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或電影所想像並成為現實的12種技術進步

2021-02-08 精選匯

未來是人類永遠著迷的主題。有人說他們可以用水晶球、字母、咖啡渣或符文來預測它。但是,如果真的有人顯示出特殊的能力來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那麼他們應當是那些腦洞大開的科幻小說家,他們憑藉自己的視野和想像力,激發了許多的創新。這一次,阿狸就要為你揭示:科幻小說或電影所想像並成為現實的12種技術進步。

1、虛擬實境

當然,虛擬實境似乎仍然是一種未來技術,但最令人驚訝的是,早在1935年的文學作品中就已經記錄了虛擬實境這種東西。當年作家斯坦利·溫博姆出版了科幻小說《皮格馬利翁眼鏡》。文章講述了阿爾伯特·路德維格教授的一項發明故事,他發明了一副眼鏡,使其用戶能夠前往一個叫做Paracasma的虛構世界,並且與虛擬世界的氣味、味道和觸覺互動。

2、直升機

1886年,有人藉助熱氣球和飛艇實現了空中航行。然而,儒勒·凡爾納的想像力明顯要更進一步,他在同年出版了《徵服者羅比爾》,他在書中想像了一艘巨大的飛船,船上懸掛著螺旋槳。「信天翁」是一種可以橫向水平旋轉的飛船的名字,它啟發了俄羅斯的伊戈爾·伊萬諾維奇·西科爾斯基,他在1942年成為第一個直升機鏈製造商。

3、平板電腦

美劇《星際旅行:原初》預言了一些未來技術上的突破,這些突破在上世紀60年代末播出時並不存在,在1987年至1994年間播出的續集《新一代》中也不存在。企業號上的船員使用的設備之一是一種名為PADD的觸控螢幕平板電腦,與21世紀初出現在現實世界中的平板電腦非常相似。

4、全息通訊器

「請幫我,歐比旺·克諾比,你是我唯一的希望,」萊婭公主通過R2-D2在1977年的《星球大戰4:新希望》中投射的全息圖說出了這樣一番話。

喬治盧卡斯的電影中的想像激發了Ostendo公司的靈感,他們聲稱自己製造了一種晶片,將智慧型手機變成了一個全息通信器。他還激勵美國楊百翰大學的一個團隊開發了一種名為「萊婭項目」的3D圖像投影儀。

5、測謊儀

埃德溫巴爾默和威廉馬查格於1910年出版的《路德·特蘭特》的成就在於,其是最早談論利用心理學解決犯罪問題的小說之一。該書籍提到了一種新技術,該技術可以準確地預測後來被稱為測謊儀的東西。這種類型的測謊儀由美國人萊昂納德·凱勒於1924 年發明,並於1935年在警察案件中首次使用。

6、基因工程

對於構成反烏託邦未來的所有小說愛好者來說,《美麗新世界》或許是必讀之物。他論證的基礎之一是一個社會,其中的生殖是人工的,並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創造了專門適應不同階層和任務的學科。這本書於1932年出版,正好是第一次成功的DNA操縱實驗的40年前。

7、自動門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是科幻小說中的另一個重要參考,他的傑出作品有《星際戰爭》和《時間機器》。鮮為人知的是《當睡者醒來時》這部小說,該故事講述的是一個男人在1897年(小說出版前兩年)入睡,然後在203年後醒來。作者預測的技術進步包括帶運動傳感器的自動門,該門於1931年作為原型而被開發。

8、網際網路

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在小說《2001太空漫遊》中寫道,「任何足夠先進的科技,都與魔法無異。」1964年《花花公子》雜誌上發表了他的故事《接弗蘭肯斯坦請撥 F》,並提出了龐大而複雜的電話網絡的構想。而這就是全球資訊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的靈感來源。

9、視頻通話

1909年,英國作家愛德華·摩根·福斯特設想了一個既遙遠又接近的未來。在他的科幻小說《機器休止》中,他描述了一個世界末日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人們生活在單獨的地下膠囊中,這是一種尚未發生的事情。然而,通過視頻電話進行通信的方式則是如今被人們真正運用到的發明。

