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Sphere 3.0 :面向雲原生應用的容器混合雲

2020-12-27 手機鳳凰網

作為面向應用的容器平臺,KubeSphere 已經進化到3.0版本,專為 多雲、多集群、多團隊、多租戶 而設計,大幅增強了 集群管理、可觀察性、存儲管理、網絡管理、多租戶安全、應用商店、安裝部署 等特性,並且進一步提升了互動設計與用戶體驗,KubeSphere 3.0是 KubeSphere 至今為止最重要的版本更新。作為多雲與多集群的統一控制平面,KubeSphere 3.0 帶來的新功能將幫助企業加速落地雲原生,降低企業對任何基礎設施之上的 Kubernetes 集群運維管理的門檻,實現現代化應用在容器場景下的快速交付,為企業在生產環境構建雲原生技術棧提供了 完整的平臺級解決方案。

IDC 預測,到 2022 年有 70% 的企業會採用 Kubernetes 作為多雲與混合雲管理工具,到 2023 年將會有一半以上的企業級應用部署在容器化的混合雲與多雲環境,同時還會有超過 5 億的數位化應用與服務將會以雲原生的方式來開發與構建。

面對這一發展趨勢,KubeSphere 研發總監周小四表示,KubeSphere 3.0 已經提前為 以混合雲與雲原生架構 為變革核心的技術演進提供了最易用的工具型解決方案,在未來還將提供以邊緣計算、大數據與和 AI 為應用場景的容器平臺。KubeSphere 設計理念始終以應用為中心,專注於用戶目標,以極簡的交互體驗和最低的學習成本,把 Kubernetes 變成了看不見的水和電。

值得一提的是,與以往相比,3.0 版本得到了來自開源社區用戶和青雲QingCloud(qingcloud.com) 之外的企業 多方支持和參與,無論是功能開發、功能測試、缺陷報告、需求建議、企業最佳實踐,還是提供 Bug 修復、多雲環境部署測試、國際化翻譯、文檔貢獻,這些來自開源社區的貢獻都為 3.0 的發布和推廣提供了極大的幫助,我們將在文末予以特别致謝!

解讀 3.0 重大更新

KubeSphere 3.0 在多集群管理中支持跨雲的聯邦部署和多集群的統一管理,幫助企業將應用一鍵分發到不同的公有雲和私有化的基礎設施之上。同時,3.0 打造了業界可觀察性最豐富的容器平臺,提供從集群層級到應用層級的監控、日誌、告警通知、審計、事件,支持多維度與多租戶查詢,還支持了第三方應用的自定義監控,讓開發者和集群管理員能夠清晰掌握應用與集群的運行狀況。存儲與網絡管理能力在 3.0 也上了一個臺階,例如在不同租戶間支持網絡隔離、網絡防火牆策略、K8s 網絡策略(Network Policy)管理等;而存儲卷支持了快照、容量管理、監控等實用的功能。

多雲與多集群管理

多雲與多集群管理是 KubeSphere 用戶呼聲最高的功能,企業在 開發與生產環境分離、業務跨雲部署與多雲災備、業務異地多活、業務與數據分離、業務流量潮汐效應 等應用場景中,傳統的多雲混合雲方案已經無法滿足用戶的業務需求,企業通常選擇以 Kubernetes 為核心的容器技術來布局多雲混合雲架構,多數企業對於運維管理多種基礎設施之上的 Kubernetes 集群是剛需。而 3.0 帶來的多雲與多集群管理提供了面向多個 Kubernetes 集群的中央控制面板,讓用戶只需要在一個統一的控制臺全面納管公有雲託管與自建的 Kubernetes 集群,實現應用跨雲和跨集群的部署與運維。

