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達不做膠捲轉買藥:未來的美國藥神?

2020-12-26 網際網路金融大事件

提到柯達,相信大家第一直覺就是膠捲,沒錯,柯達曾經是叱吒風雲的膠捲大胃王,奈何在時代的衝擊下被數位相機殺了個措手不及。

7月28日,美國國際發展金融有限公司(DFC)宣布向柯達公司提供7.65億美元的貸款,以支持柯達推出的藥業部門。美國政府7.65億美元的貸款進入柯達的腰包之後,柯達的股票飆漲一度觸發20次熔斷,股價飆升超過5倍,收盤漲幅超過3倍,股價創下7年來新高。柯達股價三天狂飆近1600%!有媒體測算了一下,如果你過去一個小時內買了1萬美元的柯達股票,現在你的這些股票價值高達33萬美元!

這次柯達轉型醫藥公司的決心相當堅定,不過想要大規模的進行藥物生產,需要至少三年的時間。值得關注的是,這並不是柯達公司發展歷史上首次涉足醫藥行業。早在上世紀90年代,還處於高光時刻的柯達就曾參與諸如阿司匹林的生產,但那時的柯達似乎並不想在這一行長久地做下去,1994年以29.25億美元的價格將醫藥業務打包出售給了別的公司。

儘管柯達獲得貸款進軍製藥業務,柯達的股價也已經飆升,短暫在資本市場迎來高光時刻,但仿製藥生產仍需要一個過程才能實現規模化生產。在1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即便有多家競爭對手對其群起而攻之,柯達也總能找到解決辦法,柯達能否憑藉製藥業務在未來像股價漲勢一樣發展,一飛沖天,重回昔日輝煌,這就只有時間才能給答案。

