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上海來說,石庫門是什麼?一種文化圖騰

2020-12-28 荷小衣的分享

石庫門,是上海一種獨有的民居住宅,早期由一片片石庫門組成的弄堂,早已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蘊,而上海的很多故事都發生在上海的弄堂裡。

石庫門這種中西合璧的建築樣式,有點類似於四合院, 半封閉的,弄堂其實相當於社區街道,在一大片區的住宅形成密集規律的內部道理。

說到石庫門,就不得不說到上半世紀,上海剛開埠的那段歷史,那時候,大量的西方人來到上海,他們在這裡開公司,做生意,建高樓,開銀行等等,但是,他們在生活上實行的是華洋分居」的政策,直到因為戰爭等因素分居的局面被打破後,大量的華人湧入租界。

使租界的房租頓時飆升,人們發現從房租中獲得利潤遠大於做普通貿易生意,並且沒有風險,所以洋行們就把興趣轉移到房地產的開發和經營中,於是適合華人居住習慣的房子像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歷史中最早記載的石庫門裡弄,系1852年建造在寶善街(今廣東路)的公順裡。

最早期的這類房子是木質結構的,當時在廣東路和福建路一帶有800多幢這種以出租盈利為目的的木板簡屋,因為這種房子多以聯排式布局,所以取名為某某「裡」,這是上海裡弄住宅的雛形。後來這種木板簡屋因為易燃不安全被當局取締,被「石庫門裡弄」代替。

石庫門分為「老式石庫門」和「新式石庫門」,「老式石庫門」裡弄也是聯排式布局,但從單棟建築上看,卻是中國傳統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中國傳統的磚木立帖式。

最大的特徵就是那個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石料門框的大門,配有烏漆厚木大門。石庫門裡弄比木板簡屋造價高,施工考究,內部格局更適合華人,也更寬敞,因此租金更高,很快風靡上海。

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築材料、建築風格的更新,後來又出現了「新式石庫門」,以磚承重牆代替傳統立帖式,石庫門門框也用人工材料代替以前的真石材,門楣處更是配有三角形或圓弧形西式山花與線椒裝飾。

通常來說,石庫門建築的高度一般為兩層,平面的設置有中國傳統的江南民居成分,卻顯而易見地借鑑了西方聯立式住宅布局方式。

石庫門的兩扇黑漆厚木大門一般寬為1.4米,高約2.8米,門的四周通常用花崗石或寧波紅石(砂巖)做一個門框(石庫門一說由此生發),門頭上砌三角形、長方形或半圓形凹凸花紋,大門上有一副銅環或鐵環。

由於這種住宅比四合院佔地省,又比歐美式洋房造價低,一經問世於英租界,便很快地流傳於上海老城廂內外及近郊一帶,以至遍布全市。

可以這麼說,石庫門是自上海開埠以來最為深切地影響著市民生活方式的建築形式之一,它不僅在早期為逃避小刀會、太平天國暴力而來上海的江南中產階級提供一個棲身之地,也讓他們的後人在這裡中得以成為新的生命主體、新的文化主體,出演著他們的悲歡離合,也流逝著他們的喜怒哀樂。作為一種歷史空間,它承載著上海太多的悲壯、悽美、無奈還有那麼一絲溫婉的故事,可以說石庫門它是上海最重要的象徵之一。對於後來出走國門的很多上海人來說,更是一種鄉愁,一種情結。

石庫門現在也成為來上海旅遊朋友們必去看的一個景觀。最典型代表莫過於上海的新天地和田子坊。這兩處都是石庫門,不過,兩者之間也是有區別的,新天地雖然是後來新修的,但是商業的運作模式相對來說融入比較時尚的元素,田子坊呢雖然保留的原地居民的生活,但是過於商業化的操作,也是出現很多褒貶不一的評價。

當然,除了上述新天地和田子坊外,上海還有很多地方原來有的石庫門都比較完整的保存下來,比如說:靜安別墅。靜安別墅是上海保存面積最大的新式裡弄住宅群,也是上海石庫門的縮影。

一百八十三幢老式紅房裡住著九百多戶居民,總體布局由十二列坐北朝南的住宅組成,層數多為三層,外牆一律清水紅磚,門框窗框採用西歐式風格,水泥陽臺下巴洛克式渦卷紋牛腿上的紋飾和底樓窗框上部的拱券磚飾,折射出當年的流行風格。

靜安別墅的弄堂可以一條道走到底,平日裡是對外開放的。如果喜歡逛這些老房子,看這些老建築,最好選擇在有陽光的午後過來這裡徜徉,當下午的陽光照射在已經有了年輪痕跡的紅磚牆上,偶爾聽到自行車的鈴聲和穿過弄堂的野貓,糅著三三兩兩的老阿姨和老爺叔用最地道的上海話在那裡閒聊的時候,會讓你有種恍如進入老上海的時光。