多租戶與多維度的可觀察性

可觀察性是容器雲平臺非常關鍵的一環,狹義上主要包含監控、日誌和追蹤等,廣義上還包括告警、事件、審計等。3.0 除了對已有的監控、日誌、告警等功能進行優化升級,還推出了應用的自定義監控,針對 Kubernetes 和 KubeSphere 的操作審計,以及 Kubernetes 事件管理,支持對平臺操作審計與 K8s 事件的歸檔、檢索和告警,告警通知新增支持發送到企業微信和 Slack,這對於多租戶場景和安全管控較為嚴格的企業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

OpenPitrix: 企業級應用商店與應用生命周期管理

應用商店與應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是 KubeSphere 獨有的特色,KubeSphere 基於自研並開源的 OpenPitrix 實現了這兩大特性。應用商店在 3.0 支持了 Helm 3 並內置了更多應用,針對多集群的設計,支持用戶將應用一鍵部署到多個集群之上,支持對應用進行升級與回滾。這幾大改進使開發者更方便在團隊間共享企業內部的中間件、大數據、APM 和業務應用等;對於 ISV 而言,3.0 已經滿足對外作為根據行業特性構建行業交付標準、交付流程和應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條件。並且,後續版本還將支持計量計費,打造行業通用的可運營的應用商店。

運維友好的存儲與網絡管理

如何把 IaaS 雲平臺強大的網絡與存儲能力繼承到容器雲平臺,讓用戶在 Kubernetes 之上獲得與 IaaS 一樣穩定、安全和易用的存儲與網絡使用體驗?

這一設想在 3.0 中得以實現。KubeSphere 新增了企業空間與項目級別的租戶網絡隔離和網絡防火牆策略管理,以及 Kubernetes 原生的網絡策略(Network Policy)管理,使不同租戶間的應用訪問變得更加安全;並且,3.0 還內置了自研的負載均衡器插件 Porter v0.3.0,即使在自建 Kubernetes 環境(如物理機),應用對外暴露服務也變得與雲上一樣簡單。

持久化存儲是企業在生產環境中運行 Kubernetes 最需要關注的能力,穩定可靠的存儲為企業的數據保駕護航。3.0 新增支持了 存儲卷快照、容量管理、存儲卷監控,為有狀態應用提供更方便的持久化存儲運維。因此,只需要將基礎設施環境提供的存儲插件(如 QingCloud CSI、AWS EBS CSI、Ceph CSI)配置到安裝文件中,即可在 KubeSphere 自動對接各大公有雲或私有雲的存儲並實現存儲卷的運維監控。

專為集團設計的細粒度權限控制

在一些大的集團企業中,通常會有多個分支機構,而這些不同分支機構的 IT 管理人員與開發者通常會共用一個或多個 Kubernetes 集群。3.0 採用層次模型為企業級多租戶提供了最佳實踐,以集群(Cluster)和企業空間(Workspace)兩種視圖,給集群管理員、應用開發者以及 DevOps 工程師賦予極簡的操作路徑。在 3.0 還提供了跨集群的安全權限控制幫助 IT 管理員追蹤哪些團隊有權訪問哪些集群下的項目,統一管理所有集群的資源訪問。另外,3.0 新增支持了 LDAP、OAuth2 認證插件,以及支持自定義企業空間與 DevOps 工程角色,管理員可把 LDAP 裡的身份數據導入 KubeSphere 實現用同一套身份信息定義用戶在平臺的訪問策略。

KubeKey:高效的集群部署神器

KubeSphere 安裝部署是之前版本備受社區用戶詬病的問題,我們在 3.0 開發了新一代 Installer —— KubeKey,優化了 ks-installer 開啟可插拔組件的安裝方式,徹底解決了安裝部署的依賴問題並降低了安裝門檻。為了讓小白用戶也能參考文檔搭建生產級的 KubeSphere 環境,我們聯合了多位社區貢獻者在所有主流的公有雲 VM、託管 Kubernetes、以及私有化環境進行了安裝部署測試,並貢獻了這些平臺的安裝部署指南。

