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Figure的第261支 ▼ 原創視頻
「生活很難,但還是可以樂觀面對。」
在這支拍攝於洪災中心的視頻裡,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的家就在洪水裡,洪水給他們帶來新的艱難,但生活還在繼續向前。我們希望紀錄下他們在這個夏天的故事。
導演/撰稿|鍾徐姣
編輯|張 帥
校對|許 靜
出品|Figure·Video
雨一直下,水一直漲。
7月8日,暴雨不停、洪水上漲;7月9日,洪水進村;7月12日,家中水位1米3,最高水位;7月20 日,下大雨水又漲了……
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九合鄉淳湖村洲頭組,55歲的村民袁義春,在家裡的日曆上每一頁紙都清楚地記錄著跟洪水有關的日子。
這段日子裡,幾乎每天早上,袁大哥都會劃著一個木盆進村,回家搞衛生,水多退一點就多打掃一些。如果這天水位不退反漲,那前幾天的努力就都白費了,但沒辦法,還是得回來弄,否則時間一長,水裡的髒東西黏在牆上更難打理,家裡也容易發臭——村裡別的人家,就因為太久沒收拾,屋子裡甚至長滿了蛆蟲。
這次洪水到來前,袁大哥心裡已有準備。連日暴雨使得村組附近的修河水位不斷上漲,眼看著逼近警戒線。
為了避免圩堤垮塌造成更大的災難,村裡決定開閘洩洪。7月7日下午3點,村裡就斷了水電,村幹部挨家挨戶敲鑼通知大家抓緊時間轉移。
接到通知後,袁大哥和妻子杜美麗馬上用兩臺三輪車先把家裡的老人小孩轉移到親戚家,然後回去架高屋子一樓的重要物件——這是以前村裡漲水時他們積累下的經驗——把床架在凳子上,床上再堆電視機、電腦之類的家具電器,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
然而過去的經驗失效了。誰也沒有料到,2020洪水之大堪比1998。
「跟要飯的一樣到處跑」7月11日,袁家夫妻倆第一次坐船回去,村子已經成了一片汪洋,原來的路「消失」了,只剩下傾斜的路燈和被淹得只露出樹頂的幾棵樹。回家一看,架高的家電已經全部翻在了水裡。
平時總是笑嘻嘻的袁大哥這次有些懊惱。他覺得是自己疏忽大意了,應該手腳再麻利些,把孩子們的教材都堆到高處去——相比這些家電,他最心疼的還是小孩的書被泡了水。
年輕時為了供家裡的弟弟上學,作為老大,袁大哥早早放棄了學業,但心中一直對讀書有執念,連微信籤名都寫著「愛學習,有夢想!」。如今他的幾個兒子常年在外打工,平時就是他在負責三個孫女的功課。
二樓的陽臺鋪了搶救回來的課本和課外書。他一遍遍翻動著那些曬得起了皺的紙張,不停嘆氣,然後又像下了決心似的搖搖頭:「算了算了,淹掉了吧,下次再來過吧。」
2016和2017年村裡也發了水,弄得人心煩。去年這個時候,因為大腿關節出了問題要做手術,袁大哥在北京看病。夫妻倆每天都提心弔膽,天天在病房跟家裡視頻——倒不是擔心手術不成功,而是害怕家裡又發大水。
今年洪水淹進村子沒多久,三個孫女就被小兒子接走了。老母親年紀大了筋骨不好,得坐輪椅,只好安頓在大妹夫家的一樓。袁大哥夫妻倆本來借宿在妻妹家,但因為杜大姐還得去鄉鎮裡燒飯搞衛生,泥路多不好走,不得不再次搬到袁大哥永修老城的弟弟家,「跟要飯的一樣到處跑」。
今年弟弟家大學剛畢業的侄子也住在家裡,原本就不大的房子顯得更加狹小。弟弟和弟媳住一間屋子,袁大哥和侄子住另一間,杜大姐就睡在客廳的木質長椅上。她總是跟家人說:「我睡這裡也行的,也行的。」
留在洪水中央的人洪水之下,每個人的命運似乎都有些交集,但境遇又各有不同。
66歲的村民王紅仁,家就在村子邊上,水最大的時候他和老伴也沒有搬走,就住在自家二樓。一樓的木板桌椅已經被水泡得變了形,「這些東西又沒有賠償,沒有什麼東西,這(苦)都是往自己肚子裡吞啊。」平時他跟老伴靠種菜為生,守著5、6畝跟人家租來的田地,種了些花生紅薯。「一年也就搞點生活,他們(孩子)賺不了多少錢,我種點菜就換點錢,幫他們生活,今年就什麼都沒有了,全部搞掉了……」
周水香大姐的家裡沒有田地,她患心臟病十多年了,沒法幹活。洪水剛來時她跟丈夫一起借住親戚家,但總住不習慣,經常睡不著還老犯病,倆人只好又搬回了還在水中央的家裡。「住在人家家裡吵鬧人家,人家也不高興的,我們還是回來算了。反正在家裡面也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哦。」
村裡還沒通水電,周大姐的丈夫就專門買了條下水褲,每天從家裡淌著水推著輪胎,輪胎裡擱一個大塑料盆,出村去提水買菜。有時周大姐也一起出來買菜,她就坐在這個塑料盆裡讓大哥推出來。水裡的路很不好走,有阻力走起來費勁不說,還總有一些小石子和被水衝過來的不明物體硌在鞋底,一不小心就容易摔倒。
周大姐和老伴「出門採購」一次得來回運好幾趟,一個早上衣服就溼了幾次。沒有水電,許多普通的日常成了「非常」,生活一下變得原始樸素起來——水得精打細算著用,洗澡洗碗就用從街上提來的水,洗衣服拖地就用家門前的水;油煙機開不了,只能開窗通風,每次下廚被油煙燻得嗆出淚來;天色漸黑就趕緊拿著蒲扇早早進屋,點上一支蠟燭和一圈蚊香,準備休息。
「活著」江西的夏天不好過,最熱的時候,出門不到5分鐘衣服就能被汗水打透。在弟弟家,袁大哥夫妻倆大多數時候都在客廳坐著,看看電視閒聊一會兒,老舊的落地扇在一旁呼呼作響——他們不好意思開空調。後來,乾脆每天去鄰居家嘮嗑打發時間。袁大哥時常站在路邊,看看今天水位退到哪了,再掐著日子盤算一下,還要多久才能回家。
袁大哥和杜大姐曾打算跟大兒子一起在縣城買房,這樣發水的時候好歹有個落腳處,不用再倉皇落魄地四處投奔親戚。現實卻讓夫妻倆打消了這個念頭:袁大哥的腿動過手術,行動不便,一直在家帶孩子,夫妻倆就靠杜大姐打兩份工掙的1000多塊錢過活。加上今年疫情影響,日子更難過了,哪有錢買房呢?
「今年多災多難吶,疫情和洪水。」夫妻倆坐在弟弟家的長椅上感慨著,「活著」似乎成了2020年的關鍵詞。平時村子裡總是人來人往很是熱鬧,現在周邊靜得只能聽見蟬鳴,還有不知從哪傳來的貓叫聲。
8月8日,經過整整一個月的汛情,洪水終於退了。村子裡恢復了水電,村民們也都陸續回到了家裡。洪水退去時留下了許多小魚,村裡便時常能見到白鷺的蹤影。袁大哥拍了個小視頻發在朋友圈:「小圩內池塘難得一見來了這麼多鳥兒!自由自在的鳥兒,⻜來⻜去!」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