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諫直言忠義傳

2021-02-07 婺劇之家

 ——觀建德婺劇團《天下第一疏》

       文藝評論家  胡來賓

     兩個月前,在老家觀賞了由建德婺劇團演出的婺劇《天下第一疏》。故事描述了明嘉靖末年,皇帝昏庸無道,不聽勸諫,一意孤行,禍國殃民,時雲南戶部清吏司主事海瑞冒死勸誡,遭遇種種磨難最後雲開日出的故事。歷史上一官階不大的人能直言進諫皇帝者真是很少。這故事,似乎電視劇也播過,大同小異。當年的《海瑞罷官》,還在上層至民間皆起了風波。此按下不表。

     整本戲都在一種沉重與壓抑下敘述而開。舞美簡潔,兩旁碩大的柱子並排,在灰、青等主色燈光映照之下,顯得愈發沉重而急促,這當然是與劇情相符合的,因為從頭至尾皆以海瑞「死諫」這一主題而展開,豈能有半點輕鬆乎。從舞臺效果看,是大氣又不失美觀的。從劇情看,海瑞一開始就送別年邁老娘和有孕之妻,有點狠心,歷史是否如此,我未作核實,做戲嘛也無關緊要,但總覺為何奏疏,前置理由鋪陳尚不夠充分,令人一下子反映不過來。但通過後續劇情解析,仍算瑕不掩瑜的。

     該劇也是老戲(或老題材)新演。加之主人公曾是我家鄉嚴州所屬之淳安縣令,今尚存海瑞祠,總會讓我多一點兒興趣。但從編劇與導演形式來看,又有點落入近年來戲曲界「話劇加唱」之窠臼。這是我這等崇尚傳統者所不大接受的,不過,此劇總還算沒有過分偏離中國戲曲之本體。

     好在幾個演員,是優秀的,不論唱、做均可堪稱一流,表演得十分賣力,精彩不斷。海瑞遭遇毒打並賜以毒酒時的表演與唱腔,表演者黃慶華是很到位的,那種家與國之痛,萬分悲傖,哀痛無比,潸然淚下。陳建旭演的皇帝,悔恨、斥責、痛惜等複雜情緒,因是皇帝又不可過度表露,他拿捏得很穩很沉!以建旭這個年紀,在我看來,似已超越其年歲而顯得老練持重,值得一贊的!徐麗君是婺劇界首屈一指的老旦,其表演的海母一開口唱,就喝彩不斷而拎起觀眾的心。湯盛存的海夫人,也是用了心的,情與愛、孝與痛,別愁離緒,絲絲入扣,唱做都蠻是到位,十來年看其在建婺逐步成長,令人欣喜。這樣看來,總體還是一出值得觀看的戲了。

       該劇於去年晉京榮登梅蘭芳大劇院獻演,名動京都。還參加其他全國性劇目匯演並得獎,亦建德文化之榮耀。但我衡量一部戲之優劣,並非獎項,而是排演後在城鄉各地演出場次之多寡及觀眾普遍歡迎之程度。

       我非常敬佩古代一些官員,思路清晰,文筆絕佳,比如在我老家做過官的範仲庵,「連中三元」的嚴州舉子、明代名臣商輅等即是。該劇之奏疏稱之為天下第一疏,即海瑞之《治安疏》。是明代海瑞寫給明世宗朱厚熜的一篇奏疏。在這篇著名的奏疏中,海瑞大膽直言當時官場的弊端和統治階級的罪責,同時勸諫統治者改正過失,實行改革,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由於這封奏疏直戳明世宗之要害,海瑞認為自己必死無疑,便提前安排好了自己的後事。世宗在看過《治安疏》之後大怒,將海瑞逮捕下獄,問成死罪。然而世宗也被海瑞為國為民的剛正和忠誠所觸動,因此至死不殺海瑞。

     明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駕崩,明穆宗繼位。穆宗奉先帝世宗遺詔,赦免了以海瑞為代表的所有諫言諸臣。海瑞也因此受到重用。