隨著安可國產化的不斷深入,3.0 新增了多個國產化作業系統(EulerOS、UOS、KylinOS)和國產 CPU(鯤鵬和飛騰)的支持,為國內的客戶提供更好的安裝使用體驗。

用戶體驗與互動設計再一次提升

除了上述介紹的這些重磅功能更新,3.0 在前端互動設計和用戶體驗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新增了很多貼心的設計。例如在工具箱新增了 "訪問歷史" 的快捷操作,用戶可以查看自己之前訪問過的集群、企業空間、項目和 DevOps 工程,並且支持通過鍵盤快捷鍵的方式快速啟動;在平臺全局導航提供了集群管理員視角和租戶視角(即應用開發者與 DevOps 團隊),並且支持通過 YAML 一鍵創建應用資源和修改工作負載,這些實用與貼心的設計能夠極大地提升日常運維開發的工作效率。

完全開源:社區化與國際化

開源社區正在幫助 KubeSphere 迅速走向全球,目前 KubeSphere 社區用戶分布在全球的 90 多個國家。3.0 在 Console 支持了中英之外的繁中和西班牙語,均由社區開發者參與貢獻。KubeSphere 還聯合海外的貢獻者企業共同建立了西班牙社區和土耳其社區,未來將進一步拓展歐洲市場。

KubeSphere 3.0 繼續秉承 100% 開源的承諾,3.0 版本帶來的諸多新功能也早已在 GitHub 開源,例如 Porter、OpenPitrix、Fluentbit Operator、 KubeKey、Notification Manager、Kube-events,還開源了一套前端組件庫 Kube-design,這些新特性的代碼與設計文檔在 GitHub(github.com/kubesphere)相關倉庫都可以找到,歡迎大家在 GitHub 給我們 Star + Fork + PR 三連。

未來可期

KubeSphere 將在下一個版本中優先實現以下功能,如果您對這些計劃感興趣,或者有好的需求建議,歡迎在社區與我們交流和共建。

· 支持邊緣計算場景(集成 KubeEdge)

· 在容器平臺統一納管傳統應用與雲原生應用(基於 KubeVirt 實現 VM 管理)

