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癌症親人解脫的手段,不應包括安樂死

2021-01-18 騰訊網
生死自古是道難題

庭審現場,公訴人宣讀了死者吳敏生前寫的陳述書。吳敏在陳述書中表示,病情進入晚期後,「實在是痛苦得不得了,才想找個人開車把自己撞死。」吳敏此前有過自殺,是在2017年5月份,「在家喝了農藥,後來救好了。」吳敏和徐紅偉是朋友,兩人相識10多年。吳敏覺得他心腸好、老實,就想讓他幫這個忙。

一開始徐紅偉並沒有答應,他在庭審現場稱,之後吳敏「一天打一個電話」,求他幫忙,其丈夫王斌也表示,絕對不會追究他任何責任。2017年6月15日,吳敏再次給他打電話時,他才答應。

肇事車輛的行車記錄儀顯示,當晚9時許,徐紅偉駕車到達事發路段時,吳敏行動緩慢地走在路上。徐紅偉開車撞了上去,隨後下車打了個電話,接著回到了車上,將車輛向後倒退約20米,再次從吳敏的身體上碾軋過去。

兩名被告人在庭審現場。公訴人指出應當以故意殺人罪追究兩人刑事責任,但可從輕處罰。圖/句容市人民法院

經句容市公安局法醫鑑定,吳敏系宮頸癌術後轉移至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車輛撞擊所致損傷對其死亡進程稍有影響;其被車輛撞擊所致的損傷程度為輕傷二級。(新京報《江蘇一女子患癌求朋友開車撞死自己》2018.04.07)

案件過程驚心動魄,新聞當事人命運讓人感慨。這起慘烈的以車禍偽裝的幫助自殺案件,讓人想起國內安樂死第一案。

1986年,陝西漢中市醫生蒲連升應家屬跪求,給一名叫夏素文的「肝硬變腹水」患者給出了100毫克複方冬眠靈處方,處方上註明「家屬要求安樂死」。事後,醫生蒲連升和患者兒子王明成均被逮捕。這就是中國安樂死第一案。

醫生蒲連升

1991年4月6日,漢中市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被告人蒲連升在王明成的再三要求下,同其他醫生先後向重危病人夏素文注射促進死亡的藥物,對夏的死亡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其行為已屬剝奪公民生命權利的故意行為,但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構成犯罪。」

2003年,為母親求得安樂死的兒子王明成罹患胃癌,他要求安樂死未果,在病痛折磨中去世。

2001年,蒲連升主動接受央視採訪說,「現在別說他們跪下,就是拿10萬,100萬,我也不可能給他做的。我要奉勸和我一樣的大夫,在國家沒有立法以前,最好不要幹這種事情,免得重蹈覆轍。」

法律意義上的「安樂死」,是指病人為了結束病痛折磨,在醫生協助下用致命劑量的藥物實施的無痛苦致死術,因為是積極致死行為,所以醫生的行為符合刑法上關於故意殺人的定義。

其實求死和幫助自殺現象有著古老的歷史。

電影《楢山節考》劇照

今村昌平的電影名作《楢山節考》來源是日本民間傳說改編的小說,講述了這樣的故事:日本信州深山的一個小村子裡,由於貧困,依據數百年來沿襲下的傳統,活到70歲的老人要被長子背到楢山上丟棄,被叫作參拜楢山神。片中刻畫了老太婆面對大限的坦然,甚至是「積極」。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延續子孫的生路。

幫助老人「自殺」的棄老現象在世界各大洲的民間傳說中廣泛存在。在國內,有學者認為湖北的「寄死窯」、山東的「模子墳」,還有山西的「生藏」,就是棄老習俗的遺蹟。湖北一些石窟的門栓在外,是判斷的證據之一。

「寄死窯」是一種坦然死亡、自我死亡的場所,所以,人們又叫它為「自死窯」、「待死窯」

當食物短缺成為日常,為了生存下去,殘忍的棄老現象就會在一些生存環境極度艱苦險惡的區域和族群中產生。

而相對應的,在各地傳說故事中,又不約而同存在一類民間故事,那就是隱藏老人智救王國的故事,這類故事敘述的都是人們由棄老轉變為敬老過程,轉變都是源於外因的衝擊。(《難以相信中國發現大量棄老遺蹟》《中國國家地理》2009年第9期黃紹堅)

