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高福裡春秋(三):著名翻譯家林一安講述上海石庫門往事

2021-02-18 學人文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和學人文一起讀好文好書。《高福裡春秋》一萬兩千餘字連載三期收班,您讀完有什麼感受,歡迎加我微信(snowsowing-007)投稿。

現在再回到高福裡。如果說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那麼,高福裡簡直就是它的縮影。弄內的居民,來自全國各地,不過以南方人居多:寧波人、廣東人、福建人、紹興人、揚州人、浦東人、杭州人、蘇州人、四川人、山東人,大家無論尊卑,均友好相處。老高福臨蒲石路的一排樓房,除了臨街的一樓店鋪,裡面住的,都是羅宋人(即白俄),所以他們住的這條弄堂,我們就叫做外國弄堂。他們人數很多,連灶披間也住人,輕易不與華人打交道。羅宋人在高福裡附近,就是蒲石路聖母院路口(今新錦江大酒店對面),還有一排十來幢花園小洋房(至今仍在,不過一樓變成一家家小飯鋪和咖啡館了)。這些羅宋人,據說是俄國的貴族和有錢人,所以從家裡出來,一個個西裝筆挺,打扮光鮮,連在馬路上擺地攤賣洋線團的,也都穿著西服、戴著領帶、足蹬皮鞋,不肯丟掉昔日的高貴身份。羅宋人真不簡單,他們吆喝買賣,操的居然是地道標準的「國語」!令上海人顏面掃地。他們往往經營羅宋店(賣麵包、牛奶、奶酪、咖啡、牛肉、蔬菜、火腿、香腸,還賣一種上海人愛用的、用錫紙包的精緻的發酵粉;特別是每天下午四點鐘,還賣剛出爐的熱麵包)、餐廳(他們做的俄國大菜,特別是羅宋湯也即紅菜湯,量大,又便宜又好吃)、咖啡館、家具店。沒有出息的,男的擺地攤,女的甚至當野雞。老娘姨指指點點地告訴說,那一個個立在馬路角子上的,就是羅宋癟三的野雞。還說,伊拉也沒有辦法呀,真作孽(真可憐)!老高福煤球店裡,還住著一家印度人。爸爸當巡捕,人稱紅頭阿三,解放後還被收留做駐衛警。他家的小女兒(我們叫她印度小黑炭),很漂亮,一口地道的上海話,常和我們,還有外國弄堂裡的羅宋小姑娘(她們也是一口上海話),在弄堂裡玩耍:跳房子、跳繩子、唱「我們要檢一個人」(小朋友們分成兩隊,齊聲高唱:「我們要檢一個人,我們要檢一個人,什麼人來拖他去,什麼人來拖他去」,然後,各隊出一個人,伸出手來使勁對拉,誰力氣大誰就得勝)、唱「賣糖粥」(「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蒲桃——即核桃——四斤殼,吃儂肉,還儂殼。」)、打彈子(北方叫彈球兒)、老鷹捉小雞。

其實,吸引弄堂裡小朋友眼球的,還有不少把戲。我們最喜歡的,是猴子耍把戲:一人,挑一擔,執一鞭,拿一鑼,牽一猴,見人群圍成密密麻麻的圈子,就放開手腳,在弄堂裡表演起來。有次居然有人帶進了一頭大黑狗熊,搖搖擺擺在弄堂裡跑來跑去,可把小朋友樂壞了。全弄堂的小孩差不多都來看了。那狗熊懶洋洋的,師傅拿鞭子逼它爬上爬下,翻跟鬥,還時不時地往它早給拔了牙的嘴巴裡餵油條,好像也不大高興(人家本來是吃肉的嘛!)。演木偶戲的也是一人,他鑽在一個小戲臺下面,外面用布蒙住,就能唱好幾臺戲。那是真正的表演藝術家:他兩手拿著木偶,口中一面唱,一面說,有時還吹打樂器,表演口技,功夫實在了得。什麼孫悟空大鬧天宮啦,豬八戒背媳婦啦,梁山伯祝英臺啦,許仙白娘娘啦,老鼠討新娘子啦,變著來。比較時髦的,先收費後看的,是小電影。也是一個人,推著一輛車,上面用一塊大黑布蒙住,四周有一排看洞。誰交了錢,就可以把頭從蒙布伸進去看了。筆者也看過好幾回,很短,也就三四分鐘,放的儘是些《火燒紅蓮寺》等老掉牙的和莫名其妙的東西。不過,對我們來說,已經是相當高級的享受了。

