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所有人都能看懂我們的紀錄片

2021-02-08 長江商報

紀錄片《出路》中的三個主人公:青年講師王振祥、高考畢業生王盼、四處找工作的萬超。製作組供圖

長江商報消息 上周六,在湖北劇院「星宇放映」的首場活動中,放映了90分鐘版的《出路》。在此之前,已有不少觀眾通過網絡視頻看到了59分鐘的BBC版本。在90分鐘的導演剪輯版中,主線進行了調整,萬超和王盼的素材增加。而在此前的版本中,國外製片人更看重老師王振祥的講述,他們認為這代表了體制內的聲音。

現場觀影完畢後,不少觀眾起身與陳為軍導演和程春霖副導演對話,他們有中學生、大學生,也有從中國教育中實際獲益的70年代生人。

有人說:我認為中國社會目前仍然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改變命運,為什麼不拍一些正面積極的東西呢?陳為軍回答,我們這是紀錄片,不用講究高大全。

《出路》的拍攝一開始並非主題清晰,也不是基於STEPS「為什麼貧窮?」計劃的命題作文。2010年,程春霖因工作關係認識了王振祥的女朋友,得知王振祥要下鄉去招生之後,覺得這是個好的拍攝對象,陳為軍說好,去拍吧。在鎮上的宣講會上,程春霖遇到了王盼和她的媽媽,這樣又加入了高考畢業生王盼的分支。拍完這一部分後,來年剛過了春節,程春霖就去人才市場蹲點,守了大概10天左右,找到了正在四處投簡歷的萬超。這樣,三條線索齊了,教育這根繩子上每一環都扣上了。後來因為STEPS的紀錄片計劃,《出路》剪出了59分鐘的國際版,截至2012年底,已在全球180個國家播出,收視人群超5億人。

本報銳讀周刊曾在3月1日刊登了陳為軍導演的專訪,本周的「武漢獨立影像訪談錄」系列,記者當面採訪到了《出路》副導演程春霖,跟他一起談談《出路》背後的故事,以及紀錄片對他的意義。

■《出路》簡介

《出路》(Education,Education)拍攝了三條線索:一位高考成績不佳的農村女孩王盼正面臨擇校和募集學費的困難,一位剛從三本大學畢業的男生萬超在找工作中不斷碰壁,一位民辦自考學院的青年教師王振祥來往於湖北各縣鎮宣講招生,他對所謂的教育產業嗤之以鼻。

這部紀錄片由陳為軍導演,程春霖擔任副導演,59分鐘版為國際剪輯版,與另外七部紀錄長片和80部紀錄短片共同收入了STEPS的紀錄片拍攝計劃「為什麼貧窮」(Why Poverty)。90分鐘版為導演剪輯版。

■專訪■

關於《出路》

「我們拍的是最弱勢的人群」

銳讀:在之前的採訪中你提到與製片人、剪輯師對於影片素材的取捨上有些意見不合,可以具體說說嗎?

程春霖:也不能說意見不合,他們作為西方背景人士,有些太中國化的東西確實很難理解。比如萬超在公司培訓時,每個新人都要上去講自己的私事這一段,他們會認為在工作場合不可能讓員工講這麼隱私的事情,西方觀眾看到這裡可能會停下來想一下「這是真的嗎?」這會打斷觀影體驗,因此他們堅持不把這一段加入影片。但是在90分鐘的版本裡,我們把這一段加上了,因為這展示了找工作之痛苦,並非萬超個人的經歷,而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

銳讀:國內外的觀眾在觀影后都提了些什麼問題?

程春霖:國內的觀眾看完之後通常會講述很多自己的經歷,他們會說片子拍得很真實,自己產生了哪些共鳴。而在國外,大部分觀眾都會提很直接、很具體的問題,是一種較理性的思維。

銳讀:這部片子最初的名字是《中國夢》,這裡面有反諷的意味嗎?

程春霖:沒有反諷,我們覺得「中國夢」對這部片子來說非常切題、合適。但最終的命名經過了反覆討論,製片方不想要太抽象的名字,他們喜歡簡單、直接、有力的。所以最後中文名字確定為《出路》,英文是Education,Education.