相關焦點

  • 上海石庫門的未來之路怎麼走?看《靜安石庫門》講述裡弄裡的前世...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9月16日報導:近20年來,在舊區改造中,作為上海文化象徵之一的石庫門裡弄,其存廢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靜安區在城市更新的探索道路上一直走在全市前沿,也是上海市較早開展石庫門保護工作的區域。
  • 石庫門,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築,歷史與現代結合的攝影聖地
    石庫門是一種融匯了西方文化和漢族傳統民居特點的新型建築,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舊弄堂一般是石庫門建築,它起源於太平天國時期,當時的戰亂迫使江浙一帶的富商、地主、官紳紛紛舉家遷入租界尋求庇護,外國的房產商乘機大量修住宅。
  • 新天地 最後的石庫門
    民國時期 上海電影明星 阮玲玉無論在什麼顏色的眼睛裡,旗袍都是海派文化孕育而生的精靈。 「石庫門」也是「旗袍」嗎?今天的文章和書籍,一說到石庫門,都會拿旗袍來做類比。讚譽石庫門:融匯東西方文化之精粹開創海派建築之典範石庫門已然成為當代「海派文化」無可替代的經典符號,老外到上海,新天地是必到的打卡勝地。
  • 全上海最奢華的酒店,即將誕生在上海徐匯的石庫門裡
    「嘉佩樂」的這家頂級酒店,不在陸家嘴現代的摩天大樓中,而在最有上海腔調的石庫門裡。頂級零售品牌還原老上海老石庫門原始面貌連續三年蟬聯福布斯榜單的Auriga水療下半年上海最值得期待的法餐廳是不是每一項都戳中G點!
  • 民族「龍」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僅是一種圖騰那麼簡單
    龍作為古代氏族的圖騰,它的來源不僅是文化精髓,也是民族標誌。有一種說法是,黃帝在打敗了其他部落以後,將他們的圖騰糅合在一起,綜合了牛、羊、狗、鹿、蛇、馬、魚等氏族圖騰形成的新圖騰就是龍。這是動物崇拜的最早的痕跡,也是民族文化融合過程中的包容力量。
  • 新天地,上海的一張文化名片,一座文化地標
    他對上海的歷史文化有很深的了解,特別是對上海的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築懷有濃濃的鄉愁,他對城區更新改造中如何留下城市的記憶有著特有的見解和緊迫感。本期推出他近來在上海新天地拍攝的照片及說明,與大家分享。        石庫門舊式裡弄住宅是近代以來最典型的上海民居建築。中西建築相融合的石庫門舊裡已不僅僅是一種建築形式,它已成為上海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 藏在石庫門裡的福岡米其林1星上海唯一分店,終於打折了!
    精緻的擺盤、新鮮到了極致「分量不多」卻能填飽肚子這樣的美食在滿足味蕾需求的同時還非常地「賞心悅目」這就是日料讓人難以割捨的「魔力」在不能去日本打打牙祭的日子裡,上海也有足夠多讓人流連的精品日料館子,對於日料愛好者們來說,認一位好日料師傅,尋一間好日料店,花足銀子,好好吃上一頓Omakase,是日常中的必選項
  • 全上海最奢華的酒店,即將誕生在徐匯的石庫門裡
    「嘉佩樂」的這家頂級酒店,不在陸家嘴現代的摩天大樓中,而在最有上海腔調的石庫門裡。頂級零售品牌還原老上海老石庫門原始面貌連續三年蟬聯福布斯榜單的Auriga水療下半年上海最值得期待的法餐廳是不是每一項都戳中G點!
  • 來自遠古的標誌:中國圖騰文化及食用圖騰獸
    圖騰這個名詞雖然是舶來品,但圖騰這種古老的文化現象卻在中國根深蒂固。不過圖騰在中國真正被重視成一種文化,倒是晚於西方國家。第一個將「圖騰」一詞引人中國的是清朝著名學者嚴復,他在1903年翻譯的英國著作《社會通詮》中,第一次將英文"totem" 翻譯成圖騰。
  • 即將消失的石庫門(下)
    有資料記載,這是上海規模最大的舊式裡弄之一。西斯文裡始建於民國3年,東斯文裡建於民國7年。上世紀末,這片上海最大的石庫門群落已著手拆遷。如今,「西斯文裡」早已被夷為平地。「東斯文裡」孤獨存在,佔有新閘路568弄、620弄,大田路464弄、492弄、546弄,南蘇州路1463-1475號幾片「領地」。
  • 十二星座圖騰,一種精神的象徵
    每個人都有一種力量,而這種力量源自於心理,更有圖騰的表達方式,一起看看十二星座的圖騰。1 水瓶座 水瓶座的圖騰——狼,野外狼的天敵很少,因為他們懂得群居在一起,更能抵禦外來的力量和獲得充足的食物。狼天性兇狠,神秘,常常有出奇制勝的特招,有時候勝過人們對狼的看法。
