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導讀:《樂隊的夏天》最大可能的呈現了樂隊音樂強大的感染力,在獨立音樂市場打開一個出口。同時,在在音樂+潮流文化這條主賽道上,愛奇藝再次大膽試水潮流類音樂綜藝,並試圖以樂隊音樂及獨特的樂隊文化來引領新一代年輕人的潮流生活方式。
文丨李楊
一直以來在綜藝市場上,以音樂為題材的節目都可謂是層出不窮,這在很大程度上,與當下90、00後這些主流受眾群體的音樂消費習慣有關。據《2016中國年輕人音樂生活方式白皮書》數據顯示,61.3%的95後、69.35%的00後「隨時隨地」都在聽歌,尤其是95後年輕人等於「不聽音樂會死星人」。近年來,隨著市場的包容性與觀眾審美的不斷提高,音樂綜藝的質感也逐漸提升,同時還催生了更多音樂新形態的誕生。
回顧過去兩年,一首《成都》唱火了民謠,而《中國新說唱》的熱播讓說唱也火了,於是很多音樂愛好者都在問,什麼時候輪到樂隊呢?就在昨晚,一檔以樂隊為主角的音樂綜藝熱烈開唱,「中國HOT5樂隊」的激烈對決也由此展開。作為原創音樂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集結了31支具有代表性、影響力的中國青年樂隊,展現樂隊原創音樂魅力與創造力,為年輕用戶打開了一個新的音樂世界。節目開播當晚,便收穫老狼、馮唐、羅振宇、鸚鵡史航、阿肆等藝人大V的自發安利,老狼更是聲稱想重組青銅器樂隊!
「綜藝,我們堅持的就是年輕成長的潮流化表達。」愛奇藝首席內容官兼專業內容業務群(PCG)總裁王曉暉曾這樣說。而從首期節目內容來看,《樂隊的夏天》正試圖以樂隊音樂及獨特的樂隊文化來引領新一代年輕人的潮流生活方式。它不僅僅是為樂隊提供了一個主流舞臺,更重要是它讓年輕用戶認識到曾經作為光芒萬丈時代象徵的樂隊,在今天仍然有新的力量。
以樂隊音樂為切入口,建立與年輕人溝通的紐帶
音樂,是每個時代最先鋒的藝術語言。隨著多元文化的大行其道,用戶的興趣點變得更加垂直細分,年輕態、強互動正在構成網際網路時代音樂的最亮底色。尤其是當下90後群體,他們工作節奏更快,對音樂的多元化需求也更多。網易雲音樂前不久公布的用戶大數據報告顯示,年輕群體在音樂產品上對個性標榜的需求更大,搖滾、民謠等原本相對小眾的音樂已然成為主流,爵士、古典、電子等也能找到相當大的鐵桿粉絲群。
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原有大眾化的音樂市場格局正逐漸被打破,音樂市場開始進入垂直化和內容精耕時代。因此對於視頻網站來說,只有將內容做到極致,才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
而《樂隊的夏天》在首期節目,就以livehouse+音樂節+綜藝這樣三位一體的方式,讓用戶全身心投入音浪中,激活了樂隊在年輕用戶中的影響力。
首個登場的反光鏡樂隊,帶來了一首《嘿!姑娘》,看似簡單的歌詞其實代表著他們對生活的理念和感受,而熱烈的旋律更是讓現場觀眾忍不住一起躁動起來;皇后皮箱樂隊的《人間惆悵客》,旋律中帶著70年代的不羈與灑脫,歌詞卻用很通俗的句子講述了一個平實的故事,帶來了極強的衝擊感;而面孔樂隊的《夢》,具有非常傳統搖滾的那種力量,無疑將大家都帶回了光芒萬丈的樂隊時代!
從首期的內容來看,節目完全將樂隊放在中心舞臺,無論是朋克、復古搖滾、亦或是重金屬,他們都用獨特的舞臺表現力打動了樂迷的心。
可以說,獨立音樂是每個小小時代精神的重要出口,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也因此,節目中樂隊陣容既有老炮兒,如痛仰樂隊、旅行團樂隊;也有極具感染力的年輕樂隊,如盤尼西林、鹿先森。這樣「老炮兒+新生力量」的搭配,幾乎體現了整個中國樂隊發展的不同年代特徵,這更有助於讓用戶清晰的了解樂隊文化的脈絡,讓節目不停留在收聽音樂這一表層,賦予了文化層面上的複雜內涵。
隨著國人音樂消費結構的快速升級,以及對精神文化需求和品質生活方式的追求,年輕人的音樂消費習慣逐漸養成,也更注重現場體驗和精神娛樂方式。《樂隊的夏天》以優質的音樂內容為先,通過樂隊極強的現場表現力,與年輕用戶保持溝通。
其實從說唱、到電音、再到中國風,這些不同的音樂類型先後流行,就能夠看出,多元已經成為年輕一代的音樂關鍵詞。而節目通過樂隊與樂迷間的相互碰撞,產生新的潮流方向,一步步贏得年輕人的心。
切入獨立音樂市場,印證年輕文化的強大影響力
仔細梳理中國獨立音樂30載的變遷,大致可以分為探索時期、危機時期、上升時期、新聲代音樂人崛起時期。隨著網際網路發展,獨立音樂廠牌融合了更多音樂風格,增添了活力。
儘管我國獨立音樂市場發展脈絡清晰,但是盈利、版權和渠道等痛點卻始終沒能得到解決。數據顯示,收入1萬以上的音樂人,佔比才不到5%,並且在音樂作品的推廣渠道商中,62.4%的獨立音樂人使用的是朋友圈,像專業音樂平臺、微信公眾平臺等普及率更高的傳播渠道使用方式相對較少。