10、手機

馬丁·庫帕或許並不是那麼出名,但每一個人都應該感謝他。這個美國工程師是手機發展的先驅之一,而他的靈感就來自《星際迷航》。在該電視系列中,柯克上尉使用與第一部手機非常相似的通信設備與其餘機組人員進行通信。

11、電潛艇

1879年,儒勒·凡爾納出版了《海底兩萬裡》的時候,潛水艇就已經存在了。但這位法國作家是構想電動推進技術和允許長時間潛水的技術的先驅。

12、雷達

從遠程控制到合成食品,雨果·根斯巴克的預言使他成為科幻小說的參考人物,以至於該類最佳作品的獎項均以他命名(雨果獎)。他的小說《Ralph 124C 41+》中描述了一種定位儀器,這種儀器比雷達的發展早了23年。

你能想像一些如今不存在的創新,但在未來可能會成為現實的情況嗎?

相關焦點

  • 張成:「硬核」已成為評價科幻電影的關鍵指標
    鑑於這兩部科幻電影的優異表現,特別是《流浪地球》在製作上取得的突破以及良好口碑,不少評論家稱「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開啟。早在1938年,我國便拍出科幻電影《六十年後上海灘》;1963年,王敏生編導科幻電影《小太陽》;改革開放後,1986年第五代導演黃建新拍了科幻電影《錯位》,既有其一貫對現實生活的觀照,又有對科技倫理和生物政治的思考。
  • 科幻想像與人間情懷 ——從王曉達的科幻小說《波》談起
    [①]王曉達處女作《波》發表於1979年4月的《四川文學》,發表後一炮而響,成為四川繼童恩正的《珊瑚島上的死光》(《人民文學》,1978年8月)之後,又一位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幻作家,該作品也成為他的代表作。當時王曉達已40歲,當屬大器晚成。
  • 科幻電影與科幻文學
    即便如此,作為全國唯一一個研究「科幻文學」方向的授課老師,吳巖也很難與科幻電影「撇開關係」。在吳巖看來,科幻小說作品有其獨特性,改編成電影成功的不多。「我認為,科幻小說對科幻電影的最大貢獻,是孕育出一批可以在未來拍出優秀科幻電影的讀者。」
  • 趙依:未來、想像與現實的另一半(評論)
    例如,以生物科學技術的超越式發展為背景,將現代基因技術所引發的問題與焦慮作為文本的理論支撐。部分科幻小說選擇將某特定的生物作為構思依託,試圖以基因技術對其進行解碼,從而引出問題、揭開謎面。再例如,因垂直應用領域不斷深挖,人工智慧成為最貼近當下生活且具有強大潛能的科技,不同於曾經科幻電影中熱衷的人類與機器人大戰,這些舊日的「先鋒」成為「現實」一種,觸手可及的科學的悖謬,渲染上新的科幻色彩。這類科幻小說類似於應用文體,作品中的想像世界及其設定,與現實社會中科技應用的真實情況緊密相連,指向科技革命和與之同根同源的人類社會歷史。
  • 《當代電影》丨重塑歐洲性:當代歐洲科幻電影的技術觀念、藝術視景與未來想像
    在關於歐洲文化的討論場域中,對於歐洲未來的關心成為焦點所在,而科幻電影正是承載未來想像的最佳類型載體。21世紀以來的歐洲科幻電影在題材選取、主題設置以及影像敘事的歐洲化風格等方面都有值得關注的表現,所聚焦的問題包括:針對技術加速時代而引起的極端化觀念反思,影片中非產業化的藝術視景營造,以及融合未來哲學與神學啟示錄意味的末日烏託邦想像。
  • 瞬間轉移、牽引技術,盤點那些變為現實的科幻發明
    總是或被漫威電影裡哪些英雄擁有的超能力所吸引。如今,隨著科學技術進步,我們的曾經的科幻夢想正在一步步實現中。比如,接下來這些科幻發明就它們或已經轉變為現實,或者在變成現實的路上。▲光速旅行與牽引光束而澳洲的一所大學如今也實現了這一技術——雖然在實驗中,他們只能用雷射移動非常微小的物體(直徑僅有0.2毫米),移動距離僅為20釐米。
