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老照片:同治皇帝接見使節,慈禧太后臉色陰沉凶相畢露

2020-12-23 騰訊網

時光荏苒,100多年的時間在歷史長河中不過是彈指一揮間。但對現實世界來說,卻是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叱吒風雲的人物早已作古,那些驚天動地的事件早已無跡可尋,那些金碧輝煌的建築早已化作煙塵……今天,我們通過一組老照片,找尋晚清社會的蛛絲馬跡。

杭州街頭戴枷示眾的犯人。

枷板上的字樣表明,杭州上城警察局判了他半個月的戴枷示眾刑罰。左側字條還寫著他的姓名和所犯罪行,可惜字跡模糊難以辨認。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大門。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是清廷的外交機構,1861年成立,1901年更名為外務部。匾額「中外禔福」四字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遐邇一體,中外禔福,不亦康乎?」也就是祈求平安無事的意思。

同治皇帝會見英法美俄等國外交代表。

1873年6月29日,恭親王奕訢帶領各國外交代表進入西苑紫光閣,同治皇帝在此會見了他們。清朝海關外籍職員託馬斯·查爾德拍攝了這個場景,但照片已不存,英國檔案館保存了根據他的照片繪製的複製品。

吸鴉片煙的瘦弱青年。

我們在中學歷史課上學到過,鴉片深深毒害了晚清社會,加劇了積貧積弱的局面,這張照片就是一個縮影。一個青年躺在木板床上,身邊放著煙燈、煙槍等工具,眼神迷離,似乎剛剛過完癮。據《慕雅德眼中的晚清中國》一書提供的數據,1880年代,清朝吸食鴉片的人數達到頂峰,在800萬左右。

廣西欽州盲人學校的師生。

清朝傳統的教育體系中,沒有專為殘障人士設立的學校,這些邊緣人群完全沒有融入社會的機會和能力。隨著西方傳教士和教育者帶來新理念新方法,培養殘障人士的生產生活能力受到廣泛關注。

慈禧太后珍貴影像。

照片中的慈禧太后衣著精美、裝扮精緻,面部沒有笑意,臉色陰沉、凶相畢露,隨時可能大發雷霆。她性情古怪、喜怒無常,身邊的太監、宮女如有失誤,往往遭受很重的懲罰。

冬季採冰的場景。

採冰這一傳統歷朝都有,一般在農曆的十二月和正月天氣最冷的時候進行。工人用T形冰鑹在冰凍的河面上一點點鑿出方形冰塊,再用勾子拉出來。採好的冰馬上送冰窖儲藏,等來年夏天賣給富貴人家降溫納涼。