  • 我為家鄉作代言 春妮:上海文化其實很包容
    對於很多人來說,上海是一座色彩斑駁的「魔都」。不過在春妮的記憶中,家鄉卻是一座帶著清香的城市。今天的老上海風情西餐廳在外鄉人看來,上海人精明、算計,春妮卻一再強調上海人很「規矩」。不過這種「規矩」並不是指老實巴交、墨守成規,而是指一種強烈的契約精神。
  • 藏在石庫門裡的福岡米其林1星上海唯一分店,終於打折了!
    ,對於日料愛好者們來說,認一位好日料師傅,尋一間好日料店,花足銀子,好好吃上一頓Omakase,是日常中的必選項!今天小鹿推薦一家日料中「高段位」的餐廳  上海鮨太郎·巓  日本米其林一星餐廳的全球第一家分店上海鮨太郎·巓位於上海老石庫門建業裡看門面是在街邊的雙層小樓外表很古典氣派、內在卻是溫馨舒適作家王安憶在《長恨歌
  • 紋身的故事:圖騰崇拜與黑幫文化
    我們只需要知道,紋身是上古時期,先民部落對於圖騰崇拜的表達。它通常是為了展現族群獨特的圖騰信仰,以及用於在部落之間的戰鬥中區分身份。而基於圖騰崇拜與區分身份為基礎。紋身在發展中,也逐漸被加入了各種極具種族文化意義的元素。比如毛利人的紋身歷史已經超過一千年,作為玻里尼西亞紋身文化中最具典型意義和文化象徵的主要分支。毛利人紋身分為兩種,Ta Moko和Kirituhi。
  • 文化碼頭也是文化源頭,上海的近代美術資源值得挖掘
    約100年後,同樣位於北外灘的建投書局,「歷史與現實——2020上海油畫雕塑高峰論壇」上,滬上美術界以論壇及講座形式探討中國油畫、現代雕塑的發展和未來。專家們談到,上海不僅要成為文化碼頭,更要成為文化源頭,需充分利用挖掘近代美術資源,賦能當下創作。
  • 細雨濛濛中,在新天地看上海石庫門
    這裡有最典型石庫門,別一番情趣。在大上海這個紛繁的商業都市,在寸土寸金的這個地方,這麼個鬧中取靜的地方,實在喜出望外。影視劇中常見鏡頭為了這片新天地,當年的革命先烈們,在這裡點燃了改天換地的星星之火。因為他們和千千萬萬革命先輩的努力和付出,這裡成了永遠的新天地!如今,上海市政&&府用巨額投資,讓新天地歷久彌新!
  • 中國傳統文化——圖騰之美
    圖騰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古人對自然、上天,乃至萬物的高度崇拜。上古人們無法解釋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但這些物質條件成為了他們活下去的基本條件,所以在他們的想像中出現了一種極其神秘、崇高的東西,他們將它稱之為「神靈」。從中國民族傳統圖騰龍就可以看出,古人就對圖騰的審美有獨特的見解。
  • 中華文化數千年崇拜的圖騰——龍
    古人為什麼要崇拜一種虛構出來的動物,並且數千年來以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關於龍的秘密,有著太多的撲朔迷離。在這裡,我們將會追尋龍的足跡,探尋龍的秘密。中華文化中龍的圖騰龍文化的出現,始於新石器時代,距今大概有八千年。那時候的古人類,已經不再茹毛飲血了,他們學會了用火,製作陶器,蓄養家畜,以及種植作物。在生產活動的過程中,人類對自然力量的崇拜,越來越強烈。
  • 文化名人熱聊「上海製造」的時尚食品文化
    新民晚報訊 (記者 袁瑋)由市經信委指導,市輕工業協會協辦,上海讀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的《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文化名人說「上海製造」時尚食品文化沙龍》活動今天在上海作家書店舉辦。活動在各文化名人關於食品和文化的對談中拉開帷幕,他們或從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角度講述上海美食;或談論魯菜、粵菜、寧波菜等菜系對上海美食的影響;或從經濟學角度探究和比較美食的效益空間;或從細微入手,用筷子和刀叉比較,以小見大,從餐具文化洞見食品文化。圖說:文化名人聊「上海製造」的時尚食品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圖騰意識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圖騰首先是一種觀念,一般認為這種觀念基於這樣的認識:本氏族的祖先與某種動物或植物有淵源關係,如自己氏族的男性祖先與某種雌性動物結合繁衍的後代就是本氏族人,或本氏族的女性祖先與某種雄性動物結合才繁衍了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