  •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但科幻小說已不在那裡
    這難道不是一個科幻世界嗎?四十多年前,人們向科幻作家提出的問題已經從「你們這些瘋狂的想法是從何而來的?」變為「人類現已登上月球,你們還能寫什麼呢?」。而今,當科學技術每天都將科幻小說中的想像變為現實時,這些問題已變得無關緊要。
  • 追尋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張之路的科幻小說曾經被拍成《霹靂貝貝》《瘋狂的兔子》等電影。它們成為很多80、90後的集體記憶。但2000年之後,張之路的科幻小說影視轉化之路完全停歇。那些年,中國僅有的幾部如《超蛙戰士歷險記》《魔比斯環》等電影,雖被歸為科幻片,但更像是蹭「科幻」概念的動畫片。
  • 期待中國科幻電影新浪潮
    科技為科幻創作提供現實土壤,科幻為科技發展開啟想像空間,反過來推動科技的創新和發展,二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從激發科技想像力、培養科技人才的長遠角度,到科技強國、科技創新的總體戰略,以及人類與未來社會的發展, 科幻電影的價值已經不僅僅事關電影產業。再者, 不斷夯實的「中國科幻」土壤,是科幻電影不斷汲取養分的源泉。
  • 一切科技的前行者:在夢幻遐想裡的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作為一種十分具有科技前沿性的幻想文,通俗小說的一種,除了有著浪漫主義元素在內,科幻小說更是基於現實社會與當下的科學理念、技術對未來的一種猜想,具有一定的先見性。在科幻小說中關於科學與技術的猜想是大膽而新穎的,在科技力量的幹預下整個故事情節往往超乎常人想像,具有顛覆常識重新定義事物定律的存在,簡直猶如鬼神一般的手段,這便是屬於科幻小說的獨特魅力了。早幾年聽人提及一則小說故事,到後來更是看過由小說改編而來的電影《前往目的地》。
  • 今年科幻讀者票選的獲獎小說,都在關注現實問題
    小說的敘事極為精巧,前半部分與AI女孩的相遇和對這個時代機器人權益的介紹,神奇的納米技術與刺青藝術的結合,細節豐富,似乎是在遵循著某些已經成為套路的科幻傳統,讓讀者誤以為已經把握了小說的主題。 然而作者筆鋒一轉,從主人公對父親「守門人」的回憶講起,突然將之前所有講述的內容納入了歷史的維度中去,讀者才恍然大悟。
  • 科幻作家陳楸帆:技術可以升級人類,也會「降級」人類
    進步浪潮席捲之處,人的靈魂一片荒蕪。之所以會出現這種青黃不接的現象,陳楸帆認為和「科幻作家的門檻」也有關係。「在我看來,科幻小說比一般的傳統文學更難寫作,因為它不光要處理文學性的問題,比如敘事結構、人物等傳統文學需要處理的問題,它還需要處理科技的維度。科技需要和文學有機的融合到一塊去,成為完整的嵌合體,而不是把傳統的文學故事加一層科幻的皮,就把它叫做科幻小說。這種門檻決定了,不是每個人都能寫科幻小說。」
  • 當科幻小說《三體》遇上3D全息投影技術 2016最值得期待的舞臺劇
    去年,科幻小說《三體》因成為亞洲首部獲得科幻界諾貝爾獎——「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的作品,而受到廣泛關注,而其作者劉慈欣大劉也成為中國科幻文學界的代表人物
  • 國產巔峰科幻小說《三體》最有望成為國產《復仇者聯盟》的電影!
    2015年8月《三體》獲得世界科幻小說最高獎項「雨果獎」,是國產科幻小說的巔峰作品《三體》講的是宇宙的黑暗森林,每個星球的生命都在為追求自己文明的延續而不擇手段,甚至毀滅其他星球,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2013年年底一個叫劉慈欣的作家寫的科幻小說《三體》開始被眾人熟知,酷愛小說的我自然不例外的看了,看過之後被書中天馬行空的想像和複雜的人性所折服,寒毛倒立,看誰都覺得是外星生物。