· 應用商店的運營功能進一步加強,並提供更多內置應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焦點

  • KubeSphere 3.0 :為構建雲原生技術棧提供平臺級解決方案
    作為面向應用的容器平臺,KubeSphere 已經進化到3.0版本,專為 多雲、多集群、多團隊、多租戶 而設計,大幅增強了 集群管理、可觀察性、存儲管理、網絡管理、多租戶安全、應用商店、安裝部署 等特性,並且進一步提升了互動設計與用戶體驗,KubeSphere 3.0是 KubeSphere 至今為止最重要的版本更新。
  • IBM硬體系統布局混合雲 加速企業容器應用和雲原生
    2020年下半年以來,IBM收購紅帽的成果相繼落地,IBM Z雲化速度進一步加快,不僅IBM Z和LinuxONE全面支持Red Hat OpenShift,11月又有新發布,加快企業容器應用和雲原生開發。當IBM以分拆的方式專注於混合雲市場時,IBM傳統的硬體系統將何去何從?
  • 簡單快捷 青雲科技KubeSphere讓企業落地雲原生不用愁
    這不僅與青雲QingCloud自身的努力有關,也與混合雲與雲原生的快速發展密切相關。數年前,雲計算在各行各業的普及也催生了混合雲時代的到來,但最初,混合雲的應用主要集中在雲計算資源上;如今,混合雲開始逐漸滲透到企業業務應用中來。由此,來自應用層面的訴求,使得雲原生應用成為必然趨勢。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KubeSphere橫空出世。
  • 雲原生浪潮洶湧而至 青雲科技KubeSphere承託企業雲原生落地
    如今,混合雲和雲原生的浪潮正在洶湧而至,在大量異構IT的底層基礎設施之上,所有企業都在渴望一致且簡潔的體驗。在應用交付層面,企業不僅關注容器的能力,同樣也關注從底層平臺到上層應用的整體體驗。在底層擁有健壯混合雲平臺的青雲QingCloud,自主研發的容器平臺KubeSphere,將更好地承託企業用戶在混合雲的世界裡乘風破浪。
  • 為雲原生而生 DeepFlow破解混合雲時代網絡監控難題
    出品 | 常言道作者 | 丁常彥近年來,隨著雲計算應用的持續深入,多雲混合已經成為企業應用的新常態;以容器、微服務、K8S為代表的雲原生,隨即成為新階段市場的爆發點。但隨著技術應用的深入,企業在混合雲的網絡監控需求日益突出。
  • 雲原生高堂難入?那就讓KubeSphere陪你走
    比如Java誕生之時,正是將之前包括C、C++等在內的語言寫出來的應用程式重寫一遍,從而成為當前最為流行的程式語言之一。在雲計算時代,雲原生技術又在重演Java的歷史。怎樣才能最大程度利用雲的能力?避免廠商鎖定又能降低成本?雲原生已經被廣泛證實是最佳路徑。而容器和Kubernetes正是雲原生體系裡的基石。因此,以Kubernetes為代表的開源項目已呈燎原之勢。
  • 一文說清 KubeSphere 容器平臺的價值
    對於企業 KubeSphere 是什麼 KubeSphere 是在 Kubernetes 之上構建的 多租戶 容器平臺,以應用為中心,提供全棧的 IT 自動化運維的能力,簡化企業的 DevOps 工作流。
  • 展望2020:傳統容器已死,安全容器將成為雲原生標配
    從容器裡應用的角度來看,它只能看到給定的計算存儲資源和為其定製的系統,但從容器外面的系統來看,它運行的是一個一個的進程。如果這些容器都屬於同一個用戶那還沒什麼,但如果是雲服務,一臺機器裡面運行著不同用戶的一個個進程,光是想一想就有一種四處漏風的感覺!
  • 步入混合雲未來:IBM Z和LinuxONE全面支持Red Hat OpenShift
    隨著OpenShift 對 IBM Z和LinuxONE的全面支持,容器和Kubernetes組成的敏捷雲原生世界,將因IBM企業伺服器的安全特性、可伸縮性和可靠性的加持,而如虎添翼。IDC研究總監Gary Chen表示:「容器是新一代的軟體定義計算,企業可以利用容器加速自身的數位化轉型。
  • 雲原生時代,容器持久化存儲方案選對了嗎?
    75%的企業部署容器應用,雲原生正加速業務創新網際網路的發展、雲計算的出現,對傳統IT帶來衝擊和挑戰。面對數據爆炸式增長、業務種類增加、應用複雜性提高、軟體迭代速度加快等一系列挑戰,容器技術帶來了突破性的解決方案。
  • 2020年中國容器雲市場研究報告