弄堂裡的叫賣,是我們最初的音樂體驗。清晨第一聲吆喝,是悠長而低沉的男低音:「馬桶——拎出來!」那是倒馬桶的師傅推著糞車來了。這種糞車,安有兩個把手,兩個軲轆,用手推。車上是一個長方形的大木箱,箱中央安了個開關方便的木蓋,拉開木蓋,糞便就此倒下。睡夢中,筆者常常隱隱約約地聽到弄堂裡匆忙、細碎、雜亂的腳步聲,然後是「譁啦!譁啦!」的倒馬桶聲,然後是「刷刷刷」的刷馬桶聲(上海人用的那種刷子,叫「馬桶劃西」,用兩尺許的一把細竹條製成,一頭用鐵絲綁住),然後又是一陣陣腳步聲,一陣陣關門聲,然後,寂靜無聲,太平了。其實,高福裡,無論新老,每家都備有現代化的抽水馬桶,後來,住進了散客,房東的衛生間不讓用,他們只好用馬桶,天天拎出拎進。大夏天,更是臭氣燻人,苦不堪言。

安靜的長樂路像極了小時候的樣子,林先生說。

到了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分,灌進耳朵的,則是高亢而滿懷哀怨的女高音了:「長——錠,長錠要哇長錠——長錠要哇長錠呃——」這嗓音,一聽就聽出來,大都是上海鄉下浦東女人口音。她們挑著一根特長的扁擔,上面掛著一串串長長的紙糊的銀元寶,走街穿巷,出來兜售她們的產品。不過,白天的聲音就不這麼陰暗,就比較陽光了。請聽仔細了:「桂花——赤豆湯!」「白糖——糯米粥!」「五香——茶葉蛋!」「五香——排骨年糕!」「臭豆腐——幹!」「鹽金花菜芥辣菜!醬雞醬鴨醬蹄膀!」這就是男女聲混唱了。有的還加有十分精彩的旁白:「三北鹽炒豆——刮啦啦——鬆脆!」「生炒糯米熱白果,香是香來糯是糯!」「梨膏糖!小朋友,結結緣!吃吃我的梨膏糖!吃了我的梨膏糖,不生病,不咳嗽,一覺困到大天亮!」還有一種買賣,極其特別,那就是賣馬奶的,抗戰勝利後就絕跡了。一人牽了一匹脖子上掛著鈴鐺的母馬,叮鈴嘡啷,乳房脹得鼓鼓的,誰家要買馬奶,就停下來,現擠現賣。筆者喝過一回,覺得沒有牛奶可口,不過倒還清涼。這些都是進口的東西,自然廣受歡迎。至於幹活的吆喝,竟大有研究價值。譬如,賣破爛的。常來高福裡賣爛東西的,有一個老頭兒,不管冬夏,總戴著一頂破羅宋帽,我們管他叫「老甲魚」。這「老甲魚」總笑嘻嘻的,吆喝起來是這樣:「也呵也,爛東西賣哇?阿有啥爛銅爛鐵爛東西賣哇?」這「也呵也」,就始終令筆者大惑不解,不知其中究竟有幾分奧妙。到了讀高中,有天終於茅塞頓開:這「老甲魚」原來大有學問啊,原來他用的竟是文言文哪!「也呵也」難道不就是「易貨易」?他是在問你願意不願意「以貨易貨」呢!哈哈一笑,姑妄聽之吧。不過,我們倒很高興和「老甲魚」「易貨易」,常常拿玻璃瓶、牙膏皮之類的爛東西「易」點麥芽糖、酒釀吃吃。

