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間「非遺」:中國「泥金紙織畫」的歷史傳承

2020-12-24 遼寧新聞網

  魏巍用手輕輕撥過織畫架上的一排「經線」,又引入另一根金色「緯線」橫著織入,如此反覆,一幅閃著金光的梯田景觀徐徐織成。這裡用來織畫的「線」並不是織布常用的紡線或棉線,而是由小刀裁成的紙條。

  這種將繪製完成的字畫裁成細條,以宣紙穿插其中編織而成的新畫作稱為紙織畫,通過「紙織」使原作帶有一種「隔簾觀月、霧裡看花」的朦朧感。傳統紙織畫源自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東南和西北地區廣為流行,而「泥金紙織畫」則是在此基礎上的突破創新。

  魏巍是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泥金紙織畫」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這項技藝他已經堅持了三十多年。「將傳統的白宣紙替換成刷上泥金的紙,可以增強畫的立體感和層次感,使它在陽光下金光閃閃。」

  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進修美術時,魏巍第一次接觸了紙織畫。由於從小喜歡美術,很快他就愛上了這種獨特的工藝,他稱之為「變味的國畫」。

  慢慢地,魏巍開始在學校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起初因為技藝不熟練,不少畫作被裁斷而破損,他便開始在白紙上練習。

  日復一日,魏巍的技巧越來越嫻熟,他的心思也越來越巧。「既然白紙可以作為『緯線』,那麼使用其他的材質會不會產生與眾不同的效果?」他開始翻閱各種材料,《紅樓夢》等中國文學經典都成為了他靈感的來源。

  魏巍最終在多種材料中選擇了讓畫作更加「金」美的泥金紙。泥金紙是用金箔和膠水製成的顏料塗抹在特定的宣紙上製成。

  「泥金紙織畫」工藝複雜,選材講究。從選紙、繪畫、裁條等到裝裱,需要大大小小十多道工序;「經緯線」裁剪需頭尾不斷,寬度一致,約為1.1毫米左右;作畫的宣紙要韌性強、拉力好;就連工具也有木炭筆、剪刀、鑷子等數件。

  自2006年起,為了更好地推動文化傳播,魏巍辦起了研習所。正因為「泥金紙織畫」工藝精美、別具一格,它的「美名」逐漸流傳開來,2019年被列為平涼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莊浪縣政府為了進一步激發旅遊和文化消費潛力,將其作為當地旅遊「主打」產品向外推廣,如今銷量已達1.8萬幅。

  市場供不應求,而「泥金紙織畫」功夫細、出活慢。魏巍決定招聘更多有一定美術功底的待業婦女學習就業。

  40歲的楊小霞是魏巍的第三個學生,她利用照顧孩子的閒暇時間學手藝,已在研習所「邊學邊做」了十二年。她說:「在家門口既掙了錢,還學了喜歡的美術,真好。」如今,研習所像楊小霞這樣的徒弟已經有50多名。

  近年來,中國越來越重視和加強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通過鼓勵建設扶貧工坊、文化傳習所等舉措,讓許多包括「非遺」在內的傳統文化被更多人認識、學習、創新。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省近5000人在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就業,開發文創產品超過6萬個。

  魏巍傳承創新的步伐也未曾停止。他不僅將織畫架改進得更易操作,還將莊浪縣的梯田、關山等景觀織在了畫上,讓這份傳統技藝「染」上了更多的地方風情。

  如今,魏巍的作品已在全國多次參加展覽,下一步,他打算將織畫架改裝為可攜式,以便讓外國朋友現場欣賞「織畫」之美,讓這項技藝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據新華社

