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庫門,是上海一種獨有的民居住宅,早期由一片片石庫門組成的弄堂,早已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蘊,而上海的很多故事都發生在上海的弄堂裡。
石庫門這種中西合璧的建築樣式,有點類似於四合院, 半封閉的,弄堂其實相當於社區街道,在一大片區的住宅形成密集規律的內部道理。
說到石庫門,就不得不說到上半世紀,上海剛開埠的那段歷史,那時候,大量的西方人來到上海,他們在這裡開公司,做生意,建高樓,開銀行等等,但是,他們在生活上實行的是華洋分居」的政策,直到因為戰爭等因素分居的局面被打破後,大量的華人湧入租界。
使租界的房租頓時飆升,人們發現從房租中獲得利潤遠大於做普通貿易生意,並且沒有風險,所以洋行們就把興趣轉移到房地產的開發和經營中,於是適合華人居住習慣的房子像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歷史中最早記載的石庫門裡弄,系1852年建造在寶善街(今廣東路)的公順裡。
最早期的這類房子是木質結構的,當時在廣東路和福建路一帶有800多幢這種以出租盈利為目的的木板簡屋,因為這種房子多以聯排式布局,所以取名為某某「裡」,這是上海裡弄住宅的雛形。後來這種木板簡屋因為易燃不安全被當局取締,被「石庫門裡弄」代替。
石庫門分為「老式石庫門」和「新式石庫門」,「老式石庫門」裡弄也是聯排式布局,但從單棟建築上看,卻是中國傳統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中國傳統的磚木立帖式。
最大的特徵就是那個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石料門框的大門,配有烏漆厚木大門。石庫門裡弄比木板簡屋造價高,施工考究,內部格局更適合華人,也更寬敞,因此租金更高,很快風靡上海。
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築材料、建築風格的更新,後來又出現了「新式石庫門」,以磚承重牆代替傳統立帖式,石庫門門框也用人工材料代替以前的真石材,門楣處更是配有三角形或圓弧形西式山花與線椒裝飾。
通常來說,石庫門建築的高度一般為兩層,平面的設置有中國傳統的江南民居成分,卻顯而易見地借鑑了西方聯立式住宅布局方式。
石庫門的兩扇黑漆厚木大門一般寬為1.4米,高約2.8米,門的四周通常用花崗石或寧波紅石(砂巖)做一個門框(石庫門一說由此生發),門頭上砌三角形、長方形或半圓形凹凸花紋,大門上有一副銅環或鐵環。
由於這種住宅比四合院佔地省,又比歐美式洋房造價低,一經問世於英租界,便很快地流傳於上海老城廂內外及近郊一帶,以至遍布全市。
可以這麼說,石庫門是自上海開埠以來最為深切地影響著市民生活方式的建築形式之一,它不僅在早期為逃避小刀會、太平天國暴力而來上海的江南中產階級提供一個棲身之地,也讓他們的後人在這裡中得以成為新的生命主體、新的文化主體,出演著他們的悲歡離合,也流逝著他們的喜怒哀樂。作為一種歷史空間,它承載著上海太多的悲壯、悽美、無奈還有那麼一絲溫婉的故事,可以說石庫門它是上海最重要的象徵之一。對於後來出走國門的很多上海人來說,更是一種鄉愁,一種情結。
石庫門現在也成為來上海旅遊朋友們必去看的一個景觀。最典型代表莫過於上海的新天地和田子坊。這兩處都是石庫門,不過,兩者之間也是有區別的,新天地雖然是後來新修的,但是商業的運作模式相對來說融入比較時尚的元素,田子坊呢雖然保留的原地居民的生活,但是過於商業化的操作,也是出現很多褒貶不一的評價。
當然,除了上述新天地和田子坊外,上海還有很多地方原來有的石庫門都比較完整的保存下來,比如說:靜安別墅。靜安別墅是上海保存面積最大的新式裡弄住宅群,也是上海石庫門的縮影。
一百八十三幢老式紅房裡住著九百多戶居民,總體布局由十二列坐北朝南的住宅組成,層數多為三層,外牆一律清水紅磚,門框窗框採用西歐式風格,水泥陽臺下巴洛克式渦卷紋牛腿上的紋飾和底樓窗框上部的拱券磚飾,折射出當年的流行風格。
靜安別墅的弄堂可以一條道走到底,平日裡是對外開放的。如果喜歡逛這些老房子,看這些老建築,最好選擇在有陽光的午後過來這裡徜徉,當下午的陽光照射在已經有了年輪痕跡的紅磚牆上,偶爾聽到自行車的鈴聲和穿過弄堂的野貓,糅著三三兩兩的老阿姨和老爺叔用最地道的上海話在那裡閒聊的時候,會讓你有種恍如進入老上海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