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來自藍色星球的火箭帶著地球人的火星夢以及對廣闊宇宙的渴望飛天而去。
一時之間關於火星、關於星空探索以及未來科技的諸多話題與遐想在人群中流傳開散,浩瀚縹緲的星河宇宙在平凡的歲月中再一次被人們所仰望。
自古以來人類對頭頂的星空宇宙以及不可預測的未來一直有著夢幻般的遐想。
尤其是在步入現代社會以來,在科學體系的認知下,各種科幻小說及以科幻元素為主的影視出現,這種遐想正越發浩瀚、夢幻,向我們描述一個宏大且豐富的未來世界。
由科幻小說《火星救援》同名改編而來的電影便向我們講述了在未來人類在火星建立基地的故事:男主遭遇沙塵暴被困火星,在沒有物資的情況下利用現有的條件,頑強的支撐到地球的救援到來。
這部帶有濃鬱現實韻味的科幻片無疑要比那些科技感爆棚的「星戰」、「黑衣人」、「變形金剛」系列影片來的更有現實意義,也更為貼合當前實際。
除此之外這部電影更是飽含不屈、堅定的內在精神,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當下困境。主角「馬克·沃特尼」對火星基地的資源困境坦然直視,始終保持著堅定頑強的內在精神。
在這部科幻電影中沒有讓人驚呼不已的超前科技,而是將現有的科技成分擴大,幻想的成分減小,注重現實意義,電影中的一些細節處理符合當前人們對火星的科學認知。
土豆的種植、製作養料、利用植物產生氧氣、生態的循環利用……電影向觀眾呈現出一個封閉且循環運作的環境,這不由得讓人聯想到上世紀末進行的一場世人矚目的「生物圈二號」人造生態環境模擬實驗。
通過這部著重寫實、注重科學的影片我們仿佛可以預見在未來某時火星殖民的實現,這部影片的出現無疑將再次燃起人們心中的太空夢。
科幻小說作為一種十分具有科技前沿性的幻想文,通俗小說的一種,除了有著浪漫主義元素在內,科幻小說更是基於現實社會與當下的科學理念、技術對未來的一種猜想,具有一定的先見性。
在科幻小說中關於科學與技術的猜想是大膽而新穎的,在科技力量的幹預下整個故事情節往往超乎常人想像,具有顛覆常識重新定義事物定律的存在,簡直猶如鬼神一般的手段,這便是屬於科幻小說的獨特魅力了。
早幾年聽人提及一則小說故事,到後來更是看過由小說改編而來的電影《前往目的地》。
電影中男主利用時間穿梭機往返未來、過去、現在的時空;男女的轉換、陰差陽錯下的時空相識、命運的預定、自導自演的人生舞臺、宿命的輪迴循環.........看過小說故事或電影的人無不為之稱奇,一場戲夢人生,時空下的悲劇。
由此可見科技帶來的影響是全面且深入的,科技在掌控著人的命運同時連時空都要屈服,個人在命運面前如提線木偶,難怪有人會說科技到達一定高度後如全知全能的神明一般。
科幻小說向我們展現屬於科技的夢幻與奇異之時,這也是人們對未來美好幻想的華麗綻放。
這部改編成電影的小說《你們這些還魂屍》發表於1959年,科學理論與技術的出現為人類掀開了宇宙萬物的神秘面紗,通訊、天體探索、能量、物質結構等科學認知影響著當下時代的每一個人。
科技的大量湧現孕育了科幻小說的誕生,人們依據現有的科技水平大膽的對未來進行幻想,陷入到科幻小說的創作熱潮當中。
同時期著名的科幻小說家還有美國的「阿瑟·克拉克」在科幻小說領域有著巨大的影響性,被稱為科幻小說界的三大巨擎之一。
很多人讀了他的小說才知道什麼才是科幻小說,什麼才是太空科幻藝術。寫出「三體」這種恢宏巨作的「劉慈欣」就曾表示「阿瑟·克拉克」的小說作品對自己產生著的巨大影響,指引自己走向科幻小說的道路。
「阿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說往往以現有的科技為基石,大膽的提出科技的後續發展方向及對一些尖端科學技術的預測,對當時人們的太空發展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同時也激發了人們的對太空的探索欲望,使其走上科學的求知道路。
地球同步衛星軌道的發展與他當時對未來衛星通訊的設想完全相同,因此地球同步衛星軌道也被稱之為"克拉克軌道"。
「阿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說作品中給人印象最深的便是那部被改編成電影的《2001:太空漫遊》。在「阿瑟·克拉克」超前的科幻意識下電影造成的影響深入人心,成為不少人心中科幻電影的典範之作。
於1968上映,距離美國宣布登月還要早上幾個月,可謂是遠方還在前行,而夢想早已抵達彼岸,而夢想將會成為人們踏上斑斕星辰的一股原始動力。
點擊播放 GIF 0.0M
這部電影為我們講述了遠古時期降臨地球的一塊神秘黑色石板竟是開啟猿人智力的關鍵;
幾百萬年的演變人類已踏上了星際航行,在月球上發現了神秘黑石;
機器人哈爾的程序陷入邏輯混亂作出殺害船員的事情;鮑曼被神秘黑石吸入來到一處神秘時空打造的房間;
