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是一門傳統藝術,可能在很多人來看這門藝術並沒有像音樂美術那麼高雅。
然而,它卻是一門充滿江湖氣,非常接地氣的藝術。
有人開玩笑說「一入相聲深似海,從此爬不出相聲的坑」。
確實是這樣沒錯,在他們的一個個包袱中總是逗的人哈哈大笑,從生活中取材的題材才是精髓。
現在,提起相聲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德雲社 、郭德綱、李菁。
在老一輩藝術家相繼退出舞臺後相聲藝術也算沒落了一段時間。
然而,1979年投身藝壇的郭德綱可謂是讓相聲重獲新生。
在郭德綱、李菁等人經營下,德雲社也出現了一批可以獨當一面的新鮮血液了。
然而總有一些人覺得這些年輕人說的相聲少了那麼一些味道。
其實提起相聲的代名詞非馬三立莫屬。
馬季先生曾說:相聲就是馬三立,馬三立就是相聲。
馬氏相聲在中國相聲界中的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
他為後輩留下的不止是精彩絕倫的表演,更是一輩子學不完的精髓。
為什麼馬先生被稱為相聲界的泰鬥?如果你聽過他的相聲就會了解。
除了相聲這接地氣的「小市民」味兒和令人回味悠長的包袱。還有馬先生的態度。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在上臺表演前,馬先生對於每一個動作、眼神甚至轉身的角度都會反覆推敲。
每一個包袱都是精心挑選、推敲,以最佳的姿態呈現在觀眾面前。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一生都在逗人笑的老前輩,卻在臺上哭了不止一次。
關於這背後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馬三立別傳》中馬三立提起當年舊事,「我不是不愛上學,至今我愛看書......我當時就是認為自己的命不好,一個大兒子說一段的命!」
1914年,馬三立出生於北京,三歲時隨父母遷到天津居住。
馬三立所出生的家庭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曲藝世家。
他的祖父馬誠方是著名評書人,父親馬德是「相聲八德」之一,母親是京韻大鼓演員。
從小耳濡目染的馬三立,也對說學逗唱有些許了解。
然而在舊中國,相聲、評書藝人的地位都非常低下,名聲甚至不如「戲子」強。
正是在這種觀念下,馬三立的童年也可謂是受盡了委屈。
馬三立的母親去世的早,十歲前他都跟著嬸嬸一起生活。
直到十歲,父親重新娶了一門親事,馬三立才得以「回家」。
自此,馬三立終於可以讀小學了。
舊社會相聲演員的地位低下,父親本不想讓兒子走自己這條路便想供養兒子讀大學。
然而,事與願違,家庭微薄的收入根本支撐不起馬三立的學費。
無奈只能邊上學邊和父親出去撂地攤,此時12歲的馬三立也算正式與父學藝了。
1927年,馬三立考進匯文中學,不久便因為學費的事情徹底退學了。
與父學藝不久,16歲的馬三立便獨自登臺演出了。
隨後馬三立拜「相聲八德」之一的周德山為師,憑藉著與父學藝的功底很快便出師了。
出師後,馬三立便在天津聲遠茶社、南市等相聲園子演出。
本以為日子就會這樣簡單的過下去,然而1933年的變故給了馬三立當頭一棒。
33年,父親借了高利貸給馬三立成了家,新婚不久,變故就接二連三的發生了。
哥哥不知從哪裡染上了吸鴉片的惡習,因此欠下了很多債。
隨後父親因病死去,繼母也偷偷跑了。
突如其來接二連三的變故讓馬三立一下子病倒了,這一病就是大半年。
但是想到高額的外債和哥哥的生活,馬三立不得不振作起來到外流浪賣藝。
在他晚年的一份回憶錄裡他提到外出賣藝的情景:
生意不好,不住店,在火車站候車室湊合一晚上,天亮再走。不管生意好壞,我也是經常不斷的給家裡寄錢,恐怕我老伴孩子沒錢吃飯。
有時存了兩元錢,也趕快給家裡寄去,我自己的吃喝費用,儉省到了可憐的程度。
身處「江湖」,馬三立也沒少挨過騙、挨過打,而作為小藝人他也總是能忍則忍。
終於在1940年,馬三立在天津為師逐漸站穩了腳跟。
本以為可以過上好日子的馬三立再一次被命運所戲弄。
好不容易在天津衛視要嶄露頭角的時候,他卻被當時的漢奸袁文會拉去劇團。
在劇團一呆就是五年,然而劇團的生活是馬三立先生一生的辛酸回憶。
在劇團裡當時的安排是他不可以演相聲,只能排話劇,並且都是些反串的角色。
這五年是馬三立最後悔的五年,「沒辦法,只好跟女藝人一起反串,而且我總是演醜婆子」。
抗戰勝利,馬三立終於迎來了出頭之日,在劇團受了五年苦的馬三立終於自由了。
新中國的成立也讓馬三立的所有都煥然一新。
1947年,他登上了天津大觀園劇場,並且逐漸受人追捧小有名氣。
1950年,他重新回到天津衛視,給同行和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終於在十年間,馬三立為家庭購置了像模像樣的家具,孩子們也穿上了新衣服。
而命運就愛捉弄人,當你覺得一切都要編號的時候,老天突然就會給你開個玩笑。
1958年,反右開始了,馬三立因為相聲《買猴》被打成了右派。
在一次批判大會上馬三立為了抗爭甚至開窗跳樓,幸虧被旁邊一個藝人抓住一隻腳才得以救命。
不久他就被下放了,在下放的過程中,雖然條件艱苦但是他仍不放棄自己的所愛。
背詞兒,揣摩角色包袱,在繁勞的雜役時間外他一次也沒有落下。
直到1961年3月24日,馬三立終於有機會登臺演出了。
在臺上表演完後,臺下的的觀眾們頓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馬三立見此不停的向觀眾作揖,並且他的聲音帶著哽咽,他說:
老沒見我了吧,我——病倒了。
說完不禁流下兩行熱淚。
1970年5月,馬三立全家下放天津南郊北閘口村。
儘管條件艱苦,但馬三立依然樂觀,還練就了一門手藝——木匠活兒。
其實在這19年間,馬三立只有三年時間上臺演出,剩餘的時間不是在下放就是關牛棚。
直到1979年平反,馬三立才在此重新回到舞臺上。
也正是在這段時間,馬三立創作了至今都膾炙人口的單口小段兒。
其中《逗你玩》、《檢查衛生》、《八十一層樓》最為有名。
平反以後,有一次馬三立在黃河戲院重新演出當時為他招致禍端的《買猴》。
演畢,觀眾集體起身為馬三立鼓掌。
這位站在臺上的古稀老人又一次潸然淚下。
2001年,87歲高齡的馬三立先生舉辦了告別演出。
第一次開萬人商演的馬三立老師站在臺上問觀眾:我值嗎?
場內迅速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並回應「值」!
這就是&34;觀眾87年的《相聲界泰鬥》馬三立,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我是個苦命人,生活上的可憐蟲。
這是馬三立老師在1993年對自己做的總結。
回首馬三立老師的一生,艱辛辛酸不可勝數。
03年,馬三立老師還是離開了我們,告別了愛他的觀眾們。
然而馬三立留給我們的藝術瑰寶將永遠存於世上。
敬用此文紀念馬三立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