還有一種「活」,「幹」得令人心驚肉跳,那就是強要飯的。但見一個個彪形大漢,蓬頭垢面,穿得破破爛爛;不是手裡捏著一條蛇,牽著一條狗,便是一條鐵鏈穿過割破的手腕,或是腳上穿著破爛的草鞋,大模大樣、搖搖擺擺地穿街過巷,登上門來。筆者兒時,有次就仔細地觀察過披頭散髮的這麼一位。那是在聖母院路上的幾家商店裡。他光顧的第一家,是南貨店:這條大漢,鬍子拉碴,笑嘻嘻的,進入店堂。他一手捏著一條口吐信子的花蛇,一手把店內裝在玻璃瓶裡的五香豆腐乾一塊塊地用筷子夾出來,然後,像變戲法似的,愣是把豆腐乾一塊接著一塊豎起來,摞得老高;接著,又讓他手裡捏著的那條花蛇去咬豆腐乾,豆腐乾不讓咬,就躲,那摞著的豆腐乾竟不掉下來。這麼精彩的把戲,把我們看呆了,把老闆和夥計嚇傻了。老闆不敢怠慢,趕緊讓夥計取出幾張鈔票,再加上那幾塊給耍過的豆腐乾,把大漢打發了事。我們跟著大漢到了第二家,茶葉店。進得店堂,那大漢把花蛇交給他身旁的小廝,自己拿起五六個茶葉罐頭,往空中就扔。那茶葉罐頭一個接著一個,在大漢手裡,畫出一個旋轉的圓圈,煞是好看。老闆也惹不起,也拿出鈔票送客。下一家是米店,不等大漢進門,老闆便識相地拿著鈔票恭候了,那大漢一把奪過鈔票,便揚長而去……不過,他們大多都有分寸,從不動武。也許,他們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吧。

高福裡雖說環境優越,但地勢低洼,不能不說是它的致命缺憾。每當夏季大雨,弄堂裡便常發大水,往往水深過膝;而暴雨數日,則每每水可及腰了。一場雨下來,弄堂裡積滿了汙水,漂浮著垃圾,甚至死貓死狗和糞便……不過,小朋友們倒很高興,他們從家裡拖出洗澡用的大木盆,放在水裡,自己坐在盆裡,當船來劃,好開心!筆者兄弟幾個,也常常玩這種把戲,而且身體老泡在汙水裡,就是日後長一屁股癩疥瘡也在所不惜。常來弄堂裡討飯的小癟三,這時就大顯身手了。他們一個個跳進水裡,居然遊起泳來,快活似神仙!令我們這些膽小的旱鴨子不但羨慕,而且佩服。其中有一個,是筆者外婆的娘姨章媽常常給剩飯的,還在水裡給我們推木盆,大家一起玩得忘乎所以,姆媽看了,倒也眼開眼閉。可是這汙水不但進入弄堂,而且還湧入家家戶戶的一樓,漫進客堂間和灶披間,少則三五天,多則半個月,方能漸漸退去,飲食起居甚是不便。大人要上班,便不得不差下人去弄堂口僱三輪車「擺渡」。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政府才把高福裡地面填高,徹底解決了發大水這樁煩心事。除了這件大得民心的大好事之外,近一個世紀以來,高福裡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也沒有受到太大的破壞;只是一九五八年所謂的「大躍進」時期,在那瘋狂的大煉鋼鐵的歲月,高福裡,無論新老,弄堂口的大鐵門以及家家戶戶的鐵窗,全給拆卸下來,煉成了一堆廢鐵。你想啊,連家母那樣的老太太也不得不響應號召,跟著去煉,能有好結果嗎?林一安(1936—),原籍福建閩侯,生於上海。1959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西法語系西班牙語專業。曾任《世界文學》副主編、編審、中國社會科學院翻譯系列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西葡拉美文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北京外國語學校教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2009年獲中國翻譯協會頒發的資深翻譯家榮譽證書。譯有《番石榴飄香》《圍捕》《加西亞•馬爾克斯評傳》《塔霍河》,博爾赫斯《自傳隨筆》《著名的衰落-阿左林小品集》《我們的土地》等。著有《奇葩拾零》《迷宮與百年孤獨》《博爾赫斯畫傳》等。曾主編《加西亞•馬爾克斯研究》《世界反法西斯文學系列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卷》《葡萄牙文學叢書》《博爾赫斯全集》《當代西班牙文學系列叢書》《布拉斯科•伊巴涅斯文集》等。 沒想到三年前的一次網上閒聊,卻讓我做成了一件美好的事。《高福裡春秋》是林一安老師2011年時寫成的回憶佳構,與我稍熟之後,他便將自己的這件珍玩交與我賞玩。今天自己做公號,想起這篇稿子來,又煩請林老師再次發我。文章在學人文發布後,有高人指點,也有老街坊過來相認,上只角的韻味似乎不限於那塊老舊的寶地,而在無限、幽密的網絡上散發開來。這又是做編輯的美好了。再記之。謝謝大家廣為轉發、積極打賞,幫我給林老師開點稿費。

