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達,從膠捲走向靈藥?|思客問答

2020-12-26 新華社新媒體

幾度瀕臨破產的柯達公司,終於等來了自己的「好運氣」。

近日,柯達公司通過《國防生產法案》獲得美國政府7.65億美元貸款,這筆貸款將用於創立柯達製藥,幫助柯達轉型製藥行業。

▲上周,柯達股價騰空而起。圖片來源:美股納斯達克行情截圖。

受上述消息影響,柯達股價在上周交易日內連漲1480%,市值暴增13.6億美元。

1

柯達「抱大腿」?

根據美國政府與柯達公司達成的合作意向,這筆7.65億美元的貸款,將主要用於生產仿製藥的「起始材料」和「活性藥物成分」。

「活性藥成分」又稱「原料藥」,是由化學合成、植物提取或者生物技術所製成的物質。原料藥無法直接服用,還需經過添加輔料、加工等步驟才能製成可直接使用的藥物。

▲圖為柯達公司與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DFC)籤約現場。圖片來源:DFC官網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出於節省成本的考慮,把原料藥的生產逐漸轉移到海外。此後,美國的醫藥投資重點都在尖端創新藥領域,更加基礎的原料藥則大量依賴進口。

這一點不難理解,從市場層面來看,原料藥不是高科技產業,隨著時間的推移將越來越難以受到重視。而按照全球化的邏輯,發達國家向來專注於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因此更樂意通過研發創新藥,佔領技術制高點並獲取更高利潤。

不過自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暴發以來,美國政府開始尋求擺脫對外國藥品生產鏈的依賴,鼓勵美國企業在本土生產藥品和原料。

對此,美國白宮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認為,「如果說我們從疫情中學到了什麼,那就是美國人對外國生產的關鍵藥品的依賴已經達到極為危險的程度。」

所以,美國政府貸款給柯達生產原料藥,主要是想降低藥品生產的對外依賴,重新掌控藥品供應鏈。這本身是一個國家戰略,而非完全的市場因素。

而柯達這次則是抱上了美國政府的大腿,肩負起「把製造業帶回美國」的重任。從資本市場的反應來看,這更是一次柯達「鹹魚翻身」的歷史機遇。

2

做膠捲的也能做藥?

這不是柯達第一次進軍醫療領域。

據《芝加哥論壇報》報導,1988年,柯達曾以5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藥企斯特林。斯特林是一家美國藥企,主要經營診斷顯像劑、激素產品和心血管產品。

然而藥物研發並不是一個容易搞定的領域。短短6年後,柯達就以折半的價格出售了這部分業務,給這次收購劃上了災難性的句號。

柯達與醫療有關的另一項業務是醫療成像,但這部分業務同樣因為連年虧損,在2007年被分拆出售。

儘管前面幾次「跨界嘗試」戰績不佳,但在柯達執行長吉姆·康坦扎(Jim Continenza)看來,柯達在化學和先進材料領域100多年的積累及基礎架構讓該公司具備快速啟動並運行製藥業務的能力。

這樣的說法不無道理。柯達昔日最大競爭對手日本富士在醫療領域的發展,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柯達轉型製藥領域的可能性。

自1986年起,富士陸續收購了幾家醫學診斷成像公司、生物醫藥公司。據富士2019財年財報顯示,2019年4月1日~2020年3月31日,公司在醫療保健及高性能材料業務上全年營收為93.96億美元,佔總營收的44.2%。

況且,柯達這次要做的並不是藥物研發,而是生產仿製藥所需的基礎原料藥。這在難度上已經降了好幾個檔次,原料藥的生產比藥品研發更加容易。

3

為什麼不是經驗豐富的製藥商?

柯達公司能否成功翻身?考慮到柯達先前的失敗經歷,某些投資者對此持悲觀看法。

首先,柯達的財務狀況在過去三年裡一直不佳,而且有惡化的趨勢。2019 年公司的自由現金流為零,今年一季度又虧損嚴重。此外,公司的巨額債務將在 2021 年底到期,公司如何支付這筆債務也是難題。

其次,在歷史上,柯達一直是一家管理不善的公司。在親歷柯達收購斯特林的戰略失誤後,分析師Peter Cohan 認為,柯達的根本問題是其數十年的攝影行業主導地位,使公司無法很好地適應技術變化。

最後,相比其他仿製藥製造商如 AMRX 與邁蘭製藥,柯達並沒有豐富的仿製藥生產經驗。因此,許多華爾街分析師質疑美國政府將貸款授予柯達的決定,他們認為把製造業帶回美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什麼擁有豐富經驗和能力的製藥公司沒有獲得貸款?這讓人感到疑惑。

不過,川普曾在上周二舉行的晚間記者會上表示,「柯達能夠以既有成本競爭力又環保的方式製造原材料。」顯然,扶植柯達這樣一家沒落的製造業巨頭,美國政府不僅在成本上擁有天然的議價優勢,也更符合其對製造業回流美國的一貫宣傳。

看來,柯達能否在製藥領域重塑輝煌,可能還是要取決於美國政府的支持能夠持續多久。

參考資料:

