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晏 良 李國濤
次仁巴珠為駐地小學生輔導功課。李國濤 攝
朱震宇(左一)為包蟲病患者、丁青縣牧民實施手術。陳愛平 攝
安順軍分區政治工作處官兵幫助韭黃村村民收割韭黃。葉 高 攝
今天,是第七個國家扶貧日。
今年的國家扶貧日,節點特殊,意義特別。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既要做好脫貧攻堅「必答題」,又要做好疫情應對「加試題」;既要完成剩餘貧困人口脫貧任務,又要鞏固現有脫貧成果。
在此節點,國務院扶貧辦表彰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獲得者和獲獎單位。其中,來自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的2名個人和1個單位受到表彰。他們是人民子弟兵參與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優秀代表。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官兵情注老少邊窮地區,特別是「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交出一份深情的扶貧答卷——截至今年5月底,全軍定點幫扶的410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廣大官兵必將繼續投身脫貧攻堅一線,摘帽不摘幫扶,讓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
——編 者
貢獻獎獲得者次仁巴珠——
恰似春風暖藏家
「阿酷巴珠(藏語,意為巴珠叔叔),祝您節日快樂,扎西德勒!」10月1日,國慶、中秋雙節同至,西藏山南軍分區宣傳保衛科科長次仁巴珠收到一份特殊的節日祝福。
發簡訊的藏族女孩名叫吉宗。電波跨越千山萬水,從四川省成都市飛至西藏山南市。收到1500多公裡外的祝福,次仁巴珠十分高興。
吉宗的家鄉在山南市錯那縣卡達鄉。父母體弱多病,家中繁重的農活一度壓在吉宗瘦弱的肩上,她難以專心學習。2014年,次仁巴珠了解情況後,組織卡達邊防連官兵,義務幫助吉宗一家幹農活,還定期安排軍醫為其父母體檢。今年9月,吉宗以優異成績考入西南交通大學。
像吉宗一樣,近年來,次仁巴珠共資助4名貧困學子,其中2人考上大學、走出大山。他還協調軍地,建立3所軍民魚水小學,組成軍地助學對子200餘個,累計對口幫扶300餘戶貧困家庭。
讓更多窮苦藏家娃享受到優質教育,是次仁巴珠最大的心願。而這一心願,緣於自己的親身經歷。
42年前,次仁巴珠出生在山南市錯那縣一戶農牧民家庭。在西藏民主改革前,他的祖輩代代是農奴。到了上學的年齡,因家鄉地處偏遠,次仁巴珠無處求學。為此,駐軍官兵為他和其他小夥伴,開設「8人小學班」。在眾多「兵老師」幫助下,勤奮刻苦的次仁巴珠考上軍校。
大學畢業,次仁巴珠毅然放棄留校機會,返回家鄉。他利用語言通、環境熟的優勢,向藏族農牧民宣傳黨的好政策。從此,戎裝藏家娃成為軍地連心人。
「從1戶3人,到67戶234人,曾經的『三人鄉』變成如今的邊境小康示範鄉。」玉麥鄉黨委書記達娃說,「這裡面,也有巴珠的一份功勞!」
玉麥鄉封山期長,每到冬季,蔬菜供應困難。次仁巴珠積極協調資金,為鄉裡建起4個標準化溫室大棚,利用有限空間種植10餘種果蔬。自此,玉麥鄉結束了不產蔬菜的歷史。
想要奔小康,還得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2019年4月,47戶「山外人」搬遷到玉麥鄉。初來這裡,由於缺少耕地、牲畜,部分村民生活相對困難。次仁巴珠想到,玉麥旅遊資源豐富,遊客住宿需求量大。在他倡議下,山南軍分區和所屬邊防團籌措資金,幫助貧困戶開辦家庭旅館。
作為山南軍分區脫貧攻堅負責人,次仁巴珠奔波忙碌於全市多個鄉村——
隆子縣格西村的手工業作坊,生產效率低,銷售渠道狹窄,見不到收益。次仁巴珠幫助籌措資金,建新廠房,購買紡織機。一年下來,格西村增收20萬元。
曲松縣邱多江鄉放牧點,生活用水困難。在海拔4300多米的野外,次仁巴珠帶人奔波6天找到水源。一個月後,飲水工程建成,汩汩甘泉情暖上千牧民。
……