相關焦點

  • 柯達「詐屍式」一夜暴漲逾500%昔日膠捲巨頭想做「藥神」
    如果不是看到柯達股價一夜暴漲2倍的消息,相信大部分人早已把這個昔日的膠捲巨頭遺忘了,就像時代把膠捲遺忘了一樣。昨天,柯達公司宣布獲得了7.65億美元的政府貸款,用於生產「已長期陷入國家性短缺的藥物原料」,以減輕美國對印度等國藥物的依賴。
  • 一文讀懂膠捲巨頭柯達轉型:要做什麼藥?為什麼美國選擇了它?
    早已經破產的昔日膠捲巨頭柯達 (NYSE:KODK,簡稱柯達)這兩天「詐屍」了!周二(7月28日),柯達對外宣布已獲得了7.65億美元的美國政府貸款,用於仿製藥生產。繼富士之後,柯達也要向醫藥領域轉型了。這則消息令柯達股票隔夜放量上漲,股價飆升203%,盤後再漲66%,令投資者瞠目結舌。然而暴漲並沒有結束。
  • 同樣做膠捲,柯達破產,這家日本公司憑什麼長盛不衰?
    (富士膠捲)富士創建於1934年,其前身是大日本塑料的「膠捲試驗所」,起初以模仿和學習美國柯達而「入行」。建廠後的20年,專注於民用膠捲的生產。1960年代,柯達是膠片行業當之無愧的巨頭,近4000億日元的銷售額,是富士膠片(270億日元)的15倍。作為後來者,富士一直在自力更生開發技術,這種文化延續至今。
  • 做膠捲的柯達公司現在賣藥了!
    都市快報訊 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攝影圈火爆無比的「柯達時刻」嗎?如今,這家公司已經「徹底復活」,只不過不是因為那些頗具歷史情懷的黑白膠捲,而是因為賣藥。是的,你沒聽錯,做膠捲的柯達公司現在賣藥了,而且因此股價暴漲。
  • 柯達Ektar膠捲
    1989年,柯達出品了第一代的Ektar膠捲,主打超細顆粒,定位高端民用膠捲。EKTAR的特點多數負片拍攝時寧過勿欠,像富士400H、柯達PORTRA系列膠捲等,稍微的過曝甚至可以獲得更好的色彩。EKTAR卻不是,儘管這款膠捲因為非常高的色彩飽和度以及對比度,深受廣大用戶喜愛。但是想得到最理想的效果,需要仔細控制曝光,越精確越好。過曝或欠曝都會使照片色彩偏色。欠曝時Ektar,在暗部會偏藍。
  • 柯達一夜熔斷13次,曾經的膠捲大王能靠當藥神東山再起嗎?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7月30日的報導,作為曾經的「膠捲大王」柯達,在幾經沉浮之後,如今要華麗轉身做製藥買賣了!近日,柯達獲美政府7.65億美元貸款用於仿製藥生產,其中包括曾被川普吹噓能用於治療冠狀病毒的抗瘧疾藥「羥氯喹」。這一消息也直接點燃了柯達的股價。
  • 還記得主營膠捲和相機的柯達嗎?如今轉型賣藥了
    柯達的歷史曾經無比輝煌,在 1973 年曾有 12 萬全球員工,還是膠捲、數位相機、OLED 等新技術的發明人,但是除了膠捲之外,其他業務都沒有發展起來。對製藥來說,柯達其實也不是新手,1988 年該公司就成立伊士曼製藥業務部,開始做保健藥品,隨後還收購了一家製藥公司斯特林,不過 1994 年又出售了與影像無關的業務,退出了製藥市場。
  • 柯達改行製藥!膠捲變膠囊,也是專業對口?
    柯達改行製藥,股價暴漲頻頻熔斷  這個被遺忘的「膠捲巨頭」再次「爆紅」,是因為美國政府將出資支持柯達公司進軍製藥業。  據外媒報導,美國政府將為柯達提供7.65億美元貸款,用於生產仿製藥的「起始材料」和「活性藥物成分」。
  • 「膠捲大王」柯達要轉行變藥廠
    三個交易日柯達累計上漲1480%。不過,做膠捲的要去製藥了,這專業對口嗎?柯達轉型藥廠直接點燃股價美國時間7月28日,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DFC)與柯達共同宣布,前者向柯達公司提供7.65億美元的貸款,以支持推出柯達製藥業務部。
  • 柯達,從膠捲走向靈藥?|思客問答
    2做膠捲的也能做藥?這不是柯達第一次進軍醫療領域。據《芝加哥論壇報》報導,1988年,柯達曾以5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藥企斯特林。儘管前面幾次「跨界嘗試」戰績不佳,但在柯達執行長吉姆·康坦扎(Jim Continenza)看來,柯達在化學和先進材料領域100多年的積累及基礎架構讓該公司具備快速啟動並運行製藥業務的能力。這樣的說法不無道理。
  • 膠捲巨頭柯達徹底轉型 為何選的是製藥業?
    膠捲巨頭柯達徹底轉型,為何選的是製藥業曾經的美國膠捲巨頭伊斯特曼柯達公司(簡稱「柯達」),正式宣布進軍製藥行業。當地時間7月29日,柯達美股盤中觸發了20次熔斷。 @央視財經 圖7月29日,在美股上市的柯達股價大漲,盤中觸發了20次熔斷。
