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傅文婧9月16日報導:近20年來,在舊區改造中,作為上海文化象徵之一的石庫門裡弄,其存廢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靜安區在城市更新的探索道路上一直走在全市前沿,也是上海市較早開展石庫門保護工作的區域。日前,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靜安石庫門》一書,從上海石庫門建築的形成背景出發,整理了靜安區石庫門的營造歷史以及不同發展歷程下石庫門裡弄的演變特徵。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上海就進行了一系列舊城改造工作的探索,包括「搭搭放放」、「365」危棚簡屋改造、成套率改造、新一輪舊區改造、整街坊保護改造等。
靜安區石庫門分布廣泛、種類多樣,有像梁氏民宅這樣裝飾精美,體現出傳統中式特色的老式石庫門,也有像四明邨、多福裡這樣簡約西化的新式石庫門;有東斯文裡這種建築式樣較為單一的石庫門裡弄,也有張園這類式樣繁多、風格多元化的石庫門裡弄。基於案例的研究能夠更為直觀地展現靜安區石庫門建築的演變歷程和風格特色,進而使人更加深入理解「石庫門」這一上海住宅建築最為典型的代表。
本書分為上下篇,上篇回顧了靜安區石庫門的發展歷史以及近幾十年來在石庫門裡弄保護過程中經歷的階段和採取的策略,通過對過去保護手段的解讀和剖析,希望能夠探索出未來石庫門裡弄保護更為合理的更新手段。下篇基於史料收集、現場勘查、建築測繪等方面的長期實踐和積累,詳述了靜安區山海關路、山西北路、茂名北路、延安中路和其他區域共30個優秀石庫門建築案例,為石庫門建築的保護和研究提供了大量參考。
在歷史研究、案例分析的基礎上,本書也對靜安區石庫門裡弄的保護現狀進行了總結。在城市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的當下,靜安區對較多石庫門裡弄進行了保護更新,或改造為商用,或對建築進行了一定整改,但依舊有大量石庫門裡弄未進行保護更新,更有一批石庫門建築處於動遷未改造的閒置狀態。整體來看,靜安區石庫門裡弄的保護情況參差不齊,不同地段因為條件的差異而在石庫門裡弄的保護上採取了不同措施。
上海已經進入存量房時代,如何更好地保護石庫門建築的真實性、完整性,如何提升石庫門裡弄內原居民的生活水平,如何確保石庫門在改造後依舊保持生命力,這都是未來石庫門保護過程中需要解決和面對的問題。靜安區石庫門建築有其獨特的區域特色,《靜安石庫門》提供的大量案例、資料和分析研究,能夠使讀者對靜安區石庫門及其保護工作有較為全面、深入的認識和了解,本書的出版能夠為未來石庫門裡弄的保護更新工作提供一定的研究支持。
本文來源:東方網 作者:傅文婧 責任編輯:顧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