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洗馬君。
動畫界傳奇宮崎駿的代表作之一——《千與千尋》,18年後,終於在中國電影院與大家見面了。
新版的主題曲MV,一下子就把人的記憶拉回到了童年。
點擊播放視頻,歌詞和旋律總能戳中你的心
年少時看這部影片,被片中衝突的畫面深深吸引。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電影的情節的理解越來越深刻:
千尋堅強又善良,與千尋不同的是無臉男,一隻神秘的鬼怪,全身黑色,沒有五官,一生氣就喜歡吃掉了能吃到的東西和人。
在那個世界裡,他沒有來路,也不知歸處,每天在小橋上看著人來人往。
年少時,曾經不明白為什麼大家都喜歡無臉男,現在細細才懂,宮崎駿通過「無臉男」角色的外形已經告訴了我們,沒有臉,就是沒有自我,代表了迷失 。
其實,很多人的心裡都曾住著一個「無臉男」,在社會的角落裡,沒有朋友,沒有人在乎,內心填滿了自卑與無助。
害怕孤獨,更怕被打擾,渴望溫暖,卻又怕被傷害。
究其原因,找不到自我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個過於聽話的童年,多少父母從小教孩子聽話,可曾教他們如何做真正的自己?
學會放手
讓孩子開始做自己
財經作家吳曉波的女兒成績不錯,本可以進全球排名前百的大學就讀,但是女兒的夢想是當歌手。
眾所周知,歌手這個行業,想要有很好的發展,要有一個好的天賦以及不錯的運氣。
許許多多的父母,都不願意孩子踏上這條道路。
女兒對他說:「我不想成名,我就是喜歡。」
吳曉波同意了。
在給女兒的一封信中,吳曉波說,當他聽見女兒說出這個選擇時,在她的眼裡看到了光。
吳曉波也不知道女兒今後會怎麼樣,但是他認為只要女兒覺得那件事情是美好的,就放手讓她做自己,讓她選擇走自己喜歡走的路。
紀伯倫有一首詩《孩子》是這樣寫的: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許多家長喜歡「聽話」的孩子,他們在孩子一出生就給他做好了人生規劃,都希望孩子活成自己想的那樣。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卻一次又一次的在無意中扼殺了孩子的奇思妙想。
網上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
在孩子面前,我們不應該是決策者,而是引導者。
引導不等同於替孩子做決定,而是應該培養孩子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是非。
人生是孩子自己的,學會放手吧,讓孩子開始做自己。
懂得拒絕
讓孩子學會做自己
曾在網上看到一位母親與孩子在德國居住時發生的一個小故事:
母親帶著女兒悠悠在戶外蕩鞦韆,剛把悠悠抱上鞦韆不到10秒鐘,從遠處跑來兩個小朋友,問道:「可不可以讓我們也蕩一蕩鞦韆?」
被孩子那麼有禮貌地請求,她當時覺得不好意思,回復道:「可以的,悠悠再蕩一會就讓給你們了。」
接著她開始勸僅僅玩了1分鐘的悠悠,把鞦韆讓給別人。
悠悠在媽媽地勸說下,極不情願地被抱下了鞦韆,一臉不開心。
她試圖開導悠悠:「我們可以去滑滑梯啊!等下再來蕩鞦韆。」
令她沒想到的是, 兩個小女孩其中的一個,又去了她們邊上的一個鞦韆架,那裡有個德國的父親帶著孩子在蕩鞦韆。
小女孩,同樣禮貌地問了孩子的爸爸:「可以讓我也蕩一蕩鞦韆嗎?」
那個爸爸說:「我們也是才來的,等我們蕩完了你可以蕩哦。」
這位媽媽當時聽到德國爸爸的回答,心裡感到非常震撼!
原來我們是可以拒絕別人的,是可以說「不」的。
接著悠悠媽連問了三個為什麼:
我為什麼不敢?
我為什麼要覺得不好意思?
我為什麼要犧牲女兒的快樂去取悅別人?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
「弟弟還小,讓給他。」
「他是客人,我們是主人,我們要大方。」
被迫忍讓的孩子,內心無比委屈,教會孩子如何拒絕,才是給予他們最大的尊重。
卓別林說:「學會說不吧,那樣你的人生將會好得多。」
對於自己牴觸、能力無法達到的事情,作為家長,請給予孩子勇敢的說不的權利。
懂得拒絕,才能讓孩子學會做自己。
培養格局
讓孩子做好自己
三個小朋友在沙灘上玩沙子。
有一個大人走到他們面前問道:「小朋友,你們在幹什麼呀?」
第一個回答的小朋友說:「叔叔,我們在玩沙子。」
第二個回答的小朋友說:「叔叔,我們在建造漂亮的城堡。」
第三個回答的小朋友說:「叔叔,我們在創造美好的生活。」
長大後,這三個人,第一個普普通通,每日為生活奔波。第二個,成了一個建築設計師,第三個成為了一家大公司的老闆。
同樣的東西,三個小朋友有著不一樣的答案,因為他們的格局不一樣,什麼樣的格局就有著什麼樣的結局。
格局大的人,看待這個世界,眼睛是放著光的,他們以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
非常喜歡一段話:
「你走近過布達拉宮,見到最近的藍天和最白的哈達,就會對生死有不同的見解;
你從塞維亞大教堂遊歷過一圈,就不會以為失去一個前男友,就失去了整個世界……」
在這個社會上,只有培養格局,才能讓孩子做好自己。
怎麼樣培養孩子的格局,讓他們做好自己呢?
帶孩子多看書吧,讀過的書,會不斷拓寬孩子的思想深度。
帶孩子走更遠的路吧,去看看世界。看得多了,眼界自然就寬了,孩子的眼光就會放在長遠處。
帶孩子去認識更多的人吧,這個社會是人與人的聯繫,優秀的人會給孩子以借鑑,不足的人會帶給孩子以教訓,讓孩子受氣的人,會使得孩子擁有寬廣的胸懷。
聰明的父母,敢於讓孩子做自己。
沒有自我的人,怎麼能保持健康的精神狀態?
他隨時在妥協,隨時都在壓抑自己,
他的不快、隱忍可以撐多久?
孩子只有做好自己,才會愛家人,愛社會,才會有發展。
博爾赫斯說:「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生活很苦,讓孩子為自己活一次。
今天,宮崎駿導演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在中國上映了。
很多人說,每當工作遇到不順和壓力時,就會把這部電影重新看一遍。
這部畫面唯美的動漫,其實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每個人都參與其中的成長故事。
6月21日-7月5日,參與《 千與千尋》6大經典片段配音,就有機會獲贈電影票、T恤和手提袋等精美禮物。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
立即參與配音活動
找回成長中的美好記憶
↓↓↓
作者:TYZC,喜馬拉雅金牌寫手,以攝影,寫作等方式記錄生活,分享生活,歡迎交流,一起思考,一起成長。
本文首發喜馬拉雅APP(ID:iloveximalaya),最會講的人,講的最好的故事,都在喜馬。轉載請加洗馬君微信號(ximajun001)。
喜馬拉雅APP訂閱號長期招募籤約作者,稿費豐厚,還有更多福利等著你!徵稿類型及投稿方式,在公眾號對話框回復【投稿】詳細了解。
↓↓↓點擊閱讀原文,選擇配音片段