  • 「風暴」中的柯達:膠捲巨頭轉型製藥 三大問題待解
    《科創板日報》(特約記者朱潔琰),昔日膠捲巨頭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在歷經轉型失敗破產之後,這兩天借著它製藥企業的新身份煥發新生。美國時間7月28日,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DFC)與柯達共同宣布,前者向柯達公司提供7.65億美元的貸款,以支持推出柯達製藥業務部。這個新部門將生產用於仿製藥的「起始原料」和「原料藥(活性藥物成分)」。據悉,這是美國政府依據《國防生產法》下發的首筆此類貸款。美國有關部門稱,美國包括抗新冠病毒藥所需的25%原料藥都將在柯達製藥部門生產出來。
  • 曾經的「膠捲大王」柯達轉行做藥...
    每經編輯:王曉波作為曾經的「膠捲大王」柯達,在幾經沉浮之後,如今要華麗轉身做製藥買賣了!近日,柯達獲美政府7.65億美元貸款用於仿製藥生產,其中包括曾被川普吹噓能用於治療冠狀病毒的抗瘧疾藥「羥氯喹」。這一消息也直接點燃了柯達的股價。
  • 做膠捲的柯達,怎麼突然間成了美國醫藥獨立自主的唯一希望?!
    中國經濟已經國際化了,不了解歐洲,有時候,你就不了解中國。 曾經以底片聞名全球的柯達,在邁入數字相機,甚至智慧型手機的時代後,由於轉型不力,一度在2012年破產重組。淡出市場目光多年後,這位底片巨頭獲得美國政府7.65億美元的貸款,即將跨入製藥產業重新出發。
  • 140歲柯達,賣不出膠捲慘遭破產?竟靠跨界製藥、重新復活
    而發明膠捲的人,正是柯達創始人喬治·伊士曼。1854年,喬治·伊士曼在美國的一個貧困家庭出生了。7歲父親去世,14歲就選擇輟學,到保險公司當業務員,養媽媽和患有小兒麻痺症的姐妹。雖然生活擔子很重,他仍喜歡「燒錢」的攝影。
  • 昔日膠捲大王改行製藥 柯達這些年經歷了啥?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祖爽)昔日的膠片巨頭伊士曼柯達公司(以下簡稱柯達)開始轉行製藥了。近日,柯達與美國國際發展金融有限公司宣布,柯達獲得7.65億美元的貸款。美國國際發展金融有限公司官網顯示,該筆貸款是為了支持柯達製藥的上市,這也是美國政府依據《國防生產法》下發的首筆此類貸款,柯達將使用這筆資金生產一些仿製藥的原料藥。消息一出,柯達當天盤中股價一度暴漲350%,7月29日漲幅一度達655%,截至收盤,其股價為33.2美元。
  • 140歲柯達,賣不出膠捲慘遭破產?竟靠跨界製藥、賣衣服,重新復活!
    相機連同機身內膠捲共賣25美元。 拍夠100張,再付10美元,把相機送回伊士曼廠後,就可得到一打照片與新的膠捲。 「您只需按下快門,剩下的一切由我們來做!」成為當時人盡皆知的柯達廣告語。
  • 「原創」聚焦|「風暴」中的柯達:膠捲巨頭轉型製藥,這「三大」問題...
    來源:財聯社昔日膠捲巨頭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在歷經轉型失敗破產之後,這兩天借著它製藥企業的新身份煥發新生。美國時間7月28日,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DFC)與柯達共同宣布,前者向柯達公司提供7.65億美元的貸款,以支持推出柯達製藥業務部。
  • 柯達轉行賣藥 曾經破產的膠捲大王重生後在幹什麼
    「治療新冠效果不佳且副作用較大」的抗瘧疾藥物——羥氯喹。美國提供此項貸款的目標是減少對印度等國家藥物進口依賴。美東時間周二晚間,美國總統川普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對《國防生產法》的使用將動員柯達製造仿製藥的活性藥物成分。」美國國內的藥品生產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從美國轉移出去,主要原因是為了節約成本。
  • 昔日膠片巨頭柯達變身「藥神」
    風馬牛不相及的做膠捲與製藥,在被「選中」的昔日膠片巨頭柯達身上無縫切換。隨之應聲而來的還有它起死回生的股價,以及資本市場的不斷爭議——做膠捲破產,轉行製藥卻市值暴漲?美國東部時間7月29日,柯達獲得一筆美國政府7.65億美元的國家貸款,以創立柯達製藥公司,用於生產包括羥氯喹在內的仿製藥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