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流浪十六天,他們依然住在洪水裡

2020-11-18 澎湃新聞

這是Figure的第261支 ▼ 原創視頻

「生活很難,但還是可以樂觀面對。」

在這支拍攝於洪災中心的視頻裡,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的家就在洪水裡,洪水給他們帶來新的艱難,但生活還在繼續向前。我們希望紀錄下他們在這個夏天的故事。

導演/撰稿|鍾徐姣

編輯|張   帥

校對|許   靜

出品|Figure·Video

 

雨一直下,水一直漲。

7月8日,暴雨不停、洪水上漲;7月9日,洪水進村;7月12日,家中水位1米3,最高水位;7月20 日,下大雨水又漲了……

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九合鄉淳湖村洲頭組,55歲的村民袁義春,在家裡的日曆上每一頁紙都清楚地記錄著跟洪水有關的日子。

這段日子裡,幾乎每天早上,袁大哥都會劃著一個木盆進村,回家搞衛生,水多退一點就多打掃一些。如果這天水位不退反漲,那前幾天的努力就都白費了,但沒辦法,還是得回來弄,否則時間一長,水裡的髒東西黏在牆上更難打理,家裡也容易發臭——村裡別的人家,就因為太久沒收拾,屋子裡甚至長滿了蛆蟲。

這次洪水到來前,袁大哥心裡已有準備。連日暴雨使得村組附近的修河水位不斷上漲,眼看著逼近警戒線。

為了避免圩堤垮塌造成更大的災難,村裡決定開閘洩洪。7月7日下午3點,村裡就斷了水電,村幹部挨家挨戶敲鑼通知大家抓緊時間轉移。

接到通知後,袁大哥和妻子杜美麗馬上用兩臺三輪車先把家裡的老人小孩轉移到親戚家,然後回去架高屋子一樓的重要物件——這是以前村裡漲水時他們積累下的經驗——把床架在凳子上,床上再堆電視機、電腦之類的家具電器,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

然而過去的經驗失效了。誰也沒有料到,2020洪水之大堪比1998。

「跟要飯的一樣到處跑」

7月11日,袁家夫妻倆第一次坐船回去,村子已經成了一片汪洋,原來的路「消失」了,只剩下傾斜的路燈和被淹得只露出樹頂的幾棵樹。回家一看,架高的家電已經全部翻在了水裡。

平時總是笑嘻嘻的袁大哥這次有些懊惱。他覺得是自己疏忽大意了,應該手腳再麻利些,把孩子們的教材都堆到高處去——相比這些家電,他最心疼的還是小孩的書被泡了水。

年輕時為了供家裡的弟弟上學,作為老大,袁大哥早早放棄了學業,但心中一直對讀書有執念,連微信籤名都寫著「愛學習,有夢想!」。如今他的幾個兒子常年在外打工,平時就是他在負責三個孫女的功課。

二樓的陽臺鋪了搶救回來的課本和課外書。他一遍遍翻動著那些曬得起了皺的紙張,不停嘆氣,然後又像下了決心似的搖搖頭:「算了算了,淹掉了吧,下次再來過吧。」

2016和2017年村裡也發了水,弄得人心煩。去年這個時候,因為大腿關節出了問題要做手術,袁大哥在北京看病。夫妻倆每天都提心弔膽,天天在病房跟家裡視頻——倒不是擔心手術不成功,而是害怕家裡又發大水。

今年洪水淹進村子沒多久,三個孫女就被小兒子接走了。老母親年紀大了筋骨不好,得坐輪椅,只好安頓在大妹夫家的一樓。袁大哥夫妻倆本來借宿在妻妹家,但因為杜大姐還得去鄉鎮裡燒飯搞衛生,泥路多不好走,不得不再次搬到袁大哥永修老城的弟弟家,「跟要飯的一樣到處跑」。

袁大哥和母親

今年弟弟家大學剛畢業的侄子也住在家裡,原本就不大的房子顯得更加狹小。弟弟和弟媳住一間屋子,袁大哥和侄子住另一間,杜大姐就睡在客廳的木質長椅上。她總是跟家人說:「我睡這裡也行的,也行的。」

 

