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似與常人無異,但心智卻永遠定格在孩童時代;
他很「笨」,不與人交流,分不清10塊、5塊;
他脾氣很怪,會莫名其妙地突然爆發,嚇壞旁人;
在他的世界裡,水是他最好的朋友,只有魚兒跟他一起玩耍。
他有個很愛他的爸爸,照顧他的飲食起居,24小時形影不離。
每天出門,他都會牽著爸爸的手,乖乖地走在身旁。
他也很愛他的爸爸,這種愛隱藏得很深,卻感動了很多人。
這就是大福——電影《海洋天堂》裡的一名自閉症患者,讓我們一起走進大福和爸爸的世界。
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大福(文章 飾)與父親王心誠(李連杰 飾)坐在一隻小木船上緩緩前行,在無邊無際海洋的映襯下,他們顯得如此渺小。
父親將自己的腿與兒子的腿用繩子捆在了一起,「兒子,我們走吧。」他們縱身一躍,墜入了深海之中…
大福從小跟著在海洋館工作的父親長大,天性愛水,在水裡就像魚兒一樣。因為他水性特別好,在父親帶著他自殺時,他在海中解開了綁在兩人腳上的繩子,救了父親和自己。
王心誠作為一個父親,其實深愛著自己的孩子。由於大福是一個孤獨症患者,所以即使大福21歲了,父親還時時刻刻把他帶在身邊,和他玩捉迷藏,玩撓痒痒。
可他為什麼要帶著兒子尋死呢?原來父親被檢查出患上癌症,已經到了晚期,生命只剩三個月時間。如何讓大福在沒有了父親的日子裡還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下去成了問題。王心誠既要頑強的抵抗病痛,還要揪心大福以後的生活。
起初,王心誠想找一些能夠接受大福的機構,學校。幾經周折,總算找到一家願意接收21歲的大福的機構。
只要能安置好兒子,死對於王心誠來說只是一件小事,自己可以坦然面對。但大福從來沒有離開過父親,沒有離開過父親工作的海洋館。所以他在福利機構根本無法容忍陌生的面孔,枯燥的日子——不願意吃飯,睡覺,煩躁,咬人。最後父親只好把他帶回家。
王心誠要在自己為數不多的日子裡,教會兒子必要的生存技能,並且為兒子找到一個能夠生活的地方,這很困難。王心誠絕望之中選擇帶著兒子自殺。
但他們沒有自殺成功。
在大福的世界裡,水是他最好的朋友,在父親工作的海洋館中,大福每天都會在水池中遊泳,並且跟小動物上演親密互動。
也許,只有在海洋館中,大福才能做回真正的自己,褪去自閉症的外衣,如同一條魚一般在水中自由暢遊。
王心誠覺得,可以讓大福在自己最喜歡的海洋館裡快樂地生活下去,這才是大福此生需要的生活。海洋,水,海龜,魚。於是為自己制定了看似不可思議、不可能完成的計劃——教會大福在海洋館「上班」。他費勁心力地教大福自己坐公交車去海洋館,在海洋館擦地擦玻璃。甚至由於大福到了該下車的站臺,沒有下車,而生氣地打了大福。然後再不厭其煩地教大福說:「有人下車,有人下車.」
曾幫助過大福九年的劉校長在得知王心誠家庭現狀後,決定收養大福。王心誠試著讓大福獨立生活在學校宿舍裡,可大福在離開父親第一晚便發病了…
無奈之下,王心誠只好搬到學校宿舍,與大福繼續生活在一起。在這最後的時光裡,也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父親對兒子的無比擔憂與不舍,以及兒子對父親深深的依賴。
王心誠就這樣眼看著自己活在這個世間的時日越來越少。
傍晚,王心誠看到大福在海族館裡面一邊追逐一個大海龜,一邊露出幸福的笑。
於是,王心誠立刻回家自製了龜殼,背在自己身上。他要讓大福相信,那隻每日跟他在一起玩的海龜就是爸爸,爸爸就是那隻海龜,會永遠陪在大福身邊。幾次,身患重病的父親,幾乎被水嗆死。還笑著對大福說:「你看爸爸像不像海龜,爸爸就是那隻海龜。」
「兒子,這個是你,這個是老爸。你要跟著老爸一起遊。」
「大福,爸爸像不像海龜?」
「大福,爸爸就是海龜,爸爸會永遠陪著你。」
王心誠去世了。大福再也沒有了爸爸的保護。但他必須像男子漢一樣學會獨立生活。
他自己起床,穿衣,煮雞蛋,走著曾經同父親每日必經的那些臺階,上公交車,到站下車,然後在海洋館打工,自己吃飯。
沒有了父親的陪伴,他顯然很孤獨。但他沒有再像曾經一樣哭著鬧著,他做到了獨立生活,並且做得很好。
影片結尾,當大福在水下和海龜一起遊泳的時候,微笑著抱在了大海龜的身上,那一刻,我想他心裡是在思念父親的。即使身為孤獨症患者,即使無法正常地表達情感,這也並不代表大福不懂得什麼是父親,什麼是思念,什麼是喜歡。在他的世界裡,他其實分辨得清那些生離死別,只是他沒有懷著傷感,而是抱著父親的期盼,去面對生活。
「可有些事,我還是想讓大福弄明白,要不我不放心。」
父親放心了,因為大福可以自己過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