        有興趣者,可一讀《治安疏》原文,考公務員者比如申論之類,也許有點用呢(當然,今天可不能照搬如此「妄議」上層哦!呵呵)

      正是:

      俠肝義膽為民諫,

      別母離妻忠在前。

      自古正直有幾個, 

      留得青史智仁先。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敢於直言進諫的忠臣,你最欽佩誰?
    中國曆朝歷代都有一些直言進諫的忠臣,為了國家而將生死置於度外,這些人值得敬佩和懷念,這些人不畏強權,從而流芳千古。我們一起來懷念這些敢於直言進諫的忠臣。一、關龍逄,(前1713年~前1620年),生於廑19年,卒於後桀32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名相,因為進諫忠言而被殺,享年93歲,做了發,桀兩代夏王的相。故裡在今惱裡鎮龍相村。古時此地稱龍城,原有一座大墓,墓前有祠,那就是夏朝末年中國第一位以死諫君的忠臣關龍逄的陵墓。此地松柏遮陰,莊嚴肅穆。可惜後來連年戰亂,加上黃河水淤積,到清末竟蕩然無存。
  • 李斯兩次「直言進諫」結果大不同,一次飛黃騰達,一次身首異處!
    而李斯直言進諫,寫了歷史著名的《諫逐客書》,秦王政看後幡然醒悟,果斷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取消了逐客令,並重用了李斯。秦王政為統一六國,到處籠絡人才,韓非子也正是其中之一,韓非子和李斯師出同門,同樣是荀子最著名的弟子之一,而且才華在李斯之上。
  • 力士脫靴,不過稗官野史.直言進諫,千古第一賢宦——高力士
    高力士對了,熱播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就是高力士。黃易大師的《大唐雙龍傳》中,嶺南宋閥閥主天刀宋缺,某種意義上就是以馮盎為原型,更恐怖的是,馮盎的影響力比小說裡的宋缺還要大。當然,馮家在嶺南有這麼高地位,純粹是「軟飯硬吃」。馮盎的父親在嶺南死了,按照正常的歷史邏輯,馮家就沒了,但馮盎他媽太強了。冼夫人,高力士的玄祖母,史書上一般尊稱冼夫人為「譙國夫人」。冼夫人曾幫著丈夫平亂,丈夫沒了帶著兒子獨守嶺南。
  • 李斯「直言進諫」被腰斬,為何無人替其求情?只怪他作孽太多!
    而李斯直言進諫,寫了歷史著名的《諫逐客書》,秦王政看後幡然醒悟,果斷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取消了逐客令,並重用了李斯。 面對秦二世的荒淫無度,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各地反秦勢力層出不窮,李斯便想再次「直言進諫」,勸秦二世減少徭役,緩解國內矛盾。
  • 史上著名諫臣魏徵,直言進諫推行王道,試當謀臣屢遭敗績
    魏徵更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歷史上著名的諫臣,他直言向唐太宗進諫,督促其推行王道,讓皇上從諫如流、言聽計從,做得非常成功;但是,魏徵曾幾次試圖充當謀臣的角色,卻每次都遭遇失敗。有了這句話就好辦了,聰明的魏徵在日後的進諫中就經常拿堯、舜來做比較,自然屢試不爽。比如,有一次太宗實在被魏徵惹煩了,就指責他說:「以後我說話的時候你能不能別老插嘴?有問題不能下朝再說嗎?我好歹也是個皇帝,當著大家的面你就不能給我點面子嗎?」
  • 北魏「聖人」高允:直言進諫敢違皇命,五朝為官百歲善終
