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股神巴菲特一生中都做了什麼重要的事情。
現實比小說更加傳奇,巴菲特一生的經歷比傳奇小說更加傳奇。
其他寫巴菲特的書都將重點關注在巴菲特如何投資上面,寫的是一位投資之神。而中信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巴菲特傳記《滾雪球》一書作者艾麗斯·施洛德,則以一名女性感性的眼光。
關注巴菲特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感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巴菲特的生活細節。她重點關注的是巴菲特如何生活,寫的是一位有情有愛的非常之人。
《滾雪球》是惟一得到巴菲特授權的官方傳記書籍,本書作者查看了巴菲特專門對她開放的所有的私人檔案庫,她用了2000個小時近距離觀察巴菲特,僅訪談錄音就有300個小時,費時5年,寫出這本近800頁的書籍。
在施洛德的眼裡,巴菲特的非常之處在於他一生只做一件事,也是最擅長做這一件事:滾雪球。巴菲特如此總結他的一生:「人生如滾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溼的雪和很長的山坡。」
但是,巴菲特一生滾雪球的過程並不順利,他小時候經常受到母親怒罵,曾經偷過東西,小學、中學包括大學的成績並不好。
申請讀哈佛MBA被拒絕,申請給老師工作被拒絕,多次追女孩被拒絕,與妻子多年分居,也曾幾次被監管部門傳喚調查。
所投資的所羅門公司等也曾經陷入破產危機,但巴菲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一一化解,最終成為世界首富。
在我看來,回顧巴菲特一生,他最重要的是滾了三個雪球——投資、知識和感情,而且和別人不同的是,他滾的時間很長,雪球也很大。
第一個雪球:投資
為什麼那麼多投資大師,只有巴菲特進入福布斯富翁400排行榜?而且在2007年成為世界首富?
原因很簡單:其他投資大師都是為客戶管理資金,這些資金的成本相當高,大部分賺的錢歸客戶。
而巴菲特原來也是為別人管理資金,後來用賺的錢收購了上市公司伯克希爾40%的股權,成為控股股東後,公司賺的錢大部分歸自己。他管理伯克希爾公司的資金,其實就是為自己管理資金。
巴菲特把伯克希爾作為投資雪球的核心。然後他再去找很溼的雪——長期資金,包括他收購的下屬企業經營中產生的多餘的現金,以及他下屬的保險公司的浮存金。
這些雪很溼,是因為這些長期資金成本很低,甚至是負成本。很長的山坡則是他認為可以長期保持競爭優勢的優秀企業,要麼通過購買股票,要麼整體收購。隨著這些企業盈利越來越高,巴菲特的投資越來越增值,讓伯克希爾這個大雪球越滾越大。
滾雪球的原理,在投資上就是複利。巴菲特說過:複利就像從山上往山下滾雪球。在巴菲特的管理下,1965年到2007年這43年中,伯克希爾年均複利收益率為21.1%。
是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年均收益率10.3%的一倍,但伯克希爾43年總的收益率是4008倍,是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總收益率68.4倍的56.8倍,遠遠超過大盤。
第二個雪球:知識
為什麼我們看了很多書,卻並沒有賺到很多錢?