藉助黑石力量的鮑曼最後成為了另一種形態下的生命。
來自外星科技的神秘石板猶如上帝般的全知全能,超越生死,在時間長流下砥礪前行一往如初,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宇宙的浩瀚下存在多少璀璨文明,他們擁有何種的神奇能力,讓人不由聯想到另一部科幻巨作《星際穿越》,來自高維空間擁有逆轉時空的他們,同樣的神秘且超越時間的枷鎖。
「阿瑟·克拉克」曾說過一句話:「任何非常先進的技術,初看都與魔法無異。」
西方作為科幻小說的發源地,其早期的奇異、鬼怪一類的小說對科幻小說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網上就有一種說法提到西方的奇幻與科幻是不分家的,喜歡將奇幻與科幻結合在一起。
例如現在我們看的星球大戰系列電影,裡面無法用科學解釋的「原力」,哈利波特中現實背景下的各種神奇魔法。
在西方的近代歷史中科技並不發達,還處於成長的階段,當時的小說出現將科幻與奇幻結合的現象倒是符合當時的時代發展。
20世紀初美國的「洛夫克拉夫特」所寫的「克蘇魯神話」系列小說便是如此,符合當時的時代特性,既有傳統文化裡的奇幻、神秘色彩又是注入當下的科學元素。
「洛夫克拉夫特」小說獨特性要數小說故事裡面一些特有的元素設定,對後世的科幻、恐怖小說乃至各種流行文化起到極大的影響。
從電影普羅米修斯、迷霧、加勒比海盜、閃靈到遊戲魔獸世界、血源詛咒甚至奧特曼都有「克蘇魯神話」的影子。「克蘇魯神話」將怪異、恐怖、科幻與奇幻元素組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文化體系,在它之前可沒有什麼深邃未知的恐懼、觸手、眼球、怪異肉塊等元素的文化存在。
克蘇魯系列小說的主體核心是怪異,但科幻的成分在小說中有著大量的描寫。
有人提出「克蘇魯神話」是站在科學的角度上對未知的存在高級幻想,說是科幻小說也並非不可。或許後來的「阿瑟·克拉克」等硬科幻小說家們,他們的小說多少也有受及「洛夫克拉夫特」小說的影響,借鑑某些元素、觀點。
著名的恐怖小說家「史蒂芬·金」就曾說過「洛夫克拉夫特」是20世紀最偉大的古典恐怖故事作家。
除了這些神鬼莫測的高深科幻外,在科幻小說的多年發展中出現有許多的分支,比如硬科幻與軟科幻之別,題材方面又有太空、未來、尖端技術、時空穿梭等方面。
點擊播放 GIF 0.0M
在這些分支裡面就有一種科幻微小說的存在。
在廣闊藍色大洋的另一端,那個受克蘇魯文化影響而誕生出「奧特曼」的故鄉,出現有一本科幻版的一千零一夜故事書,它便是日本科幻微小說家「星新一」的《星新一作品全集》。
對於「星新一」的科幻作品大家印象最深的怕是要數那篇收錄在課文本上《餵——出來》的科幻短文了。整個故事通過一口黑洞來告誡人們要愛護環境,對環境的肆意破壞終究會影響到人類自己。
故事講述了颱風過後出現一口黑洞,在人類的貪婪下成立了填洞公司,人們把各種生活垃圾、見不得光的秘密統統交給了黑洞,愜意的享受著黑洞帶來的各種便利。
故事最後隨著一聲"餵--出來!"的響聲,一塊石頭也隨之往地面落下,再結合前文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人類帶給黑洞的一切都將重新返還回來。
在這篇短文中沒有深奧的科學技術知識與繁瑣長篇的劇情介紹,有的是簡潔樸實的話述與故事情節的生動有趣,讓一向高深莫測背景恢宏的科幻文仿佛是跌落了凡塵,身上沾滿了濃厚的生活氣味。
其簡潔明了的文風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都能輕鬆閱讀,似於童話寓言故事。
從《餵——出來》的短小精煉、新奇的故事情節、文中所透露的一股樸素的生活氣息,我們可以看出「星新一」的科幻作品裡除了科幻元素外還加入了人文思想,反應了作者所處的社會現狀,藉此引起人們對當前生活的重新思考。
日本的科幻小說在世界範圍似乎並不出名,但並不代表就沒有好的科幻作品,日本科幻題材動漫便給人留下著深刻印象。像新世紀福音戰士、哆啦A夢、攻殼機動隊等,在動漫產業發達的日本似乎科幻故事轉化為動漫的機率很高,以另一種更為直觀的方式呈現在世人眼前。
從小說到影視、從西方到東方,再到相關的流行文化,科幻小說的獨特魅力對人們的生活、文化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對人類的科技道路更是形成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兩者也是相互影響的存在。
正是這一個個在腦海中閃爍的科技夢我們的未來將走的更遠、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