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反科幻的科幻電影——《飛向太空》

2020-11-18 看透馬賽克

在《飛向太空》面前,一切科幻灰飛煙滅

提到科幻,腦子立馬出現了兩部電影,斯坦利·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導演的《飛向太空》,都是大師之作,很多人都會自然而然想到這兩部,一美一蘇,相似而又不同。

《飛向太空》&《2001太空漫遊》

我折服於某部影片無外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影片能符合我的思想,另一種是影片能推動我的思想。《2001太空漫遊》屬於前者,《飛向太空》屬於後者。這不代表哪個更優於哪個,都是我的心愛的影片。

前者太過著名,雖然也會被冠以晦澀的影片,但終歸還是基於有邏輯的電影語言,能較為理性的分析,也能獲得更多人的關注。而後者一上來就打破了對電影語言地固有的認知,以電影本身去表達精神思想,這也逼迫觀眾必須主動地去靠近體會,因此喪失了大批觀眾。

《飛向太空》影片直譯為《索拉裡斯》或《索拉裡斯星》,它被影迷譽為科幻電影中的科幻,也被稱作是一部講述關於科幻電影的科幻作品。

《飛向太空》改編自波蘭科幻小說作家萊姆的小說《索拉裡斯星》。小說原作不僅是一部重要的科幻作品,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和哲學作品。而這種哲學思想是現代哲學所不能允許、脫離於現實世界的邏輯去思考「世界之外」。小說構建的索拉利斯星可以認為是人類認知不可到達之處。

小說或電影都在毫不掩飾地嘲笑人類,嘲笑人類的無知。人類只把自己所認為的真理當作真理,崇尚啟蒙主義所承諾的人類的無所不知,以人類當作衡量宇宙一切的標尺。當然,過分的討論人類將陷入虛無主義。如果不能肯定人的唯一,那人類所證明的一切都將被推翻,陷入矛盾的深淵。同時這種妥協也是人類被迫選擇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也是對於人類能力有限的證明。

其實看電影比看小說更能令我產生反思。閱讀小說更多要靠我們的聯想,如同仰望星空,依仗著聯想去看閃爍不定的星鬥,朦朧中更顯得撲朔迷離。電影像靜物臺上的石膏像,你看不看它,它都在那,一直是那個模樣,走近能看細節,遠觀能看輪廓,要想更深入的體會,唯有在心裡給它打上一盞燈,讓它更立體,而這盞燈能否使石膏像呈現出最真實的狀態,這就是打燈人的主觀判斷。也許你打的燈能讓你看清石膏像的面目,可其他人沒有站在你所處的位置,就很難體會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回到電影,我所看到的電影是在反思人類的邊界,而不像是在展示科幻片常去討論的宇宙邊界。電影也沒給我們展現一出太空歌劇。反而更多是我們所熟悉、所確信已被認知的世界所展示出的迷惑,我們逐漸無法區分地球和索拉裡斯星,更無法區分真實與想像。我們開始質疑什麼是真實。與此同時,電影的偉大浮出水面,這正是電影的迷人之處,這是用文字無法表達的。

在我沒看這部電影之前,我會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的作業中提交關於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思辨性論文,有沒有分數我都不在乎啊。好像就是為了證明我能夠有獨立的思考,但我卻沒注意到與此同時暴露的無知。在一遍遍的被這部作品的精神思想衝刷後,我似乎感受到了,人類不過如此這個事實。我自以為是的思想只不過是漂浮在夢幻海洋裡的一艘紙船,隨時可能伴隨著夢境的破裂而沉沒。

看當今世界,人們感嘆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似乎從蒸汽時代開始,短短百年人類的科學技術就有了質的飛躍,人們還在幻想著日新月異的科技成果。而這部1972年的作品在我看來正是用科幻來反思科幻,印證了人類的渺小與無知。當今人類通過當今科學不斷推翻對於過往的認知,以至於人們已經能預見未來,對科技發展的自信使得人們相信能夠徵服宇宙,不斷拓寬地球的邊界。而會不會有更高智慧的生物正在研究著人類這種實驗品到底能發展成什麼樣。《2001太空漫遊》其實就是講的這個故事。《飛向太空》更是肯定了人類的渺小。

電影有著獨有的電影語言語法,其本身也是現代科技的產物,。區別於文學,區別於其他的藝術形式。《飛向太空》的偉大並不是局限於故事、局限於故事背後的思想。作為一部電影而言,是否以電影語言作為表現手法顯得尤為重要。《飛向太空》改編於小說,並從某種程度上收緊了原著思想的邊界,但卻將觀眾內心的疑問無限放大。導演用影像去戲弄觀眾,絕對有大批觀眾只是看開頭就憤然離去,即使展示的是如此美麗的畫面。因為確實讓觀眾不知所云。剛構建起的邏輯就可能被下一個鏡頭瞬間打破,不禁疑惑,是誰在看?又在看誰?看到的是否是真實。

