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說清 KubeSphere 容器平臺的價值

2021-01-10 騰訊網

KubeSphere 作為雲原生家族 後起之秀,開源近兩年的時間以來收穫了諸多用戶與開發者的認可。本文通過大白話從零詮釋 KubeSphere 的定位與價值,以及不同團隊為什麼會選擇 KubeSphere。

對於企業 KubeSphere 是什麼

KubeSphere 是在 Kubernetes 之上構建的 多租戶 容器平臺,以應用為中心,提供全棧的 IT 自動化運維的能力,簡化企業的 DevOps 工作流。使用 KubeSphere 不僅能夠幫助企業在公有雲或私有化數據中心快速搭建 Kubernetes 集群,還提供了一套功能豐富的嚮導式操作界面。

KubeSphere 能夠幫助企業快速構建一個功能豐富的容器雲平臺,讓企業在享受 Kubernetes 的彈性伸縮與敏捷部署的同時,還可以在容器平臺擁有 IaaS 平臺的存儲與網絡能力,獲得與 IaaS 一樣穩定的用戶體驗。比如在 KubeSphere 2.1.1 新增了對阿里雲與騰訊雲塊存儲插件的集成,支持為 Pod 掛載公有雲的存儲,為有狀態應用提供更穩定的持久化存儲的能力。

在日常的運維開發中,我們可能需要使用與管理大量的開源工具,頻繁地在不同工具的 GUI 和 CLI 窗口操作,每一個工具的單獨安裝、使用與運維都會帶來一定的學習成本,而 KubeSphere 容器平臺能夠統一納管與對接這些工具,提供一致性的用戶體驗。這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再去多線程頻繁地在各種開源組件的控制面板窗口和命令行終端切換,極大賦能企業中的開發和運維團隊,提高生產效率。

對於開發者 KubeSphere 是什麼

有很多用戶習慣把 KubeSphere 定義為 「雲原生全家桶」。不難理解,KubeSphere 就像是一個一攬子解決方案,我們設計了一套完整的管理界面,開發與運維在一個統一的平臺中,可以非常方便地安裝與管理用戶最常用的雲原生工具,從業務視角提供了一致的用戶體驗來降低複雜性。為了不影響底層 Kubernetes 本身的靈活性,也為了讓用戶能夠按需安裝,KubeSphere 所有功能組件都是可插拔的。

KubeSphere 基於 OpenPitrix 和 Helm 提供了應用商店,對內可作為團隊間共享企業內部的中間件、大數據、APM 和業務應用等,方便開發者一鍵部署應用至 Kubernetes 中;對外可作為根據行業特性構建行業交付標準、交付流程和應用生命周期管理的基礎,作為行業通用的應用商店,可根據不同需求應對不同的業務場景。在 3.0 版本還將支持計量 (Metering),方便企業對應用與集群資源消耗的成本進行管理。

對於運維 KubeSphere 是什麼

可觀察性是容器雲平臺非常關鍵的一環,狹義上主要包含監控、日誌和追蹤等,廣義上還包括告警、事件、審計等。對於 Kubernetes 運維人員來說,通常需要搭建和運維一整套可觀察性的技術架構,例如 Prometheus + Grafana + AlertManager、EFK 等等。並且,企業通常還需要對不同租戶能夠看到的監控、日誌、事件、審計等信息,實現按不同租戶隔離,這些需求的引入無疑會增大企業的運維成本與複雜性。

KubeSphere 能夠幫助運維人員基於 Kubernetes 快速搭建一套滿足雲原生可觀察性標準的技術架構,支持在一個統一的平臺納管這些組件,或對接外部已有的組件。KubeSphere 能夠在一套管理界面中,實現從基礎設施層級到容器微服務層級的多維度日誌與監控,支持逐級下鑽定位異常資源,並且能夠滿足多租戶隔離的需求。在 3.0 版本還將持續增強可觀察性,近一步豐富事件與審計的可視化管理能力。

對於 DevOps 團隊 KubeSphere 是什麼

對於 DevOps 團隊而言,日常工作除了開發一些自動化的工具之外,還需要運維與管理眾多開源工具鏈。DevOps 本身作為一個很廣義的方法論,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文化,很多 DevOps 團隊在落地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問題,例如 CI/CD 工具繁多、涉及人員和環境較多、流程相對複雜等等。

