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原生高堂難入?那就讓KubeSphere陪你走

2021-01-11 觀科技HIGHTECH

在開發圈裡,程序猿們都信奉一句至理名言——不要重新發明輪子。但事實上,顛覆性的新技術一旦出現,重新發明輪子的事總是歷史性地在重演。比如Java誕生之時,正是將之前包括C、C++等在內的語言寫出來的應用程式重寫一遍,從而成為當前最為流行的程式語言之一。在雲計算時代,雲原生技術又在重演Java的歷史。

怎樣才能最大程度利用雲的能力?避免廠商鎖定又能降低成本?雲原生已經被廣泛證實是最佳路徑。而容器和Kubernetes正是雲原生體系裡的基石。因此,以Kubernetes為代表的開源項目已呈燎原之勢。Kubernetes在雲計算社區中的使用率從2018年的58%上升到2019年的78%。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價值來自參與Kubernetes社區的個人和組織的努力。

KubeSphere的社區生態

青雲QingCloud應用和容器平臺研發總監周小四,於2018年開始帶領團隊自主研發容器平臺KubeSphere,並投入專屬團隊經營KubeSphere社區。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內,KubeSphere用戶量急劇上升。社區下載使用KubeSphere的用戶比例已達40%,從試用體驗用戶到支持用戶轉化率高達60%以上,目前在國內的用戶已達上萬個。

2019年,AWS中國區業務負責人主動找到周小四,希望合作,對方坦言經過長時間的調研,發現KubeSphere是最滿足國內用戶交互習慣和使用習慣的容器平臺。

如此高的轉化率以及越來越多合作夥伴,基至是巨頭公司的強烈合作意向,讓周小四意識到KubeSphere算是站穩了腳跟。在周小四看來,KubeSphere是經過周密設計的,最吻合用戶的交互習慣、使用習慣的開源容器平臺,並走出了與當前市場同樣是基於Kubernetes的另兩大主流容器平臺不同的設計路線,那就是重視交互體驗並且做到「開箱即用」,也就是替開發者和用戶把KubeSphere後端的技術障礙屏蔽掉。

「我們還投入了專門的團隊來運營KubeSphere社區,如今看來,社區對我們來說就是無價之寶。KubeSphere之所以能夠成為最符合用戶使用習慣的平臺,就是因為我們的研發團隊和社區用戶形成了『水與魚』的關係,交融在一起,他們促進我們發展,我們為他們提供服務。KubeSphere 能夠從 1.0 公測版本快速發展和迭代至 3.0 多集群版本,得益於我們和社區用戶對開源的共同貢獻。」周小四由衷地發出感嘆。

新增了「多集群管理」等功能的KubeSphere 3.0,可以說是 KubeSphere 社區最重要的裡程碑。在新版本發布的兩個多月內,就受到了來自合作夥伴、用戶、貢獻者等多方面的高度認可。其中就包括KubeSphere 上架 AWS Quick Start,深度集成 Amazon EKS,還與Cisco、Intel 等國際巨頭廠商發布了聯合解決方案。

更讓周小四驚喜的是,在過去半年內,KubeSphere海外用戶比例甚至達到58%,首次超過了國內用戶。「如果2020年是完成了從0到1的突破的話,2021年我們將要實現從1到10的增長,海外市場的布局必不可少。」

在周小四的規劃中,KubeSphere 下一個版本將會採用可插拔的、開放式的架構。也就是說用戶在開發應用時,可以保持原有的開發形式不變。最終用戶體驗到的將是一個完整的KubeSphere Native服務,而不是離散的、割裂的服務。

這將會是深受廣大ISV歡迎的開發方式,因為ISV不需要投入資金去定製化KubeSphere,也不會脫離他的上遊社區,並且可以完全利用KubeSphere自身的能力做成本地服務交付給用戶。當越來越多的ISV有能力提供KubeSphere Native服務時,一個巨大的生態就會形成。

KubeSphere的社區生態

KubeSphere的迅速發展除了社區的力量之外,一個更重要的力量就是數位化轉型大潮對雲原生的推動。周小四總結的雲原生的四大推力,也正是KubeSphere要解決的四大核心問題:

第一,在數位化轉型和網際網路化的衝擊之下,企業面對的用戶需求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碎片化,企業應用上線、迭代速度加快,所以企業希望應用功能、服務都能快速交付給用戶。然而傳統的集中式架構、開發模式難以適應這種趨勢,企業需要摒棄原有的技術堆棧擁抱雲,要把應用全部放到雲原生的平臺上,用相對標準的流程把開發、測試、發布流程管理起來。比如:能夠在異構環境裡面運行分布式應用、支持異構環境的統一管理,讓應用更加靈活地部署在多個不同的節點上面,建立自身的DevOps流程,去支撐創新的應用、網際網路化的應用。

第二,經過這幾年發展,包括容器技術、微服務技術、分布式應用架構技術、5G技術,極大地方便了使用者對雲的訪問、連接,使得企業更加願意把應用遷移到雲上,通過雲原生技術讓應用發揮雲的彈性、標準化交付、高容錯、高並發處理等特性,加快應用開發、持續迭代。

