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達轉行賣藥 曾經破產的膠捲大王重生後在幹什麼

2020-12-25 瀟湘晨報

來源:紅星新聞

7月28日,美股盤初,柯達(KODK)股價一度暴漲350%,截至今日凌晨收盤,柯達漲205.73%,報8.01美元/股,最新總市值為3.50億美元。

柯達股價暴漲的原因是公司進軍製藥行業,它獲得了美國政府7.65億美元的國家貸款以創建柯達製藥公司。

紅星新聞記者發現,這家曾經破產的百年品牌,經過重組成為一家小型數位影像公司。除了為人熟知的影像類產品,柯達還跨界生產影音和數據存儲產品,比如存儲卡、無線耳機等,還曾宣布生產手機,展示過平板電腦、無人機等,但其中大部分產品都是品牌授權給其他企業生產。

柯達獲得7.65億貸款

轉行後醫藥業務將佔40%

據悉,柯達製藥公司將生產 「已長期陷入國家性短缺的原料」,一旦該部門全面啟動並運行,公司將能生產「高達25%的用於非生物、非抗菌、非專利藥品的活性藥物原料」,其中就包括美國總統川普曾表示能用於治療冠狀病毒,但已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認定為「治療新冠效果不佳且副作用較大」的抗瘧疾藥物——羥氯喹。

柯達首席執行長Jim Continenza表示,柯達的貸款條款與商業貸款類似,必須在25年內償還。公司將把重點轉移到製藥原料生產,預計該業務將佔到公司整體業務的30%至40%。

這筆貸款來自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U.S.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這是一個類似於銀行的政府機構。這是依美國《國防生產法案》(Defense Production Act)發放的第一筆此類貸款。美國政府此前曾援引該法案來加快COVID-19新冠等相關用品的生產。川普5月發布命令,允許DFC為控制新冠蔓延提供資金支持,並加強任何相關的國內藥物生產供應鏈。美國提供此項貸款的目標是減少對印度等國家藥物進口依賴。

美東時間周二晚間,美國總統川普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對《國防生產法》的使用將動員柯達製造仿製藥的活性藥物成分。」

美國國內的藥品生產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從美國轉移出去,主要原因是為了節約成本。白宮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表示,他越來越擔心美國在藥品生產的關鍵材料上對外國的依賴。美國目前正在考慮為大約30家公司提供資金,以抗擊新冠病毒,保護公眾健康。

柯達此前曾短暫涉足醫藥行業。1988年,柯達以近5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製藥商Sterling Drug,1994年將其分割出售。

曾經破產的膠捲大王

毀滅於自己的技術之手

柯達曾是全球攝影領域的領頭羊,這家誕生於1892年的公司最鼎盛時期有14.5萬名員工,1997年2月市值最高達到310億美元。

如今這個百年品牌不僅轉行生產仿製藥原料,市值也只剩下3.47億美元,只有巔峰時期的百分之一。

1975年,柯達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數位相機。然而它在柯達內部並沒有受到重視。柯達高管們認為數位相機會削弱他們的膠捲業務,認為推出數位相機會迫使公司捲入自己與自己的競爭當中。

《福布斯》雜誌曾經指出,柯達員工的薪水與膠片、化學品以及相紙等耗材的銷量息息相關。他們認為,賣不出去耗材,他們就沒有利潤。

誕生於柯達的數位相機最終毀滅了柯達。

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數位相機越來越多,柯達開始艱難生存。自2004年以來,柯達幾乎每年都在虧損。柯達已經無法盈利。2007年,柯達先後出售了數位相機業務和醫療成像業務。

2008年,iPhone誕生,手機攝影的普及使得膠片數量直線下降。2012年1月柯達正式申請破產保護。

復活後在幹什麼?

大量產品都品牌授權

2013年,柯達脫離破產保護,重組為一家小型數位影像公司,開始跨界轉型。2016年,柯達推出了自己的手機。2017年,柯達開始做雜誌。柯達還與多家時尚品牌合作推出了聯名產品。

根據公開信息,柯達目前的業務主要集中在影像、影音和數據存儲產品。

紅星新聞記者在電商平臺上搜索「柯達」發現,柯達目前的產品主要包括膠捲、數位相機、數碼相框、電子相冊、照片印表機、掃描儀、相紙、電池、衝印服務等攝影類;存儲卡、連接線、U盤等數據存儲類;無線耳機、藍牙音箱、無線同屏器等影音類;非攝影類產品只有眼鏡及鏡片。記者沒有找到柯達手機。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掛著「柯達」商標的產品都是獲得了柯達公司品牌授權的其他公司生產的。

柯達官網顯示,品牌授權許可產品包括電池、充電器、手電筒、相機配件、眼鏡鏡片、噴墨紙、墨水和專用介質、噴墨印表機、即時列印相機以及手機。就連數位相機也是授權其他公司生產。