銳讀:《出路》上周在湖北劇院放映後,有很多觀眾提到自己的經歷,並且認為教育可能是目前在中國唯一能改變命運的方式等等,他們甚至建議你們把這一面拍到紀錄片中。

程春霖:對,所以當時我特別補充了幾句:教育確實可以改變命運,但是在大學擴招之後,這成了極少數人的幸運,大部分人都像萬超、王盼這樣。我們拍最弱勢的人群,因為要看一個社會制度到底怎麼樣,就要看它是如何對待最弱勢的群體的。

銳讀:那你認為在現有的環境下,讀書和教育真的能改變命運嗎?

程春霖:我個人是相對悲觀的。

銳讀:為什麼這樣說?

程春霖:見到的事情越多,無力感就越深。

當時放映會結束後,有兩個高中女生來問陳導和我,將來的路應該怎樣走,我們都覺得很難講,因為我們並不比他們知道得更多。我們只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用一個清晰的故事讓大家去思考,然後通過思考能最終去推動、解決這個問題的話,就是最好的了。

關於紀錄片

拍紀錄片並不是崇高事業

銳讀:你畢業於武大電子信息學院,為什麼選擇以拍紀錄片為職?

程春霖:我從小就喜歡電影,大學時旁聽了電影的課程,還去考了電影學院的研究生,可惜沒考上。

紀錄片的門檻比較好進,一個想法+一臺攝像機就能去做,但其實要真正做好又很難,這給人挑戰。其實不需要什麼勇氣,這是我想做的,也是我會做的,所以以此為職業很自然。

銳讀:拍紀錄片可以維持生活嗎?

程春霖:紀錄片是依靠大眾傳播的,非常平實的東西,它並不是什麼崇高事業。因此只要找到路子,維持生活不成問題,如果感到有困難,可能是沒找到路子和資源,或者是太清高了。

銳讀:你一直跟著陳為軍導演拍片子,會不會擔心受他的影響太多而失去自己的風格?

程春霖:BBC曾說陳導演是亞洲最優秀的紀錄片導演,他可以稱得上是一位紀錄片大師,所以我不擔心受到他的影響太多,這是好的影響,要是像他才好呢,而且真想學成他那樣可不容易啊。

銳讀:從陳導演那得到最大的收穫什麼?

程春霖:從陳導演那裡學到的東西特別多,主要是兩點:1、用細節講故事;2、講簡單的故事。

陳導演拍片子不會有站在高處講話的姿態,他和拍攝對象、觀眾都很平等,所以觀眾看他的片子會覺得很好親近。要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

銳讀:以後自己想拍什麼?

程春霖:一直想拍關於佛教的紀錄片。我認識一些出家的同齡人,自己也曾去寺廟裡待過。其實宗教距離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很遠,很多東西都是想像出來的,但實際情況和我們想像的一部分一樣,一部分完全不同。這些年輕的出家人的日常生活,我覺得拍出來會很有意思。

銳讀:在你眼裡,一部好的紀錄片有怎樣的標準?

程春霖:好故事,好講述,好製作。這是聖丹斯電影節某次座談中一位電影人的話,我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紀錄片一定要會講故事,要找到合適的人、合適的方式、合適的元素,將之組合成一部能讓所有人看懂的片子。用最簡單的故事講最基本的東西,讓最多的人看懂。本報記者 劉雯 採寫