因為我們的知識儘管很多卻很散亂,就像漫天飛舞的雪花。而巴菲特把價值投資作為知識雪球的核心,把所有相關的知識匯聚在一起。
他在19歲之前,便把圖書館所有的金融投資書籍都閱讀完了,所有的發財致富書籍都研究完了,所有身邊的投資經商機會也都利用完了。
他曾用了很多時間做小生意,用了很多功夫研究技術分析,但並不成功。他到處滾雪球,滾了很多,但沒有一個大的,甚至連滾好的雪球也碎了。
後來,巴菲特讀到價值投資鼻祖格雷厄姆的書《聰明的投資者》。他說自己一下子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時碰到了指路的明燈,像一個迷惘的信徒受到明師指點般頓悟。
巴菲特馬上追隨導師,到格雷厄姆任教的哥倫比亞大學讀MBA,畢業之後,又千方百計爭取到老師辦的投資公司裡上班。從此,巴菲特一生以價值投資作為知識雪球的核心。
大多數人都認為巴菲特從事一生的工作是投資,但巴菲特卻說他的工作是閱讀。他閱讀最多的是上市公司的年報,同時還閱讀大量的書籍和雜誌。
《滾雪球》一書披露了巴菲特的閱讀清單,其中包括大量的行業雜誌,涉及到銀行、保險、食品、家具、編輯出版與廣播等,如《美國銀行家》、《今日家具》、《AM.BEST財產保險觀察》、《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紐約觀察家》等。
他最愛看的是《華爾街日報》,一度跟奧馬哈郵局說好,每天半夜只要報紙一到,先放一份在他窗臺上,他有時會半夜起來等著看第二天早晨的報紙。而每次只要巴菲特坐飛機,從起飛到降落就一直在閱讀。
可見巴菲特投資成功的關鍵是閱讀,也是「知識就是金錢」這句格言的最好詮釋。但知識積累也如同滾雪球,也需要一個核心,才能更好更快地把更多的知識歸納在一起。
第三個雪球:感情
2009年已經79歲的巴菲特同樣把感情作為他生活的核心。
讀完這本傳記,我最感慨的是巴菲特竟然會如此重感情。他對他所有的朋友都永遠忠誠,永不放棄。巴菲特從不拋棄他的朋友,即使是他收購的公司經理人讓他不滿意,在實在受不了的情況下,他不是辭退經理而是賣掉企業。
他守著他的老房子,老妻子,老朋友,老飯館,甚至老是一樣的漢堡,一生不離不棄。其中,讓我最感動的是巴菲特與三位親人的告別。
第一次是34歲時他的父親去世。巴菲特說父親是對自己一生影響最大的人,其次是導師格雷厄姆。
父親去世後,巴菲特只是沉默,外表看不出什麼悲痛的樣子。但他在書桌對面牆上掛了一張父親的巨大肖像。葬禮過了幾個星期之後,他的頭部兩側頭髮脫落,禿了兩塊。
第二次是71歲時,他的好友凱薩琳•格雷厄姆(《華盛頓郵報》前發行人、董事會主席——編者注)去世。葬禮一周後,巴菲特仍會在電話裡痛哭流涕,泣不成聲。幾周後,只要一提起凱薩琳,他就會不由自主地傷心落淚。
第三次是74歲時他的妻子去世。他一直在哭,護送妻子的靈柩回家後,他在床上躺了一天一夜。他給最親密的幾個朋友打電話,卻什麼也說不出來,只是抽泣,最後哽咽著說一聲抱歉,就把電話掛上。
他的妻子蘇珊1977年與他分居,但他始終沒有與妻子離婚。因為蘇珊的愛情,融化了他早年內心的自卑和脆弱。巴菲特熱衷的是投資,以獲得為快樂,而蘇珊熱衷的是奉獻,以付出為快樂。
巴菲特說是蘇珊把自己整合成一個完整的人,是妻子的愛情把他靈魂和心靈融合成一個整體。因此,他一生始終把蘇珊作為他惟一的妻子。直到蘇珊去世兩年後,才娶了一直照顧他生活30年的阿斯特麗德。
在妻子去世兩周後,巴菲特給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大學生做演講時說:「當你到了我這個年紀的時候,你們認為自己成功的標準就是,有多少人在真正關心你,你也希望得到他們的關心。」「獲得關愛最大的麻煩是用錢也買不來的。」「你付出的愛越多,你得到的愛才會越多。」
總之,這本官方傳記記述了巴菲特如何從一個送報紙的小孩,用滾雪球的方法,積累知識,積累感情,積累金錢,最終成為世界首富。他的財富不僅僅是金錢,更多的是知識,是感情。
而知識,尤其是感情,是金錢買不來的,也是巴菲特一生中最為看重的。他把一生積累的所有資產都捐贈給慈善事業,他用年報傳授他一生積累的知識,他用愛回報他一生的朋友和親人。
雖然我們不可能人人都成為巴菲特,但是我們要有一顆成為巴菲特的心,讓我們一起來和巴菲特滾雪球吧,包括金錢、知識和感情。
每天分享精品收藏知識,關注我們,快速讓你變身投資理財專家。
①複製"yidalianhe",在"添加朋友"中粘貼搜索號碼關注。
②點擊微信右上角的"+",會出現"添加朋友",進入"查找公眾號",輸入以下公眾號的名字,即可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