甚至在國際消費電子展(CES 2018)上,柯達展示的手機、平板電腦、無人機和微型投影儀,也均為授權其他公司生產。

手機和平板電腦是Bullitt Group獲得柯達品牌授權後推出的產品;無人機是授權給 Thrust UAV 公司品牌後推出的產品;微型投影儀是授權C+A Global公司生產的產品。

【來源:中國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曾經的「膠捲大王」柯達轉行做藥...
    每經編輯:王曉波作為曾經的「膠捲大王」柯達,在幾經沉浮之後,如今要華麗轉身做製藥買賣了!近日,柯達獲美政府7.65億美元貸款用於仿製藥生產,其中包括曾被川普吹噓能用於治療冠狀病毒的抗瘧疾藥「羥氯喹」。這一消息也直接點燃了柯達的股價。
  • 做膠捲的柯達公司現在賣藥了!
    都市快報訊 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攝影圈火爆無比的「柯達時刻」嗎?如今,這家公司已經「徹底復活」,只不過不是因為那些頗具歷史情懷的黑白膠捲,而是因為賣藥。是的,你沒聽錯,做膠捲的柯達公司現在賣藥了,而且因此股價暴漲。
  • 「膠捲大王」柯達要轉行變藥廠
    信息時報訊(記者 張柳靜)昔日「膠捲大王」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在歷經轉型失敗破產之後,這幾天借著它製藥企業的新身份煥發新生美國有關部門稱,美國包括抗新冠病毒藥所需的25%原料藥都將在柯達製藥部門生產出來。當時柯達市值僅為1.15億美元。自消息公布後,柯達股價直接被點燃。三個交易日柯達累計上漲1480%。7月29日美股盤中,柯達股價再度飆升650%以上,創7年來新高。
  • 柯達一夜熔斷13次,曾經的膠捲大王能靠當藥神東山再起嗎?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7月30日的報導,作為曾經的「膠捲大王」柯達,在幾經沉浮之後,如今要華麗轉身做製藥買賣了!近日,柯達獲美政府7.65億美元貸款用於仿製藥生產,其中包括曾被川普吹噓能用於治療冠狀病毒的抗瘧疾藥「羥氯喹」。這一消息也直接點燃了柯達的股價。
  • 140歲柯達,賣不出膠捲慘遭破產?竟靠跨界製藥、賣衣服,重新復活!
    編輯 狂人 | 營銷狂人(HLW3600) 近期,曾經的「膠捲大王」——柯達,竟然因轉行賣疫情用藥火了! 在獲得7.65億美元的政府貸款後,一夜之間,柯達的股價暴漲655%,收漲318%。
  • 140歲柯達,賣不出膠捲慘遭破產?竟靠跨界製藥、重新復活
    近期,曾經的「膠捲大王」——柯達,竟然因轉行賣疫情用藥火了!在獲得7.65億美元的政府貸款後,一夜之間,柯達的股價暴漲655%,收漲318%。跨界真的能拯救,這家多次面臨破產的老企業嗎?做聯名、賣手機、賣衣服、賣啤酒,什麼火就做什麼,徹底走上一條「網紅道路」。對於這家有著140年歷史的名牌企業,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它。
  • 一文讀懂膠捲巨頭柯達轉型:要做什麼藥?為什麼美國選擇了它?
    早已經破產的昔日膠捲巨頭柯達 (NYSE:KODK,簡稱柯達)這兩天「詐屍」了!周二(7月28日),柯達對外宣布已獲得了7.65億美元的美國政府貸款,用於仿製藥生產。繼富士之後,柯達也要向醫藥領域轉型了。這則消息令柯達股票隔夜放量上漲,股價飆升203%,盤後再漲66%,令投資者瞠目結舌。然而暴漲並沒有結束。
  • 還記得主營膠捲和相機的柯達嗎?如今轉型賣藥了
    01留下精彩每一刻的柯達提到 Kodak 柯達,許多 80 後可能還記得 90 年代非常經典的 " 留下精彩每一刻 " 的廣告,當時膠捲和相機還是稀罕物,不過時過境遷,柯達在 2012 年就申請破產了,多年來他們在轉型數碼影像上的進展一直不順。
  • 同樣做膠捲,柯達破產,這家日本公司憑什麼長盛不衰?
    (富士膠捲)富士創建於1934年,其前身是大日本塑料的「膠捲試驗所」,起初以模仿和學習美國柯達而「入行」。建廠後的20年,專注於民用膠捲的生產。1960年代,柯達是膠片行業當之無愧的巨頭,近4000億日元的銷售額,是富士膠片(270億日元)的15倍。作為後來者,富士一直在自力更生開發技術,這種文化延續至今。
  • 昔日膠捲大王改行製藥 柯達這些年經歷了啥?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祖爽)昔日的膠片巨頭伊士曼柯達公司(以下簡稱柯達)開始轉行製藥了。近日,柯達與美國國際發展金融有限公司宣布,柯達獲得7.65億美元的貸款。據悉,柯達創立於1880年,是一家專業從事影像產品以及相關服務的生產和供應商,最為大眾所熟知的就是其攝影膠片產品,其首款彩色膠捲柯達克羅姆於1935年推出後,橫掃全球市場,一度創造「膠捲時代」的巔峰,在全球擁有超過14.5萬名員工。