    但他有一個愛好——進諫,給皇帝提意見。這個「愛好」是柄「雙刃劍」:用之適當,利國利民,還能成全自己的政績名聲,反之,很容易性命不保。高允為什麼敢進諫、又願意進諫呢?二、忠直敢諫,心底無私憂國民高允敢於進諫、喜好進諫,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生性耿直,忠誠無私,心憂國民;二是聰慧過人,善於進諫,知道該如何進諫。
  • 田嬰竊權:直言進諫的不一定是忠臣
    要是沒有見效,那也在齊宣王心裡留下了直言進諫的好印象,以後照樣有機會獲得晉升,反正怎麼都不會虧,實在是太狡猾了。        最後,我們這不要學習田嬰,要警惕身邊類似于田嬰的這種小人。
  • 同樣是進諫,為什麼有人走向人生巔峰,有人卻憂愁又窮?
    但是,並不是每個勇於進諫的臣子,都和魏徵一樣,有著明媚的人生。畢竟進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可是一門需要多多研究的技術活。進諫得當,能得到上級的歡心,進諫得不好,那小命可能就玩完了。,為什麼同是進諫,有些臣子建議被皇上採納,從此平步青雲;有些臣子的建議卻觸犯龍顏,懷才不遇,從此只能借酒消愁愁又窮呢?
  • 論水滸傳的忠義觀,是反對忠義還是頌揚忠義
    他利用《水滸傳》鼓吹革命,斷不會有忠義思想。《水滸傳》的忠義思想是後續者所加的。認為《水滸傳》是頌揚忠義的,以王利器為代表。他認為,忠義思想早在《宣和遺事》中就已經很明確了。該書中的「廣行忠義,殄滅奸邪」,「助行忠義,衛護國家」 ,已為《水滸傳》定了調。施、羅在編纂《水滸全傳》時,就假傳九天娘娘的法旨對宋江道:「汝可全忠仗義為臣,輔國安民,去邪歸正。」
  • 魏徵,歷史上有名的宰相,進諫無數,卻曾說過不想做忠臣
    那麼提到進諫,就不得不說到魏徵了,他可是進諫無數,是唐太宗的「鏡子」。魏徵無疑是個難得的忠臣,但他自己卻說過不想要做忠臣。這話是何意呢?其實這並不是說魏徵想做奸臣,他自己也解釋過,自己想做的是良臣。唐太宗很疑惑,問他良臣和忠臣有什麼不同之處,魏徵回答做良臣可以獲得美名,福祿無疆,但是忠臣就不一樣了,忠臣是會招來殺身之禍的,這區別可就大了。唐太宗聽完覺得很在理,便當場賞賜了魏徵。
  • 八犬傳、七龍珠和葛飾北齋「忠義水滸傳」
    他研讀「水滸傳」並於1805年出版「新編水滸畫傳」,其後開始借鑑、改編、移植中國小說,進行本土化創作。「八犬傳」的靈感便是來自「水滸傳」和「水滸後傳」,受到的影響甚至還包括「三國演義」和「西遊記」,「八犬傳」是他本人也是江戶時代長篇小說的重要代表作。全書共九輯,前後連載歷經了28年之久,是一部暢銷的長篇巨著。
  • 《水滸傳》中的忠義到底什麼才叫忠義?忠義又由何而來?
    蘇武為了回報君主的恩典,推孝盡忠的言辭直接道出了「忠義」的本質,在東漢末年以後,「忠義」作為一個詞語就開始頻頻出現了。同時,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儒家以「禮」為核心的人學等級逐漸開始影響世人,並固化,在封建王權的支配中,「忠義」開始成為了政治品格,進入史書中。
  • 伴君如伴虎,說說歷史上那些舌燦蓮花、巧妙進諫的大臣們
    來源: 歷史啟錄 舉報   讀一些正史、野史類的書籍,每每看到一些君與臣的那些精彩絕倫的進諫與對答
  • 孫嘉誠:因膽大直言勸諫雍正出名,晚年為何會被一篇文章「嚇死」