從繁衍的角度看,這一現象體現了人性中自我犧牲的悲壯,但也難以否認,棄老賤老也是人自私的體現。江蘇句容的案件中,同樣能讓人品味到這些複雜的滋味。

今天現代人求安樂死的原因,集中在終結疼痛,保持尊嚴。現實中有法律障礙,有人在電影裡實現了夙願,它體現了創作者自己的人生觀。

《非誠勿擾2》劇照

電影《非誠勿擾2》中,成功的商人李香山意外得了絕症,在親身出席了朋友秦奮為自己操辦的精彩葬禮,並處理好一切後事後,選擇了投水自盡。但葛優飾演秦奮一角將李香山帶到海南乘船出海,並轉身迴避的舉動,其實已經涉嫌幫助自殺,構成間接故意殺人。

安樂死可能讓醫患雙方都上癮

目前已立法容許安樂死的地方有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和美國的俄勒岡州等地。

眾所周知,荷蘭是最早開了安樂死立法先河的國家。現在情況怎樣呢?

2002年,荷蘭成為全球第一個將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一年後,1815人在該國尋求安樂死;到2013年,數字升至4829,達到全國死亡人數的3%。2017年荷蘭合法死於安樂死的數字是6585人,增幅超過8%。

看起來幫助自殺這件事上,醫患雙方都會成癮。

更具爭議的是,媒體報導,2013年,荷蘭共有42人因「嚴重精神問題」安樂死,而2012年和2011年分別只有14人和13人。

2016年,荷蘭一名20多歲的年輕姑娘,因為走不出童年遭受性虐待的可怕陰影,飽受身體和精神疾病困擾,最終她選擇以安樂死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事件引起軒然大波,殘疾人權組織「遙遠聲音」成員尼基·肯沃德說:「精神疾病專家竟然會把安樂死作為一個性虐受害者的最終選項,這太恐怖了。」(《身心備受折磨荷蘭性侵受害女孩接受安樂死》中國日報網站2015.05.13)

至少人們現在看到了兩點現實問題,一是安樂死數量和佔比在迅速提高,這意味著安樂死的審定過程變得容易。二是一些精神問題的安樂死案例出現和增加。據此批評者認為荷蘭安樂死現象已經「失控」。

其實,說來說去安樂死都繞不開最基本的批評:安樂死的實質是幫助自殺,安樂死無法迴避道德風險。所謂病人的真實意志並不容易判斷。

人到底有沒有能力,有沒有權力制訂和掌控安樂死程序,這些根本爭議是安樂死無法普遍落地的根本原因。

被稱為死亡醫生的安樂死推動者傑克·科沃基恩在美國被判刑

在評價一名重病早產兒是否應該安樂死問題時,英國醫學專家約翰·懷厄特指出:「人為死亡不在醫學範疇。」他說:「大多數醫生和健康專家們認為,一旦在臨床實踐中引入人為死亡,醫學的本旨就被改變了。它將變成主觀判定誰的生命更有價值。」醫學就變成了一種社會工程學,縮短那些「沒有價值的生命」。(《英國熱議對重病嬰兒實施安樂死》新華網2006.12.09)

好的鎮痛藥未必會讓患者成癮,更何況是用於臨終關懷,更不該糾結這個問題

關於涉及病人尊嚴的鎮痛問題,當前醫患雙方對用藥的概念恐怕都需要更新。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濟生曾說,「中國癌症患者不怕死但怕痛,這是因為給他們止痛的嗎啡用量不夠,這完全是醫患對嗎啡鎮痛存在認識誤區所造成的。」

據2015年2月《瞭望東方周刊》的報導,目前中國每年的嗎啡用量約為253千克,人均消耗量為0.203毫克,在123個向聯合國國際麻醉品管制局報送嗎啡醫療消耗量的國家中,中國排名第107位。

上海市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腫瘤科副主任張俊說,「患者家屬確實有誤區,但是我希望大家能知道,嗎啡給癌痛病人所帶來的獲益大於它的副作用,這不應該成為接受癌痛治療的障礙。」「大量臨床實踐證實,癌症患者因長期使用嗎啡止痛而成癮者,極為罕見。」

上世紀80年代中國還沒有中長性的止痛藥物,癌症病人有的會打杜冷丁。杜冷丁的使用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導致煩躁、焦慮及癲癇發作,而杜冷丁的鎮痛作用僅為嗎啡的1/10-1/8。一針杜冷丁,只能緩解兩個小時的疼痛,且當時控制極其嚴格,每個醫生手上只有一點點。

世界衛生組織有鎮痛用藥三階梯原則,即不同階梯用不同的藥。如果第一階梯拿不下,就上第二階梯,第二階梯拿不下,就上第三階梯。但現在提倡迅速控制疼痛。尤其針對沒有希望治癒的癌痛患者,應該儘量想辦法減少其痛苦。

除了疼痛,病人的另一大折磨是家庭經濟負擔。但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不論多難,安樂死都不應該成為選項。

