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20年代,上海女人穿起了旗袍。她一出現就吸引了所有男人的目光。
中國男人看她:很摩登、很性感、很西方
外國男人看她:很優雅、很含蓄、很東方
民國時期 上海電影明星 阮玲玉
無論在什麼顏色的眼睛裡,旗袍都是海派文化孕育而生的精靈。
「石庫門」也是「旗袍」嗎?
今天的文章和書籍,一說到石庫門,都會拿旗袍來做類比。讚譽石庫門:
融匯東西方文化之精粹
開創海派建築之典範
石庫門已然成為當代「海派文化」無可替代的經典符號,老外到上海,新天地是必到的打卡勝地。
但歷史的真實,往往走向美好願望的反面。
石庫門 背負了一生的「屈辱」
從石庫門誕生的那一天起,她就背負上伴隨其一生的「歧視」。
也是在上個世紀的20年代,第二代石庫門裡弄以全新的姿態迎來了人生的巔峰期。但還沒到20年,就被逼著退出了歷史舞臺,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在中國人眼裡,石庫門是進步、文明的展現,滿載著這座城市的集體記憶。
但和中國人的感受剛好相反。
在那些高鼻子、藍眼睛的洋人眼裡,石庫門無論吸收了多少西方先進的建築技術,或是藝術精華,她都是「不文明,不衛生」的中式民居。是「落後和骯髒」的代名詞。
為什麼 「中式石庫門=不衛生」
上海人可能會本能地冒出一個答案:
沒有抽水馬桶
的確是,但這只是「不衛生」的標誌之一,而且還是次要的。
幾乎每條老式裡弄都有一個小便池和糞站
真正的原因是鼠患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東亞地區曾經爆發過鼠疫大流行。
1894年,香港因鼠疫死亡2250人。這個數字看著好像還行,那是因為港英政府採取了防疫管控。對比下廣州你就知道了,同年,廣州的死亡人數是7萬多。
上海的「防鼠房」
沒過幾年,上海的閘北地區也爆發了鼠疫。上海的工部局高度緊張。
因為數量龐大的中式石庫門裡弄房,為老鼠的繁衍,和鼠疫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蘇州河北岸 極為簡陋的中式民居
原因有二:
1.中式石庫門的天花板是個空心夾層,為老鼠的繁衍和活動提供了場所;
2.為了防潮,底層的地板是架空的。地板的架空層,為老鼠向四面八方流竄提供了通道。
為了防止鼠疫從閘北地區,向公共租界擴散。工部局啟動了兩項聲勢浩大的整治工程。
1、把蘇州河北岸5000幢的中式裡弄房的天花板和空心地板全部拆除。
2、沿著公共租界和閘北的分界線,劃出一條寬達250英尺(76米)的地帶。在這個區域內改造了2433間「防鼠房」。也就是沒有天花板和空心地板的房子。
公共租界工部局僱傭華人清潔工和巡捕 清除違建
華人清潔工 每天清洗路面和下水道
而且在1911年,工部局修訂了《中式建築章程》,把這些「防鼠房」的建造規定明確的寫進了《章程》。
第二代石庫門標誌:「清水磚牆」的誕生
今天,我們看到的新天地石庫門裡弄,是典型的第二代,她的主要標誌之一就是「清水磚牆」。
你還記得第一代的石庫門裡弄嗎?牆面都是刷白的。
因為,中式建築是木結構承重,磚牆只起到分隔空間的作用。因此磚牆並不砌實,而是空心的。這樣不但節省磚料,而且還有保溫,隔音的效果。
大家注意:青磚很薄,而且是疊空著砌起來的
當然,還有些質量比較低下的中式民居,連磚都省了,直接用土坯牆。反正牆面刷上一層白石灰後,就什麼也看不出了。
這些,讓租界的洋董事們十分頭大,於是出臺了一系列的法規。
公共租界新的《中式建築章程》規定:
建築必須採用磚石結構的牆承重,牆體不能砌成空心。
法租界也出臺了類似的法規。除了規定建築必須用磚石,而且牆體不許用石灰塗白。
就這樣,第二代石庫門普遍採用的清水勾縫外牆,就在這些法規的逼迫之下誕生了。
好在,這個轉變也不是很難,因為早在法規頒布之前,中國工匠們已經掌握了歐式牆承重的建造技術。
磚牆承重+木屋架的結構
第二代石庫門的另一大標誌:西式門楣的誕生
法租界的第二次擴界
1900年,法租界第二次擴界。西界從原來的西藏南路,推進到了成都路南北高架。
南界沿著今天的自忠路、濟南路、太倉路,走了一個Z字形。
正好是現在新天地的北側外圍。也就是說,這次擴界沒有把新天地片區包括進去。
新的禁令
擴界當年的10月10日,法租界公董局發布了一條決議:
從嵩山路往西,不允許建造木結構的中式房屋,必須按照歐洲的建築習慣,用磚頭和石塊建造房屋。設計圖還必須通過法租界公董局工程師的審核。
總之就一句話:只準造歐式建築。
是融合?