相關焦點

  • 「非遺」巧手織出泥金紙織畫
    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的紙織畫歷史悠久,具有「是真非真畫非畫,經緯既見分縱橫」的特點。製作紙織畫的藝人將在宣紙上繪好的畫裁成2毫米寬的細紙條,頭尾不斷,作為「經線」,再將白色宣紙切成相等的細紙條作為「緯線」,然後手工將其經緯相交編織。
  • 永春紙織畫:千年「絕活」,朦朧之美
    紙織畫永春紙織畫創始於隋末唐初,是用手工編織紙絲而成的朦朧藝術品,與杭州絲織畫、蘇州緙絲畫、四川竹簾畫齊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 助力非遺文化傳承 小罐茶與2020首屆中國非遺論壇大會達成戰略合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傳統文化進入了最好的保護和發展時期,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度重視、對非遺傳承人深度關懷,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也將保護、研究、傳承、創新、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宗旨。
  • 2020中國非遺傳承與國際文創論壇在京開幕
    人民法治網訊 為積極相應落實文化和旅遊部、商務部、國務院扶貧辦舉行的首屆「非遺購物節」及系列「非遺」主題活動,由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聯合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倡議發起的「走向世界的非遺更精彩 」為主題的2020中國非遺傳承與國際文創論壇今日在京開幕。活動期間將持續推出多場線上、線下的非遺作品展示、宣傳交流等活動。
  • 平谷區文化館「傳承非遺 共圓中國夢」非遺課堂 刺繡培訓班開班
    為貫徹落實中國殘聯辦公廳、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積極引導殘疾人參與非遺保護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為積極引導和支持平谷區殘障人士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非遺技藝傳承培訓,促進殘障人士「非遺+創業+就業」的文件精神。
  • 愛上「夷陵造」 | 夷陵非遺商品、非遺線路、非遺傳承基地推介
    9月16日,由宜昌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2020宜昌市「十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十優』非遺旅遊商品」、「『十佳』非遺傳承示範基地」網絡評選將正式啟動。下面為大家介紹的是入圍2020宜昌市「十優」非遺旅遊商品、「十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十佳」非遺傳承示範基地評選的2款非遺商品、2條非遺線路、2處非遺傳承基地
  • 共議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 小罐茶發聲2020非遺大會分論壇
    非遺,就是從歷史中走過來的脆弱文明。如何讓非遺項目在傳承傳統手工技藝的同時,融入現代生活?如何讓非遺項目具有應對市場化挑戰的造血能力?如何讓非遺不僅僅活在歷史中,更活在當下?——創新就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借產業發展 藏香製作技藝傳承發揚  走進拉薩市尼木縣吞達村,家家戶戶都有香氣溢出,藏香製作手工技藝在這裡傳承了1300多年。近年來,尼木縣通過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開發藏香主題旅遊景點、景區,以旅遊業帶動藏香產業發展,為村民們脫貧致富帶來了機遇。
  • 紅領巾小記者走運河,傳承非遺文化
    尋訪非遺大師,體驗非遺民俗,傳播非遺文化,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小長假。拜訪大師,對話非遺走進杭州市工藝美術館二樓的大師工作室,大量的非遺民俗作品吸引了小記者們的目光。提前做過「功課」的小記者知道,這裡的大師工作室匯集了剪紙、織繡、竹藝、紫砂、皮影等十幾個民俗,而國家級、省市級的工美大師及手工傳承藝人大師就在這裡。
  • 非遺傳承人張國慶的繩編情結:傳承幸福中國結 編織祥和中國年
    1月7日,記者走進青羊區送仙橋社區的張國慶工作室,一眼便望見窗臺旁的木桌上擺放了各類編藝作品,老鼠、蝴蝶、鳥……今年66歲的張國慶自幼與繩編結緣,系統鑽研繩編技藝28年,她用幾根繩子、一根針線、一把剪刀、一隻打火機,以匠心傳承幸福中國結,編織祥和中國年!
  • 留住手藝 堅守匠心,影像中的非遺傳承
    薛生金的彩繪作品 棠岙古法造紙薪火不斷 儘管至今為止大部分中國傳統技藝的傳承仍沿用師徒制,家庭作坊依然是非遺傳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 非遺傳承 | 重磅國綜《國家寶藏》,執著選擇胡姬花的真相
    方寸之間,凝望一眼,仿佛便在秦朝制陶工匠和當代文物攝影師間,完成了一次縱躍兩千多年的中華文化傳承。 傳承,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顯得何其可貴。 為了創造更多諸如此類的傳承時刻,《國家寶藏》用深入歷史脈絡,動情演繹文化的方式,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中華文化遺產的命運歷程。