高福裡春秋(一):著名翻譯家林一安講述上海石庫門往事

高福裡春秋(二):著名翻譯家林一安講述上海石庫門往事

在上海三林賣熱乾麵|人間紀事

1. 懷特海吐槽:雪萊活在20世紀很可能成為一個化學家或物理學家

2. 為什麼領導們都愛談辯證法?

3. 一個馬克思主義老幹部與古典音樂

4. 教育人的哀悼詩:這是我最難過的樣子

5. 李大興:不要去歌頌或者洗地 

6. 鬱土:伊拉斯謨就立在我身邊

我是湖北人」專題

我是湖北人:在上海思念一碗熱乾麵

我是湖北人:在黃岡鄉下慶幸活著

我是湖北人:去縣城買房子的人

我是湖北人:在Matters上寫日記

我是湖北人:返京之前 

我是湖北人:在孝感書店裡寫日記

我是湖北人:湖北英山為什麼抗疫這麼突出?

理解方方們的時代

理解方方們的時代(一):武漢與紅魯藝(因為技術原因無發出)

理解方方們的時代(二):懸崖邊的樹

理解方方們的時代(三):2000年,木珍第一次去武漢

1. 為什麼人人都愛張文宏?

2. 丁香醫生和我們這次做對了多少,做錯了多少

3. 武漢是什麼?湖北是什麼?湖北人又是什麼?

4. 英雄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5. 封城是決策,封路、趕人是什麼?

6. 年輕人,幹點什麼不好呢?

7. 哀傷的2019,我記下了十件人文大事件 

8. 懇請林少華教授完整陳述何為「深明大義」 

9. 如何在朋友圈避免被舉報的命運?

人文採訪

1. 民國最暢銷的一套英語教材是他們編的

2.100年前的這場大流感,陳寅恪、吳宓、洪業都沒躲過?

3. 衣冠雅宋:蘇軾朱熹們引領的一場美學實驗

4. 伍豪先生關於外交工作的指導原則:讀《我的情報與外交生涯》

5. 南開大學校長:先人的話你還記得不?

1. 懷念戴際安先生家的一碗餛飩

2. 年終追遠|沈從文:文學上的不合作者——兼記金介甫先生

3. 編後記:寫在《他從鳳凰來:沈從文傳》新版之際

4. 種雪讀詩|14歲寫到83歲,孤獨而專注的她寫盡了都市人最深的渴望

5. 她的詩寫給未來的女人

6. 紅②代的她為一個城市寫了一部環境小說,然後成為禁書

入群交流,歡迎加我個人微信(snowsowing-007)

