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海洋天堂》這部電影是我很早之前就看過的了,而且看了不止一遍,我還記得我在上學時期看的一遍的時候,電影最後片段讓我哭的稀裡譁啦的。
哦哦,不好意思,還沒有來得及說這部電影的大概內容:
這是一部很應俗的電影,是薛曉路執導,李連杰、文章、桂綸鎂等人主演的電影,獲金爵獎最佳影片提名,上映時間已經有十年之多,在豆瓣上的評分還是保持在高分行列。
電影中,剛過21歲生日的大福是個孤獨症患者,他的父親父親王心誠在妻子去世後,一個人將大福養大,而一次檢查中得出自己身患肝癌的噩耗,自感時日無多,如何安置大福的未來是王心誠最放不下的牽掛,在一開始他甚至有和兒子一同赴死的想法,但還是被兒子的求生欲望所打破。王心誠試圖將大福送回培智學校,但是學校、福利院一連串的拒絕令他倍感失落。王心誠急於教會大福生存的技巧,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總的來說,《海洋天堂》講述的並不是多麼複雜的故事,而是身患絕症的父親,為了守護孤獨症的兒子,付出所有的故事。
而站在現實的角度對這部電影進行解讀,我想給大家傳遞的一個理念是:
耐心的父愛,連孤獨症的孩子,都能被治癒。
一:來自星星的孩子
因為媒體們這些年對"來自星星的孩子"的宣傳,公眾對於孤獨症遠比過去了解,卻又在了解過程中,情不自禁地添上了一些美好的想像:孤獨症兒童都是高智商,雖然和他人交流困難,但是會成為大科學家。
而事實是,真實的孤獨症患者,更有可能是像王大福這樣,不僅僅是社會交流、語言發育等方面的功能障礙,更伴有精神發育遲滯。
精神發育遲滯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患者智能、社會功能等低於正常同齡人。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和社會適應困難,是其主要表現。
電影中的王大福,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坐車,甚至不會開門,全無他這個年齡應有的基本生活能力,並且還有擺手的刻板動作,就是非常真實的寫照。
王大福不僅天生患有孤獨症這一疾病,他所成長的家庭也是殘缺的,母親在生下她後因為無法面對這難過的事實,不久後便撒手人寰,父親王心誠可以說是又當爹又當媽,一把屎一把尿把患有孤獨症的兒子拉扯大,直到王大福的21歲生日。
二:父親的自私與無私
電影一開始向我們呈現的是一片蔚藍的大海,海上有一隻小木船在緩緩滑行,在無邊無際的大海襯託下,顯得多麼的渺小。
而坐在小木船上的父子倆就是我們的電影主人公王心誠和王大福。
只見父親王心誠將自己的腿會讓兒子的腿用繩子捆在了一起,看到這裡我們觀眾也隱約知道這是什麼用意,而患有孤獨症的王大福卻表現的渾然不知。
在捆好繩子後,父親王心誠對兒子說了一句:"兒子,我們走吧。"便拉著孩子縱身一跳,墜入了深海。
是的,這是由父親主導的一場自殺,可是由於兒子王大福從小便跟著在海洋館工作的父親長大,天性水性就好,很快他就受到本能的驅使,將捆綁在兩人腿上的繩子解開,帶著父親一起浮出水面。
自殺未果後的王心誠帶著兒子回到家,在吃飯的時候,他對孩子進行了提問:"那繩子是不是你解的?""你是不是不想跟爸爸一起走啊?"
然而患有孤獨症的兒子並不能很明確的理解並給出答案,但從他的面部表情和細微動作也可以看出,他是隱隱約約可以感覺到什麼的,所以顯得有些驚恐和逃避,這讓父親王心誠看了也很難過,情緒激動地上前迫使兒子與自己對視,繼續問:"你不走,爸走了,誰來管你啊!?"
看到這裡,還覺得王心誠這個父親有些自私的觀眾可能就一頭霧水了,而隨後的劇情就解釋了他問這句話的原因。
原來他突然被檢查出患有肝癌,而且已經是晚期階段,醫生的意思是時日不多了,這讓身為單親父親的王心誠感到很恐慌,但他不是為自己的病感到恐慌,而是擔心自己要是病逝了,患有孤獨症的兒子要怎麼生活?
於是也就發生了開場的自殺事件,其實是一個父親的無奈之舉罷了。
你說他是自私,確實,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想要帶著孩子一起離開。
但也不能否認出發點是無私的,因為處於父親對孩子的愛,不忍心將患有孤獨症,沒有生活能力的是在獨自留在人世間。
自私和無私,其實都是源於愛。
三:父親的耐心
孩子得了孤獨症?他不一定是天才,卻一定是需要你陪伴與撫慰的小寶貝。
在決定利用剩餘的時間鍛鍊兒子王大福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後,王心誠便開始了漫漫康復路。
在培養方面,很多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王大福都是呈現零基礎狀況,在這個過程中,同一個簡單的動作可能要重複數十甚至上百次,兒子王大福都不能掌握,這讓他感到很挫敗和焦躁,也有情緒失控的指責:"這麼簡單,你怎麼就學不會呢?!"
而事實上,是真的學不會。
因為大腦功能受損,對於普通人來說非常簡單的技能,如吃飯穿衣等,在孤獨症患者眼裡,卻無異於上青天。
康復訓練是孤獨症患者症狀改善、提高生活質量最有效的辦法,實際操作起來,卻並沒有那麼容易,需要絕對的耐心。
所以雖然有過急躁,王心誠還是耐下心來指導。
孤獨症患者在情緒方面也是很陰晴不定的,因為他們更多的是遵從自我的感受,這一點在電影中也有體現,比如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即使,好朋友玲玲耍雜技需要用到球,大福就從別人那裡搶了球,想送給玲玲,被莫名搶了球的普通人不理解,進而引發了衝突,直到王心誠趕到。
因為球被父親拿走,情緒失控的王大福便憤怒的張嘴咬了他。
成年人的咬合力真的不容小覷,更何況是情緒激動情況下更甚,然而王心誠理解兒子,即便手已經被咬出血,他還是阻止了其他人想拉開他們的想法,耐心的把兒子抱在懷裡,安慰道:"沒事沒事。"
四:愛本身就是奇蹟
故事的最後,奇蹟沒有發生,父親王心誠因為癌症發作而離開這個世界。
而經過了耐心培養下的王大福也終於慢慢學會了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出門,進而可以一個人坐公交,從收養他的機構自己坐車到到爸爸上班的海洋館。
雖說沒有奇蹟的發生讓父親得以陪伴孩子更長久的瞬間,但其實王大福的轉變和能力提升也是一個奇蹟的表現。
這個奇蹟就是父親對他的耐心和愛。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會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出現一些矛盾,當然做父母的不會小氣到和孩子一番計較,每次對孩子訓斥之後也是自己後悔,不過每一次的爭吵所留下的心理陰影是不容忽視的。
可不論是由於什麼原因導致親子之間出現了隔閡,我們做家長的也都應該更主動一些去化解矛盾,尤其是很多寶爸們給我說自己和孩子之間總是顯得很生分,其實說到最後還是互動和溝通方面的問題。
只要家長多一些時間和精力去觀察和陪伴孩子,孩子感受到了溫暖和關愛,自然也就會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家長們不必採取強硬的態度去逼迫孩子,那樣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我是一個分享知識的寶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專注育兒知識和分享育兒經驗,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關注我,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