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30年,杉浦日向子的漫畫《百日紅》終於被搬上銀幕,亮相今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作品以日本著名浮世繪作者葛飾北齋和其女兒阿榮的生活為原點,勾勒出江戶時代的社會風貌和庶民生活。電影中導演刻意把重心放在了刻畫這位江戶時代女畫家阿榮(葛飾應為)上,講述了鮮為人知的葛飾應為的故事。
▲ 電影《百日紅》預告片
時隔30年,杉浦日向子的漫畫《百日紅》終於被搬上銀幕。除了漫畫家的身份之外,杉浦日向子同時還是小說家和研究江戶民俗的學者。與原作漫畫相比,電影《百日紅》刪減了相當篇幅的情節;而原作中力圖描繪的江戶後期浮世繪畫家群像,也在電影中幾乎變成了葛飾北齋之女阿榮(葛飾應為)一個人的故事。
▲ 影片中的北齋和阿榮
鐵藏畫師(即葛飾北齋),在日向子的筆下變成了一名玩世不恭、生活邋遢的老頭。他「既能畫出120畳的巨幅達摩像,也能在米粒上畫出兩隻栩栩如生的麻雀」。北齋居無定所,骯髒的住處永遠被廢棄的畫稿充斥。作為女兒,阿榮除了要照顧北齋的日常起居之外,還要幫他應付畫商萬木堂的訂單。由於浮世繪是一種平民藝術,因此訂單中有不少的春畫、美女圖需求。阿榮雖然畫功精湛,但所畫的春畫卻因未經人事而被詬病神韻不足。為此,阿榮前往風月場所,與一位男伎相處。在春宵一夜時,她發現男伎的房間中竟掛了一幅狩野派大師狩野探幽的佛像《山越阿彌陀》。有趣的是,在初嘗人事的第二天清晨,阿榮卻開始問道:「是否真的存在極樂世界呢?如果極樂世界是真的,那麼地獄是否也是真的?」
▲ 阿榮所畫地獄圖
佛與魔,極樂與地獄,似乎對葛飾父女的繪畫產生了重要影響。影片講述了另外一個關於阿榮作畫的故事,也與這一命題有關。某富戶為了警醒家人約束自己的行為,在萬木堂處買下了阿榮所畫的一幅地獄圖。但由於畫面太過精美逼真,家中的太太居然產生了幻象,認為畫面中的妖怪與鬼魅跑了出來,甚至將家中的女僕看成骷髏。在一次症狀發作時,她將跳躍的燈光當做了舞動的妖魔,最終導致了一場火災。葛飾北齋在仔細看過了阿榮的畫稿之後,認為是阿榮作畫時不加控制,沒有收尾的緣故。北齋在畫卷的末處補上了一尊地藏王菩薩像,以及跪在菩薩面前的亡靈與惡鬼,被鬼魅附體的太太被治癒了。
▲ 影片中,葛飾北齋在畫卷末尾補上的這尊地藏王菩薩像
江戶時期的日本繁榮穩定,平民文化發達,此外,在長崎的出島,日本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持續了二百多年。在印刷術與出版業的帶動之下,質優價廉的浮世繪不僅在日本社會受到歡迎,同時也遠銷歐洲。眾所周知的是,荷蘭的印象派畫家們就深受浮世繪、尤其是葛飾北齋的影響。而早在明治維新之前,荷蘭人的海洋帝國就已將歐洲文明帶入日本。在日本藝術史上不僅誕生了著名的長崎派,將西洋繪畫與日本繪畫融合在一起,而到18世紀時,諸如司馬江漢等江戶畫家,已經能畫出形神兼備的風景油畫。
阿榮,即葛飾應為,其人在畫史上頗為神秘,目前傳世作品只有10件。如果說葛飾北齋影響到了西方畫家,那麼葛飾應為卻似乎與其父相反,更多地受到西方影響。從現存畫作來看,葛飾應為對光線的運用非常到位,因此有「江戶倫勃朗」和「光之浮世繪」之稱。《吉原夜景圖》與倫勃朗的《夜巡》有相當程度的神似,而影片結尾處的畫面,很顯然是致敬葛飾應為的《夜櫻美人圖》。
▲ 葛飾應為,《吉原夜景圖》,現存東京太田紀念美術館
▲ 影片結尾處的阿榮,借鑑了葛飾應為的現存作品《夜櫻美人圖》
▲ 葛飾應為,《夜櫻美人圖》,絹本設色,現存日本愛知縣Menard美術館
影片的主人公雖然不是葛飾北齋,但片中不乏對北齋的致敬處。歷史上葛飾北齋究竟有幾位女兒不可考證,除了阿榮之外,影片中也出現了葛飾北齋另一位先天失明、後因病早夭的女兒阿猶。片中阿榮帶阿猶乘船衝浪的畫面,就使用了北齋最為出名的《神奈川海浪》作為背景,是影片中最為動人的鏡頭。
▲ 影片中致敬《神奈川海浪》的鏡頭,阿榮與阿猶乘船於父親所畫的海浪之上
百日紅,即紫薇花。它與電影的主旨並無直接相關。得名之由,是因為從原著作者杉浦日向子的家中到車站的路途上總是開滿了這種花。江戶時代的俳句作家加賀千代女有詩云:「花落花開,花開花落,百日紅。」 (散れば咲き散れば咲きして百日紅。)在影片中,百日紅只出現了一次。阿榮看到庭院中百日紅開放的時候,感嘆道:「欣然凋謝,努力開放,漫長的祭典要開始了。」杉浦女士本人則對這一命名解釋道:「當梅雨期終了之時,百日紅花便猶如信號一般,瞬間全面綻放……熱熱鬧鬧地散落,茂茂盛盛地開放,猶如一場為時百日直至秋天的盛典,一場為時相當長久的盛典。百日紅的繁盛花事,恰如江戶浮世繪畫師的形象,故以此作為本書的標題。」
▲ 影片《百日紅》根據作者杉浦日向子連載於1983-1987年的漫畫的同名原作改編。
《百日紅》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上半葉,葛飾北齋本人於1840年代去世,而歷史上的葛飾應為,在1857年之後下落不明。正是在這一時期,由於黑船來航引發的倒幕運動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展開,經歷了兩個半世紀繁榮的江戶時代從此結束。在這樣的時代巨變之下,浮世繪也走向衰落。
本片導演原惠一曾執導過《河童之夏》《蠟筆小新》,聲優陣容也頗為豪華。影片的敘事略有凌亂,片中雖然出現了善次郎(溪齊英泉)、歌川國直等其它葛飾北齋和歌川豊國門下的浮世繪畫師,對這些角色的處理卻有虎頭蛇尾之嫌。但是,這部影片的畫面相當精美,並對北齋父女進行了忠實的還原,影片在播出之後,不少日本網友在社交媒體上驚呼:「原來葛飾北齋的女兒也是天才畫家!」 (撰文/姜伊威)
Copyright © 2016 The Art News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
《藝術新聞/中文版》為The Art Newspaper獨家授權現代傳播集團的出版物,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允許,不得擅自轉載和翻譯,否則權利人將根據智慧財產權法追究法律責任。
《藝術新聞/中文版》
主編:葉瀅
編輯部主任:陸曉凡
編輯:徐丹羽、蔣立言、李葉萌
編輯助理:劉晨琛
實習編輯:王舒文
-
執行出版人:曹丹
助理執行出版人:安娜
-
聯繫相關編輯,可以電郵至:
編輯名字拼音@modernmedia.com.cn
-
theartnewspaper@modernmedia.com.cn
www.tan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