相關焦點

  • 上海石庫門的未來之路怎麼走?看《靜安石庫門》講述裡弄裡的前世...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9月16日報導:近20年來,在舊區改造中,作為上海文化象徵之一的石庫門裡弄,其存廢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靜安區在城市更新的探索道路上一直走在全市前沿,也是上海市較早開展石庫門保護工作的區域。
  • 對於上海來說,石庫門是什麼?一種文化圖騰
    石庫門,是上海一種獨有的民居住宅,早期由一片片石庫門組成的弄堂,早已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蘊,而上海的很多故事都發生在上海的弄堂裡。說到石庫門,就不得不說到上半世紀,上海剛開埠的那段歷史,那時候,大量的西方人來到上海,他們在這裡開公司,做生意,建高樓,開銀行等等,但是,他們在生活上實行的是華洋分居」的政策,直到因為戰爭等因素分居的局面被打破後,大量的華人湧入租界。
  • 全上海最奢華的酒店,即將誕生在上海徐匯的石庫門裡
    「嘉佩樂」的這家頂級酒店,不在陸家嘴現代的摩天大樓中,而在最有上海腔調的石庫門裡。頂級零售品牌還原老上海老石庫門原始面貌連續三年蟬聯福布斯榜單的Auriga水療下半年上海最值得期待的法餐廳是不是每一項都戳中G點!
  • 李嘉欣演技巔峰之作,全程上海話,重現石庫門裡的無邊風月!
    福州路會樂裡,是舊上海有名的紅燈區,它前臨福州路,北靠漢口路,東鄰雲南路,西到西藏路。會樂裡分新老會樂裡,緊靠漢口路的是後弄,稱老會樂裡;前弄即現在的福州路726弄會樂裡,是上等妓院「長三書寓」的集中地。
  • 全上海最奢華的酒店,即將誕生在徐匯的石庫門裡
    「嘉佩樂」的這家頂級酒店,不在陸家嘴現代的摩天大樓中,而在最有上海腔調的石庫門裡。頂級零售品牌還原老上海老石庫門原始面貌連續三年蟬聯福布斯榜單的Auriga水療下半年上海最值得期待的法餐廳是不是每一項都戳中G點!
  • 新天地 最後的石庫門
    今天的文章和書籍,一說到石庫門,都會拿旗袍來做類比。讚譽石庫門:融匯東西方文化之精粹開創海派建築之典範石庫門已然成為當代「海派文化」無可替代的經典符號,老外到上海,新天地是必到的打卡勝地。 上海的「防鼠房」沒過幾年,上海的閘北地區也爆發了鼠疫。上海的工部局高度緊張。因為數量龐大的中式石庫門裡弄房,為老鼠的繁衍,和鼠疫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 比小娘惹更真實的華僑往事,林子儀《我的馬來往事》網絡首發
    今天,在這裡推薦一本書,書中的主人公林子儀是在馬來西亞生活23年後回國的老華僑。這本書名稱叫《我的馬來往事》,它以日記式回憶錄的形式記錄了林子儀從少年到青年的南洋故事,其中既有有趣的馬來農村生活趣事,也有馬來在日據時代的紀實,還講述了二戰後馬來西亞經濟起飛後,林子儀先生的奮鬥往事。
  • 石庫門,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築,歷史與現代結合的攝影聖地
    石庫門是一種融匯了西方文化和漢族傳統民居特點的新型建築,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舊弄堂一般是石庫門建築,它起源於太平天國時期,當時的戰亂迫使江浙一帶的富商、地主、官紳紛紛舉家遷入租界尋求庇護,外國的房產商乘機大量修住宅。
  • 即將消失的石庫門(下)
    有資料記載,這是上海規模最大的舊式裡弄之一。西斯文裡始建於民國3年,東斯文裡建於民國7年。上世紀末,這片上海最大的石庫門群落已著手拆遷。如今,「西斯文裡」早已被夷為平地。「東斯文裡」孤獨存在,佔有新閘路568弄、620弄,大田路464弄、492弄、546弄,南蘇州路1463-1475號幾片「領地」。
  • 81歲著名翻譯家鄭克魯去世,曾任武漢大學法語系主任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王功尚)上海文聯官方微博消息證實,2020年9月20日晚10時許,著名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逝世,享年81歲。上個世紀80年代,鄭克魯先生曾任教於武漢大學,任武漢大學法語系主任兼法國問題研究所所長。
  • 紀錄片《大上海》《代號「221」》《彩色新中國》,用鏡頭講述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
    真實的鏡頭,掠過今日的上海,掠過高原上故地重遊的科研工作者,也掠過許多平凡而堅毅的面孔。這些紀錄片攫取祖國的不同側面,用獨特的畫面語言將眾多難以忘懷的瞬間譜成組曲,共同匯聚成有關70年的敘事。紀錄片《彩色新中國》珍貴素材9月19日,《大上海》率先舉行了開播儀式。「大上海一說,早已有之。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就不斷敘述上海,記述上海,詮釋上海。
  • 《粉墨春秋》李小鋒藝術集錦深圳首發