1.《柯達做藥,鹹魚翻身還是迴光返照?》,DeepTech深科技,2020年7月30日

2.《柯達觸發熔斷20次!要靠製藥復甦了?》,南方都市報,2020年7月31日

3.《柯達股價兩天暴漲十多倍,膠捲要復活了?原來是因為……》,經濟日報,2020年7月30日

4.《川普為什麼選中了柯達?》,市界,2020年8月2日

5. 《「拯救」美國製藥的任務,川普居然要交給柯達》, 虎嗅,2020年7月30日

6. 《兩天股價暴漲5倍!膠捲巨頭柯達徹底轉型,為何選的是製藥業》,澎湃新聞,2020年7月31日

來源:新華網思客

策劃:劉娟

監製:唐心怡

作者:周佳苗

校對:馬宇聰

相關焦點

  • 做膠捲的柯達公司現在賣藥了!
    都市快報訊 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攝影圈火爆無比的「柯達時刻」嗎?如今,這家公司已經「徹底復活」,只不過不是因為那些頗具歷史情懷的黑白膠捲,而是因為賣藥。是的,你沒聽錯,做膠捲的柯達公司現在賣藥了,而且因此股價暴漲。
  • 柯達Ektar膠捲
    上期咱們介紹了柯達PORTRA家族(點擊連結溫習)。今天的主角是柯達Ektar。
  • 一文讀懂膠捲巨頭柯達轉型:要做什麼藥?為什麼美國選擇了它?
    早已經破產的昔日膠捲巨頭柯達 (NYSE:KODK,簡稱柯達)這兩天「詐屍」了!周二(7月28日),柯達對外宣布已獲得了7.65億美元的美國政府貸款,用於仿製藥生產。繼富士之後,柯達也要向醫藥領域轉型了。這則消息令柯達股票隔夜放量上漲,股價飆升203%,盤後再漲66%,令投資者瞠目結舌。然而暴漲並沒有結束。
  • 曾經的「膠捲大王」柯達轉行做藥...
    每經編輯:王曉波作為曾經的「膠捲大王」柯達,在幾經沉浮之後,如今要華麗轉身做製藥買賣了!近日,柯達獲美政府7.65億美元貸款用於仿製藥生產,其中包括曾被川普吹噓能用於治療冠狀病毒的抗瘧疾藥「羥氯喹」。這一消息也直接點燃了柯達的股價。
  • 「膠捲大王」柯達要轉行變藥廠
    三個交易日柯達累計上漲1480%。不過,做膠捲的要去製藥了,這專業對口嗎?柯達轉型藥廠直接點燃股價美國時間7月28日,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DFC)與柯達共同宣布,前者向柯達公司提供7.65億美元的貸款,以支持推出柯達製藥業務部。
  • 「風暴」中的柯達:膠捲巨頭轉型製藥 三大問題待解
    《科創板日報》(特約記者朱潔琰),昔日膠捲巨頭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在歷經轉型失敗破產之後,這兩天借著它製藥企業的新身份煥發新生。美國時間7月28日,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DFC)與柯達共同宣布,前者向柯達公司提供7.65億美元的貸款,以支持推出柯達製藥業務部。這個新部門將生產用於仿製藥的「起始原料」和「原料藥(活性藥物成分)」。據悉,這是美國政府依據《國防生產法》下發的首筆此類貸款。美國有關部門稱,美國包括抗新冠病毒藥所需的25%原料藥都將在柯達製藥部門生產出來。
  • 還記得主營膠捲和相機的柯達嗎?如今轉型賣藥了
    01留下精彩每一刻的柯達提到 Kodak 柯達,許多 80 後可能還記得 90 年代非常經典的 " 留下精彩每一刻 " 的廣告,當時膠捲和相機還是稀罕物,不過時過境遷,柯達在 2012 年就申請破產了,多年來他們在轉型數碼影像上的進展一直不順。
  • 川普砸8億美元,讓「膠捲大王」柯達造抗疫神藥!股價暴漲1480%
    柯達2019年財報顯示,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42億美元,同比減少6.26%。柯達要做什麼藥?柯達「跨界」製藥,做的究竟是什麼藥?根據柯達官方聲明,新的製藥事業部將生產「必不可少的關鍵藥物成分」,這其中包括API原料藥。
  • 膠捲巨頭柯達徹底轉型 為何選的是製藥業?
    膠捲巨頭柯達徹底轉型,為何選的是製藥業曾經的美國膠捲巨頭伊斯特曼柯達公司(簡稱「柯達」),正式宣布進軍製藥行業。當地時間7月29日,柯達美股盤中觸發了20次熔斷。 @央視財經 圖7月29日,在美股上市的柯達股價大漲,盤中觸發了20次熔斷。
  • 同樣做膠捲,柯達破產,這家日本公司憑什麼長盛不衰?
    眾所周知,膠捲的沒落直接擊垮了柯達,同樣靠膠捲起家的富士,不僅倖存下來,而且生機勃勃,實現了千億規模的營收。富士的長盛不衰,到底有何秘訣?雄霸一時的膠捲巨頭日本富士膠片公司,是一個時代的符號。上世紀末,中國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富士膠捲衝印店,它在中國膠捲市場,牢牢佔據60%的市場份額。