不, 是博弈!
雖然,這個地區的華人對決議十分不滿,反對聲從未停歇過。但造房子必須要拿到公董局發的建造許可證。
就在你情,我不願,充滿鬥爭的博弈過程中,「中西合璧」的第二代「海派石庫門」誕生了。
牆承重結構+清水勾縫的磚牆+「歐式」石庫門楣
這回,洋董事們總不能說這是中式民居了吧。
新天地的中共一大會址,
已是成熟的第二代石庫門了。
無論對於華人、還是洋人
第二代的石庫門 骨子裡還是中式的
其實,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這種外形上十分歐化的石庫門裝飾,用的還是「舊瓶裝新酒」的中式套路。
你還記得書隱樓的那個中式大門樓嗎?
江南的豪宅大院,為了使大門顯得更為高大威猛,富貴逼人,就是在石庫門的外圍,加上一圈中式的裝飾。
此時,上海人為了對付租界當局,用的還是這一招,只是把中式的裝飾換成了歐式的而已。
公董局終於鬆口了
在雙方博弈了十年之後,1910年的12月,法租界公董局終於放棄了禁令,但仍要求房屋必須用磚石建造。
放棄禁令是因為良心發現?
不是。
放棄的原因是:法租界的公董們,已經把發展的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西南區域了。
就在雙方博弈的10年裡,公董局通過向西越界築路,和收購大片土地的手段,把勢力範圍向徐家匯方向大縱深推進。
洋商們也看準時機,在越界築路的道路沿線紛紛購置地產。準備好一旦擴界成功,靠著地皮瘋漲,狠狠賺他一筆。
圖中標識的是洋商們在「未來的」法租界購置地產的分布(可點擊放大)
圖片引用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牟振宇的論文
因此,公董局已經沒有必要再為這麼點彈丸之地,和中國老百姓糾纏下去了。
第二代石庫門 並非一蹴而就
今天的上海人,已經習慣了第二代石庫門東西合璧的造型了。因此會想當然的認為,她一出現,就該是那樣的。
其實,她的誕生,經歷了種種的曲折,是一路摸索著過來的。
當年,上海工匠的水平參差不齊,施工隊的技術差距極大。
早在1880年,川沙人楊斯盛就創立了中國第一個現代的建築施工企業——楊瑞泰營造廠。他的營造廠已經完全掌握了西方的建造技術,而且施工質量不輸歐洲本土的營造廠。
楊斯盛的代表作:外灘第二代海關大樓
但是,一些規模不大的石庫門裡弄,根本請不起這種大型營造廠。只能請一些臨時拼湊起來的「馬路遊擊隊」。
所以,第一代到第二代過度時期的石庫門,真可謂「滿園奇葩盡爭豔」。
新天地邊上就有個很奇葩的實例
看到這個樣子的石庫門,你可能會很無語吧。
當我看到她的那一剎那,我的心情也很複雜:興奮、驚詫、奇怪、好笑、……
反正是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你看了又是什麼樣的心情?
她會成為新一代網紅打卡點嗎?
就全靠你啦!
地址:自忠路15弄
1914年 終於第三次擴界成功
擴界前,法租界只有2,135畝;擴界後,一下子膨脹到15,150畝,足足擴大了7倍之多。
法租界三次擴界的年代和地域範圍比較
因此,法租界公董局滿懷著憧憬,決心把「法租界新區」打造完全是歐式建築的東方巴黎。
以巴黎香榭麗舍大街為模板的淮海路
時髦的外國女郎穿梭於淮海路上
新天地 最後的石庫門
這次,公董局吸取了上一次頒布禁令的教訓。
為了避免中式石庫門民居再次「侵入」完全歐式建築的新城區。公董局開闢了一個緩衝區。
這個緩衝區就是今天「新天地」所在的「太平橋」地區。
當年太平橋的石庫門裡弄,絕大部分已變成高樓大廈和人工景觀湖了。
新的分界線——淡水路
公董局規定:
太平橋地區允許建造符合規範的中式民居。但是以淡水路為界,淡水路以西就不允許再建造任何中式石庫門裡弄了。
直到今天,這條界限依然十分清晰。
淡水路的東側,沿街布滿石庫門裡弄。
僅僅隔著十米寬的路面。
淡水路西側,就完全是西式的「花園洋房」,和「公寓樓」,看不到一點中式裡弄的影子了。
為什麼石庫門就這麼不招洋人待見?