第三,對雲原生最強烈的需求方是ISV。ISV開發的應用要交付給不同的客戶,但是在開發過程中他們發現不同的客戶部署的雲平臺不一樣,所以要適配很多雲平臺。此時,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同構平臺,能夠解決異構資源池問題,解決標準化安裝、部署、運維問題。

第四,從國家政策層面,新基建的推進帶動雲原生技術需求增長飛速。以工業網際網路為例,底層建設涉及平臺、網絡、安全等,上層是工業App。在開發過程中,要面對大量場景和大量開發者,怎麼解決如此之多的開發平臺的適配問題?那一定是希望所有的開發者能夠共享同一個開放、標準、開源的平臺。

得用戶者得天下,KubeSphere在設計之初,就明確了KubeSphere不是青雲QingCloud的,而是社區的。雲原生應用是一個重構的過程,所以做大雲原生生態,最終也必將會把重構過程中的需求反饋到KubeSphere上來,從而服務更多的用戶。

相關焦點

  • KubeSphere 3.0 :面向雲原生應用的容器混合雲
    作為多雲與多集群的統一控制平面,KubeSphere 3.0 帶來的新功能將幫助企業加速落地雲原生,降低企業對任何基礎設施之上的 Kubernetes 集群運維管理的門檻,實現現代化應用在容器場景下的快速交付,為企業在生產環境構建雲原生技術棧提供了 完整的平臺級解決方案。
  • KubeSphere 3.0 :為構建雲原生技術棧提供平臺級解決方案
    作為多雲與多集群的統一控制平面,KubeSphere 3.0 帶來的新功能將幫助企業加速落地雲原生,降低企業對任何基礎設施之上的 Kubernetes 集群運維管理的門檻,實現現代化應用在容器場景下的快速交付,為企業在生產環境構建雲原生技術棧提供了 完整的平臺級解決方案。
  • 雲原生浪潮洶湧而至 青雲科技KubeSphere承託企業雲原生落地
    如今,混合雲和雲原生的浪潮正在洶湧而至,在大量異構IT的底層基礎設施之上,所有企業都在渴望一致且簡潔的體驗。在應用交付層面,企業不僅關注容器的能力,同樣也關注從底層平臺到上層應用的整體體驗。在底層擁有健壯混合雲平臺的青雲QingCloud,自主研發的容器平臺KubeSphere,將更好地承託企業用戶在混合雲的世界裡乘風破浪。
  • 避免不完全的雲原生(一):雲原生到底意味著什麼?
    雲原生的概念在這個術語投入使用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從某種意義上說,雲原生是從公有雲提供商開始提供簡單廉價的彈性計算能力實例開始的。接下來的問題就變成了,你該如何編寫應用程式來利用這種新的基礎設施的靈活性,以及你可以因此獲得什麼業務收益?
  • 為雲而生的「雲原生」,為什麼越來越重要?
    那就是在1943年,IBM的董事長老託馬斯·沃森胸有成竹地告訴人們:未來5臺計算機就可以滿足全世界的市場。現在我們知道,老沃森的預言有一半正在實現。就是世界正在朝著「5臺計算機」的方向演進,當然我們也知道,老沃森只是很認真地認為世界上用到計算機的地方並不太多,而不是預見到雲計算的到來。
  • 孝道電影《高堂1》讓人痛苦流涕,快看《高堂2》的演員都是誰!
    2019年元月1日開機,3日殺青張軼文為《高堂2》題詞     電影《高堂2》藝術總監、金山的扮演者張軼文愛好廣泛,對書法情有獨鍾,業餘時間就練練字,他說"有空寫寫字也可以陶冶情操、放鬆心情、豐富精神生活。
  • 三大運營商如何玩轉雲原生?|CNBPS 2020演講實錄
    那就帶來了一個問題,系統的承載能力達到了瓶頸,然後在那時候我們就做了一個分布式的改造,就是把系統進行了分布式、X86化改造。這是第一步,後來伴隨著4G時代的到來,整個的話單量從4G到第3G基本上是10倍以上的話單量的增長,當時這個系統需要具備彈性伸縮的能力,快速的去應變市場的變化,包括整個系統的壓力的增長,逼迫著你去做這件事。
  • 七牛雲姬長軍:企業技術棧向雲原生轉型的實踐與思考
    演講中,姬長軍講解如何通過研發賦能,來推動企業技術人才升級雲原生技能,以及他們的總結與思考。從 CNCF 2020 最新的調研報告可以看到,在採用容器技術時,受訪者普遍反饋其複雜性和對開發文化的改變是最大的挑戰。事實也確實如此,雲原生涉及的技術棧較多,研發人員需要一定的時間去了解和實踐,因此在做技術棧升級時,技術領導者需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如何優雅地應對雲原生技術挑戰?
  • 雲原生時代下的開發變革,騰訊雲Nocalhost讓雲原生開發更簡單
    12月20日,在2020 Techo Park開發者大會 DevOps 分論壇上,騰訊雲CODING DevOps CEO 張海龍對CODING DevOps技術進行解讀,並發布了助力開發者的開源工具 Nocalhost,與行業大咖共同探討雲原生時代下的軟體工程的演進方向,為技術管理者帶來啟發。