山東街道上擁擠的隊列。

隊列裡有「清道」旗,有黃龍旗,有華蓋,很可能是官老爺出巡。

一個家庭的「全家福」。

看他們的裝束,並非大富大貴之家,甚至幾個孩子的衣服又髒又破。他們能拍攝一張「全家福」並流傳下來,實屬不易。

面帶微笑的年輕女子。

這位女子頭戴「大拉翅」、上身穿褂子,是旗人貴婦的典型風格。不過,她下半身穿馬面裙,很明顯又是漢族婦女的服飾。她身上體現出晚清時期普遍存在的滿漢交融的特點。

相關焦點

  • 晚清老照片:同治皇帝瑜妃年輕時姿容絕代,大臣騎馬出行威風凜凜
    圖為晚清時候,一位高管在娶媳婦,門口都沾滿了各種前來祝賀的大臣,自古至今都一樣,有權有勢的人結婚一定是有排面又熱鬧。圖中右女為同治皇帝瑜妃,瑜妃為赫舍哩氏,年輕時姿容絕代,豔冠後宮,並且精通文墨,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只是,瑜妃十分不幸,入宮沒幾年同治皇帝就駕崩,19歲做了寡婦。
  • 晚清冷歷史,不為人知的慈禧太后,老佛爺居然也是果粉
    因為「老佛爺」一詞出自滿語的「曼柱」的音譯,最早指代「女真氏族最高統帥」的意思,又有「吉祥的」「佛爺」等含義,大清入關之後,被漢化成了「佛爺」,而後「老佛爺」成了(慈禧之前)清朝歷代皇帝的專屬稱謂,象徵著九五之尊的威嚴。
  • 1908: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最後的較量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兩人都意識到自己快不行了,但兩人都暗自憋著勁,盼著對方先死。
  • 同治皇帝死因之謎揭曉!專家:19歲死於花柳病,不關慈禧太后的事
    當然,當年傳聞同治皇帝得了這樣的病後,第一時間也是很羞恥、恐懼的,這樣才導致了他錯過了救治的最佳機會。當時的慈禧太后也是為了顧全皇家顏面,給皇帝讓御醫以治療天花的方式治療,延誤了時機,最後病情惡化駕崩。皇帝為什麼會得這樣的病?
  • 晚清罕見老照片:慈禧帶著光緒逃到西安,最後一位是光緒的寵妃!
    晚清罕見真實老照片:慈禧帶著光緒逃到西安,圖為慈禧等人到達京城時,眾多官員和官兵迎接他們的情景,場面猶如打了勝仗回來。 晚清罕見老照片:清朝法庭內之法官、衙役、官差及罪犯,旁坐者為主控官。約1900年攝(光緒26年),也不知道這位犯人所犯何罪。
  • 晚清老照片:慈禧太后與太監玩遊戲,李鴻章老態龍鐘行走困難
    今天給大家展示一組晚清老照片。這些照片記錄的場景距今100多年,今昔對比,我們可以直觀感受100多年的歷史巨變。1903年,慈禧太后與太監玩扮演遊戲。慈禧太后有扮演普陀山觀音大士的愛好,因為這樣能使她看上去更加慈祥。1903年她接觸照相機之後,就讓人把這一幕拍攝了下來。太后身邊站了兩位護法,均由她寵信的大太監扮演,左為崔玉貴,右為李蓮英。
  • 末代皇帝溥儀和那英的父親照片曝光難道那英真的是慈禧太后的後代
    溥儀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任皇帝,而那英是著名歌手,是現今歌壇大姐大般的存在,這兩人會有什麼關係呢?原來有人扒出了一張過去的老照片,這是一張關於那英父親那紅生和末代皇帝溥儀的照片。其實一張老照片能夠告訴我們很多信息,下面這張大合照據說是當年末代皇帝溥儀在他的皇叔載濤家拍攝的,而有人在這張清朝皇室的大合影中看到了那英的父親那紅生的身影。
  • 慈禧太后的「情人」榮祿,最後官居幾品?位極人臣,大概就是如此
    清鹹豐十一年,鹹豐皇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獨子載淳繼承大統,登基為帝,是為同治皇帝。同治皇帝登基後,其生母懿貴妃「母憑子貴」,尊封「聖母皇太后」,尊上徽號「慈禧」,她就是實際掌握晚清政權長達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
  • 慈禧精心培養的同治皇帝,為何19歲去世了?死因終於找到了證據
    那麼同治皇帝的一生,到底怎麼回事,今天就為大家揭開這一切的答案。同治到了讀書的年齡,慈禧就為他挑選了,當時清朝最好的老師。慈禧也是按照自己的規劃,給同治上學習計劃,慈禧本身就打算,把同治皇帝打造成「清朝最有豐功偉績的皇帝」,可見慈禧作為一位母親,還是非常的合格的。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樣的皇帝可以說是非常的幸福了,其實不是這樣的。
  • 同治皇帝的皇后,頂撞慈禧時,為何驕傲地說自己是從大清門進來的
    就算開啟了,那也只有皇帝皇后、太上皇皇太后這個級別的人才能走。那麼我們就能明白了,為啥同治皇帝的皇后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為何如此驕傲的原因了,她敢用這件事來頂撞慈禧,慈禧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一、從大清門抬進來的皇后壓根就不多。大清門一般不開,開了也是為了迎接一些喜事。其中皇帝大婚的時候,大清門的確是開的,不過如果娶的是妃嬪,那麼妃嬪的轎子只能從神武門走。
  • 慈安太后的手段不亞於慈禧
