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寶玉是個喜新厭舊之人,那真的就是冤枉了他,若說他是個喜新念舊的人倒是更為合適。
寶玉有句名言,是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一見姐姐妹妹,就覺得清爽」,我認為寶玉的這般有趣的說法,主要來自於他有著非尋常人的感受。
一、寶玉心疼女孩,對她們的感情乾淨、一視同仁
寶玉的前世是神瑛侍者,下凡歷劫生在京城榮國府。下凡之前,神瑛侍者對三生石上的絳珠仙草,每日灌以甘露,後仙草幻化成人形,跟著他來到凡間報恩,這株仙草就是黛玉的前世。因此,凡間的黛玉才會生得如此冰清玉潔,像個仙子,讓寶玉初見就覺得似曾相識,深深迷戀上了黛玉。其實,寶玉迷戀的就是那種純淨聖潔的的美,而情竇初開的女孩子就具備這種美,所以,才會讓寶玉有清爽之感。
寶玉的這種感覺與生俱來,在他降臨榮國府的那一刻就開始了,因此,在周歲抓周時,他才會對面前擺放很多物品視而不見,只抓了些釵環脂粉。而寶玉生長的環境恰好也就是釵環脂粉的環境,圍繞在他身邊的是眾多的女孩,她們陪伴著他一起長大,也正是因為這樣,寶玉才會對女孩子有好感。
平日裡,從寶玉的表現就可看出來他是個善良感性的男孩,他不是在哄哭紅了眼睛的林妹妹,就是慣著晴雯撕扇子,或者是為香菱換下石榴裙,再或者服侍平兒對鏡理紅妝……她尊重女子,對每一個女孩都好,同樣也幻想著女孩子們都能圍繞著他轉,能夠從內心來關注他,心裡有他的存在。當然這並不是兒女私情,寶玉對所有女孩都有一種悲憫的態度,從沒產生過喜新厭舊的想法。
二、寶玉雖然跟襲人有了「雲雨情」,但他對晴雯和襲人態度仍舊一樣
寶玉這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用所有女孩子的眼淚葬他。正所謂:「流成大河,把我的屍首漂起來,送到那鴉雀不到的幽僻之處,隨風化了,自此再不要託生為人,就是我死的得時了。」這種奇怪的想法也就只有寶玉有了。
寶玉的這番「眼淚」之語是說給襲人聽的,他希望所有女子都會為他流淚,這就是寶玉博愛的體現。後來通過齡官和賈薔之間的感情才深悟人生情緣,各有分定,為此,常常是暗自神傷,思慮「不知將來葬我灑淚者為誰?」讀到此處時卻也為寶玉感傷而心痛!
寶玉因為和襲人之間的雲雨關係,影響了部分讀者對他的好感,特別是看到他待晴雯和襲人有別時,更是誤認為他是喜新厭舊之人,認為寶玉逐漸疏遠襲人而親近晴雯。讀者為什麼會有這種錯覺呢?細細想來有這麼幾個方面可能造成大家誤解了。
首先是寶玉被打,恐黛玉傷心難過,故意支開襲人讓晴雯給黛玉送帕子。其次是晴雯被王夫人趕出榮國府,寶玉對襲人心生懷疑,再者是寶玉對晴雯之死表現出莫大的悲憤之情。
三、寶玉對襲人和晴雯差別對待,原因有三
其實,這幾點並不能說明寶玉對晴雯比襲人好。先說其一,寶玉為什麼要支開襲人讓晴雯送帕子。實際上,從這一點就能夠看得出來,寶玉還是很在乎襲人的感受的。因為寶玉知道襲人不想讓他和黛玉太過親近,也知道她更親近寶釵,所以不想給她知道。但這並不能等於親近晴雯。
其二,在晴雯被攆這件事上,寶玉是對襲人生疑的,正如寶玉道:「怎麼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單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紋來?」可事後,寶玉並沒有和襲人之間生嫌隙,反倒是害怕再發生什麼不測,連襲人也離去 。
其三寶玉對晴雯的感情更多的是欣賞,寶玉喜歡她的風流靈巧的個性,不呆板比較好玩。晴雯的死,寶玉悲傷憤怒也很內疚,晴雯是清白無辜的,因此,寶玉才能把《芙蓉女兒誄》寫得那麼盪氣迴腸!而晴雯的優點是襲人所沒有的,襲人就是一個「賢」字,把伺候寶玉衣食住行當作頭等大事,至於寶玉精神層面的東西,她是一概不知。以至於偶然聽到寶玉對著黛玉背影表白,讓她嚇得魄消魂散,只叫「神天菩薩,坑死我了!」
由此來看,寶玉和襲人不可能志同道合,他對襲人的感情,最主要的就是生活上的依賴,襲人可以伺候他舒舒服服的,可謂是知冷知熱。而晴雯也說不上是寶玉的知己,因為她也不懂寶玉,所以才會對寶玉給黛玉送帕子感到疑惑不解。
不如說說寶玉喜歡和晴雯在一起玩,那是因為晴雯不會對寶玉說教,由著他的性子胡鬧,甚至也跟著胡鬧,玩的開心罷了。因此,寶玉和她們之間不存在喜新厭舊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