留在洪水中央的人

洪水之下,每個人的命運似乎都有些交集,但境遇又各有不同。

66歲的村民王紅仁,家就在村子邊上,水最大的時候他和老伴也沒有搬走,就住在自家二樓。一樓的木板桌椅已經被水泡得變了形,「這些東西又沒有賠償,沒有什麼東西,這(苦)都是往自己肚子裡吞啊。」平時他跟老伴靠種菜為生,守著5、6畝跟人家租來的田地,種了些花生紅薯。「一年也就搞點生活,他們(孩子)賺不了多少錢,我種點菜就換點錢,幫他們生活,今年就什麼都沒有了,全部搞掉了……」

周水香大姐的家裡沒有田地,她患心臟病十多年了,沒法幹活。洪水剛來時她跟丈夫一起借住親戚家,但總住不習慣,經常睡不著還老犯病,倆人只好又搬回了還在水中央的家裡。「住在人家家裡吵鬧人家,人家也不高興的,我們還是回來算了。反正在家裡面也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哦。」

村裡還沒通水電,周大姐的丈夫就專門買了條下水褲,每天從家裡淌著水推著輪胎,輪胎裡擱一個大塑料盆,出村去提水買菜。有時周大姐也一起出來買菜,她就坐在這個塑料盆裡讓大哥推出來。水裡的路很不好走,有阻力走起來費勁不說,還總有一些小石子和被水衝過來的不明物體硌在鞋底,一不小心就容易摔倒。

周大姐和老伴「出門採購」一次得來回運好幾趟,一個早上衣服就溼了幾次。沒有水電,許多普通的日常成了「非常」,生活一下變得原始樸素起來——水得精打細算著用,洗澡洗碗就用從街上提來的水,洗衣服拖地就用家門前的水;油煙機開不了,只能開窗通風,每次下廚被油煙燻得嗆出淚來;天色漸黑就趕緊拿著蒲扇早早進屋,點上一支蠟燭和一圈蚊香,準備休息。

「活著」

江西的夏天不好過,最熱的時候,出門不到5分鐘衣服就能被汗水打透。在弟弟家,袁大哥夫妻倆大多數時候都在客廳坐著,看看電視閒聊一會兒,老舊的落地扇在一旁呼呼作響——他們不好意思開空調。後來,乾脆每天去鄰居家嘮嗑打發時間。袁大哥時常站在路邊,看看今天水位退到哪了,再掐著日子盤算一下,還要多久才能回家。

袁大哥和杜大姐曾打算跟大兒子一起在縣城買房,這樣發水的時候好歹有個落腳處,不用再倉皇落魄地四處投奔親戚。現實卻讓夫妻倆打消了這個念頭:袁大哥的腿動過手術,行動不便,一直在家帶孩子,夫妻倆就靠杜大姐打兩份工掙的1000多塊錢過活。加上今年疫情影響,日子更難過了,哪有錢買房呢?

「今年多災多難吶,疫情和洪水。」夫妻倆坐在弟弟家的長椅上感慨著,「活著」似乎成了2020年的關鍵詞。平時村子裡總是人來人往很是熱鬧,現在周邊靜得只能聽見蟬鳴,還有不知從哪傳來的貓叫聲。