  • 劉慈欣和《三體》:科幻小說與宇宙情懷
    這讓我深深領略科幻小說的力量。」劉慈欣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而什麼樣的科幻作品才算得上優秀呢?劉慈欣也繼續給出了答案:在忙碌和現實的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目光大都局限在現實社會這樣一個盒子中,很少望一眼太空。我曾問過10個人白天會不會出月亮,除了一位稍有猶豫外,其他人都十分肯定地說不會。
  • 劉慈欣再獲國際科幻大獎,卻對當今科幻小說很失望
    亞瑟·克拉克爵士是20世紀享譽世界的英國科幻小說家,其科幻作品多以科學為依據,代表作《2001:太空漫遊》於1968年被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拍攝成同名電影。由亞瑟克拉克基金會設立的克拉克獎,每年度會評選出終身成就獎、想像力服務社會獎、及創新者獎三大獎項,以表彰世界上最卓越並最富創造力的思想家、科學家、作家、技術專家、商業領袖以及創新者。
  • 科幻電影是站在科學懸崖上的飛翔——麥可·萊維特、基普·索恩...
    近年來,《星際穿越》《流浪地球》《信條》等科幻影片成為最受市場歡迎的類型之一,電影中呈現出的各種科學概念和場景,引發影迷的熱烈討論。除此之外,好的科幻電影還需要製作技術和資本力量的加成。」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副院長程波認為,電影作為媒介,彰顯了科技趨勢與技術前瞻,而科幻電影則是站在科學懸崖上的飛翔,「懸崖是已知科學的邊界,人的想像力推動著『縱身一躍』,飛向未知的探索,」 在麥可?萊維特看來,一部好的科幻電影,的確能助推科學進步。
  • 我不敢想像沒有科幻電影的世界
    自電影誕生之日起,它就肩負著一部分造夢的使命,讓備受庸常現實禁錮的人們,得以從庸常之中逃遁,追尋一種遙遠但瑰麗的自由。是的,如今我們回過頭去看,才驚覺原來科幻電影已走過了這麼長的道路。庫布裡克近半個世紀前的經典之作《太空漫遊》,也已跨過了2001這道看似遙遙無期的時間關卡,成為了與歷史有關的一句敘述。近年各類新的科幻電影層出不窮,它們紛紛在視覺奇觀上為我們提供了新的體驗。無論是將浪漫的宇宙變為銀幕奇景的《星際穿越》,還是《地心引力》,抑或是「異形」系列經典續作《普羅米修斯》……他們將人類對科技、宇宙以及自身未來的設想,濃縮在一場華麗得幾近真實的夢境裡。
  • 12部技術倫理科幻電影,絕對看點滿滿!
    全文共3346字,預計學習時長7分鐘即便人們擁有先進的技術,但若未曾犯錯就逮捕他們恐怕有失妥當。圖片來源:《少數派報告》/21世紀福克斯影業誰會在幾年前就料想到技術創新方面的倫理問題會成為熱門話題呢?然而,現在幾乎每隔幾天,就會有公司或科學家沮喪地發現,隨著技術愈加強大,其面臨的倫理問題也愈加嚴重。
  • 【鑑賞】從《流浪地球》等小說審視劉慈欣對待科幻小說的態度:對比卡德、倪匡等
    科幻小說的藝術自主性、藝術本真性就體現在這裡:它就是小說家構建出的一個個自娛自樂的世界。這些世界在自我的邏輯上得以自洽就夠了,這是科幻小說實現自我的唯一出發點。但讓人遺憾的是,很多科幻小說家為了爭取更多的讀者(大眾)而選擇了向文化工業靠攏乃至屈服,下面就要介紹科幻小說的另一種形態,即系列化的小說,以奧森·斯科特·卡德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