  • 李雅軒太極派系傳承人李敏弟獲中國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
    四川在線記者 薛劍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12月11日在北京舉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李雅軒太極派系傳承人、李敏弟大師被授予此次大會中國非遺傳承最高獎項「中國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本屆論壇以「人類非遺傳承、創享美好生活」為主題,圍繞崑曲、京劇、中國書法、古琴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開討論,並頒發了三類獎項:「非遺傳承新銳人物獎」、「非遺傳承先鋒模範人物獎」、「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據了解,功勳獎是大會最高獎項,此次功勳獎獲獎者均為國家級非遺權威性傳承人和業界權威專家。
  • 李雅軒太極李敏弟獲頒中國非遺傳承創新功勳模範人物獎
    水母網12月21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何曉波 攝影報導)日前,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京隆重舉行。武林泰鬥級人物,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李雅軒太極派系傳承人李敏弟大師被授予此次大會中國非遺傳承最高獎項「中國非遺傳承創新功勳模範人物」獎。
  • 大師小匠喜獲2020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兩項大獎
    12月11日,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2020年度非遺傳承創新模範人物頒獎典禮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論壇以「人類非遺傳承、創享美好生活」為主題展開討論,目前中國共有崑曲、京劇、中國書法、古琴藝術、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等4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人類非遺,這些項目的列入人類非遺目錄後,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傳播和對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謝佰霖:非遺基因使藝術玩具傳承文化魅力
    很多大型舞臺劇的置景是需要嚴格的依據歷史文獻以及反覆的推敲民俗風情才能創作的,我也就是在那個時期對非遺文化和民俗藝術有了最初的藝術積累。畢業之後我一直從事金融行業,靈感來的時候會即興創作,也一直保堅持自己繪畫的愛好。很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潮流玩具圈,想通過2018年我創作的Bastet三眼貓這個IP形象,去打破大家對非遺的傳統認知。讓非遺變成可玩的,可收藏的,可享受的,可創作及創新的。
  • 非遺傳承 勢在必行
    2020年在西城區政府的幫助下,李鳳茹老師培訓的京繡傳承志願者京繡在明、清時期最為興盛,主要服務於宮廷,故被稱為「宮繡」;京繡是在北京地區出現的北方繡種,屬「燕京八絕」之一。清朝之後,「繡花局」自行解體,繡工散落在京城各處;民國時期,京繡只能個體作坊的形式存在。
  • 《行走的匠魂》直播上線,百度百科助燃非遺「傳承之火」
    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作為人類文明傳承最為突出的歷史見證者,近些年來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重視。今年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向政協提交了「關於優化非遺政策引導非遺產業化發展的提案」。提案中不僅對當前非遺政策的改進提出了改進意見,更著重強調了引導非遺產業化發展,打造「大國工匠」的重要性。由此可見,非遺產業發展及傳承的背後,是「非遺技藝」和「非遺匠人」的共同支撐。
  • 宋保樹成全國非遺傳承創新模範人物
    本報訊(記者申萍)日前,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2020年度非遺傳承創新模範人物頒獎典禮在京舉行,我市農民剪紙藝人宋保樹被評為非遺傳承創新模範人物。宋保樹是河間一位農民剪紙藝人,繼承了傳統的民俗剪紙文化,並潛心鑽研,博採眾長,突破了剪紙難於裝裱的難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剪紙藝術風格,創作出大量剪紙精品,為保護和傳承剪紙文化藝術作出很大貢獻。其剪紙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並獲得諸多獎項,被許多博物館和國內外知名人士收藏。
  • 復原古戰車 傳承非遺技藝
    如今,隨著時代更迭,古戰車已消逝在歷史長河中。那麼,古戰車究竟長什麼樣?是如何打造的?又蘊藏著怎樣的技藝?近日,我省西鹹新區空港新城的一位車木匠,就用傳統木工技藝,復原了一輛2000多年前的古戰車。原來,是當地非遺保護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傅平,希望他能製作一輛木輪大車,用來展示和傳承木輪大車這項非遺技藝,聽到這個消息,傅平身上沉寂了多年的車木匠火苗,又重新燃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