  • 柯達轉行賣藥 曾經破產的膠捲大王重生後在幹什麼
    曾經破產的膠捲大王毀滅於自己的技術之手柯達曾是全球攝影領域的領頭羊,這家誕生於1892年的公司最鼎盛時期有14.5萬名員工,1997年2月市值最高達到310億美元。1975年,柯達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數位相機。然而它在柯達內部並沒有受到重視。柯達高管們認為數位相機會削弱他們的膠捲業務,認為推出數位相機會迫使公司捲入自己與自己的競爭當中。《福布斯》雜誌曾經指出,柯達員工的薪水與膠片、化學品以及相紙等耗材的銷量息息相關。他們認為,賣不出去耗材,他們就沒有利潤。
  • 「原創」聚焦|「風暴」中的柯達:膠捲巨頭轉型製藥,這「三大」問題...
    來源:財聯社昔日膠捲巨頭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在歷經轉型失敗破產之後,這兩天借著它製藥企業的新身份煥發新生。美國時間7月28日,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DFC)與柯達共同宣布,前者向柯達公司提供7.65億美元的貸款,以支持推出柯達製藥業務部。
  • 柯達一夜熔斷13次,曾經的膠捲大王能靠當藥神東山再起嗎?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7月30日的報導,作為曾經的「膠捲大王」柯達,在幾經沉浮之後,如今要華麗轉身做製藥買賣了!近日,柯達獲美政府7.65億美元貸款用於仿製藥生產,其中包括曾被川普吹噓能用於治療冠狀病毒的抗瘧疾藥「羥氯喹」。這一消息也直接點燃了柯達的股價。
  • 柯達「詐屍式」一夜暴漲逾500%昔日膠捲巨頭想做「藥神」
    如果不是看到柯達股價一夜暴漲2倍的消息,相信大部分人早已把這個昔日的膠捲巨頭遺忘了,就像時代把膠捲遺忘了一樣。昨天,柯達公司宣布獲得了7.65億美元的政府貸款,用於生產「已長期陷入國家性短缺的藥物原料」,以減輕美國對印度等國藥物的依賴。
  • 柯達不做膠捲轉買藥:未來的美國藥神?
    提到柯達,相信大家第一直覺就是膠捲,沒錯,柯達曾經是叱吒風雲的膠捲大胃王,奈何在時代的衝擊下被數位相機殺了個措手不及。7月28日,美國國際發展金融有限公司(DFC)宣布向柯達公司提供7.65億美元的貸款,以支持柯達推出的藥業部門。
  • 膠捲大王再次跨界製藥 柯達能否抓住「抗疫風口」?
    每經記者:張瀟尹 每經編輯:梁梟經歷連日暴漲,最高漲逾2700%後,膠捲大王柯達(NYSE:KODK)的股價有所回落。截至美東時間7月31日下午四點,柯達股價收報21.85美元/股,五日漲幅達940.48%。柯達曾經是世界最大影像產品和相關服務的生產和供應商。
  • 柯達改行製藥!膠捲變膠囊,也是專業對口?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31日電 (彭婧如)30日,「柯達一夜熔斷13次」登上微博熱搜榜。  網友:生產膠捲的那個柯達嗎?還以為是同名。  柯達:不是同名,是我本尊。2009年6月24日,柯達公司宣布於2009年停止生產擁有74年歷史的柯達彩色膠片。
  • 140歲柯達,賣不出膠捲慘遭破產?竟靠跨界製藥、重新復活
    近期,曾經的「膠捲大王」——柯達,竟然因轉行賣疫情用藥火了!在獲得7.65億美元的政府貸款後,一夜之間,柯達的股價暴漲655%,收漲318%。跨界真的能拯救,這家多次面臨破產的老企業嗎?,腦海中會情不自禁浮現出,黃底黑字、小巧精緻的柯達膠捲。
  • 昔日膠捲大王改行製藥 柯達這些年經歷了啥?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祖爽)昔日的膠片巨頭伊士曼柯達公司(以下簡稱柯達)開始轉行製藥了。近日,柯達與美國國際發展金融有限公司宣布,柯達獲得7.65億美元的貸款。美國國際發展金融有限公司官網顯示,該筆貸款是為了支持柯達製藥的上市,這也是美國政府依據《國防生產法》下發的首筆此類貸款,柯達將使用這筆資金生產一些仿製藥的原料藥。消息一出,柯達當天盤中股價一度暴漲350%,7月29日漲幅一度達655%,截至收盤,其股價為33.2美元。
  • 140歲柯達,賣不出膠捲慘遭破產?竟靠跨界製藥、賣衣服,重新復活!
    「就在這一刻,別讓他溜走,柯達,串起每一刻……」 每當聽到這一則經典廣告語,腦海中會情不自禁浮現出,黃底黑字、小巧精緻的柯達膠捲。 而發明膠捲的人,正是柯達創始人喬治·伊士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