    長久以來,慈安被慈禧的光環所遮掩,總是被誤解成一個可有可無、老實無用的窩囊太后。由此可見,在鹹豐皇帝心裡,慈安佔據著多麼重要的地位。鹹豐皇帝駕崩後,原本沒有政治野心的慈安,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她不得不面對自己不感興趣的國家政務。然而,朝臣們很快就發現,慈安太后的政治頭腦和韜略,同樣不容小覷。  年幼的同治皇帝即位後,慈安和慈禧開始了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的政治生涯。
  • 晚清老照片:慈禧太后在雪天漫步頤和園,大家庭五代同堂場面壯觀
    晚清時期照相機的出現,極大豐富了歷史的維度,在文字和器物之外,有了更加真實可感的影像。這些珍貴的影像記錄了一幅怎樣的社會面貌呢?
  • 晚清最後一個賢王,讓慈禧愧疚一生,人稱「鬼子六」的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道光帝的第六子,歷經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個朝代,對大清的延續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晚清政壇上一顆璀璨的金星。在《走向共和》中,恭親王奕訢的戲份很少,其光芒也被李鴻章、張之洞、翁同龢、慈禧、光緒帝等所掩蓋。
  • 歷史上真實的麗妃:慈禧太后最大情敵,憑什麼得到慈禧的優待?
    ,一直是一個神秘的女人,因為她是鹹豐帝的寵妃,也是慈禧太后最大的情敵,在很多影視和文學作品中,將麗妃描寫成了爭風吃醋的美女,是慈禧的眼中釘和肉中刺,還有傳聞說慈禧太后效仿呂后對待戚夫人的手段,下令將麗妃做成「人彘」,麗妃受盡凌辱,最後慘死,然而真實的歷史上,慈禧和麗妃的關係並沒有那麼糟糕。
  • 同治皇帝為何會染上花柳病
    現在一般認為同治皇帝死於天花,至少官方記錄如此。但也有人認為,同治皇帝可能是死於花柳病,也就是性病,很可能是梅毒。根據外國醫學團體的內部報告,同治皇帝至少在幾年前就染上了梅毒,並且由於病情的發展而導致了他的死亡。同治皇帝是個傀儡,上面有恐怖的生母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為了徹底掌握大權,從小對兒子進行打壓和嚴控,所謂好就罵、不好就打。
  • 慈禧太后「年輕時」彩色老照片:丹眉鳳眼,如出水芙蓉般美豔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沒人,可能和四大美女,命運有著很大的差別,她就是慈禧。慈禧太后年輕時候的彩色老照片,丹眉鳳眼,如出水芙蓉般美豔,也難怪鹹豐皇帝後宮佳麗三千,卻獨寵她一人。 說起慈禧,很多人對她恨罵不絕,作為晚清時期的當權者,卻沒有做出任何功績。說慈禧是個沒有能力的人,但她身為女子,卻能穩住朝廷,讓人覺得她還是又能了的。
  • 慈禧太后的兩位女官都不得善終,她們就是德齡和容齡兩姐妹
    慈禧太后晚年經常接見各國使節和他們的夫人,她需要了解外國的新事物,想找個秘書, 慶親王告訴她,外交官裕庚的兩個女兒德齡、容齡通曉外文及西方禮儀,慈禧太后就下旨召裕庚的夫人帶同德齡、容齡姊妹入宮覲見,德齡與妹妹容齡就成了慈禧太后的女官,還擔任了慈禧太后與西方國家使節夫人們交往時的翻譯。兩年後,德齡姐妹出宮回家,後來清朝滅亡了。
  • 晚清罕見老照片:40歲的慈禧,出嫁前的婉容,最後離宮的3個宮女
    作為晚清政權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當然也成為了首批留下照片的人。在故宮博物院整理出的照片清宮老照片中,圖上這張照片是現存慈禧最早照片。據故宮博物院專家介紹,這張照片是慈禧40歲壽誕時,由美國駐北京外交使臣拍攝,然後回贈給慈禧的禮物。可見,這張照片上的慈禧,比20世紀初慈禧照片上的形象年輕很多,面容很飽滿,幾乎沒有皺紋。
  • 慈禧太后為什麼可以垂簾聽政?
    同治皇帝只有六歲,沒辦法親政。所以,以肅順為首的贊襄政務八大臣,在鹹豐帝死後,統攬了審閱奏摺,並擬旨的權利。最後才拿到慈禧和慈安兩宮皇太后那裡蓋上「同道堂」和「御賞」印,這道諭旨才算生效。其實同道堂也不是給慈禧的,是給小皇帝的,但是,慈禧是小皇帝的生母,所以,也算是給了慈禧了。後來,精明的慈禧意識到,八大臣根本就沒把奏章給兩宮看,那麼兩宮皇太后又怎麼知道諭旨是不是正確的呢?這不就等於兩宮皇太后變成了兩個人形圖章了?
  • 晚清最後一個賢王,讓慈禧愧疚一生,人稱「鬼子六」的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道光帝的第六子,歷經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個朝代,對大清的延續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晚清政壇上一顆璀璨的金星。在《走向共和》中,恭親王奕訢的戲份很少,其光芒也被李鴻章、張之洞、翁同龢、慈禧、光緒帝等所掩蓋。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沒有奕訢,也就沒有後來的慈禧老佛爺,甚至大清也延續不了那麼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