程春霖,湖北黃岡人,2009年畢業於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出路》副導演。


責編:ZB

相關焦點

  • 泰國人納悶:中國人太厲害!沒學泰語都能看懂我們的文字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在各個領域的科技上都有了巨大的進步,有著非常大的進展,以前很多科學家熱衷於尖端科技,但是現在的科技領域變得越來越廣,人類現在是均衡地發展著,各項科技齊頭並進,將我們的世界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地。
  • 願所有的人都能有夢想——看紀錄片《熱血芭蕾》
    米凱拉米凱拉米凱拉出生在獅子山,她的父母親都在非洲戰亂中失去了生命,她患有白癜風,在孤兒院中被美國一對夫婦收養,她在孤兒院的時候看到一個雜誌封面,上面是一個跳芭蕾舞的女子,她覺得那個人很幸福,她後來得到了養父母的支持,很多人都說黑人體型不適合跳芭蕾,但是她一直堅持下來了,青少年美國舞蹈大賽中她拿到了美國芭蕾舞劇院JKO學校的獎學金。
  • RNG紀錄片播出!XLB:所有人都想成為Uzi
    走進準時播出的RNG《來者何人》紀錄片,俱樂部教練Tabe、核心野王XLB,以及隊長小虎都談到了告別舞臺的頂級後者回應道:一個俱樂部總是要有壞蛋的,都是好人怎麼玩?
  • 螢火之森:一個許多人沒看懂的地方,知道後所有人都笑著哭了出來
    螢火之森:一個許多人沒看懂的地方,知道後所有人都笑著哭了出來小編其實看的日漫不多,但是看的也不算少。日漫都故事其實都比較貼近現實,甚至有的時候就像是發生在自己的身邊似的。儘管在許多的時候,日漫都會與他們的神社有聯繫,從而會有妖怪出沒,但是劇情依舊讓人感覺到了很真實。
  • 電影《後來的我們》中的愛情金句你都能看懂的話,就算你贏
    每個人都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所以有了後來;劉若英依然放不下這首歌所承載的故事,所以有了電影《後來的我們》。電影相比較青春愛情電影,沒有太多新意,但是每一段愛情故事所帶給我們的思考卻是彌足珍貴的。每一個人都會在電影裡看到他(或她)的影子,那是我們的青春,可是到現在你看懂了那時的我們了嗎?下面20句經典的臺詞你真的能看懂嗎?1.見清:他對你好嗎?
  • 沒人能一遍看懂《信條》這篇解答你的所有小問號
    《信條》海報  8月22日是《信條》媒體場最早的評論解禁時間,當時國內外幾乎所有評論都出奇一致  另外,影片中一些重要信息都是後置的,先拍事件過程,而後在某個人物的一句臺詞中再提示你是怎麼回事,所以第一遍看很難把信息拼圖拼完整。觀影中但凡你走神幾秒,可能前後情節就連不起來了。  如果有人自稱一遍就看懂了,可以試試二刷三刷——會發現越看問題越多。這是一部整體故事脈絡清晰,但燒腦細節可無限回味的電影。筆者已經三刷,也不敢說百分百吃透了這部作品。
  • 這部耗時56年的紀錄片,讓所有人明白了關於愛情的真相!
    如果這部紀錄片繼續更新,那麼七年後,也就是2020年,所有採訪者都已經63歲了。我想應該不會再拍了,因為60歲已成定局。這對於所有採訪者而言,要讓他們回顧和面對過去的成長真相避免過於殘忍。而它留下來對我們的啟示,我相信對於大家而言,是最具備參考價值的人生航標,也是這部紀錄片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 八部必看的環保紀錄片!值得所有人深思的真相
    本片中,小李子作為旁白出鏡,通過戈巴契夫、史蒂芬•霍金、威廉•麥克多諾等數十位智者的發言, 向我們提示了今時今日地球上所有生命所面臨的嚴酷現狀。 這部紀錄片歷時兩年,從北極冰川走到熱帶雨林, 小李子聯合《國家地理》,拍攝了這部旨在喚起人類對全球變暖的危機性認識的紀錄片。
  • 告訴孤獨的紀錄片人,我們這裡有片刻溫暖
    原創 紀錄片實驗室 FIRST青年電影展FIRST紀錄片實驗室第五期徵案今日開啟,向所有華語紀錄片創作者開放徵集,報名截至11月30日。我們將選出2個紀錄片項目,提供製作資金支持、長線製片與製作指導與支持,陪伴創作者共同探索紀錄影像領域新鮮的表達方式、藝術手法、製作與產業模式。
  • 希望做紀錄片的人,也能發財!
    我們對紀錄片的需求與期待,再也無法局限於《動物世界》和《人與自然》了。而紀錄片的處境,無論是在低谷還是在雲端,相較於故事片都是低谷。眾所周知,拍紀錄片難、播紀錄片難、看紀錄片也難。一個行業從上遊到下遊全都瀰漫著「我太難了」的氣息,實屬罕見。