維姆·文德斯導演的《柏林蒼穹下》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導演的《飛向太空》都是令我痴迷的作品,兩部作品有一個相同的特點,就是黑白與彩色的混用,用有無色彩來區別不同的世界。前者是區別天使與人類,後者是區別思想與現實。我認為後者對黑白與彩色的混用更具深意,視覺化地傳達出了影片的哲學主題。通過儘可能拋棄主觀思考的黑白的「幻境」與充滿情感的彩色現實世界相互穿插,使得觀眾在與主人公一同掙扎後無奈的認同了「幻境」的存在。

有太多想說的,無奈電影藝術的奧妙就在於不可言說,如果再說下去,難免劇透。還是希望有興趣的朋友認真去欣賞這部電影,去感受塔可夫斯基的電影藝術之美。

相關焦點

  • 《飛向太空》和《2001太空漫遊》:全面解析兩位電影大師為何製作出,兩部影史最難懂的科幻電影
    英國權威媒體《完全電影》(Total Film)評選的最偉大的10部科幻片中,《2001太空漫遊》排名第2,《飛向太空》排名第7。兩部電影是科幻電影的兩座豐碑,但也以內容深奧和晦澀而聞名。塔可夫斯基和庫布裡克的電影從來都不是輕鬆愉快的,他們的電影蘊含豐富的哲學思考和強大的精神力量。
  • 《飛向太空》和《2001太空漫遊》:全面解析兩位電影大師為何製作出,兩部影史最難懂的科幻電影(網盤資源)
    英國權威媒體《完全電影》(Total Film)評選的最偉大的10部科幻片中,《2001太空漫遊》排名第2,《飛向太空》排名第7。兩部電影是科幻電影的兩座豐碑,但也以內容深奧和晦澀而聞名。塔可夫斯基和庫布裡克的電影從來都不是輕鬆愉快的,他們的電影蘊含豐富的哲學思考和強大的精神力量。
  • 為尋找父親而飛向宇宙,這部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硬核科幻電影不簡單
    這不是一部科技奇觀電影,但《星際探索》呈現的未來景況,確實是一個令人嚮往的美麗新世界,它超越了我們的想像,滿足了科幻小說迷的幻想。飛往個人內心的內在之旅這些登峰造極的科幻未來鋪陳,包括了宛如搭飛機一般的地球到月亮通勤過程,這方面的確會令人聯想到《2001:太空漫遊》。
  • 《太空旅客》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反科幻電影
    《太空旅客》是2017年上映的一部美國科幻電影,背景設定在未來世界,講述五千名太空旅客乘坐阿瓦隆號飛船去往另一個星球開始新的生活,不料在途中飛船遭遇意外,旅客們將面對飛船即將崩潰的危險。誰將來拯救他們?
  • 太空科幻電影發展簡史:從《月球旅行記》到《星際探索》
    但是,無論出於冷戰的競爭還是人類的宿命,探索太空是人類必須要做的事。這一時期的太空科幻電影儘管主題更加厚重,卻仍保持積極探索的價值取向。1968年,科幻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電影,《2001:太空漫遊》上映,這一年人類還未登上月球,導演庫布裡克卻已繪製出了科幻電影未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壯麗畫卷。
  • 十部必看的太空科幻電影
    由諾蘭執導的「星際穿越」成為今年票房最大贏家之一,它又再次喚起觀眾對太空探索的幻想,對於未知世界的浪漫追尋。電影裡描述了人與外星生物的首次接觸,它沒有外星人,沒有飛船,甚至沒有踏出地球,卻能夠描繪如此浩瀚無垠的宇宙。它特別的地方在於它融合了科學、宗教、信仰等元素,讓人異常振奮。
  • 《太空旅客》——今年最浪漫的科幻電影
    在電影即將公映之際,片方曝光一支「趣味」觀影指南,以娛樂的角度為觀眾提前揭秘各大看點。日前,該片也分別在北京、上海舉辦首映觀影,兩地影迷率先得以一窺真容,超高科幻製作水準與浪漫唯美的愛情收穫讚譽無數,該片也被譽為2017年開年最值得期待的科幻大片。
  • 電影 | 《2001太空漫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許多人以為《2001太空漫遊》是2001年後的電影,其實影片於1968年上映的,它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一部科幻片,根據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影片獲得當年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4項奧斯卡獎提名,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獲1968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美工獎。
  • 《飛向太空》與《2001太空漫遊》: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和同樣情懷
    《飛向太空》英國權威媒體《完全電影》(Total Film)評選的最偉大的10部科幻片中,《2001太空漫遊》排名第《飛向太空》中水是貫穿全片的重要元素,多次出現河水、雨水、水草、海洋等,這些水是人類和地球構成的最基本元素,也帶著象徵意味。電影中的人物多次凝視水,水把人的視線和心靈引向最原始的深處,重新去發現人類的本源和內心空間。電影還提出一個非常前衛和大膽的猜想:如果外星生命體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實體」呢?假如外星人是海洋,人類要怎麼與其溝通交流?