我們選擇以工具型產品的形式,將 DevOps 在 KubeSphere 中落地。KubeSphere DevOps 系統選擇 Jenkins 作為其 CI/CD 引擎,藉助 Jenkins 豐富的插件體系和易於進行擴展開發的特性,幫助 DevOps 團隊在一個統一的平臺中,打通開發、測試、構建、部署、監控、日誌與通知等流程。KubeSphere 為 DevOps 團隊打造了以容器為載體的端到端的應用交付平臺,實現從項目管理、應用開發、持續集成、單元測試、製品構建到應用的生產交付,所有的流程都是一個完整的閉環。

基於 Kubernetes,KubeSphere DevOps 充分利用和釋放 Kubernetes 動態擴展的能力。例如,我們在內置的 DevOps 系統使用了 Jenkins Kubernetes 的動態 Agent,即默認全部使用動態的 Kubernetes Slave,這樣的方案相較於傳統虛擬機上的 Jenkins 要更加靈活敏捷。同時,在 KubeSphere DevOps 中內置了用戶常用的 Agent 類型,例如 Maven、Node.js、Go 等,並且還支持用戶自定義與擴展的 Agent 類型。

我們將內置的 Jenkins 與 KubeSphere 帳戶打通,滿足企業對 CI/CD 流水線多租戶隔離與統一認證的需求。另外,KubeSphere DevOps 支持創建 InSCM 與 OutOfSCM 兩種形式的流水線。這樣能很好地兼容項目已有的 Jenkinsfile,或使用圖形化編輯流水線。

業務開發者即使還沒有深入了解 Docker 與 Kubernetes 的機制,也可以藉助 KubeSphere 內置的自動化 CD 工具,如 Binary to Image 和 Source to Image。用戶只需要提交一個倉庫地址,或上傳 JAR/WAR/Binary 等二進位文件,即可快速將製品打包成 Docker 鏡像並發布到鏡像倉庫,最終將服務自動發布至 Kubernetes 中,無需編寫一行 Dockerfile。並且,在自動構建的過程中,能夠生成動態日誌,幫助開發者快速定位服務構建與發布的問題。

對於運營 KubeSphere 是什麼

在產品新版本發布前,運營團隊通常需要引入一部分流量對新版本灰度測試。灰度發布可以保證整體系統的穩定,在初始灰度的時候就可以對新版本進行測試,方便及時發現和調整問題,以驗證產品的可行性和收集用戶反饋。

KubeSphere 基於 Istio 提供了藍綠部署、金絲雀發布、流量鏡像等三種灰度策略,無需修改應用的服務代碼,即可實現灰度、流量治理、Tracing、流量監控、調用鏈等服務治理功能,即讓產品的迭代能夠按照不同的灰度策略對新版本進行線上環境的測試,並且能夠在服務拓撲與 Tracing 中發現微服務間互相請求的網絡問題。

如何安裝 KubeSphere

KubeSphere 支持部署和運行在包括 公有雲、私有雲、虛機、物理機 和 Kubernetes 等任何基礎設施之上,並支持在線與離線安裝,可參考 KubeSphere 官方文檔 進行安裝。

