文化。10月28日,為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大鵬教育主辦的「非遺煥新、守藝匠心」非遺制香文化公益活動在北京市海澱區文化四季綜合活動中心順利舉辦。
  • 廣西賀州市富川縣傳承非遺促脫貧增收|花炮|非遺文化|瑤族長鼓舞...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通過發展非遺文化,以非遺+扶貧、非遺+旅遊、非遺+電商等模式,將非遺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生產力,實現非遺活態傳承。  教授技藝 傳承文化  「五嶺山歌就是多,出門兩步腳絆歌;世代種地又種歌,盼望走出大山窩……」賀州學院2018級學生潘水珍是聽著「瑤族蝴蝶歌」長大的,她一直希望走出大山看看,幫助家鄉脫貧。
  • 捏泥巴成為藝術,非遺文化泰山泥塑進校園活動啟動
    來自北京、河北、河南及山東各地的文化藝術界、收藏界名家,岱嶽區有關部門領導等應邀出席了這一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民族歷史積澱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曾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泰山泥塑由於其作品原型多為一些泰山神像和神獸,故又被稱作「泰山神泥」。
  • 紅領巾小記者走運河,傳承非遺文化
    尋訪非遺大師,體驗非遺民俗,傳播非遺文化,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小長假。拜訪大師,對話非遺走進杭州市工藝美術館二樓的大師工作室,大量的非遺民俗作品吸引了小記者們的目光。提前做過「功課」的小記者知道,這裡的大師工作室匯集了剪紙、織繡、竹藝、紫砂、皮影等十幾個民俗,而國家級、省市級的工美大師及手工傳承藝人大師就在這裡。
  • 非遺項目 | 火腿製作技藝(諾鄧火腿)
    諾鄧火腿製作技藝主要流傳在大理州雲龍縣,是指以諾鄧村為代表,包括周邊有鹽井的各白族古村,用本地自然放養的生豬為原料,以傳統工藝製作、用自產的井鹽來加工的火腿製作技藝
  • 百鳥朝鳳,文化傳承的現狀代表
    首先,在現在這個電影動不動就破億的時代,8690萬人民幣的票房算不算多先不議,先來解釋一下百鳥朝鳳在影片中代表什麼。註:僅限於在影片中在葬禮上嗩吶班會作為一個審判者出現,對亡去之人做出評判,中國人是極其講究人過世之後這蓋棺定論的話語:道德平庸者吹兩臺,中等的吹四臺,上等者吹八臺,德高望重者才有資格吹「百鳥朝鳳」。
  • 五指山非遺傳承推陳出新 黎苗文化重塑民族自信
    近日,海南省五指山市文化館館長張欣欣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黎錦這一傳統技藝正逐漸被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學習並對外展示黎苗文化,傳統非遺文化開始重現活力。圖為在五指山的香蘭織錦專業合作社學習織錦技藝的張俊揚。符宇群攝  近來,在五指山的香蘭織錦專業合作社(五指山黎錦傳習所)裡,經常坐滿了織錦的學員。
  • 非遺| 蒙古族皮藝(皮雕畫)技藝
    蒙古族皮藝(皮雕畫)技藝是遊牧文化的縮影,是內蒙古本土資源的應用,展示了高超的皮雕鑲嵌技藝,表現出具有民族特色高雅的藝術形式。賈宏偉,作為一名草原上的匠人,和一名非遺傳承人,自2003年註冊成立「格日勒皮藝」公司以來,從此開始了對這一項匠心技藝的多元化、市場化探索,以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傳播為己任,並且能夠使更多的人來走進它們,將優秀的民族文化代代發揚
  • 傳承國家級非遺技藝,煥發老字號新活力大型活動回首
    1月20日上午,在瀋陽鹿鳴春鐵西店召開了《禮讚鹿鳴春建店90周年,傳承國家級非遺技藝 煥發老字號新活力大型活動》。會上,各位領導與專家學者、烹飪大師們對如何傳承國家級非遺技藝、煥發老字號新活力,以及對於鹿鳴春90周年的輝煌歷程發表感言。來賓們還參觀了鹿鳴春非遺遼菜烹飪技藝展和珍藏歷史文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