  • 百年柯達興衰錄:從膠捲大王到製藥、賣衣服,這轉型太猛了!
    對於出生於2000年之前的人來說,柯達曾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品牌,無論是柯達出產的相機還是那黃色包裝盒內的柯達膠捲,記錄了生命中無數美好的時刻。起初在一家保險公司當雜役,每星期的薪水只有3美元,一年後他轉到另一家保險公司工作,他運用自已的小聰明,為顧客填寫一些保單表格,薪水也因此多了兩美元。年輕的伊士曼求知慾很強,他利用晚上時間去上夜校學會計。5年後,他轉行到曼徹斯特儲蓄銀行當名書記,他的薪水也增加至當初的3倍。
  • 膠捲大王再次跨界製藥 柯達能否抓住「抗疫風口」?
    每經記者:張瀟尹 每經編輯:梁梟經歷連日暴漲,最高漲逾2700%後,膠捲大王柯達(NYSE:KODK)的股價有所回落。截至美東時間7月31日下午四點,柯達股價收報21.85美元/股,五日漲幅達940.48%。柯達曾經是世界最大影像產品和相關服務的生產和供應商。
  • 柯達,從膠捲走向靈藥?|思客問答
    幾度瀕臨破產的柯達公司,終於等來了自己的「好運氣」。近日,柯達公司通過《國防生產法案》獲得美國政府7.65億美元貸款,這筆貸款將用於創立柯達製藥,幫助柯達轉型製藥行業。▲上周,柯達股價騰空而起。圖片來源:美股納斯達克行情截圖。
  • 「風暴」中的柯達:膠捲巨頭轉型製藥 三大問題待解
    《科創板日報》(特約記者朱潔琰),昔日膠捲巨頭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在歷經轉型失敗破產之後,這兩天借著它製藥企業的新身份煥發新生。據柯達執行長吉姆·康坦扎介紹,柯達製藥公司一旦開始運作將有能力生產25%的原料藥用於非生物、非抗菌、非專利藥品。他還表示,製藥原料生產業務將佔到公司整體業務的30%至40%。做膠捲的柯達要做藥品已經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還要生產全美25%的原料藥,這到底有沒有可能?其實探其究竟,這場轉型並非毫無邏輯可言。
  • 柯達「詐屍式」一夜暴漲逾500%昔日膠捲巨頭想做「藥神」
    但是印刷就佔了70%的柯達,想把藥品原料生產提升到30%-40%,其他業務必定要受到擠壓,甚至另做處理。1 回首坎坷跨界路,長使柯達淚滿襟很難想到另外一家公司有柯達的曾經那麼輝煌。在中國,曾幾何時,整個市場上只有一種膠捲,就是柯達。在美國,柯達是真正的硬核大佬。
  • 「原創」聚焦|「風暴」中的柯達:膠捲巨頭轉型製藥,這「三大」問題...
    來源:財聯社昔日膠捲巨頭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在歷經轉型失敗破產之後,這兩天借著它製藥企業的新身份煥發新生。美國時間7月28日,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DFC)與柯達共同宣布,前者向柯達公司提供7.65億美元的貸款,以支持推出柯達製藥業務部。
  • 膠捲巨頭柯達徹底轉型 為何選的是製藥業?
    膠捲巨頭柯達徹底轉型,為何選的是製藥業曾經的美國膠捲巨頭伊斯特曼柯達公司(簡稱「柯達」),正式宣布進軍製藥行業。當地時間7月29日,柯達美股盤中觸發了20次熔斷。 @央視財經 圖7月29日,在美股上市的柯達股價大漲,盤中觸發了20次熔斷。
  • 川普砸8億美元,讓「膠捲大王」柯達造抗疫神藥!股價暴漲1480%
    柯達稱,全面投入運營後,柯達製藥將有能力生產多達25%的藥物活性成分(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簡稱API,即通常所說的原料藥),並將提供360個直接工作崗位和1200個間接工作崗位。
  • 高興沒幾天,柯達就攤上大事!有人提前知道「膠捲大王」獲巨額貸款...
    「膠捲大王」柯達上周意外宣布獲得7.65億美元美國政府貸款,將開始生產新冠肺炎仿製藥原料。圖片來源:攝圖網(圖文無關)受上述消息刺激,柯達從7月27日起的三個交易日,股價累計上漲將近15倍,期間市值增長13.6億美元。
  • 破產後的柯達,成「網紅」了?
    有趣的是,在數碼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張子楓喜歡的不是數位相機,而是膠捲相機,只因她喜歡膠片——這是個早已被時代「淘汰」的產品,在暗房裡洗成照片時的那份驚喜。而提到膠捲,我們就不得不提柯達,這個誕生於1881年,輝煌了一百多年,卻被自家的數位相機打敗,已於2012年申請了破產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