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歷史悠久的國家,都會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泱泱中華五千年,從神農把糧食從雜草中識別出來,從可以用器皿煮熟食物起,有關飲食的記憶也就從此開始。
民間食物,要麼走胃,如梁山好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美食在那裡只是兄弟情深仗義江湖的陪襯;要麼走心,像紅樓夢裡面的鴿子蛋,要用幾十隻雞、火腿等精心煨制,金銀器皿,相得益彰,方恰到好處。
面
穿梭在潘周家村的掛麵瀑布裡,甚至可以拿掛麵來跳神,再親口嘗一嘗絕活 「一根面 」,從視覺和味覺上感受傳統手工藝~
「一根面」的製作,前後有和面、打面、揉面、搓面、盤面、發酵、拉麵等大小十幾道純手工工序,其技藝十分講究。
和面時,須根據氣溫高低,在麵粉中放入適量的食鹽和水。打面時,一改過去把麵團置於陶缽內緊捏雙拳細揉的老傳統,而將麵團放入大盆,用木錘反覆錘擊,直至打出麵團的韌性來。技藝改良後,食鹽亦相對減量,以適應當代人口味平淡、不喜太鹹的飲食習慣;麵條則韌性趨強,會顯現久拉不斷、久煮不糊、柔軟滑潤、嚼不粘牙的特質。
揉面時,將大麵團揉成圓狀,再用菜刀切成寬條。搓面時,一般需二人合作,一人坐左側,朝一邊拉細麥繩,另一人坐右側,手抹菜油,合掌輕搓麥繩。搓上一遍菜油後,開始盤面,邊搓邊拉,一圈一圈地把麥繩盤起。
說它普通它還真不普通,首先從名字便開始不普通...
全名:浦江潘周家「一根面」
年齡:潘周家「一根面」又稱長壽麵,制面歷史可上溯600年
過人之處:一根面能供百人食
成分:綠色健康、純天然無添加
後遺症:吃了還想吃
小小「一根面」走南闖北,經歷豐富
「一根面」上中國夢想秀
在中央電視臺2015農民春晚走進潘周家專題片中表演一根面
遊客遊玩潘周家村,「一根面」表演是村裡的保留節目
......
等等
總之一根面見過不少世面呢
其實很早之前這根麵條就曾引起了中央電視臺的多次關注,央視《致富經》以《1000農戶拉一根面》為題做了專訪,並重播了三回。這根面還帶領浦江潘周家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當水量、時間、溫度與麵粉一次次相遇之後,當如細絲一樣的美味可口的麵條如瀑布般掛著,這是對天道酬勤最好的詮釋。
幾分鐘,一鍋清水,一把手工面,少許青菜,它可以是晨練之後的早餐,也可以是一頓變著花樣的午餐,還可以是費些小心思的晚餐,牛肉的、肥腸的、炸醬的、酸菜的、西紅柿雞蛋的......它適合一日三餐,也老少皆宜。
(有沒有流口水呢?)
如果想吃正宗的一根面,或許你可以來一趟美食之旅...
潘周家位於浦江縣城北二十餘裡的嶺北地區,如果一路開過來不知道該怎麼走,只要問聲「麵條村」就能打聽到了。
潘周家村不僅制面歷史十分悠久,而且還有令人稱奇的古建築。村子被群山環繞,山清水秀。時光的漂流並沒有磨蝕掉潘周家村古樸的自然風貌,十幾座建於明清時期的廳堂保存完好,堂內掛燈籠結彩球,大小橫梁結構新穎氣勢壯觀,積澱了濃厚的歷史文化。在潘周家村,你還可以野外探險、過壺源江獨木橋、遊潘周家古村落群,體驗自己動手與村民一起製作潘周家「一根面」。
在機器化生產大行其道的今天,方便快捷的同時總覺得少了一種情懷。
《舌尖上的中國》曾說過:無論腳步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裡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掛著,記憶深處的故鄉。
你有多久沒嘗過故鄉的那碗面了?
文章來源浦江文旅集團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