    11月15日,在李小鋒從事秦腔藝術四十五個春秋之際,《粉墨春秋》李小鋒藝術集錦在廣東省深圳市「景明達秦風俱樂部」舉行首發儀式。  《粉墨春秋》李小鋒藝術集錦,全面記錄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被譽為「秦腔第一小生」的秦腔表演藝術家李小鋒從藝45年來,在舞臺演出的精典劇目和精彩唱段,共包含六張DVD光碟,其中有秦腔《周仁回府》全劇、《劈山救母》全劇、《李小鋒折子戲精選》、《李小鋒唱腔精選》、《獻給父親的愛》、《獻給母親的愛》等專輯。
  • ...上海人應該做的!」救人少年盛曉涵今晚受邀觀看《石庫門的笑聲》
    今天晚上,獨腳戲《石庫門的笑聲》在闊別觀眾11個月後又回到了中國大戲院。毛猛達、沈榮海這對黃金搭檔再次登臺,他們以疫情開場,噱說改革開放42年來上海人生活的種種變化,再次贏得了滿場的笑聲和掌聲。演出現場還來了一位特別的觀眾——勇敢救人的05後少年、格致中學高一學生盛曉涵。
  • 法語翻譯家鄭克魯去世,曾譯《悲慘世界》《茶花女》等
    上海師範大學鄭克魯先生治喪小組9月21日發布訃告稱,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翻譯家和作家,外國文學史學家和教育家,上海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國家重點學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負責人、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站長、文學研究所所長、中文系主任、圖書館館長、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 上海建設世界著名旅遊城市的最新平臺 全球最高酒店:上海「J」
    「J」作為錦江旗下巖花園、崑崙、麗笙精選等七大高端品牌的金字塔尖,將以上海中心店為首發,把凝結「世界標準、中國文化、上海品質、錦江精神」的新標杆推向全球。  如此志氣,始於2010年。  當時,世界第二高上海中心尚在建設,按照此前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等上海超高層建築均引入酒店的慣例,正考慮尋找豪華酒店品牌帶資進入。
  • 霞浦自己的導演《上海往事:當面情》
    由霞浦陳氏兄弟影視公司的陳家俊導演執導《上海往事之當年情》即將上映,駱達華、上官瞳、盧惠光、林敬剛、鄭家生、黃耀煌、宦普凡、關關等老戲骨主演,上海凡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獨家宣發的動作、劇情電影《上海往事之當年情》即將在各大院線上映
  • 紀念翻譯家鄭克魯|「翻譯是對時間流逝的抵抗」
    新京報記者從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獲悉,該校教授、法國文學翻譯家鄭克魯於9月20日晚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鄭克魯是著名法國文學翻譯家,翻譯了包括《茶花女》、《悲慘世界》在內的多部世界名著,同時編著有學生們廣泛使用的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紀教材——外國文學史》。鄭克魯1939年出生於澳門,其曾祖父是晚清啟蒙思想家鄭觀應。
  • 打卡《三十而已》拍攝地,春秋航空飛上海更優惠
    不過這段時間一打開微博都是什麼《三十而已》,這劇從開播之後就像是住在了熱搜榜。趨於好奇我在我媽追劇的時候跟著瞟了幾眼,沒想到還真挺上頭。林有有這個角色真的挺牛的,我媽每天忙著罵她都不罵我了。比如上次飛上海,因為我們家在洛陽,到上海最便捷的還是乘飛機過去。當時在網上一搜,沒想到居然發現春秋航空現在有從洛陽飛上海的航線了,每天都有一班。之前上大學的時候因為省錢坐過幾次春秋的航班,印象還是不錯的。
  • 藏在石庫門裡的福岡米其林1星上海唯一分店,終於打折了!
    精緻的擺盤、新鮮到了極致「分量不多」卻能填飽肚子這樣的美食在滿足味蕾需求的同時還非常地「賞心悅目」這就是日料讓人難以割捨的「魔力」在不能去日本打打牙祭的日子裡,上海也有足夠多讓人流連的精品日料館子,對於日料愛好者們來說,認一位好日料師傅,尋一間好日料店,花足銀子,好好吃上一頓Omakase,是日常中的必選項
  • 聽阿莊講述百年張園沉浮記
    「他們一通知我今年英國商會在張園設立了上海辦公室後,我就馬上衝過去拍照記錄。」阿莊說。        譯文原標題為《張園變遷記》,為吸引讀者眼球,阿莊又使出「標題黨」的慣用手法,把主標題改為《聽阿莊講述百年張園的沉浮史》)----    附記   百年張園沉浮記簡史     上海張園位於上海吳江路泰興路邊的一個石庫門小區,她是一個有130多年歷史的老房子街區,以張園為中心的石庫門有很多的名人和故事,這個曾經的「海上第一名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