相關焦點

  • KubeSphere 3.0 :面向雲原生應用的容器混合雲
    作為多雲與多集群的統一控制平面,KubeSphere 3.0 帶來的新功能將幫助企業加速落地雲原生,降低企業對任何基礎設施之上的 Kubernetes 集群運維管理的門檻,實現現代化應用在容器場景下的快速交付,為企業在生產環境構建雲原生技術棧提供了 完整的平臺級解決方案。
  • KubeSphere 3.0 :為構建雲原生技術棧提供平臺級解決方案
    作為多雲與多集群的統一控制平面,KubeSphere 3.0 帶來的新功能將幫助企業加速落地雲原生,降低企業對任何基礎設施之上的 Kubernetes 集群運維管理的門檻,實現現代化應用在容器場景下的快速交付,為企業在生產環境構建雲原生技術棧提供了 完整的平臺級解決方案。
  • 容器管理平臺的項目實戰 ---應用微服務化與CICD
    這就需要引入容器技術,使用容器雲它可以從本質上更好的解決面臨的問題。過去一年美國超過 40% 的公司嘗試過Docker,並且四分之一的公司使用了編排系統。一些大型企業的資料庫、大數據等應用都在逐步採用容器技術。
  • 容器雲平臺選型指南
    容器即服務平臺,能夠讓開發人員更輕鬆地部署Docker容器,並將其引入應用程式當中。以往,企業大多會使用Kubernetes完成這方面工作。隨著現代容器化應用程式在企業中應用範圍的不斷增長,各大服務供應商開始以「即服務 」的方式提供容器基礎設施與管理方案。
  • 紅帽攜手容器雲暨「2020容器雲職業技能大賽」圓滿收官
    觀眾反響熱烈,認為直播形式新穎,見到了天南海北的大神,表示大賽內容時刻跟進技術和趨勢的發展,方案非常有參考價值,令人深受啟發。直播中技術大咖雲集,來自各行各業的企業IT管理精英、行業技術專家、廠商產業領袖,通過直播齊聚一堂,共襄盛事。
  • 2020年中國容器雲市場研究報告
    容器雲的企業價值:容器雲架構的敏捷、輕簡和高度兼容性使得容器成為雲原生生態中最基礎的一環,無論是混合雲/多雲在的推廣還是DevOps、微服務應用的推進,容器都將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助力企業數位化轉型和降本增效。
  • 那就讓KubeSphere陪你走
    而容器和Kubernetes正是雲原生體系裡的基石。因此,以Kubernetes為代表的開源項目已呈燎原之勢。Kubernetes在雲計算社區中的使用率從2018年的58%上升到2019年的78%。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價值來自參與Kubernetes社區的個人和組織的努力。
  • 科普——什麼是邊緣容器
    邊緣容器的工作原理容器是易於部署的軟體包,容器化的應用程式易於分發,使其非常適合邊緣計算解決方案。與傳統雲容器相比,邊緣容器可以並行部署到地理上不同的存在點(pop),以實現更高的可用性級別。雲容器和邊緣容器之間的主要區別是位置。儘管雲容器在遙遠的歐洲大陸或區域數據中心中運行,但邊緣容器位於網絡的邊緣,離最終用戶更近。
  • 中郵消費金融劉鋒:深耕容器雲技術,助推消費金融新場景落地
    TOP100全球軟體案例研究峰會是科技界一年一度的案例研究峰會,每年面向國內外軟體、網際網路領域研發團隊徵集優秀案例,由行業資深技術專家甄選出100個有學習價值的技術創新、研發管理實踐案例,並邀請入選團隊分享實踐經驗與啟示。
  • 簡單快捷 青雲科技KubeSphere讓企業落地雲原生不用愁
    青雲QingCloud應用及容器平臺研發總監周小四表示,從一開始,KubeSphere就是一個面向雲原生應用的容器平臺,通過解決混合雲所帶來的應用需求,讓企業快速邁入雲原生時代。但由於企業應用場景的複雜多變,要想讓企業快速進入雲原生時代無疑很具挑戰性。因此,在KubeSphere每一次大的版本升級中,都會新增許多新功能,以不斷簡化企業實現雲原生的步驟。
  • 當容器拍了拍存儲,讓你「想用又敢用」雲原生
    正是有這三大法寶,使得當下越來越多用戶青睞容器。青雲QingCloud (qingcloud.com)容器產品經理於爽直言:"今年容器平臺的應用呈現出超級爆發式增長,很多用戶非常認可容器為業務帶來的切實改變。對於傳統企業而言,容器是傳統企業加速數位化轉型的一大利器。"
