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屆金馬頒獎禮上,年度最佳紀錄片獲獎導演傅榆發表了不合時宜的政治感言。其所引發的效應遠遠高於金馬獎本身,由於可查資料較多,筆者就不在此累贅了。
好奇的是,這個在之前名不見經傳的傅榆,究竟是什麼人?
傅榆,1982年生人,父親是馬來西亞華人,來臺求學定居;母親是印尼華僑,9歲至臺灣長居。傅榆稱自己成長於「外省」家庭中,卻又不是真正的外省人,與真正的臺灣歷史脫節,「我的身份比較奇怪啊,比較尷尬。」
傅榆曾多次在採訪中回憶自己作為外省家庭的一部分成長的經歷。小時候她因聽不懂臺語,而常受到同學排擠,開始覺得自卑,無法融入「本省」這個族群。進入高校之後,更覺得自己與周遭同學格格不入。
「不會講臺語」、「外省」、「天龍人」這些標籤貼在傅榆身上,讓她覺得很不是滋味,覺得自己是「外人」,無法融入「臺灣」這個群體。
傅榆的家庭對國民黨認同感極高,母親自認是中國人,他們對於民進黨、泛綠陣營充滿厭惡,耳濡目染間,傅榆的想法也曾傾向於父母,但離家上大學後改變了。傅榆認為:「(以前)這不是我自己的選擇,是我以為世界就是這樣。」
傅榆曾參與拍攝「太陽花學運」紀錄片《太陽不遠》、記述大陸學生參與臺灣社會運動的《我在臺灣,我正青春》。此次獲獎的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臺灣》以學生運動帶頭者陳為廷與大陸學生蔡博藝為拍攝對象的作品。
在傅榆曾經作品《不曾消失的臺灣省》的最後一段,鏡頭裡只有傅榆一人,畫外音詢問傅榆為什麼要拍這部短片:「你真的認同臺灣嗎?還是你只是不想被取笑,想被接受?不想被排擠?」「你到底想要大家認同你什麼?」
傅榆回答:「我只是想要得到那些不認同我的人的認同。」
傅榆曾經被自己的身份認同深深困擾,臺灣之於傅榆是一種情感投射。傅導演的政治立場更像是一種自我情感的宣洩,而「臺毒」只是她卑劣的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