8月8日,經過整整一個月的汛情,洪水終於退了。村子裡恢復了水電,村民們也都陸續回到了家裡。洪水退去時留下了許多小魚,村裡便時常能見到白鷺的蹤影。袁大哥拍了個小視頻發在朋友圈:「小圩內池塘難得一見來了這麼多鳥兒!自由自在的鳥兒,⻜來⻜去!」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洪水裡,一個信號曾消失的島鄉
    洪水漲得太快時,村中廣播站接上小型發電機,向村民傳遞最新信息。 正在鄱陽縣鞏固堤壩的武警江西總隊機動支隊班長伍德文,聯繫不上住在蓮湖鄉的外婆和舅舅。和他一樣,不少外地的遊子關心住在蓮湖鄉的約8.1萬人。
  • 「洪水要來了」!老漢抱著13張銀行存摺往外跑
    洪水稍稍退去,老橋又露了出來。7月16日零點,傅哥還躺在床上輾轉反側,他總覺得身子燥熱無法入睡。木門嘎吱嘎吱響,是山風在吹。傅哥是我所在單位下面一個老街社區的幹部,他平時住在城郊農莊。我常去傅哥的山莊,有時就是獨坐一會兒,聽聽溪流潺潺聲,在古樹蒼穹中望望白雲,樹木中的滾滾氧氣,會把肺葉浸綠。
  • 焦點訪談:洪水不退,我不退!他們「戰」在最前線
    而在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的緊要關頭,他們毫不猶豫地犧牲自己的利益,保全群眾的利益;毫不遲疑地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安全讓給群眾,留下了許多感人的瞬間。他們是乘風破浪的逆行者。這是7月9日晚上8時,發生在江西新餘市觀巢鎮觀巢村的一幕,漫過河堤的洪水倒灌村莊,水勢不明。危急之際,村裡的綜合治理員張志平想到了用敲鑼的方式發出警示。
  • 洪水圍孤島,危急之際,這個「後浪」和近7000在外鄉親做了個決定……
    江洲鎮政府繼續發出第二封「家書」——《江洲告遊子書》,期盼在外遊子回鄉支援。隨著第二封家書的發出,返鄉的輪渡人滿為患,住在九江市區的村民們騎著摩託車回來了;遠在上海、深圳、浙江的打工者放棄了每天幾百元的工資,回鄉要求在堤壩上值守;外出求學的學子主動請纓,加入這場返鄉抗洪的戰鬥。張恆本想把有點殘疾的父母送去九江市區,自己守在村裡,結果遭到父親嚴正「抗議」。
  • 「高能」流浪大叔 英語對答如流 ......
    最近流浪男子不慎摔傷了腿,眼瞅天越來越冷了,鄉親們擔心他這樣流浪下去會被凍壞,希望大家幫忙找找他的家人。關註記者趕到後,了解到這名男子在村裡流浪了三四個月了,現在住在村東一處廢棄的民房裡。當記者問起,他為何會流浪在外露宿街頭時,男子說,幾年前自己曾計劃步行前往俄羅斯求學,但由於種種原因中斷了北上的步伐,此後,便在河北生活了下來。
  • 西方的疑惑,史前大洪水他們靠諾亞方舟,為何中國卻大禹治水
    即便造出來,又如何在汪洋洪水中維持生計?話說光吃不喝10天人就死翹翹,只喝不吃也最多二十多天完蛋。這補給問題如何解決?由此可見,這屬於早期猶太民族的歷史記憶,應該是對於大災難的演繹式記錄,卻有原型,但誇大或虛構成分居多。
  • 電影《流浪地球》中國人的宏大格局
    第一次讀流浪地球的原著就感到十分震撼。建造在亞歐和北美大陸的上萬臺山一樣的行星發動機一起開動。把地球推出了公轉軌道,推離了太陽系。劉慈欣的腦洞之宏大。讓一個曾經的文科生是那樣的痴迷。當年我就想,這種史詩級的全人類喬遷史,要拍成電影的話。怕是好萊塢也不一定能展現的盡善盡美吧。
  • 別人眼中的天外VS我們眼中的天外
    別人眼中的天外長袖漫舞,女神雲集,最美不過天外軟妹子我們眼中的天外想搬快遞自己來
  • 老師打罵孩子被錄像設備錄下;狗狗流浪26天60公裡找回家
    現在,他們計劃把兩家的院子打通,真正融為一家。網友:這是真·門當戶對! 【大媽坐擁近300年清朝大院】 河南鄭州的滎陽市高村鄉油坊村,一處清朝年間的大院保存完好。
  • 洪水衝不垮重建家園的信心 他們用行動帶來新的希望
    目前,他們只能臨時住在別人家。賈琴子告訴記者,從安置點撤離回家後,一開始她家的水還沒有完全退去,所以臨時借住在別人家。現在,他們家是百廢待興,家中所有的家電、床等基本生活用品已經全部報廢,房子也還需要重整一段時間才能入住。因為家裡條件有限,村裡只是沿著堤壩通了臨時水電,所以老兩口只能用煤氣罐、煤氣爐簡單地炒菜做飯。兩條板凳,一塊木板,一張蓆子,就是老兩口的床。