    容器雲的企業價值:容器雲架構的敏捷、輕簡和高度兼容性使得容器成為雲原生生態中最基礎的一環,無論是混合雲/多雲在的推廣還是DevOps、微服務應用的推進,容器都將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助力企業數位化轉型和降本增效。
  • 當容器拍了拍存儲,讓你「想用又敢用」雲原生
    如何掃除容器應用最後的障礙,讓用戶徹底打消面對容器"想用卻又不敢用"的顧慮。如今,容器拍了拍分布式存儲,一對黃金CP誕生了:容器存儲一體機橫空出世。容器存儲一體機是經過專業廠商反覆迭代驗證過的一體化商用方案,實現容器的開箱即用,最為直接有效地解決了容器普及過程中的需求痛點,有望幫助企業在數位化轉型中加速雲原生應用的落地。
  • 雲原生2.0「進化論」:從ON Cloud到IN Cloud
    帶著賦能新雲原生企業智能升級的使命,華為雲原生2.0全景圖囊括了「資源高效、應用敏捷、業務智能、安全可信」四個層面。    應用敏捷:華為雲DevCloud支持全流程DevSecOps,3種開發模式覆蓋7大開發場景,實現10倍效率提升,讓應用開發更敏捷;華為雲微服務解決方案具備雙棧和全場景兩大特點,業界最強,讓應用治理更靈活;華為雲能實現傳統應用和雲原生應用並存、協同,讓應用集成更高效。
  • 容器和Kubernetes對數據中心託管意味著什麼?
    應用程式的容器化是過去十年中最大的IT趨勢之一,但它似乎對數據中心的託管行業的影響並不大。容器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它們簡化了應用程式部署,而下面的硬體和數據中心基礎架構卻保持不變。然而,現在通過一些方式,容器為主機託管打開了重要的機遇。
  • 華為雲原生基礎設施加速基因測序
    今年,綜合基因測序、AI、大數據、HPC等場景的共性訴求,華為雲將基因容器全面升級容器批量計算服務(Batch Container Engine,BCE),為基因測序提供更高效、更易用、極致性價比的解決方案。
  • 為雲而生的「雲原生」,為什麼越來越重要?
    所以,雲原生從一開始就不是一項技術或一個產品,而是一種系統化的方法論和技術的集合。只有滿足「上雲」特徵,或者說專門面向「雲」設計的應用,才可以稱之為雲原生應用。嚴格來講,可以用Matt提出的「12要素」來作為判斷雲原生應用的準則,其中最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彈性:彈性計算正是雲計算的核心特徵,也是雲原生技術中容器的重要特徵。雲原生應用彈性,應該包括應用使用資源的彈性和應用實例彈性擴展的彈性。在單實例擴展資源遭遇瓶頸時,可以配合負載均衡機制實現容器實例的彈性擴展。
  • 構築雲原生安全技術底座 綠盟科技發布《雲原生安全技術報告》
    理解雲原生體系存在的新架構、新風險和新威脅,有助於構建面向新型IT基礎設施的安全防護機制;利用雲原生的先進技術,融合到當前的攻防體系中,也有助於我們提升整體安全防護的彈性、適應性、敏捷性。綠盟科技在2018年發布了《容器安全技術報告》,報告詳細分析了容器技術所面臨的風險和安全挑戰,介紹了安全左移思路下的安全基線、鏡像安全等內容,給初建容器安全的機構一些有益的建議。
  • 七牛雲許式偉做客雲棲大會:杯酒話雲原生,笑談技術派
    七牛許式偉:雲原生在我看來是一個新的作業系統,如果它僅僅停留在理念的話其實不足以成為一個商業。它之所以變成商業範疇的東西,是因為它從理念沉澱為實踐,最後變成一個作業系統。我認為雲計算分了 1.0 時期和 2.0 時期。
  • 雲原生:定義軟體產業未來十年,行業發展趨勢前景廣闊
    2、關鍵定義:什麼是「雲原生」,應該如何通俗易懂的理解 「雲原生」這一概念近兩年快速成熟(2019 年,31%客戶使用容器、29%客 戶計劃使用容器)。「雲原生」主要包括三大要素即容器、微服務、Devops。 軟體一般而言包括開發、部署、迭代三個階段: 1)所謂容器即提升了開發與部署的效率,即以「貨櫃」實現了不同應用 地方隔離,更好應對不同運行環境(海洋)。 2)所謂微服務即提升了迭代的效率,將一個大型應用(如消息服務)進行 了數十個微服務的拆分。通過雲原生,這樣一來大幅提升了軟體產業的效率。
  • 阿里雲「雲網絡3.0」:構建應用、雲、邊一體網絡
    隨著雲計算應用深化,為了滿足雲計算用戶對安全隔離、自助管理、混合雲、多地域部署、訪問控制等能力的要求,網絡層面必須要有所作為。基於這樣的出發點,阿里雲十年前開始探索雲網絡,並逐漸意識到網絡流量最終為應用服務,越來越多的流量、連接上雲,雲網絡將以云為中心。  另一方面,網絡本身也要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