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被刻在美國歷史恥辱柱上的往事,美國人最不願回憶。正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 福克納所言,「那段歷史從未消失,它甚至還未過去。」
最近的一部黑人電影《內戰前》仿佛又撕開了美國人記憶中的這個瘡疤。
影片中黑人女作家維羅尼卡所做的種族歧視的噩夢竟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
家庭美滿,事業成功的維羅尼卡跟閨蜜聚餐後告別,上了一輛計程車後便遭到陌生人的綁架。
醒來後,她發現自己竟成了棉花種植園的黑奴伊登。白天摘棉花,晚上成性奴。
她親眼目睹自己的同胞遭白人奴隸主的虐待,被套馬的繩子套住脖子後遭槍殺。
懷孕的女黑奴忍受不了白人的欺凌而上吊自殺。
為了生存,她忍氣吞聲,尋找機會逃走。結果發現這不過是白人種族主義者布下的一個圈套,操控和玩弄黑人的恐怖遊戲。
該片目前在豆瓣上的評分才6.4。但斌哥覺得影片也並非乏善可陳,立意新穎,將種族問題移植到情景遊戲的角色扮演中去呈現。
儘管內戰前白人對黑奴的剝削和壓榨已塵封於歷史,逐漸被人們淡忘,但影片中,白人種族主義者在自己的私有土地上搭建一個類似內戰前的南方種植園,將綁架來的黑人換上農奴服裝,進行欺凌,壓迫和屠殺的模擬遊戲,其實是故伎重演。
表面上看是還原一段罪惡的歷史,白人黑人各司其職,扮演自己的角色,但隱藏在表象之下的是現代美國社會中種族歧視的無孔不入。
哪怕維羅尼卡成為了黑人女性中的人生贏家,也不代表她就在白人為主流的社會中擁有話語權。
現代美國社會,人們避談種族問題,但種族歧視的嚴重性卻比內戰前更加甚囂塵上,只不過手段更加模糊和隱蔽。維羅尼卡所處的現實處境被籠罩上一層不容樂觀的濾鏡。
那評分低,究其原因,斌哥不妨來說說。
首先,題材的不討好。
講述南北內戰題材的電影中,評分最高的是1939年費雯麗和克拉克 蓋博主演的《亂世佳人》,評分高達9.3分。其次是8.7分的《被解救的姜戈》和8.2分的《為奴十二年》。
《亂世佳人》雖然是以內戰為背景,但講的還是一個三角戀的愛情故事。愛情是一個放之四海皆認同的主題,這是吸引觀眾的原因之一,演員本身的氣質和塑造角色的魅力也是影片成功的關鍵。
雖說內戰只發生在美國,只能引發美國本土觀眾的爭論和探討。對內戰不熟悉的海外觀眾而言,該片無法引發太多共鳴,但《被解救的姜戈》和《為奴十二年》在挖掘種族矛盾這個主題的角度上足夠深刻有趣。
唯獨該片做得有些不倫不類。既沒有涉及太多情感牽絆,也沒有著力描述女主為爭取平權所做的努力,而是淺薄的用種族歧視的筐去做膚色的區別對待。
其次,臉譜化的角色。
一方面是無限放大黑人艱難的生存處境,另一方面則把白人都描述成迫害論者,這種極端的處理手法讓角色臉譜化。
作為黑人女性的榜樣,女權主義戰士,生活中的維羅尼卡仿佛是一隻靈敏的獵犬,敏感的嗅出周圍的種族主義腐臭味。
白人快遞員給她送來鮮花,她問對方誰送來的,對方根本沒理她,轉身就走了。維羅尼卡的眼神似乎在傳遞「你這個瞧不起人的種族主義者」的訊息。
維羅尼卡詢問白人女前臺,突然電話響了,前臺用一個別出聲的手勢阻止對方提問,並在掛斷電話後,用不懷好意的眼神注視尷尬的維羅尼卡。
就連電梯裡跟一個白人小女孩打招呼,也被對方警告說話要小心。
前面的各種細節鋪墊之後,情節突兀的推向綁架維羅尼卡的事件中,綁架的理由被簡單的處理成黑人同白人之間敵對的種族關係,絲毫沒有觸及到種族矛盾深層次的真實原因。
另外,影片宣揚「女性以暴制暴」的觀點其實是歪曲了Me Too運動的真實本質。
2017年10月,遭受製片人哈維 韋恩斯坦性侵犯的女星艾莉莎 米蘭諾等女性發起的運動,呼籲有過類似經歷的女性勇敢發聲,說出自己的慘痛經歷,並在社交媒體上發文並貼上Me Too的標籤,藉此引起社會的關注。
來看看維羅尼卡是如何踐行「以暴制暴」。
白人發現她要逃跑,她就用鐵鏟將對方打暈後,將他拖入木屋後反鎖並放火燒死。
綁架她的女白右騎馬追殺,卻被她撂倒,她選擇了白人對付黑人的相同方式,用繩套套住對方將其拖拽數百米之後撞向木板使其斃命。這就是硬核的以其道還治其身,這些做法是不是很女權有過於女權。
維羅尼卡在演講中兜售黑人被邊緣化,反對被同化的觀點,而她的實際做法卻被她的理論所打臉。
跟閨蜜去白人常去的酒店住宿用餐,被安排在靠牆的位置,就應當用白人所表現的態度去拒絕,活得像白人一樣嬉笑怒罵,用個體外在的優越感來掩飾整個黑人群體的不被待見,這些就是被同化的典型症狀。展示黑人的自信是沒錯,但卻表現得用力過猛。
影片並沒有帶領我們一窺鏡頭背後貧富差距懸殊,社會階層固化,制度化痼疾這些引發種族歧視的深層次原因。
美國社會掙扎在種族歧視的泥潭中無法自拔,沒有療方也不見希望,上到美國政府下到普通民眾,對這個問題基本算是放棄治療的打算,更別指望一部影片的力挽狂瀾。影片始於高喊口號,終於無計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