相關焦點

  • 安樂死,這對貧困家庭來說其實是一種解脫,中國為何禁止?
    得了不治之症有條件的可以出國安樂死,沒條件的自己早作準備,因為親人誰也不敢幫你。我們這幾年前就有個老人痛得難受也不告訴兒女,趁節日兒女來齊前準備好了,一家子其樂融融度過一天,第二天上午兒女們起來後看到的是遺書和冰冷的父親。安樂死對人來說是件好事,人終有死的那天。在痛苦中活著不如安樂死。
  • 癌症晚期患者太痛苦,安樂死合法好不好?簡單告訴你答案
    假設你有親人得了癌症晚期,他的生命只有最後幾個月甚至十幾天,但這段期間她卻要經受疾病的折磨,痛苦不堪……這時候,他希望可以「安樂死」,你會作何選擇?希望他「快樂」地早點死去,還是繼續痛苦地活著?2018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去世,享年76歲。霍金一生熱愛宇宙,他生前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在外層空間死去,與宇宙融為一體。
  • 快評丨「安樂死」合法化被重提,網友為何針鋒相對
    有很多網友支持「安樂死」,認為中國已經到了討論「尊嚴死」的時候,呼籲「給生命以最後的尊嚴」。也有很多網友表示反對,認為我國條件還不具備,這個口子不能開。  的確,近些年,隨著人均壽命的提高、癌症發病率的增加,「安樂死」這一話題越來越多被人提及。然而,我們也要看到,儘管「安樂死」在一些國家已經「合法化」,但圍繞「安樂死」的爭議一直都沒有停止過。
  • 傅達仁成國內首位赴瑞士安樂死明星,他的豁達引起癌症家屬共鳴
    傅達仁成國內首位赴瑞士安樂死明星,他的豁達引起癌症家屬共鳴生命這個詞非常的簡單,由生和命構成。但到底什麼才是生命?是一種意識還是一種個體的存在形式?這個問題更偏向於哲學,很難有準確答案。對於生人們感到喜悅,對於死人們感到恐懼。
  • 為什麼中國法律不允許安樂死?
    -安樂死到底是痛苦的解脫,還是人倫的漏洞  百分百的痛苦  百分百的拒絕  在安徽霍邱一歲男孩的出院診斷上可以看到,「缺氧性腦損害、重度腦損害、心肺復甦後、左肱骨骨折、多臟器功能損害。」  其中,絕大多數人(約3600人)是癌症患者,但也有97例安樂死是痴呆症患者。這裡還不包括「臨終鎮靜」(給患者服用鎮靜劑和麻醉劑)的情況。  -立陶宛工程師朱利喬納斯·烏伯納斯設計的安樂死過山車,乘坐時的不停旋轉將導致乘客的大腦缺氧  英國基督教醫學協會的彼得•桑德斯稱,「安樂死在荷蘭已經失控。
  • 植物人是否應該安樂死一些案例分析及個人觀點
    關於植物人是否應該安樂死,有很多說法.我個人觀點:國家應該提倡安樂死。有些病人最後明知搶救不了,像植物人;有些癌症晚期的病人,疼起來要命,親人看著他們遭罪卻無能為力,也是一種折磨!這個時候實行安樂死,對病人也是一種解脫和尊重!
  • 葡萄牙將合法化安樂死,並提供醫生協助癌症患者自殺的權力
    據英國《太陽報》2月21日報導,葡萄牙議會在2月20日舉行,此次會議有230人出席,會議投票表決了5項權利,其中包括將安樂死合法化,並提供醫生協助癌症患者自殺身亡的權力這一法案。
  • 臺灣名嘴安樂死的過程曝光:體面告別,沒有遺憾
    因此,安樂死也成了很多人(甚至包括醫生)不能觸及的禁區。時至今日,安樂死在我國法律上仍是個空白區。而在最近,臺灣體育主播傅達仁在家人陪同下於瑞士接受安樂死的畫面被曝光,畫面中他優雅地離開,體面地告別這個世界,在生命走向終結的那一刻,平靜得令人震撼。
  • 如果國內真正實行了安樂死,你會支持嗎?
    現在得癌症的人越來越多,你對安樂死是怎樣的意見呢,其實每個人的觀念都是不同的,有網友表示像很多大病,在醫學上說來等於已經判了死刑!安樂死從某種意義來看給病人解除了痛苦,也減輕了家屬的負擔,是一件很值得推廣的事情,有網友認為,不能隨便放棄,一來怕人指責,二來從心裡不相信親人會離去!
  • 誤認注射藥物醫療糾紛與安樂死