  • 紀錄片 |《萬物一體》獻給所有追求更深刻生存意義的人
    千萬分之一的人回答說:「覺悟」。而其他人,則答以成功、財富、權力等。影片《萬物一體》(UNITY)通過對生命的各種詮釋,獻給所有追求更深刻的生存意義、謀求與他人和諧相處之道的人們。尚恩形容道,《萬物一體》是一部有關對立物的影片,或者也可以說,「為什麼儘管我們都有著宗教信仰(世界上88%的地區存在宗教信仰)、自助書籍、十二步治療方案甚至哲學及科技,卻還覺察出彼此間的對立。」
  • 臺灣人的困惑:大陸沒學過繁體,為何大陸人都能看懂繁體字?
    臺灣人的困惑:大陸沒學過繁體,為何大陸人都能看懂繁體字?在很多年前,大約60多年之前吧,中國人使用的漢字,並不是今天的簡化字,而是繁體字,又叫正體字。應該說,繁體字要比簡化字更複雜,但是卻更符合象形文字。但是後來,到了50年代,中國大陸就不再使用繁體字了。
  • 知識儲備 | 這部紀錄片爆火,又多了一部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的紀錄片.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國史學科專家組成員 王子今紀錄片《中國》向我們展示每一個時代,那些有能力主宰國家發展方向的人所做出的努力。——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權家玉這是一部以「人」為核心的歷史紀錄片。宏大敘事的歷史場景,條文繁密的政治制度,波瀾壯闊的社會演進,均被隱藏在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背後。
  • 《哈利•波特》重映:孩子沒看懂的魔法秘密,都藏在這部BBC高分紀錄片
    羅琳說,這個故事同屬於大人和小孩:「我認為大家內心深處都埋藏著一個願望,想要收到貓頭鷹的來信,告訴自己..……你足夠特別,你將找到和你同類的人。我覺得這一想法真是太有誘惑力了,不只是孩子會有這種想法,所有人都有這種渴望。」
  • 紀錄片《極地》上線了!豆瓣評分9.5,裡面這些人活得都比我們高興!
    這是一部關於西藏的紀錄片,落腳點是「人」,一共7集,每集35分鐘左右,講述了21個生活在西藏的普通人的故事。一直都說《極地》是《第三極》的續集,很是期待...關於這部紀錄片,可以看官方公眾號發布的一些消息。
  • 沒看懂《信條》的文科女能說啥?
    我問同伴:「你看懂了多少?」「80%。」「呵!我8%都不到。」我悻悻的說。「那你給電影打多少分?」我問。「9分。」「這麼高?我可能給7.5分吧。」「那是因為你沒看懂,看懂了你就不會這麼評價了。」對,我的確沒看懂。一群人戴著面具突突突突突這TM都是誰和誰?
  • 你們要的文藝復興大展推薦繪本和紀錄片,都在這裡了!
    說好了每次展覽都要為大朋友小朋友推薦繪本和紀錄片,這次的奇蹟-貝利尼家族和文藝復興大展,當然少不了。
  • 初看好笑,再看沉默的7張漫畫,你都能看懂嗎?
    初看好笑,再看沉默的7張漫畫,你都能看懂嗎?反映社會現實和醜態的7張漫畫,你能看懂幾張?比如下面這7張Joan創作的諷刺漫畫,你看懂了幾張?1.笑著絕望的人自殺的方式有很多種,上吊只是其中之一,而一般只有對生活和現實絕望的人才會選擇自殺。Joan漫畫中的人物將自己吊在了單槓上,看起來是要自殺,但他臉上燦爛的笑容又讓人以為這只是一個惡作劇。
  • 十部最值得一看的紀錄片推薦,你對我們生存的世界一無所知!
    從來都是波瀾壯闊的食之史詩;爐火純青的美學和光影運用,讓美食的意境有了質的升華。 隨處一幀都能拿來當壁紙,《風味人間》第二季從全世界的角度出發, 在特色鮮明的美食之中找出千絲萬縷的聯繫,提供趣味和知識,不斷創造意外之喜。
  • 這部講流感的紀錄片,讓孩子也能理解「現在怎麼了?」
    小小常雖然年齡小,還不太能明白當前的社會,是怎樣爭分奪秒、全力以赴地和在病毒打一場嚴峻的生命保衛戰,但他也能從大人的變化和實際生活裡,直觀感受到疫情帶來的影響:幼兒園延遲開學、過年不能串門、爸爸媽媽每天在家辦公、就連取快遞都要先戴上口罩到小區門口,然後回家消毒…… 被疫情影響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我們每個人都無一倖免,包括孩子,也都是這場疫情的親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