難道就是因為石庫門房子不衛生,沒有現代化的抽水馬桶嗎?
顯然不是,因為這不是什麼不可跨越的技術鴻溝。
就在太平橋地區裡,黃陂路上的「梅蘭坊」,就已經配置了現代煤衛設施,屬於新式裡弄了。
那麼,是因為老外在文化上的優越感嗎?
答案:好像也不是
文化的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終會慢慢彌合。
但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租界工部局和公董局的洋董事們,換了一屆又一屆,始終念念不忘要「消滅中式民居」。
借用名偵探柯南的結案語,就是
真相只有一個:「錢」才是幕後的推手
前期的文章已經介紹過。
因為太平天國運動,大量的中國難民逃入租界,難民為租界當局提供了巨量的財稅來源。
從此「土地稅」和「房捐」成為租界最主要的財政收入。法租界在60%左右,英租界的比重更是高達70%左右。屬於典型的「土地財政」。
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錢
正是這種「土地財政」,推動著租界當局不斷的越界築路,不斷的向西擴界。更大的地盤,意味著更多的稅收。
更高的地價=更多的稅收
隨著城市的發展和繁榮,上海的地皮飛速上漲。
外灘的地皮,在太平天國時期就已經從每畝20兩白銀漲到了1300多兩。
70年後,1933年,南京路外灘的地價漲到了每畝36萬兩。
南京路口的和平飯店,始終保持著上海地價的巔峰紀錄。
租界當局為了確保土地稅不流失,每隔3年就對各個區域的地價做出評估,然後根據這個評估價,徵收土地稅。
跟石庫門有什麼關係?
有兩方面的關係:
一、跟土地評估價有關
雖然,第二代的石庫門裡弄,在1930年代後期,已經跨入了新式裡弄的行列,開始使用鋼筋水泥結構,還有了獨立煤衛。
但是「石庫門裡弄」的整體素質,差異極大。因此給人的總體印象仍然很「low」。
離新天地不遠,仍然留存著這種極為老舊的中式裡弄房。
因此,中式裡弄扎堆的地區,土地的評估價就低,評估價低,土地稅自然就跟著低。
「土地稅」的損失,才是讓洋董事們始終耿耿於懷的原因。
二、跟「房捐」有關
「土地財政」的另一項稅就是「房捐」。房捐的計算是以房租金額作為基數的。因此租金的高低,決定著「房捐」的多少。
我們來對比一下:
按照1930年前後的市場價,租一整棟單開間的三層石庫門住宅,租金大致在25元左右。
淡水路東側的新式花園裡弄
面積大致相同,有衛生的新式「花園裡弄」,租金可以翻一倍。那麼「房捐」也就要多一倍。
公董局成功阻擊 石庫門走向終點
隨著新天地片區中式石庫門裡弄的建設完成,第二代石庫門裡弄也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這次法租界公董局把中式石庫門裡弄,成功的阻擊在了談水路以東,可以說是「完美收官」。
此後,上海的西南區域展現出來的,是一個完全歐洲化的西方城市風貌。
淮海路旁的雁蕩路 歐味十足
複雜環境下 事物的發展軌跡
這篇文章,好像把石庫門的發展脈絡梳理的很清晰。但是,決定和影響「海派石庫門」的發生、發展,絕不會僅限於單個因素,其發展路徑也不會是單線進程的。
影響她的要素還有很多,例如:
19世紀末
建築材料和建造技術在世界範圍內「質的飛躍」;
中國工匠對西方建築技術的全面掌握;
進入1920年代
留洋歸國的中國設計師開始走上歷史舞臺;
上海人的審美理念和生活方式全面西化;
上海經濟進入「黃金十年」的高速增長期;
上海工業化帶來的城市人口暴漲;
……
但是這些因素,都只是影響了海派石庫門發展的某一個方面,或是某一個階段。如果要全面闡述,就只好出一本厚厚的書了。
而我這篇小小的文章,只是想幫助你,從一個底層的邏輯思緒,來理解「海派石庫門裡弄」從出生,成長,到邁向輝煌,但最終走向消亡的整個發展脈絡。
用一句話總結:
石庫門的確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但是這種交融,充滿了博弈雙方的鬥爭。這場鬥爭,促成了她的誕生,但也決定了她的滅亡。
石庫門發展背後的推手始終是「經濟規律」,其文化內涵還伴隨著一條無法抹去的「鄙視鏈」。
下一期,我就來談談「牆」,這條鄙視鏈。
敬請關注公眾號:建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