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金馬獎,張藝謀、鄧超孫儷夫婦、胡歌、徐崢、周迅、舒淇、劉德華、劉嘉玲、鞏俐等眾多大陸電影人帶著誠意出席,顯示了對金馬獎這個藝術殿堂的尊重,也是主動交流的表現。可是臺灣女導演傅榆的一番發言,引發了大陸電影人的強烈不滿,她的發言直接玷汙了金馬獎這個純粹的藝術殿堂,導致了大陸電影人對金馬獎的厭惡。
而今年金馬獎不僅頒獎典禮與金雞獎撞期,而且還遭遇大陸電影人的集體缺席,只剩下臺灣電影人自娛自樂,星光黯淡,淪為笑柄。
近年來,大陸電影人已經成為了金馬獎的絕對主角,幾乎壟斷了金馬獎。
2016年第53屆金馬獎,大陸電影人血洗金馬獎,包攬了金馬獎四大獎,範偉憑藉《不成問題的問題》獲得影帝,周冬雨和馬思純憑藉《七月與安生》榮獲影后,《八月》獲得最佳影片獎,馮小剛憑藉《我不是潘金蓮》獲得最佳導演獎。
2017年第54屆金馬獎,大陸電影人也幾乎橫掃了金馬獎四大獎,文晏憑藉《嘉年華》獲得最佳導演獎,塗們憑藉《老獸》獲得影帝,惠英紅獲封影后。
2018年金馬獎更是大陸電影人的高光時刻,金馬獎23個獎項,有14個獎項由大陸電影人獲得,《大象席地而坐》獲得最佳影片獎,張藝謀憑藉《影》獲得最佳導演獎,徐崢憑藉《我不是藥神》加封影帝。
如今,大陸電影人集體缺席金馬獎,金馬獎失去了近十年來支撐電影節優質電影和演員的主要來源,變成了臺灣島內獎,影響力已然大不如前,競爭力下降了好幾個檔次,就連臺灣綜藝天王吳宗憲都笑稱「今年金馬獎最容易拿獎啦」。
而近日來,金馬獎又再遭重創,金馬獎的重量級贊助商都悉數撤銷贊助,先是手機品牌Oppo和瑪莎拉蒂率先退出贊助,緊接著,寶格麗和伯爵也相繼退出金馬獎活動,就連臺灣本土企業長榮航空也撤銷了對金馬獎的贊助。隨著各大讚助商的退出,金馬獎徹底「裸奔」了。
失去了大陸優秀電影,沒有了大牌明星,雪上加霜的是各大讚助商也都退出了金馬獎活動,這樣一來,金馬獎處境十分艱難而又尷尬,出現「史詩級慘澹」,就連臺灣資深媒體人唐湘龍都感嘆「此情此景令人不勝唏噓」。
而造成金馬獎今日如此尷尬的局面,完全就是金馬獎自做自受,咎由自取的結果,而這一切都由臺灣女導演傅榆的那番言論引起的。
近日,傅榆一直以「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名義四處巡演。如今金馬獎處境艱難,而導演傅榆卻還一直打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旗號四處巡演,她這樣的行為,引發了一些臺灣電影人的憤怒和不滿。
連日來,臺灣電影人廖哲儒在臉書上多次發文怒斥傅榆的所做所為。
在他看來,傅榆這樣的不負責任的言行令人感覺格外諷刺,她愧對李安、侯孝賢等電影前輩和所有華語電影人,傅榆龜縮在電影背後,讓資深電影人替她背黑鍋,真的枉為電影創作者,這樣的行為令人不齒,「太陽那麼大,卻躲在花的陰暗裡,原來她們的青春,都給了無恥」。
8月26日,臺灣電影人廖哲儒又再次發文憤怒地譴責傅榆,他表示每次看到金馬獎的訊息,內心都無比心痛,並對傅榆的「嘴炮」行為表示強烈地不滿。
作為華語影壇的三大獎,金馬獎和金像獎、金雞獎一直都並重。金雞獎比較嚴肅,官方色彩較強,注重影片的主旋律;金像獎偏商業,往往兼顧票房和口碑;而金馬獎更側重藝術,對獲獎影片的票房並不看重,因此備受文藝電影人的青睞。
隨著香港電影的沒落,金像獎影響力下降,金馬獎因其強大的包容性和權威性,一度被譽為「華語影壇的奧斯卡」。去年,李安導演更是憑藉一己之力將金馬獎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而今年金馬獎淪為臺灣島內獎,風光不再,又失去贊助,步履維艱,也就難怪臺灣電影人會如此憤怒了!罪魁禍首傅榆也就自然成為臺灣有識之士口誅筆伐的對象了。金馬獎淪落至如此難堪的境地,真是自作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