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偷書賊》這本書的時候,察覺很多情節似曾相識,恍然發現這是我曾經看過的電影。
《偷書賊》電影
故事講述的是二戰期間,九歲的德國姑娘莉澤爾和弟弟被送往寄養家庭。弟弟不幸病死在火車上。在埋葬弟弟的荒原上,莉澤爾撿到了一本對她意義非凡的書《掘墓人手冊》。
來到慕尼黑貧民區的寄養家庭,莉澤爾夜夜抱著《掘墓人手冊》入睡。養父為安慰她,每晚給她朗讀手冊的內容,還教她閱讀。
莉澤爾的寄養家庭
莉澤爾發現書的誘惑比食物更難抗拒,忍不住開始偷書。其中德國納粹為了慶祝希特勒生日在廣場上燒書的那一段我認為描寫的最好。大量的猶太書籍被運送到廣場中央,人們圍著書,一邊唱著生日歌,一邊點著了這些書。在那種瘋狂的氛圍下,廣場上的書像是一個個被丟棄的孩子一般有了生命;而另一邊,人們像迎接英雄一樣,為火焰和燃燒著的書歡呼。沒有譴責的語句,卻異常的諷刺。
德國納粹在廣場上燒猶太書籍
一本因種種緣故沒被燒毀的《聳肩》被莉澤爾發現並偷走。因這偷書行為,她結識了市長妻子,進入了她家的小書房,接觸了更多的書,偷了更多的書。
莉澤爾給逃難的猶太人讀書
在那個戰亂紛飛的日子,莉澤爾在防空洞裡讀書,不光讀給自己,還有一起避難的人們。文字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它能撫平人們對空襲的恐懼,慰藉那一顆顆惶惶不安的心。
書裡的世界幫助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女孩偷書、閱讀、寫作、給別人讀書,用來餵飽自己的靈魂,並幫助著周圍的人,直到炮彈奪走了一個又一個生命,死神一次又一次來收走靈魂,而他最終因為寫作而成為街上倖存下來的唯一生命。
莉澤爾與養父漢斯
在世事無常命運多舛這點上原著設計的十分巧妙,令人回味,例如魯迪為躲避戰爭拒絕去軍校,但這卻註定了他英年早逝的命運,而被迫去參軍的魯迪爸爸卻成為全家唯一的倖存者;因為一個年輕人的嫉妒與賭氣,漢斯被擠到了卡車上最危險的座位上,他們卻因此交換命運——年輕士兵迎來死亡,而漢斯得以返鄉。電影裡漢斯的扮演者是我很喜歡的演員傑弗裡·拉什,他的演技不露聲色,平凡而真誠,絕對使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