  • 雲原生浪潮洶湧而至 青雲科技KubeSphere承託企業雲原生落地
    在應用交付層面,企業不僅關注容器的能力,同樣也關注從底層平臺到上層應用的整體體驗。在底層擁有健壯混合雲平臺的青雲QingCloud,自主研發的容器平臺KubeSphere,將更好地承託企業用戶在混合雲的世界裡乘風破浪。青雲QingCloud應用和容器平臺研發總監周小四帶領團隊投入在KubeSphere上的「匠心」沒有白費,現如今逐漸迎來了全球的「識貨人」。
  • 蔡明亮,時間的容器
    臉是歲月的容器,是時間在身體上流淌後的物理紋理。電影史中有數不清經典的「臉」——在黑澤明《我對青春無悔》裡原節子用臉講述了戰時女人的一生;《隨心所欲》中戈達爾抓住了安娜·卡麗娜最動人的淚;而透過克萊奧的眼睛,在瓦爾達電影裡我們則再次包裹在德萊耶的「貞德」那神聖而又悲愴目光中。特寫,大特寫,鏡頭凝視著,時間向前湧,演員的面龐呈現著最細微的起伏,這是電影語法中最情感性修辭。
  • IBM硬體系統布局混合雲 加速企業容器應用和雲原生
    去年底發布的IBM混合雲產品組合Cloud Paks ,集成了容器平臺、容器化的IBM中間件和開源組件以及用於開發和管理的公共軟體服務,在紅帽OpenShift上運行,讓企業可以一次性構建關鍵性任務應用。11月4日,針對主機Z的Cloud Pak平臺正式發布。
  • 2020容器雲職業技能大賽收官 二二一隊拿下團體賽冠軍
    【TechWeb】12月22日消息,2020容器雲職業技能大賽日前正式收官,25項大獎得主一一揭曉,其中最重磅獎項「團隊賽大獎」分別由二二一隊、RunningD隊、信雲隊摘得冠亞季軍。twt社區創始人曉黎稱,2021容器雲職業技能大賽會如期舉辦,一是要持續加強相關人才的培養;二是對於企業容器雲應用的落地來講,希望可以產生更多優秀的解決方案;三是在整個容器生態中,要求相關應用穩定性、可用性更強。在紅帽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曹衡康看來,容器雲是大勢所趨,在中國已經慢慢落地。
  • 容器和Kubernetes對數據中心託管意味著什麼?
    應用程式的容器化是過去十年中最大的IT趨勢之一,但它似乎對數據中心的託管行業的影響並不大。容器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它們簡化了應用程式部署,而下面的硬體和數據中心基礎架構卻保持不變。然而,現在通過一些方式,容器為主機託管打開了重要的機遇。
  • 2020容器雲技能大賽年度盛典收官 首創團體賽冠軍誕生
    其中,此次賽事的重磅獎項「團隊賽大獎」也在此次直播中亮相,「二二一隊」憑藉出色的方案設計與配合獲得了此次團隊賽的冠軍,他們分別是來自興業數金的潘曉華和興業銀行的孫佳明。隨著直播結束,歷時七個月的「2020容器雲職業技能大賽」也宣告圓滿收官。
  • 雲原生時代,容器持久化存儲方案選對了嗎?
    據Gartner預測,到2022年,全球超過75%的組織將在生產環境中運行容器化應用。得益於Kubernetes等容器編排平臺的迅速發展,其在持久化存儲以及資源調度等方面持續改進,為在生產環境中快速部署容器、高效使用容器打下了堅實根基。
  • 作業幫受邀參加2020 Techo Park開發者大會,分享平臺架構容器化...
    作業幫基礎架構部架構方向負責人呂亞霖受邀出席本次大會的「企業IT架構雲原生的必經之路」容器分論壇,並在現場發表《作業幫容器化探索和落地實踐》主題演講,分享作業幫容器化背景、目標、落地、收益及未來規劃,深入剖析容器在教育行業落地所面臨的問題、挑戰以及相應的高效解決方案。
  • 展望2020:傳統容器已死,安全容器將成為雲原生標配
    於是,採用虛擬化技術的「安全容器」這一概念應運而生,而開啟這一變革的,正是Kata Containers,前不久,它剛剛度過兩周年。在不了解容器發展歷史的人看來,這種結果很難理解,Docker是容器熱潮的開創者,容器則是這一輪雲計算技術演進的開啟者,為什麼明明站在風口上了,卻仍然飛不起來?這與Docker創始人的一系列迷之操作固然脫不了干係,但其實,Docker今天的命運,在4年前就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