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長按二維碼,即可購買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 振興京劇的關鍵, 一是領導重視, 特別是省市的第一把手要重視, 二是要培養青少年演員和觀眾, 三是要互相交流, 現就如何交流, 談些看法:
昆明在杭日戰爭末期, 曾經聚集了全國的大量學者和專家, 不少工作者也紛紛來到大西南, 這時的京劇炸常活躍, 郭沫若、田漢、茅盾等知名人士, 紛紛發表改革平劇( 即京劇) 的文章, 同時排演一些鼓舞杭日士氣的劇目。
解放前夕, 約在1 9 4 9 年秋冬, 馬連良率團由香港飛昆明, 隨團前來的言少朋( 言菊朋長子, 為馬操琴)、儲金鵬( 文武小生)、裘世戎( 裘盛戎之弟、銅錘架子花臉)、梁次珊( 丑角)、鮑如昆( 武生)。再加上昆明演員的配合, 演出了馬派代表作《四進士》、《九更天》、《甘露寺》等劇目, 大受昆明觀眾的歡迎, 戲院門口每天晚土車馬擁擠, 水洩不通, 昆明的戲迷, 如醉如痴。
解放後的1 9 5 1 年, 程硯秋從北京自費到西南來考察地方戲曲和演出, 隨身只帶三人, 一是李丹林( 程的弟子、反串小生), 另是於世文(老生、於連泉之子), 再是李四廣( 丑角)。先後在昆明同原雲南軍區政治部京劇團的演員搭班, 演出了《鎖麟囊》、《荒山淚》、《柳迎春》等代表劇目。並同年僅22歲的新秀關肅霜合演了《兒女英雄傳》, 關演前何玉鳳、程演後何玉鳳。儘管票價較貴, 每張分別為四、三、二、一元大洋, 觀眾仍很擁擠, 還參加了昆明的支援抗美援朝的義演, 可謂盛苑空前。
隨後, 1 9 5 2 年唐韻笙等劇團到昆, 陣容整齊, 先後演出了近三個月, 並同關肅霜會演了《連環套》( 唐演竇爾墩、關演黃天霸)、《十八徵》等, 但由於正值「 三五反運動」 , 上座率不高。
1 9 6 3 年尚小雲應邀來昆演出, 年已63 歲的他,同雲南省京劇院搭班, 合演了《乾坤福壽鏡》、《梁紅玉》、《十三妹》、《紅鬃烈馬》等劇目, 還收了韓福香、徐巧玲等為徒。
以上說明, 演員交流演出, 如: 馬連良、唐韻生等是率團來昆演出, 程硯秋、尚小雲等則是三五人來搭班演出。近幾年, 上海的孫愛珍, 則是一人獨闖江湖,到那裡, 就同當地搭班, 這些既使演員深入了中小城市, 交流了經驗, 又使生活在各地的觀眾, 看到新節目、新角色, 何愁無觀眾。總之, 「 隔鍋永遠是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