不過隨著90後成為消費的生力軍,這樣的情況在慢慢有所緩和,對於音樂消費的態度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關鍵。其實,從前兩年《中國新說唱》成功將「說唱音樂」這一小切口音樂類型做到大眾化,就足以讓業界意識到,從一種小切口的進入,但將其做深做透,會做到與眾不同,也會讓觀眾有新鮮感。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樂隊的夏天》以一種很「溫柔」的姿態切入了獨立音樂市場,從整體的包裝顏色到節目的氛圍再到樂隊成員性格的呈現,都給人一種「夏天」的清涼感,滿足年輕用戶對對多元化原創音樂的渴求。
此前,樂隊音樂之於中國觀眾,可以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一方面,樂隊已是時下各種潮流音樂節的一個標誌。但同時,不少用戶對於樂隊還處在印象模糊的階段,甚至認為樂隊音樂就是「搖滾」。而通過《樂隊的夏天》這檔節目,可以幫助用戶更好地了解樂隊這個群體的故事。
從首期來看,節目並沒有因為哪一種風格更適合舞臺而刻意強化,而是通過競演的方式為用戶展示了朋克、復古搖滾、Funk、英倫搖滾、重金屬搖滾等不同風格的音樂,並讓樂迷們現場投票選擇自己的最愛。
「不是哪一個樂隊,都能代表整個樂隊的生態。」米未聯合創始人CCO、節目總製片人牟頔表示,因此節目所做的,是儘可能給更多的音樂風格提供一個璀璨的舞臺。旅行團樂隊的《逝去的歌》,淡然悲傷的情緒打動了不少網友,現場更是引發了一陣小合唱。猴子軍團的流行說唱無論是歌詞還是旋律,都燃炸了現場。從節目的彈幕來看,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少網友表示看了節目後更希望能看一次樂隊的現場表演。
同時,節目內容在青年人聚集的社交媒體平臺也得到了迅速的發酵。截止目前,節目收割全平臺熱搜共計10個;節目卡段、海報物料等內容,得到了@耳帝 @音樂先聲 @現場微音樂等300+微博大號發布;此外,隨著口碑的逐漸發酵,節目還得到了娛樂、行業媒體的推薦,其中僅微信公眾平臺就收穫了40w+閱讀量。在年輕人對綜藝內容審美日漸挑剔的當下,這些數據無不顯示出節目強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在筆者看來,《樂隊的夏天》最大可能的呈現了樂隊音樂強大的感染力,在獨立音樂市場打開一個出口,並深挖其中的魅力,讓做音樂的人找到出口,一步步的激活其市場價值,更重要的是讓更多人進來瞧瞧,讓不同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傳遞年輕的精神,引領Live Life潮流文化滲透青年生活
以年輕用戶為核心,是近幾年視頻行業達成的共識,然而如何圍繞年輕人做內容挖掘,卻始終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難題。此番,《樂隊的夏天》希望通過多元而豐富的樂隊舞臺張力和樂隊文化的展現,讓年輕人看到還有獨立音樂這樣的音樂形態,憑藉優質的內容和樂隊精神的傳遞,實力圈粉年輕人。
在節目開始前,節目組對樂迷進行了一次採訪,在問到「什麼樣的音樂能吸引你」時,「有態度」「感染力」「有共鳴」成了上榜最多的理由。由此不難發現,當下年輕人對音樂的需求早已從單純的聽,上升到更具思考意義的價值觀層面的需求,他們會通過音樂來表達「我是誰」、找到同伴等。
而這反映在節目中,正如面孔等老牌樂隊的憤怒吶喊以及對夢想的渴望,契合了當下年輕人面對生活壓力、工作壓力,想要急切釋放的需求;而如反光鏡等朋克風格,是在用「沒心沒肺」的方式來解構世界,也折射出年輕人追求自由,追求自我價值的精神內核。節目主理人馬東表示,通過這個節目希望能引領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確實,從第一期節目來看,音樂、樂隊、態度無不在治癒和引領當下的年輕人,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從而引發年輕一代的情感共鳴。
此外,節目還聚集了中國200家規模型的livehouse主理人,他們從更加專業的角度解讀樂隊音樂和理解這些獨特的音樂人,讓節目不再單純是一個「唱歌」的節目,而是以音樂為紐帶,形成同好的社群並產生社交的樂趣。而據悉,在節目開播當晚,北京、廣州、上海等地的全國27家livehouse還聯合舉行「樂隊之夜」狂歡趴,引發網友極大關注及積極參與。他們正努力與節目一起共同傳遞年輕人全新的休閒生活方式。
其實,愛奇藝不止一次大膽試水潮流類音樂綜藝,去年的《中國新說唱》帶火了《星球墜落》《童言無忌》等眾多歌曲,並成功地反哺了說唱市場,意味著用頭部內容帶動市場發展,逐漸成了新的突破口。而此番,在音樂+潮流文化這條主賽道上,愛奇藝又以《樂隊的夏天》繼續引領青年文化風潮,實現對年輕用戶圈層的大範圍輻射,真正將「音樂力」系列內容發展成為自己的獨家優勢之一。
或許和很多其他的青年文化領域一樣,樂隊在此前也一直被大眾誤解著,認為他們是與「憤怒」「貧窮」等詞彙畫等號的,甚至在五月天之後,國內音樂市場幾乎沒有一個突出的樂隊能夠繼續感動新一代年輕人。此次通過《樂隊的夏天》這檔節目,愛奇藝努力填補這個領域的空白。
這個夏天或許剛剛開始,但「看過了節目我打算聽一聽樂隊音樂」「想要買票去聽一次現場」這樣的反饋,似乎讓我們看到了樂隊音樂再度引爆大眾文化潮流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