    安樂死,是指對於身患絕症,治癒無望,或者處於難以忍受的極度痛苦之中瀕臨死亡的病人,應其要求,採取措施,使其死亡或加速其死亡。那麼,如何看待誤認注射藥物醫療糾紛與安樂死?下面小編為您詳...1、如何看待誤認注射藥物引起的糾紛?
  • 一個叫奈子的女人決定安樂死
    在日本,安樂死是違法的,她通過網絡向瑞士的安樂死機構申請了安樂死。我想,換做是誰,經歷過小島這種情況,都會想著解脫吧。眼睜睜看著自己變成一個廢人,不能為別人做任何事,帶給親人的只有無止盡的麻煩,那活著還有意義嗎?
  • 中國第一個安樂死的人
    「安樂死」在中國一直頗具爭議,情理上看,「安樂死」可以減少無可挽救病重病人的痛苦,但法律上看,「安樂死」又容易帶來很多模糊不清的糾紛。安樂死到底合不合理,我們最後再說,先看看中國第一位安樂死的病人,他的例子或許可以讓我們找到問題的答案。
  • 安樂死 ,「安樂」之路如何走?
    然而過了這麼多年,柏拉圖的主張仍然只是一種理想,因為絕大多數國家仍將安樂死視為非法。法國的近鄰荷蘭、比利時除外。前者是第一個將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比利時則緊隨其後。本月初,41歲的比利時男子洛倫佐,在安樂死前完成了自己最後的心願——看一場主隊的足球比賽,度過生命裡「最後的90分鐘」。
  • 安樂死到底該不該被支持,痛苦折磨的病人怎麼選擇,有尊嚴的死
    我見過一個男人安樂死,一個年輕的女人哭的撕心裂肺。一個不懂得愛惜自己身體的男人年紀輕輕就患了癌症。首先強調一點,我國不認同法律也不支持安樂死。很多人認為安樂死不人道,沒有尊重人生命的選擇,所以不會被大多數人支持。
  • 是否應該立法允許安樂死?人們有沒有選擇結束生命的權利?
    自已不受罪,兒女不受累。 當醫生已確定無生還,有質量,有尊嚴的活著。就不需要所謂的搶救了!只有安樂死才能在人絕望之時有尊嚴的離開,只能是在本人意願之下。這樣乾淨的,坦然的,有準備的離開才是有道德的死去。
  • 史鐵生:為什麼我支持安樂死
    與其讓他們無辜地,在無法表達自己的意願無從行使自己的權利的狀態下屈辱地呼吸,不如幫他們凜然並莊嚴地結束。我認為這才是對他們以往人格的尊重,因而這才是人道。當然,植物人也已無從體嘗人道。事實上,一切所謂人道都是對我們這些活人(有意識的人)而言的。我們哀悼死者是出於我們感情的需要,不允許人們有這種感情是不人道的。
  • 狗狗安樂死,是解脫嗎?
    在養狗這個話題中,避免不了的就是狗狗死亡,也是我們逃避不了的話題。現在很多狗狗都是選擇安樂死,不少人可能光是想想那個畫面就感到有點窒息。
  • 安樂死,給死亡一個希望的選擇
    世人常言道:好死不如賴活著。這是活著的重量,這世間沒有幾個人能正真淡然面對死亡的。傅達仁臺灣當紅體育主播,享年85歲,因為罹患胰腺癌末期,飽受病魔的折磨,於2018年6月7日,傅達仁在瑞士選擇了安樂死,安詳的離開了人世。在選擇安樂死之前,傅達仁見到了所有自己相見的人,所有親人和老朋友,拿著話筒對著念叨自己的親人和朋友們,說道:來世見。
  • 在中國為什麼不能實行安樂死?
    時間久了,母親因為無法忍受疾病的折磨,曾一次又一次的哀求家人幫忙購買毒藥,讓她解脫。最後,家裡人也不忍心讓母親繼續受到折磨。終於,父親買來了毒藥。女兒、女婿、父親三個人就在母親床邊,眼睜睜地看著母親服下毒藥。不到兩個小時,母親就離開了。
  • 中國首例「安樂死」案當事人:「毒」死母親被起訴,患癌求死被拒
    尤其在求生欲強烈的我國,歷來只有求生一說,鮮少有人想要求死。別說求死,就連「死」這個字都是不能輕易提及的。但身在死亡邊緣的那群人,被病痛折磨得不成人形的那群人。對他們來說,死亡卻是一種沒有痛苦的解脫。1.在眾多的死亡選擇中,安樂死是其中最受爭議的一種。早在上世紀30年代,英國就成立了第一個自願安樂死的合法化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