  • 《飛向太空》與《2001太空漫遊》: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和同樣情懷
    《飛向太空》英國權威媒體《完全電影》(Total Film)評選的最偉大的10部科幻片中,《2001太空漫遊》排名第《飛向太空》中水是貫穿全片的重要元素,多次出現河水、雨水、水草、海洋等,這些水是人類和地球構成的最基本元素,也帶著象徵意味。電影中的人物多次凝視水,水把人的視線和心靈引向最原始的深處,重新去發現人類的本源和內心空間。電影還提出一個非常前衛和大膽的猜想:如果外星生命體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實體」呢?假如外星人是海洋,人類要怎麼與其溝通交流?
  • 《流浪地球》隨著衛星飛向太空,國產電影太空首飛成功!
    2019年1月21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徵火箭成功將帶有電影《流浪地球》片名的吉林一號」光譜02星發射升空。長光衛星搭載《流浪地球》發射成功不僅是國產電影首次上太空,同時還代表著電影《流浪地球》突破了地與空的界限。
  • 科幻迷們有福了!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遊》上市
    《瘋狂的外星人》用其影版配樂說到《2001:太空漫遊》,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同名電影,1968年這部電影推出後在美國拿下了當年的票房最佳,並在次年奧斯卡上獲得最佳視覺效果獎,以及三項提名,時至今日,不管在任何國家,提到科幻電影,就不能越過《2001:太空漫遊》,它早已成為影史公認的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 大趨勢:科幻電影的三種傾向
    年的《大都會》奠定了科幻片最基本的要素,這些要素一直到今日都影響著科幻片的創作。 60年代末,太空人登月將之前科幻電影中的幻想元素變為了現實,科幻片必須從幻想和寓言層面開始新的探索與挖掘。隨著科技的發展,真實的太空旅行、太空人和外層空間的風景線,激發了電影創作者回歸科幻電影「奇異疆域」探索的欲望。70至80年代間,我們似乎看到科幻片回歸傳統,外星人來犯、時間旅行、奇異探險、未來景觀等再度成為敘事主流。
  • 來自50年前科幻的魅力,被稱科幻電影教科書—《2001太空漫遊》
    《樹葉看電影》主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一些1895-1976年的優秀電影藝術作品。說到電影類型,科幻一直都是樹葉最喜歡的題材。以科學假設虛構的故事,滿足觀眾對未知事物的好奇,科幻電影中經常性的會出現未來世界、宇宙飛船、時間穿越以及外星人等元素。
  • 十部太空科幻電影,我們的太空夢想
    電影行業關於太空的科幻片更是起步很早,科幻片是好萊塢類型片的一種,其特色的情節包含了科學奇想,以太空探索為主題更能吸引觀眾的眼球,增加了大家對太空的認知
  • 關於太空宇宙星際的科幻電影!
    關於太空宇宙星際的科幻電影!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對外太空的了解也越來越多了,那麼在此的知識基礎上衍生的外太空的電影也比較多,接下來,小編與你一起分享!《星球大戰6:絕地歸來》拯救夥伴的故事《星球大戰6:絕地歸來》是科幻電影《星球大戰》六部曲電影的最後一部,也是正傳的第三部。本片由理察·馬昆德執導,哈裡森·福特、馬克·哈米爾、凱麗·費雪主演,電影於1983年5月25日上映。丹尼斯·穆倫和理察·艾德蘭德憑藉此片獲得了1984年奧斯卡特別成就獎。
  • 科幻電影中的科學,休眠是人類太空旅行的關鍵技術
    《太空旅客》是由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製作的科幻愛情片。它於2017年發布。由於過分強調愛情,對人類孤獨的討論,以及對宇宙和宇宙飛船本應獲得分數的平淡表達,電影表現顯得平淡無奇。這部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一艘飛向人類殖民星球的宇宙飛船上。
  • 九部不可錯過的太空科幻電影
    今天應景推薦九部非常好看的科幻電影給大家過過癮。《2001 太空漫遊》公認電影史上最完美的太空探索題材傑作,位居科幻電影之首。它在 1966 年拍攝完成,但每個鏡頭都讓人驚嘆。這部電影是後世借鑑的傳世巨作,獲 4 個奧斯卡提名,最終獲最佳視覺效果獎項。
  • 【IUMR】 紅色的天空:蘇聯科幻電影簡史
    儘管從好萊塢的標準來看,改革前的俄羅斯科幻片並不算多產,但是它確實是一種令人著迷的電影類型,它好似一段從早期建構主義史詩到後世界末日的反烏託邦的奇異旅程。這些科幻片融合了探索月球的預言、太空競賽的宣傳、原子戰爭的預言和存在主義藝術電影的特質。早期的前蘇聯科幻電影表現了對太空探索的盲目樂觀,而後來則轉向關注車諾比惡夢、蘇聯解體。
  • 改變科幻電影歷史的《2001太空漫遊》為何備受推崇
    、也同時在當代知識的最前端上。以今日的電影發展史來看,它影響著眾多導演及科幻電影,例如,《星際大戰》的導演喬治魯卡斯(George Lucas)。在當時還是個電影學生,無疑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也使他決定要在自己的科幻片中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