  • 中國傳統之——高堂
    《後漢書·馬融傳》:「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古代高堂指家中的正廳正堂。後演繹出較多意思有:父母、朝廷、華屋,還有就是複姓。想必大家都知道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吧,這裡的高堂就是父的意思。主要介紹高堂的第一種意思:高堂俗稱廳堂,就是現在客廳的意思。
  • 七牛雲許式偉做客雲棲大會:杯酒話雲原生,笑談技術派
    雲原生它對應的這個主語應該是企業業務系統。當我們談什麼東西是雲原生的時候,並不是說你的基礎設施是不是雲原生,而是你的業務系統是否充分考慮到底層雲的這種分布式、彈性和可擴展,從而在設計業務架構時就可以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術幫助上層業務變得更加的敏捷、彈性和自動化。
  • 一文說清 KubeSphere 容器平臺的價值
    KubeSphere 作為雲原生家族 後起之秀,開源近兩年的時間以來收穫了諸多用戶與開發者的認可。本文通過大白話從零詮釋 KubeSphere 的定位與價值,以及不同團隊為什麼會選擇 KubeSphere。
  • 雲原生架構定義了vRAN的未來
    這就是為什麼下一步必須使用與雲兼容的應用程式,或者甚至更好的是使用雲原生應用程式的原因。目前,電信領域正在出現這種發展,雲原生應用程式被設計為輕量級容器和鬆散耦合的微服務。就網絡運營商而言,這些類型的應用程式的主要優勢是較低的開發成本,更簡單的升級和修改以及水平擴展的潛力。這也避免了供應商鎖定。
  • 簡單快捷 青雲科技KubeSphere讓企業落地雲原生不用愁
    這不僅與青雲QingCloud自身的努力有關,也與混合雲與雲原生的快速發展密切相關。數年前,雲計算在各行各業的普及也催生了混合雲時代的到來,但最初,混合雲的應用主要集中在雲計算資源上;如今,混合雲開始逐漸滲透到企業業務應用中來。由此,來自應用層面的訴求,使得雲原生應用成為必然趨勢。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KubeSphere橫空出世。
  • 阿里雲重磅發布雲原生裸金屬方案 | 雲原生生態周報 Vol. 53
    業界要聞在 6 月 9 日 2020 阿里雲線上峰會上,阿里雲智能基礎產品事業部高級研究員蔣江偉重磅發布了雲原生裸金屬方案。介紹了雲原生應用部署在 Kubernetes 集群中,應用日誌輸出、採集、分析先關的一些實踐經驗總結。介紹 PodTopologySpread,支持配置 Pod 拓撲擴展約束,即在多個拓撲之間的均勻打散差值限制。紅警初代源碼開放,非常規範的 C++ 代碼。
  • 雲原生2.0「進化論」:從ON Cloud到IN Cloud
    在經歷了ON Cloud的雲原生起步階段之後,中海物業選擇了向 IN Cloud式的雲原生進化。他們給出的理由是:目前基礎設施上的「雲化應用」仍然偏向「底層」,即當前雲原生技術與雲基礎設施只是簡單疊加的「雲原生ON基礎設施」架構。
  • 進入雲原生、分布式的時代,什麼才是資料庫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認為在雲原生的時代,資料庫的設計和資料庫的理念都將發生本質性的變化。」李飛飛這樣講道。 作為前沿技術的創新者和引領者,阿里巴巴自然不會坐失機遇。可以看到,阿里巴巴首次在行業內提出了雲原生分布式資料庫的概念。
  • 對話阿里雲李飛飛:雲原生資料庫的時代來了
    DLA 利用雲原生 serverless 的技術方式和架構設計,實現低成本高效的一鍵建湖,自動發現和管理多源異構數據源的元數據,並支持 delta 變化。用雲原生 Serverless 的方式實現低成本數據湖構建和計算與分析。
  • 騰訊雲十年新風向:雲原生與開源的未來
    雲原生初顯紅利目前,騰訊雲原生產品體系和架構已經非常完善,涵蓋軟體研發流程、計算資源、架構框架、數據存儲和處理、安全等五大領域的多個場景。騰訊雲原生註冊用戶規模已達100萬+,覆蓋政府、金融、文體、教育、能源、電商、網際網路、遊戲、LBS、IM、媒體、交通、影視等主流行業。實際上,基於騰訊雲原生能力的實踐案例已經有很多。
  • 匯量科技雲計算事業部負責人蔡超:站在雲原生的風口看未來
    其實雲原生的理念並不算新,矽谷科技企業發展的歷程中都能看到雲原生的影子,例如微軟、甲骨文的轉型,和SaaS公司Salesforce的興起。之所以雲原生在國內科技網際網路行業受到追捧,也是因為雲計算的浪潮下很多企業已經完成了或者正在經歷「上雲」的過程。但上雲之後企業一定會面臨「用好雲」的問題,基於雲原生開發的一系列應用,就是為大家解決「用好雲」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