    影視劇《雍正王朝》孫嘉誠形象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面有一位有極為大膽的官員,他常常直言進諫,一副不顧生死的樣子,他就是電視劇人物孫嘉誠。但是他卻是以"直言進諫"平步青雲並最終聞名天下的。對待皇帝毫不忌憚,直言進諫其實孫嘉淦在步入仕途之時,他身居的官位並不高,但是他的敢於直言進諫幫助他得到了雍正的重用。在雍正剛登基的時候,他非常鼓勵大臣們向他進言。可大臣們都知曉他喜怒無常所以不敢進言,但是孫嘉淦卻不是這樣的。他不僅一點不忌憚雍正而且直戳雍正的內心。
  • 關公忠義文化與山陝商人探析(一)
    他的忠義形象及其典型特徵隨著歷史的不斷建構,逐漸成為關公的主要特徵,進而發展成為關公忠義文化,在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獨具特色。山陝商人崛起於明清時期,關公忠義文化對山陝商人的倫理觀也產生了重要影響,關公忠義精神甚至成為山陝商人的倫理道德追求。
  • 中國歷史上最忠義的人物,關羽上榜,最忠義的是他!
    中國歷史上最忠義的人物,關羽上榜,最忠義的是他 !關羽上榜,幾千年以來關羽都是「忠義」的化身同時也被譽為「武聖」,忠義兩全,很多人結拜或者電視上黑社會團體都會敬奉他。《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
  • 自古忠義兩難全,但《水滸傳》卻完美詮釋了忠義的真正涵義
    自古忠義兩難全,但《水滸傳》卻完美詮釋了忠義的真正涵義。書中人物既能將忠義完美結合,也有忠義不可兼備的表現。忠,忠心老實,誠心誠意,義,回報,幫助,正義。忠義多麼偉大呀!《水滸傳》中雖然表現出來的是一次官逼民反的農民起義,但在這部經典名著中,盡情的表露出來了為人忠義行為,對人物的忠義刻畫裡更是極致,入木三分。《水滸傳》是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產生於元末明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回體小說。作者是施耐庵。雖說這是一部農民起義為題材的小說,但在我看完這整部作品之後不禁震驚。同時也在施耐庵,有了幾分敬意。
  •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死於直言勸諫的哪一位朝臣是誰?
    那麼在中國歷史上被處罰的諸臣中,誰是第一個死於直言勸諫的朝臣呢?說到朝臣一詞的出現,應在中國的奴隸社會。中國的奴隸社會最早的朝代是夏朝。那麼第一個死於直言勸諫的朝臣是不是在夏朝呢?從歷代發展王朝規律來看,在夏朝的衰敗至滅亡時期,因朝臣勸諫處罰致死有沒有這種可能呢?據史料記載,在夏朝末期的夏桀時期,也就是夏朝的衰亡時期,就有一位死於直言勸諫的朝臣,這位朝臣就是關龍逄。
  • 中國歷史小故事,進諫之道,楊雍建
    進諫之道乾隆皇帝曾告諭傅恆說:「佛法講清靜,對人的身心也很有益處,你在公務之餘應當去研究研究佛典。」傅恆對花隆皇帝說:「要講佛法,首先得戒貪、懊 ,痴。皇上天資聰明,尚且有時發怒還顯得有些過分,像我這樣平庸愚拙的人,去學佛家經典恐怕也是徒勞無益的吧!」又有一天,傅恆朝見乾隆皇帝,乾隆偶然談到唐代魏微敢說敢諫。
  • 長樂忠義林氏家訓
    唐天子旌其閭為"儒英忠義",御書:「忠貞貫日月,義節凜冰霜。」其詔立忠賢祠祀典,後裔稱「忠義林。其祠一在福州烏石山白水井邊,一在長樂渡橋大墓山林慎思墓側,一在長樂溪上籌峰山林慎思讀書處。宋朱熹題其讀書處為"德成巖"。封建時代長樂縣衙兩側建有鄉賢祠與忠義祠,以紀念長樂歷代先賢與忠烈,而兩祠所祀的第一位神主都是唐林慎思。《諸子百家大辭典》載:林慎思的思想博採儒、道、法諸家,而獨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