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極簡主義」和「斷舍離」多抱有正面的評價,可是對「空無一物」的生活方式卻大多持有懷疑和不贊成的態度,甚至有人覺得太過極端,這些反饋的負面性更強。
比如,豆瓣上對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的簡介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這段描述也精準表達了大多數人對「空無一物」的認知,「偏執的整理欲望」「極致斷舍離到變態的地步」。
但是,如果說那些選擇空無一物生活的人極端又偏執,面對信息和物質如此豐富繁雜的社會時,為什麼這些極少數人的生活幸福指數更高呢?
日本極簡生活研究會是一所來自日本的編輯研究會,他們專注於研究有特色的的極簡生活方式,而「空無一物」完全符合極簡主義生活中的「有特色」這一特點,所以,他們隨機深度採訪了10位選擇「空無一物」生活方式的人,並彙編成《我選擇空無一物的生活》一書,向大眾展示了這些人選擇「空無一物」的動機,以及收穫,從而讓「空無一物的生活」具有了更積極及正面的影響力。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值得一提的是這10位選擇空無一物生活方式的人中也包括上面提到的日劇原版漫畫作者緩莉舞。通過閱讀她對「空無一物」的感受,我明白了,當房間空無一物時,生活反而能滿滿當當又多姿多彩。
而作為職業生活整理師的兩位受訪者,更以親身經歷和專業知識傳達了規劃整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雖然這幾位受訪者的出發點與人生目標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感覺自己當下生活得非常幸福。
那麼,這些選擇空無一物生活方式的人到底選擇的是什麼才讓他們如此滿足呢?
在《我選擇空無一物的生活》中,多位受訪者選擇空無一物這種極簡生活方式的契機都是地震。
有人因為地震,家裡的親人被過量的物品砸傷而住院,為了未來家人的安全,她選擇空無一物;還有人因為地震,固有的生活模式被打亂,無法用智能產品後她選擇了原始的生活物品,卻簡單又高效,從而發現空無一物能提高自己做家務的效率,還能讓一家人一起動起來,無形中提高了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度。
因為日本處於地震頻發區域,這幾位受訪者不幸的是已經經歷了未來也可能要經歷更多次會危及到生命的大地震,但是他們也很幸運,經歷過一次大地震後能夠明確到自己的家庭價值觀。
前者選擇的家庭價值觀是安全,她認為一家人平安健康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所以為了不再出現家中物品傷人的情況,她索性打造了一個空無一物的家,讓家庭成員擁有了更安全也更開闊的空間。
後者選擇的家庭價值觀更具有啟發意義:親密關係。看似她是想要提升做家務的效率為自己減負,但挖掘一下她的深層需求,她只是想節約更多時間和家人在一起,有更多的互動和交流,和家人在一起的休閒時光是她最幸福的時刻,所以她的家庭價值觀其實是親密關係。
不論單身還是已婚已育,不管家裡的成員有幾個人,只要有居住者,家庭的概念就是成立的。
只要經營家庭時圍繞著符合自己家庭價值觀的方向,就總是在舒適圈中的,自然會感覺到舒適滿足和幸福。
細看下來,書中的10位受訪者他們的家庭價值觀其實完全不同,只不過恰好空無一物這種形式可以幫助他們實現自己選擇的家庭價值觀罷了。
所以,他們在選擇空無一物的生活方式時,其實早已經擁有了明確的家庭價值觀。
以人為本的思維方式
肘是日本非常著名的極簡博主,也是《我選擇空無一物的生活》書中的其中一位受訪者。
他在受訪時說到:堆積的東西越多,就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去管理這些事物,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就會越來越少。
日本作為發達國家,對經濟和GDP增速的要求更高,消費行為不僅是滿足個人的購物慾望,更是承擔著一部分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責任。
因為有宏觀的經濟發展需求這種社會責任要承擔,整個大環境都在鼓吹消費主義,大量的購買行為導致個人在源源不斷地往有限的空間中填充物品,這讓很多工作或學業甚至因為家務忙碌的人根本無暇管理好數量龐大的物品,從而更容易陷入被物質把控生活節奏的處境中,更焦慮也更迷茫。
以肘先生為代表的少數選擇空無一物的人群,選擇以另一種方式來承擔他們的社會責任。
他們選擇物品時更為謹慎,時刻擁有主動權,本著物品要為自己服務的宗旨來選購物品。所有物品要完全符合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這樣物品只要實現它為自己服務的價值就可以了,自己則無需費心對物品的附加價值加以管理,這就節省了對物品進行分類、收納的一些管理時間。而這些節省出的時間,可以用於精進自己的工作專業度,或者用以休閒提升生活幸福感。
書中還有幾位受訪者也表達出了相同的觀點,空無一物的生活中,生活必備品都是自己百分百喜歡或者完全契合自己需求的物品。他們都把自己放在了生活的中心,讓自己變成生活的把控者,而非物品。幾乎每一個受訪者都說過類似的一句話:被自己真正喜歡的物品包圍著的生活,非常幸福。
看似很被動的說法,「被自己真正喜歡的物品包圍著」的前提是自己真正喜歡,而被包圍的中心也是自己。
所以雖然選擇空無一物,但實際上他們選擇的是自己把控一切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也就是所謂的「以人為本」。
認真對待生活的態度
在10位受訪者中,有兩位是專業的生活整理師。她們分享的從原本的生活到空無一物的生活過程有非常多涉及到整理的專業知識,其中的整理流程很具有代表性和參考意義。
《我選擇空無一物的生活》中,每一位受訪者都不是天生的極簡主義者,他們也都是經歷過多次調整與試錯,然後才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而其中的兩位專業整理師,他們則幸運很多,因為學習了專業的整理知識,她們是從實踐中跟著明確的指引順利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的。
其他受訪者在經歷摸索達到自己理想生活狀態的過程中,真正發揮作用的幾個步驟,與整理師的並無二異。
而日後的生活中,他們也都在不停運用這一套管理流程,不斷適應著人生每一個發生巨大改變的階段。
總結這套流程,共分為五步:
1、 思考先行
首先思考自己真正的價值觀和需求;
2、 以人為本
以完全滿足自己實際需求和價值觀作為選擇和決策的標準,篩選物品和關係;
3、 定位收納
為自己和物品做定位。明確自己的首要任務,將物品定位在能提高自己完成首要任務效率的地點。
4、 復盤調整
通過觀察生活,調整物品的數量以及人際關係;
5、 擁抱生活
因為少了物品的幹擾,更容易捕捉到生活中的小確幸。
所有選擇空無一物生活的人,都沒有隨心所欲對待生活,小到物品的選擇,大到社會關係的取捨維繫,他們都經過了深思熟慮層層篩選,他們雖然選擇空無一物,也是在選擇一種及其認真的生活態度。
《我選擇空無一物的生活》這本書中的前言寫到:看似簡單的一句「極簡主義生活」,實際上也是因人而異。
就像同樣的空無一物,書中的10位受訪者也可以因為選擇不同而把生活畫成不同的色彩。
那麼,新的一年,你願意把自己的生活畫成什麼顏色呢?
-END-
作者:豆瓣@庭柯
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