  • 1998 - 2020:中國與洪水終極一戰
    一位白髮老人,站在城防大堤上,望著持續上漲的長江江水,喃喃地說: 天漏了,老天漏了! 那年我才8歲,耳朵裡塞滿了洪水的消息。入夏後,長江沿線省市的天空,猶如被捅漏,先後兩股強降雨集中在洞庭湖、鄱陽湖水系。
  • 流浪三十三天:歷經磨難的狗狗大黃終於不再流浪
    這是一個關於流浪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條名叫大黃的狗狗。狗狗大黃獨自在巷子裡遊蕩,他看到了被關在鐵籠裡的寵物狗,同時也想起了主人第一次抱起自己的一幕,當時老闆說這是土狗,也就是平時吃的肉狗。一個小夥看著眼前可愛的小狗,心裡開始有些於心不忍,便花了五十塊錢買下了它。就這樣,小狗成了小夥的寵物,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大黃。
  • 《洪水》首演倒計時1天 | 專訪舞美沈力:《洪水》的舞臺設計,看似到處透著不對勁,就對了.
    除了劇本中的說明以外,我認為這也是媽媽內心受到傷害的一個體現,留下的怨念和傷痕,都堆積在這個空間裡,所以屋子的凌亂不堪也是媽媽混亂內心的外化。還有沙發上有8盞燈,它們的排列有高有低,有聚有散,我想表達的是她們的生活中還有零星的希望——舊式的鎢絲燈泡,有被水浸過的、鏽掉的感覺,它點亮的時候有種即將燃燒殆盡的感覺。或明或滅,可以看到但觸及不到。
  • 杭州7歲小狗被落服務區,流浪26天找回了60多公裡外的家
    誰也沒想到,26天裡,「豆豆」卻幹出了一件「狗生」大事,令人佩服得不得了。第二天一大早,一大家子就驅車趕到桐廬服務區。在服務區裡,所有人大喊著「豆豆」四處尋找,每處草叢、灌木叢、休息區,裡裡外外角角落都尋遍了,可找了將近2個小時,連撮狗毛都沒發現。只能作罷。此後幾天,邱先生和妻子經過桐廬服務區,都會找上一會兒,但還是無功而返。「我們抱著一點點希望,估計它不會走遠,肯定還在服務區裡晃悠,總有機會碰上的。」邱先生說。
  • 千裡外流浪15年 來鳳男要回家了
    從恩施來鳳縣三胡鄉楊梅古寨黃柏園村的大山裡走出的吳傑,1998年遠赴東莞務工。2005年他與家人失去聯繫。這些年來,家裡人一直在苦苦尋找吳傑的下落。大約兩個月前,東莞當地「讓愛回家」公益組織的志願者發現吳傑,並與恩施的志願者及當地村幹部聯繫。17日,村幹部陪著吳傑的堂叔和舅舅趕往東莞寮步鎮。昨日下午,闊別15年的親人終於見到了吳傑。
  • 又是洪水來臨時
    我家就住在湘江河邊不到千米的地方。那時候還沒有修防護堤,村裡的主要水渠流往湘江河的入河處,是用石頭砌成的一個水壩。水壩旁有一塊自然形成的灘涂。小時候放牛吃草時,夥伴們就在這河邊的灘涂草地上一起玩遊戲、聊天。 洪水來臨之前,總是有十天半個月的狂風暴雨。最先看到的跡象就是河水變紅了,水位眼看著就上漲了。
  • 為什麼各地神話裡都有大洪水?
    南美洲印第安人的神話傳說裡,一對兄弟在大洪水中倖存下來,起初他們只吃樹根和野草,但過了段時間,他們發現每次外出回來都有人給他們準備好了食物。兄弟兩暗中窺伺,終於發現了這是兩隻鸚鵡幹的。每當他們外出,兩隻鸚鵡就會溜進他們的家中,褪下翅膀幻化成女性的模樣替兄弟兩料理家務。
  • 今年的洪水到底怎麼樣?截至目前,長江中下遊的洪水小於1998年
    楚天都市報7月20日訊(記者潘錫珩 攝影李輝 通訊員李長林 實習生彭程程)長江中下遊水位依然在高位運行,截至20日,武漢關水位已經持續超警戒14天。12日武漢度過一號洪峰時最高水位達到28.77米,位列歷史第四高位。
  • 麥可·傑克遜的女兒,如今住在卡車裡
    父親去世之後的幾年裡,帕麗斯曾過得非常煎熬,陷入抑鬱和毒癮,甚至幾度輕生。這時,帕麗斯卻住進了男友的卡車裡,過著流浪歌手一般的生活。活在「泡泡」裡的童年帕麗斯是傑克遜的第二個孩子,她和哥哥普林斯都是傑克遜和黛比·羅所生。
  • ​曲陽誰認識這位「高能」流浪大叔 英語對答如流 ......
    最近一段時間,邢臺寧晉東汪二村來了一名流浪男子,老鄉們在給他送食物的時候,發現他不僅有研究生學歷,還會外語,可謂是一名高材生。最近流浪男子不慎摔傷了腿,眼瞅天越來越冷了,鄉親們擔心他這樣流浪下去會被凍壞,希望大家幫忙找找他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