次仁巴珠獲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的消息傳來,村民們都為他感到高興。在他們心裡,次仁巴珠的真情幫扶就像和煦春風,帶來濃濃暖意。
創新獎獲得者朱震宇——
妙手仁心闖「禁區」
拉薩-北京,邊疆-首都。
10月上旬,北京西客站迎來一群遠方的客人。西藏丁青縣的35名農牧民來京,免費接受包蟲病手術。人群中,18歲的查加說,他們既是來看病,也是來探望他們的「親戚」——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肝病醫學部副主任醫師朱震宇。
包蟲病多見於我國青藏高原地區,素有「蟲癌」之稱。部分牧區發病率達10%以上,死亡率高達94%。當地不少群眾因病致貧、返貧。朱震宇記得,自己治療過年紀最小的患者只有4歲。看著跟自己女兒一樣大的孩子,遭受「蟲癌」侵擾,他心中滿是不忍,也更加堅定了消除包蟲病的決心。
包蟲大多寄生在肝臟,緊挨重要血管。手術稍不注意,就容易擴散感染,風險極大。此前,當地醫院由於醫療技術和條件有限,普遍採用相對簡單的內囊摘除手術,術後極易復發。
為了解決這一技術難題,朱震宇和團隊多次實地調研,查閱大量資料。最終,他們研究形成以整體剝離技術為核心的手術方案,精準切除包蟲外囊。
藏族牧民扎西是受益者之一。2018年,他被檢查發現肝包蟲。由於不了解包蟲病危害,他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醫療隊把扎西接到丁青縣人民醫院檢查,發現病灶直徑已經增長到12釐米,緊緊壓迫血管和膽管。手術需要切除將近60%的肝臟,難度非常大,風險極高。
手術從上午10時開始。開腹、游離、剝除、創面止血……手術刀在密如織網的血管間靈活穿梭。在海拔4000米、空氣中氧氣含量只有內地60%的高原,為了完成這臺複雜的中肝葉切除手術,朱震宇忙碌了整整7個小時。
6年間,朱震宇和團隊先後為幾百名患者實施包蟲病根治性手術,迄今無一例復發。他們還依託當地醫院,幫助成立西藏第一家包蟲病治療中心,牽頭舉辦多項技能培訓,累計帶教當地醫務人員千餘人次,把先進的醫療技術留在青藏高原。
「如果說在高原上,需要翻越地理上的『生命禁區』,那麼,在無影燈下,需要攻克技術上的『醫學禁區』。」朱震宇說,為了貧困群眾的健康,「禁區」也要勇敢闖一闖。
組織創新獎獲獎單位貴州省安順軍分區政治工作處——
「兵支書」勇當脫貧先鋒
一片片韭黃鋪滿田間地頭,一顆顆蜂糖李掛滿枝頭。山上有茶,林下有菇,地裡有菜,水中有魚……金秋時節,貴州省安順市靛山村村民享受著豐收的喜悅。他們說:「這都應該感謝我們村的『兵支書』!」
安順市位於貴州省中部,地處滇黔桂石漠化片區。全市下轄6個建制縣(區)均為貧困縣,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啃下貧困的「硬骨頭」,離不開能力過硬的「領頭雁」。近年來,安順軍分區逐步探索形成「幫『建』支部、幫『帶』支書、幫『配』支委」的工作方式。他們陸續推薦916名素質全面的退役軍人,到村「兩委」任職。
「兵支書」的到來,給貧困村帶來新氣象。2016年底,退役軍人、黨員肖正強,成為平壩區白雲鎮平元村新一任黨支部書記。在軍分區指導幫扶下,肖正強帶領支部,制定一系列管理規範,要求黨員帶頭遵守執行。
「泥巴道路石板房,只栽苞谷愁斷腸,自從有了楊守亮,韭黃村裡大變樣……」歌謠中的楊守亮,是普定縣白巖鎮韭黃村黨委書記。
韭黃種植是該村的傳統產業,村名也恰恰得於此。然而,以往由於種植分散、技術落後,韭黃產量上不去,銷路打不開。在軍分區和地方政府幫助下,「兵支書」楊守亮組織全村74名退役軍人,對全村韭黃進行統種統管統銷。他們以老班長帶新兵的「1+9」模式,組成9個班組,分別負責生產銷售的各個環節。
韭黃種植產業越來越紅火,村黨委牽頭成立白旗綠色蔬菜發展協會,「白旗韭黃」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在韭黃村引領下,普定縣將韭黃作為「一縣一品」主導產業,大力推廣種植。
在安順軍分區幫扶下,916名「兵支書」成為脫貧攻堅戰場上一支善打硬仗、群眾信任的「鐵軍」。截至目前,「兵支書」所在的519個村寨,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我們從部隊回到家鄉,就是想儘自己所能,讓家鄉變得越來越好,鄉親們生活越來越紅火!」這是916名「兵支書」的共同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